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作为一个国产A0级小车的车主我特别深刻的体会到了开豪华品牌在路上的的不同。开过的都是试驾车,一次四五天到一周不等。因为换车开才会感受到区别。如果天天开BBA,你是感受不到的。路上的其他车辆的确相对而言更礼让。无论是天不怕的五菱宏光还是地不怕的战损级普桑,都在路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克制……停车场保安也都更友好…
————正经的分割线————
BBA不仅仅对非豪华品牌有优势,对同价位的二线、三线豪华品牌也有巨大的优势。
BBA的设计团队在近15年一直交替引领整个业界的走向。
00年代,宝马从一个稍显传统、绅士的品牌突变为今天的运动、张扬的宝马。我们知道引领这一切的是已经封神的班戈。
2007年红点的团队设计大奖。(可以看到后面的霍伊顿克)
我记得当初是在汽车博览杂志上看到的,现场屏幕的提示是:
Design Team of the Year
Chris Bangle and the Design Team BMW Group
惊世骇俗的E66 7系
开眼角,拉腰线就是那个时候所有厂商模仿的方式。时至今日,宝马也在享受班戈时代的红利。
如今从型面语言上来说,汽车设计的潮流只有奔驰和奥迪两个阵营。或者说感性和理性两个方向。
奔驰的曲面是感性化的,没有表面上的逻辑,是一种感官上的设计语言。
奥迪的设计是理性化的,每一个特征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和其他的特征有理性的逻辑。
像奥迪TT,可以看到从A柱开始向前的棱线从hood到大灯再到格栅,都是连贯的;格栅的第一条饰条和车灯的DRL对齐,第二条饰条和车灯下边界对齐…
再看尾灯,和前灯的形式类似,尾灯是尾翼、腰线、轮包边界、行李箱盖、牌照坑…限制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一道数学题,尾灯的位置、形状都是被直接推导出来的。
类似于这样的对齐,连贯的关系在如今所有奥迪车型上都能找到,所以奥迪的特征是有逻辑的,可推理的。
而所谓奔驰所代表的感性就是这样,车身上的棱线是自由的,比如腰线从头灯伸出来,一直画到后轮前面,消失了,没有其他特征和它有数学上的逻辑。下面的裙线和腰线的弧度与比例关系完全是一种美学上感性的把握。
类似的还有尾门logo上方的棱线,完全是从设计上觉得这里有一个棱线特征会更好看而做的,和其他地方没有逻辑关系。尾灯的形状也是异形:从功能角度上讲,它改变一下形状也是完全可以的,我们看到的是奔驰设计团队从美学上做的选择而已。
理性和感性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完全是品牌定位和形象输出的选择。
奥迪:科技、未来,具象的词语。这两个词语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精准的德国机床加工,白色的未来场景。对于科技和未来,大家的概念都差不多。
奔驰:the best or nothing、豪华、王者,都是很务虚的意向,这种定位就是感性的,因人而异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内饰上讲,我开过的BBA和其他争夺第四的豪华品牌,BBA的最大优势就是物尽其用。前几天我们一群知乎上的朋友在一起提到这个现象……怎么说呢,像凯迪拉克、捷豹、沃尔沃这些车都在打错位竞争,更大的尺寸,更高的舒适性配置,更厚道的用料。
为什么我要用手机导航呢?
堆料的思路这里可以打个比方。同样都是肘子,小县城宾馆做出来的就普遍比较油腻,最里面的瘦肉也不入味;高级餐厅做出来的就是肥而不腻的,从肉皮到里面的瘦肉都很有味道。
很多行政级轿车,比如金牛座,比如CT6,它们在堆配置上不遗余力,虽然功能丰富,但使用起来总差了一点,能清楚的感觉到这个功能还可以做的更好,这个高级配置的硬件还可以有更好的体验。
比如车载系统上的逻辑,BBA的确比其他品牌好不少。所谓的逻辑好指的就是不用看说明书,只要会用iPhone就会轻松操作这个系统。相比较而言,在大部分BBA还没有提供触屏的时候,其他品牌哪怕触屏+全液晶仪表+HUD的体验也没有更好,相反触屏的出现让很多操作要通过触屏系统的一层层需要返回再进入的菜单来做。这种体验非常差。
相反,BBA可以给人一种“如果我用了这个配置一定比其他品牌的体验更好”的感觉。就像楼上有人提到的,BBA把钱花在了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这些看不到的地方往往让其他厂商单纯堆料的配置发生质变,所谓物尽其用是要靠很多看不见的功力做支撑的。
比较常见的,十几向电动调节的座椅,有的品牌很容易就调出一个很舒服的模式,有的品牌就怎么调都难受,甚至你会因为选择太多而头疼。这就是隐藏在配置下的功夫。
就我所关注的设计,他们的品牌识别,细化到图形、字体都做得比其他品牌更细致。再比如内饰按键和旋钮的手感,包括它们的大小、行程、阻尼等等,这方面奥迪给我的感觉非常好。其他品牌在这些细节上是有部分缺失的。
好的设计可以让你不在乎真皮和大屏幕。
其实吧,BBA相对于其他品牌的最大优势就是当你选择了BBA之后不用浪费口舌,扯上情怀、安全、保养等等各种原因去解释为什么买奥迪-奔驰-宝马,因为不为什么。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AutoDesignDog
更多回答在
阿卜杜拉丶赵肆更多文章
坐在车上的设计汪 - 知乎专栏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