序:从一本书说起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为一本被简介惊艳到的书,开启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启蒙。而其中极其触动到我的一个概念就是:人是被社会结构所塑造的产物,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是没有个人概念的。
之所以以这个概念为基础,是因为突然意识到社会如此多的“时代病”症结所在, 是由于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自我”。而“自我”这个命题虽然缥缈宏大,却也是人生之中需要最先觉醒的问题,所以以此内容为基础,作为开篇。
儒家文化这种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念,成为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最有效的办法。所谓“仁”,概括来讲就是:我为你好,你为我好,我们彼此照顾。
在这种社会理念下,不能考虑自我,凡事都要为他人考虑。
而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社会生产力十分有限,吃饱穿暖都是个问题。所以人与人之间照顾的重点更多在生存方面的照顾(即身体能不能长大):吃的多不多?身体长得好不好啊?
这就导致传统习俗中他人对我的照顾,只是“身体”层面的考虑。
所以传统的文化结构中,是没有关于精神层面“自我人格”的概念的。
而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自我认知方面知识的引导,再缺乏家庭理念的影响和自我教育的缺失,很多人的“自我人格”是发育不良甚至不成形的。
缺乏“自我人格”意味着,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自以为的“自我人格”实际是未经反思的“社会的观念”或者“他人的观念”。也就是说,自我的观念一直是被外界塑造的,而不是自己在塑造。
当今社会处于生产力爆炸的阶段,社会发展速度远超于社会伦理的进化。在这个个人被不断被“工具化”的环境下,再加上多元文化不断冲击,个人其实是迷失的:
传统文化的理念已经不完全适用于新世界,又没了新的价值体系可以参照,一切都是迷茫混乱。“人格”原本就并不成熟,当下的大环境更不会为这样的“人格”提供养分,所以个人的“人格”并没有能力分清方向。
“自我人格”意识的缺失,导致了个人的价值观念被社会主流大浪所裹挟:要成功、要一夜暴富、要创业、要升职加薪。
而这样随波逐流的奔忙又加剧了“人格”的迷失,形成了恶性循环,却总少了一个:为什么?
在此插入一个概念:人是社会的产物。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时期的社会对人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宣扬不同的理念,要求人完成对应的目标,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主流价值观的理念还是盛行的消费主义,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都有目的。在社会生产力不足的年代,为大我而牺牲小我是民族共同利益;而在生产力充足的年代,则需要在大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小我,才是跟随时代的脚步。
但“自我意识”启蒙的滞后,就出现了一个少有人意识到的盲区:
我认为的好,是社会标准意义的好,还是自己觉得好
我想要的东西,是消费主义的洗脑,还是自己真的需要
我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还是自己真的喜欢
如果我的所有观念都是外界的,那我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这些“为什么”的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是“不自知”,那内心需求与外在现实有很大概率是会相互消磨的。
无人格所以不独立,无人格所以不知所措。
所以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才会出现“上班如上坟”、感觉自己在诺大的城市很渺小、明明挣了很多钱还是觉得空虚、群体性的低欲望和抑郁、谈了好多段感情却感觉没有一个人真心待我。汇总成一句话就是“不开心”。
因为内心需求没有被足够尊重(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因为没有清晰的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自我人格”从未成长过。
以为得到了标准意义的好就能够填补内心的空虚。
而那个隐藏在身体背后精神层面“人格”画像从未被正视过,所以也就从未长大过。
这是焦虑迷茫,劳心劳力却仍觉不满足的真正原因。
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缺少传统认知的情况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心得只到这里就是抱怨了,这篇感悟的真正意义在于要如何有意识的建设: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我天生的性格喜动还是喜静
是适合开拓还是适合守成
我真实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我内心世界世界幻化出的精神图腾是什么
我想要的
是开创一番事业的野心,还是小富即安的舒心生活
是开疆辟土的征服感,还是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的智慧感
我一上手就超过别人两三年经验的能力是什么
我希望自身发展什么样的能力
为了发展这些能力我需要怎么做
。。。
而这,大多都会在出生的那刻起和过往的成长经历就能寻得蛛丝马迹。
(在此引申一个概念:学习其实是回忆的过程,从出生的那刻起,关于身体、意识和心理的属性,以及运作方式就已经设定好了,之后能学会的都是从本心就认可的东西。所以抛弃杂念,相信直觉,探寻从出生那刻就与生俱来和启蒙伊始的天赋和欲望所在,远比被要求成为另一个人来的要得心应手。这个概念在此只用来定义个人属性的一种方法,不属于宿命论的玄学范畴。)
发现自己的人格特质,并发展与之对应的底蕴和能力,看清自己生活的意义与方向,是人一生所要探索的道路,也是毕生的修炼。
