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在两份族谱之中选一份可信度较高的,那我宁可选择陈氏族谱的那一份,因为你们族谱里的名字就不对。你说你们记载的齐王建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嘉,修,良,但实际上用这些词造字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常用字。看一下《过秦论》里所提到的: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可以看到,这里面的人名,大多数人的名字都不是今天的常用字。
从田氏一族的传承,也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取名的特点:
田敬仲(田完)
田孟夷(田稚)
田孟庄(田湣)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田僖子(田乞)
嘉、修、良这种明显带有汉以后取名风格的字,若是偶尔出现一个倒也还罢了,但如果说一家人全都是这么取名,那么后代人附会上去的可能性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另外一个族谱就是对的。
实际上,不用说你们祖上就是个田氏三子,乱世中族谱准确传承的可能有多大,即便是大一统王朝,宗谱混乱也是极正常的。比如说,刘备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彼时已经有一些人认为刘备的宗族身份是假的,因为宗谱对不上。而今天你去查一查各地刘姓的宗谱,会发现刘备的世系传承可谓是无所不有。这里面有《刘氏新族谱》中的记载是:
刘胜(中山靖王)→刘贞(陆城亭侯)→刘昂→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刘弘→刘备。
另外,湖南平江刘氏谱和台湾谱从刘胜到刘舒与之相同,刘舒以后的世系是这样排列的:
刘舒→刘兴发→刘盛→刘必→刘达→刘才源→刘惠。
江西泰和刘氏宗谱的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轩(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巡(刘建)→刘辰华(刘哀华)→刘平(刘宪)→刘化(刘舒)→刘谊→刘用(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则记载从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恋禄→刘英建→刘哀→刘舒→刘必→刘不疑→刘济惠→刘雄→刘弘→刘备。
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所载从刘胜到刘备也是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宪→刘宜→刘必→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刘备已经算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名人之一,并且还是皇族之后,即便如此关于他的宗谱记载仍然是各不相同。要说在刘备之前五六百年的族谱世系还能有准确的记载,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视频,其实就能很好地回答题主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2907499909738496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如今全中国各家族谱,除了孔家等极少数几个家族,其他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明清左右编的,可信程度仅止于明朝,再往前,可信程度几乎为零。
你大概不知道明清编族谱的方法。
首先比如一个人姓刘,叫刘日天。他发达了,有点钱财了,已经是村中镇中一富家翁了。这时候他觉得是时候光宗耀祖了,于是大手一挥,召集老少亲戚修族谱。
那么很好,以他为准,开始断代,他爹叫啥,他知道,他爷爷叫啥他知道,他曾祖父叫啥他大概其也知道,但是再高一辈呢?知道的概率其实就很低了,但是不要紧,如果村里还有其他老人,倒是可以帮他佐证。
好了,现在他想尽办法查清了以他为准,到往上三四代人的名字了,再往上的叫啥——天知道。
但是不要紧,他姓刘总是知道的,很好,那么他的祖宗应该是谁呢?——他连往上数五代的人叫啥都不知道,哪知道自己祖宗是个谁?但是人不能没有祖宗。既然人都有祖宗,那总不能叫刘月亮,刘大山,或者刘本五十六吧?
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始找古代名人。刘邦?刘向?刘徽?嗯,他其实不知道刘徽是个什么人,所以略过。刘邦他想了想,倒是特别有名,但是直接认皇帝当祖宗,是不是有些发虚?好吧,那就认刘向了——他不认识,但是周边村镇的举人老爷认识啊!他知道了刘向是西汉名臣,什么官不要紧,反正是大官!那就好咯,可以认作祖宗了。
刘向儿子是刘歆,也是大学问家,世所共知。但是再往下是个谁?不知道。然而伤脑筋的来了——无论他是谁,刘歆距离自己老家住的地方不搭界,离得十万八千里啊!而且举人老爷告诉他,当年刘歆因为要谋划干掉王莽,被neng死了(实际上是被迫自杀了,但是举人老爷不一定记得清楚嘛)。天了噜——祖宗爷爷绝后了?当然不能!
