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触过的港台人中,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很多人对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这样的表述,的确没有足够的敏感性。但因此而说他们是港独,也是言过其实的。如果一个人此前从未发表过支持港独或者港独相关的言论,单凭这个问题说他是港独,的确就属于扣帽子了。
实际上,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宣传中,一直采取的就是将中国、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并列的做法,这当然会让一些人觉得香港是中国香港,但与中国又有所区别。比如,2021年的奥运奖牌榜上,“中国”的金牌数是38枚,而“中国香港”也有1枚金牌。
如果说加上中国香港的这一枚金牌,中国的金牌数就与美国一样都是39枚,是并列第一。如果再加上中国台北的两枚,那中国的奖牌数就超越了美国。但我们在宣传中并未这么做,而仍然是将中国与香港、台湾并列。这样,对香港来说,他们觉得香港是香港,中国是中国,也就不难理解。
实际上,不要说张慕童会犯这个错误,我身边很多人去香港和台湾的时候,有时候别人问他“你在国内吗”,他们也会说“我在香港/台湾”。毕竟,对他们来说,去港澳台还要办通行证,跟出国也差不多。你问他们香港、台湾是不是中国的,他们肯定说是。但有时候下意识的一些东西很难注意到。
当然,虽然并不能因此就给张慕童扣帽子,但在如今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作为名人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性,那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该说心里是要有数的。对于一个靠大众的关注来挣钱的人来说,不能拿“我不关心政治”这种理由来搪塞。
我说说我的一个经历吧:
“双减”政策出来之前,我在做线上一对一教培老师,后期除了接内地的学生,还接港澳台和其他国家学习中文的学生。
相比其他地区的,香港的我接得比较多。
有一个香港女孩子,一年级,小姑娘很聪明也很漂亮。平时很喜欢给她上课,小姑娘也很懂礼貌,包括家长也是礼貌好沟通的。
有一次,说到家人的时候,小姑娘说:我爸爸在中国。(但其实那个时候她爸爸在北京出差)当时我意识到问题,立马跟她说:你应该说爸爸在北京,或者说爸爸在内地。因为香港也是中国呀。
后来她也没有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了。
再说一个,一个香港男孩子,五年级。有一次讲课的时候,提到了海洋馆,然后他就问我:中国有海洋馆吗?
当时给我气得!但是我也不能在课上发火什么的,我就问他:香港有海洋馆吗?
他说:有。
我笑着回答他:那中国就有啊。因为香港也是中国的啊。你可以问内地有没有海洋馆。
后来他没说什么了。在后面的课程中,他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了,或者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注意到我说的东西。
所以我想说,孩子小时候的思想灌输很重要。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现在港澳台小孩子这方面的教育确实应该加强。
国内的机场去接人,以前出口分为“国内到达”和“国际与港澳台到达”,“港澳台”和“国内”分开,这就非常危险。
比如我要是从香港飞内地,网约车师傅发信息问我:“到哪儿接?你是国内到达么?”,我回:“不是,我港澳台到达。”,如果这位师傅政治敏感度高,日常兼玩微博刷爱国流量,截个图发到微博上,我就完了。
其实严格来讲应该是“境内到达”,现在的机场要是还写国内到达不是害人吗?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机场没改?