虽然“人格”成熟所带来的意义,未必就会是所期望的大富大贵心想事成
甚至其中的坎坷和困难,不见得会比未清醒时要来的少和简单:不只是因为需要以足够的知识量和丰富的阅历作为支撑,还因为人格成熟的这条道路上,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帮上忙的。
只是此时头脑的想法和内心的想法才不是疏离的,自我人格才是丰满坚实的,评判体系才是独立的,追求的东西才是对自己来说真正有意义的。
而这才真正意味着:“想清楚了”
于是所有一切凝练成四个字:“心甘情愿”
所以即使探索的过程不是那么容易的
也一定要勇敢走上去
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
只有自己才明白自己的欲望所在
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自己踏上这一步的时候,才算真正为自己而活。
所以,义无反顾。
10.8更新
其实这篇文章是我年初时候写的随笔,前两天随手就放上来了,所以所答和题目不能说完全切题,但基本涉及到个人层面的内容个人觉得已经都说到了。而且因为一开始是写给自己的内容,所以觉得内容起码是真诚的。至于社会生产结构层面的内容,别的答案已经有其他的大神总结过了,就不在这里涉及了。
这几天下来,没想到点赞破千。而评论更有意思,基本处于两极分化的:认可的朋友通常都理解我在讲什么,不仅高度赞同,而且往往还表述出由文章的延伸意思,那些我想说但没在文章里说的话;而不赞成的朋友基本就是觉得说了半天,啥也没说。
不认可的评论,绝大部分是会认为人格原本就是独立的,所以这个问题本就没什么好说的。
想了想,我觉得两者间的分歧,可以由具不具备一个抽象概念来区分。那就是“认知的认知”,也可以叫元认知,翻译成人话就是有能力意识到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用评论区的一位朋友的话就是开窍与否的问题,“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
这个观念作为理解的分水岭,如果不具备这个观念或者对这个概念茫然,就不要再洋洋洒洒几百字了吧,不是一个频道的交流。
而另一小部分从文章引言里的传统观念下手,引经据典,论证传统文化是有个人概念这部分内容的。
我是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平时很喜欢中国文化哲史类内容,深深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极具智慧,有这样的观念或者说判断并不是在情感上对传统文化有意见或者看法,而只是中性的“不具备这方面内容”。
至于这些那些零零散散的引经据典,我所侧重的方面,是是否具备完整系统或者潜移默化的民间影响,其中的评判点在于整体内容是否成型或者可以从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或者民间的哲思智慧反推出。
此外,我所想表述的“独立人格”,重点并不在“独立”,而是在精神层面的是否具备真正的“自我人格”。
这个层面的真正意义在于,你是否了解自己?是否清楚自己客观的内在与外在的条件?是否知道清楚自己的个人属性?是否清楚自己的真实欲望?是否清楚自己的真实欲望?还有是否有勇气在真实的生活中勇敢追求,而不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
儒释道代替了宗教,构建了中华文化基层哲学体系,所以中国人基本都具备着哲学常识,而日常最常见的儒家学派,则以构建了一个理想而标准的圣人人格的方式,保证着传统习俗的和谐。
这种方式,导致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个人真实的自我,有的只是“按照标准的理想模板做一个理想的圣/好人”,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传统文化里外圣内王怎么不是独立人格”的观点。
说这些,并不是在否定或者批判什么,就像上面说的,只是中性的“具有这方面情况”,仅此而已。
事实上,这是一套极其牛X极其伟大的系统。我们常说,中国人的内核是相通的,正是由于这套哲学系统的存在。所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中国人是可爱的。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在爆炸的边缘反复横跳,而传统的观念并不足以解决当下这个时代的问题,下一个阶段一定是大规模的个人迷茫而后个人层面启智的时代。
所以想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自己的真实而客观的情况是什么。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人,务必会饱受困扰也必将会慢慢被点醒觉悟的问题。所以这篇文章想表达的内容通篇下来就俩字,启蒙(感谢一位朋友,“启蒙”二字总结的很好)。
但这并不是说,就是个人主义至上了。传统的观念根基是一定要有的,重要的是让更适合自我的个人观念觉醒,变强。就像一个朋友说的,在符合社会大我的基础上,发展出小我,才算跟上现代社会的潮流。
至于方式,就又回到文章里的内容了。只是再次强调,这一条艰难的路。不会因为小我的发展就让道路变得轻松,这种方式只是让自我人格变成熟,仅此而已。对于这个问题来讲,也只是不会让你有上班如上坟的感受而已,工作也许依然会让你累,但起码行为和心意不再相互折磨。
就像还有一位朋友所说,这是开窍与否的问题,也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而活的问题。是我要主动地把握住命运给我的一切,而不是茫然地被社会推着走。
评论区没删了,自行分辨。
以上。
上班比上坟还远,上坟可比上班虔诚。
这个比喻,从一开始就不恰当。上完坟,很多事情就想通了。上班正相反。
以前宣传是的,我上学的时候教科书还这么宣传呢。
还包括封建制度,说中国封建王朝。
可教科书又说封建制度是领导的领导不是我的领导,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
这又跟我认知中的中国古代帝国不同。
别说秦朝,周朝就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莫非王臣了。
夏商应该也差不多,毕竟世界政治有个几千年不变的现象,那就是承袭前朝制度框架,自己再做修改。
大致框架是差不多的。
西方封建国家,自古以来也都是那样,大致框架基本没变过。
更别提非洲拉美,那更是一直都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