于是他脑子转的倍er快,挥笔写下,因为躲避王莽追杀,于是刘歆儿子逃到了这嘎达地方,然后隐姓埋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期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找说书先生也参与其中,嘁哩喀喳,一个传奇故事写就。然后开始接着往下来——刘歆他儿子叫啥——嘿嘿,反正隐姓埋名了嘛,随我编造吧!于是刘向——刘歆——刘逼——刘忙——刘水——刘动——刘里流气——刘乌姆里奇——刘海蛎子等等编造了二十八代,于是终于编造到了自己祖爷爷的头上。
好了!现在刘日天正式想大家伙宣布——从此之后,咱们祖宗找到了!呸呸呸!咱们祖宗本来就是刘向,后来后代为了躲避王莽追杀,跑到了这里。以后谁敢说我不是刘向后代,我就弄死他!
再然后过了百八十年,刘氏族谱一直顺着往下修。所有当地的人都说自己是刘向的子孙。到了共和国,村通网,忽然又一个刘家子弟,发现班固的《汉书》里,记载了刘歆只有个叫刘棻的儿子,还特么被王莽给neng死了。
于是他可算发现了新大陆,把这事弄到网上:“班固写错了!根据我家族谱,刘歆儿子刘逼是我家祖宗,因为避难跑到了我们这边,传了四十三代,根本没有一个叫做刘棻的!”
并且向大家发出了疑问:“我家族谱和汉书记载相悖,是不是应该选择相信我家族谱?毕竟我家族谱可是一代一代记录下来的,班固他可能搞错了。”
意外发现银行卡上的余额和我自己在小本本上记下来的余额相悖,应该相信谁
说明你家修当年写族谱的那位历史学的不好,没编对
当然相信族谱啦,西马倩是虾摸?不印祀。
族谱可以自己写,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可信。
青岛话,我说得特地道。
当然相信族谱的啦!史料算个狗屁啊?
我举几个例子:
1、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里记载了岳飞有个亲弟“岳翱”。
这一记载推翻了《三朝北盟会编》、《宋史》所记载的岳飞之弟“岳翻”的记载,正史记载的岳翻在征讨流寇时被猛将杨再兴杀死。可是查遍岳氏宗谱,并没有岳翻这个人名。而是宜兴县乐善好施的岳老财主所修的宗谱明明白白说了:他们是岳飞嫡亲弟弟岳翱大人的嫡系子孙!
族谱甚至证明岳飞说谎了,因为历史上兄弟岳翻战死后,岳飞为侍养老母时曾上《乞侍亲疾札》,说他“别无兼侍”,也就是没有其他的兄弟——我们依照族谱,明明有岳翱这个兄弟,显然这是岳飞在说谎!
而且依照族谱,“岳翱”的成就远远超过岳飞这个兄弟,官居江淮路经略使!大家知道,岳飞生前曾官至荆湖北路、京东西路共两路的宣抚使,而岳翱却官居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一共四路的经略使!这个官不但管的地方多,还是岳飞去世后一百多年的大元才有的官职,你们说厉害不厉害?
2、江苏丹阳贡氏家谱称岳飞三子岳霖被贡祖文营救后,隐匿在丹阳。
大家知道,岳飞案是南宋初年一大冤案,蔓引株连极广。岳飞、岳云父子被害后,其余家属被流放岭南。赵构、秦桧因为做贼心虚,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监管措施,不但差遣得力人兵防送前去,而且流放地还要持续每月报告岳飞家属的行踪。岳霖和其子岳珂编撰的《鄂国金佗粹编》引用了朝廷当时的判决书——
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编配人并岳飞家属,并令杨沂中、俞俟;其张宪家属令王贵、汪叔詹,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并上路。
但是根据贡氏家谱和后面一系列家谱的记载,我们知道岳霖和岳珂又撒谎了!宋高宗和秦相公出于保护岳飞后人的目的,压根没有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于是随随便便一个路人,就能护着岳飞的子女,住在临安朝廷的眼皮子底下。
这些事实不但有贡氏族谱为证,还有《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为证,里面说这个大恩人贡祖文在南宋官居“秣陵关总镇”,也就是总兵。再次打破了史学界“明代才出现总兵”的定论。
3、湖北黄梅聂家大湾《鄂氏族谱》记载,岳飞四子岳震、五子岳霆躲到此地后改姓鄂。
上面都说了,岳霖都住到江苏丹阳了,岳震和岳霆住到岳飞当年治理的湖北岂不是非常合理?史料说什么岳飞家属流放岭南,都是假的啦~
4、韩国《青海李氏宗谱》,号称岳飞五子岳霆投奔青海李将军后改姓为李。
我们上面说过了,岳飞五子岳霆先躲到了湖北黄梅改姓鄂,接下来又穿过金国占领区一路跑到西夏占领下的青海,投奔了一个“李将军”后改姓为李,然后带着《李氏族谱》再度穿过金国占领区,一路从青海跑到高丽,最后在当地定居下来。
5、浙江嘉兴桐乡《金陀祠事录》岳飞后裔在元朝为避祸而改姓“乐”……
6、辽宁沈阳、安徽涡阳有 (上山下丘)姓,坚称是岳飞后裔避祸后改姓……
……
以上这些族谱和其他所有“改姓的岳飞后裔”的族谱的共同点是,他们坚称岳飞子孙为了避祸逃到当地隐姓埋名,并且繁衍至今。由此我们引申出一个惊天大秘密——史料记载的岳飞后裔都是假冒的!
