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怀孕太频繁,还是一次怀太多,都对身体健康有害,不仅是多方位的身心影响,而且是覆盖全龄段的女性。
有关怀孕频率的概念,其实在我们临床上称之为妊娠间隔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IPI),是指一次分娩结果(包括活产、流产、死产、堕胎等)与下次妊娠(怀孕)的时间间隔。不适当的妊娠间隔对产妇和新生儿都有影响[1]。
对产妇而言,研究表明在活产(分娩出具有生命体征的胎儿)后六个月内开始怀孕会增加以下风险:
较长的 IPI(间隔大于59月)则与先兆子痫和难产等风险增加有关。
对新生儿来说,妊娠间隔短会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 [2] 。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Jennifer A. Hutcheon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Laura Schummers等人曾对15万名新生儿及其不同年龄阶段母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布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3]。
这项研究是对妊娠(怀孕)间隔如何影响孕妇年龄的最广泛的评估。这也是在高收入国家首次调查怀孕间隔和孕产妇死亡率或严重发病率(罕见但危及生命的妊娠、分娩和分娩并发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148,544 次怀孕中与怀孕间隔相关的母亲和婴儿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存在不同的风险。当怀孕间隔很近时,母亲和婴儿的风险都会增加,包括 35 岁以上的女性。这个研究对高龄女性尤其重要,因为大龄女性出于存在高龄产妇风险的担忧,更倾向于紧密地间隔怀孕。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对年龄在20岁到34的产妇),如果分娩与下次受孕间隔时间太短,婴儿的早产或死亡率大增。孕妇分娩与下次受孕间隔仅6个月的话,自发性早产的风险为8.5%(每 1,000 次怀孕 85 例)。如果间隔18个月,这一风险率下降为3.7%。
对于35岁以上女性来说,生完孩子6个月后再次怀孕,孕产妇死亡或是造成更严重后果的风险为1.2%,自发性早产的风险为6%(每 1,000 次妊娠 60 例);而妊娠间隔能达到18个月,前两种风险就会减少一半以上至0.5%,自发性早产的风险会降至3.4%。
最理想的妊娠间隔是要结合和上一次怀孕的情况联系紧密,在专业医疗机构下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如果按一般情况来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在一次正常生产后,理想的间隔时间为 24 个月,不少于 18 个月,妊娠间隔小于18个月的女性也应进行风险和益处评估。若在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至少等待6个月后再怀孕,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不孕症患者,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应小于18个月大于6个月[4]。
但是这些时间并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近些年来不断在调整。由于数据存在一些偏差因素,目前的数据主要是为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乳喂养2年的推荐相呼应,而且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低/中等收入国家的数据。
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变化,越发达的地区往往生育间隔越久,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包括了超过 1800 万次的怀孕,这项是调查高收入国家 IPI 的最大研究[5],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还在维持在2~5年。
当然数据仅供参考,还得考虑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经济能力、身体状态等因素,何时可以开始备孕,最重要的还是得通过医疗专业机构的评估。如足月顺产、剖宫产、流产、死产、异位妊娠等。具有不同妊娠结局的女性,最佳生育间隔其实是不同的,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毕竟怀孕这种事也存在意外性,如果间隔时间没有达到两年,但是在医生的专业评估没有问题,那还是可以。
至于一次生胎多,那就是涉及多胎妊娠的范畴了,可以看我这个答案。
总之,虽然生育有弊也有利,但女性应该有权力知道为了生育而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后,再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谁都无法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