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简单,开除他的码籍就行了。
他39了才被裁,违反了码农35岁失业定律;
他拿到450万的股票,违反了码农无产阶级定义;
他有个身家4千万的老婆,违反了码农处于相亲市场底层原理;
他买了多套房子,违反了码农被房东剥削准则;
……
总之,知乎上真正的码农们可以集体宣布他不是码农,他可以是高管,他可以是包租公,他可以是富二代,他可以是吹牛逼……无论如何他肯定不是码农。
看来北京的房价还得涨。
个人努力,不如父母早婚早育。
2002年毕业?有什么不真实。
我班上同学也有至少2个在国内的码农不止这个数,我说至少2个是这两位收入级别肯定到了,所以他们也没否认,其他水面下可以低调的同学(比如题目中这种炒房的)大家就不知道了。
除了实力,主要需要运气。比如其中一个02年去了腾讯,去年腾讯股票最高点的时候才离开,整整18年。
我之前有个非常不负责任的暴论:
互联网产业对于我国而言,就相当于从资本层面经历了新一轮的鸦片战争。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源自于中英贸易不对等,后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倾销而开战,让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列强(包括鬼子)大量吸走中国的资源,间接榨取中国人民劳动力,为他们如今过上绅士而不用加班的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作为衔接西方殖民者与中国民间的桥梁,历史上出现了“买办”这个阶层,很多后来在民国时期乃至于更晚时期的风云人物,第一桶金往往就来自于那个时候。
时光荏苒,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处在天下无敌状态,逐渐完成了去工业化转型,国内资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为自己带来无限增殖的市场。
尚处于互联网早期状态的中国就是答案。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国内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一个模式:创始人在国外发现了某种产品,换个名头抄过来拿到国内,利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海量市场野蛮生长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第一桶金都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资本,包括且不局限于红衫,老虎基金,软银愿景基金,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资等等等等。
这些资本投资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造福中国人民吗?显然不。
通过中国十几亿市场想象力实现资本翻倍,才是这些机构的初衷。
事实也证明了,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逐渐成熟起来,国外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哪怕稍微抠一点下来分给国内互联网从业者,都可以创造常人难以想象的价值。
也就是所谓“时代红利”,也就能看到标题中被裁员的1.5亿身家富豪。
别看他赚得多,他必然曾经为所在公司创造过更大价值,为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创造了更多收益。
这一过程没有硝烟,没有战争,但资本利用中国市场牟利的本质,和鸦片战争没有区别。
历史上,当进入到辛丑条约阶段后,我国几无主权可言,任人宰割。
前些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心到底向着哪个国家,其实不言而喻。
而主权丧失除了意味着资源被掠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国家话语权的丢失,巴黎和会的耻辱没有人能忘记。
所以从这种意义来说,前些年中国其实压根没有网络主权可言,什么群魔乱舞的事情在国外资本默许之下,如入无人之境。
因为失去了网络主权,所以数据安全更是无从谈起。
而当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纯粹“用户量”不能为资本带来更多价值之后……
用户数据就成为了新的金矿,于是我们看到了滴滴隐藏的风险,看到了去年字节跳动差点被强迫出售算法的危机。
但正如历史上,陷入国难的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最终一边吸取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一边实现了独立自主。
而从前几年开始,我国对于网络空间主权也愈发看重,不再任由互联网企业在境外资本驱动下为所欲为,输出宝贵的国家无价数据。
也因此,互联网的好日子这些年开始逐渐结束了,一旦整个行业被纳入强势监管的轨道,很多天价高薪、远超国人平均收入水平的“美梦”也就注定破灭。
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可能刚开始只是取消大小周,只是年末一定规模的裁员,如果前些年已经积累下一定家底的话,已经可以过上富足生活。
但长期看来,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必然会逐渐下降到理性空间,毕竟当境外资本发现无利可图,甚至有被反噬风险时……
都知道跑路的。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大家都会尽量避免分歧。
以前我一个同事,他很少发朋友圈,有一次聊起来他就说,朋友圈要么就是吃、要么就是玩,想发表别的想法又不如微博那样自由随意。所以,他喜欢玩微博!
除了个别比较彪的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也不能说是虚伪,有些圈子里大家知根知底,该反美也反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