宋代各种史料和岳飞孙子岳珂的记载都称,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他的家属解除流放后回到原籍,并被授予了官职。但根据各地的家谱和宗谱我们知道,岳飞子孙根本没有回去!他们继续留在当地隐姓埋名,世代务农,直到几百年后的孝子贤孙从族谱上发现他们才是岳武穆的真正后裔这一惊天大秘密!
而且这一秘密不是出现在一两本族谱上,而是出现在全国各地各种族谱、宗谱上。对象也不仅仅只有岳飞一个人,上到炎帝、黄帝,下到朱三太子、爱新觉罗,到处都有言之凿凿的各种嫡系后裔。
这些宗谱、族谱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总能颠覆史学界的一些定论。比如明史说袁崇焕被凌迟后传首九边,北京有位“最美守墓人”佘老太太就说他们家守了袁督师的遗骨三百年。比如我上面说的这些族谱里,岳飞的后人不但有在宋朝就当大元的官,还有在宋朝当总督、巡抚的,还好没有闹出个“南宋第一巴图鲁”。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史记》在族谱面前算个屁啊?!
也去复旦测个dna呗,不知道西安那些第五氏之类正宗田齐后人有没有测过的……
说起族谱呢,就不得不说字辈了。
我说的字辈不是表字,而是排资论辈的字。
也就是很多人取名的时候,有一个字是固定的。
咱还是从最古老的姓氏先解释一下。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而春秋战国时期,乃至西汉,都有人按照姓氏名字来称呼。
例如孔子。
正确的说法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我们都知道屈原,可很少人知道,屈原完整的姓氏名字。
正确的叫法是,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孔子是姓氏,而屈原是氏与字相结合呢?
古代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所以,只能称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称芈原或芈平。
秦灭六国后,嬴政觉得这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复杂了,都给我简单点,于是就要求诸侯以及百姓们姓氏合并。
所以姓氏就只选一个,但是名和字都留了下来。
于是大家都重新改名改姓,到衙门领身份证登记。
因此,你家族谱姓氏和历史对不上,也说得过去。
要是能和汉朝对得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呐,说完姓氏,终于轮到说字辈了。
字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致是唐宋开始的,这个也没一个准确的说法。
例如孔氏。
也是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字辈为
希言公彦承,宏文珍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五言字辈。
就是从明初开始。
明朝流行字辈的原因之一,是明朝朱元璋为其后代订的字辈。
而且为了防止重复,还制定了双重字辈。
要求名字的偏旁带金木水火土。
例如燕王朱棣家的字辈: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后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别人家自己名字至少还有一个字的发挥余地,老朱家只给半个字的空间。
也就是在明朝时期,大家都流行起了修族谱,给自己找祖宗亲戚。
为了方便后代排资论辈,也开始定字辈。
这时候,除了一些大家族,普通人家也都是按照自己姓啥给自己找祖宗。
姓李的,都是李世民后代,姓刘的都是刘邦后代。
有点文化的都是找一些古代有名的当官的认祖宗。
铁齿钢牙纪晓岚里也有一段,说一个人认奸相为祖宗。
假谱随地可见,长江以南的百越更是造假到丧心病狂。
百越造假谱的本事,都是跟江浙山越那里取经学来的。这丑态的源流,从头起就是江南吴越之民教会了整个南中国。
江南吴越不是别的,吴越即百越之首。汉化到什么样不好说,造假的本事可不是从假皮鞋开始--从南宋开始。
从头开始,江南多秽史,到今日造假皮鞋。这本事是一贯而成的,具有明确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