机场是国家门户,是多少外国人进出中国的通道,大陆自己控制下尚且如此,何况香港和英语世界呢?出了国,各种电子表单的选项里头,大多数情况下China、Hong Kong、Macao、Taiwan这些是并列。不会有“大陆”、“特别行政区”这些后缀。稍微好一点的是叫做“国家/地区”,不讲究的就标注为“国家”。这种情况行之有年。
香港很多人只有和内地人说话的时候才礼貌性地称为内地,自己人说话的时候称内地为中国。而英文里Hong Kong和China经常各有所指,这背后既有语言上的习惯问题,也掺杂了殖民史和特区地位带来的特殊感,其中一部分人可能还掺杂了当下的政治态度。
这个问题如果要从英文习惯解释确实可以混得过去。当然,香港很多人,包括年轻人19年以后对国家什么态度,从国安法出台前的选举结果就能看出来。但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一个未成年人搞诛心之论没有意义。事后监护人如何出面解释就决定了事情的性质,是否打算利用这种称谓问题进行公开的政治表达?显然他们已经主动做了选择。
这个问题居然在热搜上,说实话,渔村人说渔村不是茶南这是我在英国听得最多的事情。而且不是本次事件这种情况,而是很多非政治场合,就要先来上一句,然后再郭安发和德先生。某种意义上,渔村人魔怔的人很多。
至于本次事件,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两年前那个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的口号叫什么?反送zhon。这个zhon是什么?中国。至今还有相当多的媒体,哪怕是不那么黄的媒体,在栏目分类上,一样用 中港台。这个 zhon指什么?中国。
既然在渔村,这是司空常见的事情,那就没必要去苛求一个孩子。
渔村政府是做什么的?很多时候,不是一句小政府就能蒙混过关了。我记得渔村动乱时,很多分析文章,为林郑开脱时,就用小政府的理由,意思是政府握在手上的公权力甚小,无法约束教育、媒体、地产等各行各业。但是渔村的搞笑之处在于,即便其宗主国英国一样是实行小政府,但好歹BBC是极力维护英国政府的,而渔村自己国有的HK电台却是黄到极致。
肯定有人要把我说的大政府妖魔化成转职,我想说的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国家都是大政府,中俄不谈,其他北欧、德国、法国、荷兰都是。政府有职责担当起一定的社会教化职责。
像渔村,教育局连各所学校使用课本的决定权都没有,任由资本决定。那注定是荒唐失败的。
两头下注的典型,一边要在大陆恰烂钱,对儿子的板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边要给主子表忠心:你看我们把儿子教得多好。
旧时,明清时期西藏叫“图伯特”(吐蕃),康熙后称“西藏”至今。
清朝早期时候的西藏,和青海云南交流不及四川/尼泊尔多,用的是尼泊尔的银元(薄片),乾隆时期慢慢采用藏地自己铸造的钱币,如乾隆宝藏,但贸易方面以物易物较多。
当时内地进藏两条路,北线从西宁到唐古拉山口最后从那曲进,南线从云南香格里拉转德钦走。需要通关文牒和批文。
藏区任命官员和非藏区也不同,政教合一,国中之国,基本是一个半农奴半封建社会。至于里通印度/英国,做奇奇怪怪的法器,虐待奴隶等等,大清均无从管辖。
教育方面,清朝后期西藏除了达赖,班禅等最顶尖的高僧学习汉文外,活佛等大多学习两种文字,一种是从梵文演变过来的藏文(传教一并带来的),另一种则是在印度贵族以及商人中较为流行的英语。虽然噶厦地区交通不便,但在十九世纪末期,因为与英国交流甚密,当地土司不仅有毛瑟步枪,甚至还有眼镜/望远镜/香水/鸦片等一系列先进玩意儿。
当时,一名孜阁的儿子用英语和人写信,人家问他在哪。
他竟然说自己在Tibet!他竟然不用中文写信并说自己在中国!!
因为China Mainland这个词太长,在社交媒体上,打字太费劲,也确实有用词组中的一部分来表达整个词组的手法。
用china或者hongkong来表达大陆和香港其实也很正常也能能理解。
这玩意上纲上线就没意思了。真要是这样,大家以后中国都别用了,谁知道你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互联网下沉以后,现在网民素质低,你要表达的他也看不懂,就喜欢找普九范围内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这些。
而一些自媒体大V,尤其是在某社交平台上的,就靠这个带流量,真没必要。你真要是刷个长篇大论的全英文阴阳怪气的文章,一堆找课代表的。只有这种普九能看的懂的,才最好带节奏。
你爱国就爱国,大家也支持也认同,但是天天到处挖“黑点”,只会让人反感。
这就有点像欧洲某国。左派言语不和就说人是纳粹,你还不能辩解,越辩解越纳粹。最后要不你不要开口,只要开口了人人都是纳粹。
这个用法在hk口语中很普遍。
广东话里,有的说大陆,有的说乡下,有的说中国。
英语里,大部分都管大陆叫China。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未必有其他意思,就是个习惯。
这个习惯想要纠正,估计没个十年八年下不来,而且要从小开始。
说回袁咏仪一家,我相信她儿子也没别的意思。
不过,作为公众人物,想要在大陆发展,就应该有这个政治觉悟,谨言慎行。
唉,这就像日本人那样,在日本,大多数的、非政府和外交等重大场合、非特定学术场合的文章里面,都会把台湾、香港、澳门(一般写作片假名マカオ)和中国这四个名词并列写在一起。
这不关左右翼的事情,哪怕你去查往期的《赤旗新闻》也都是一样的。
哪怕将来,香港变成广东省香港市甚至深圳市港岛区了,台湾地动山摇了,想把美帝影响了这么多年的语言习惯改过来,都是极其困难的。
哪有什么误解,就是代际认同的演变。
袁咏仪夫妇50岁了,张慕童15岁,两代人认同感不同很正常。这种现象很好识别,台湾已经走过一遍了。上个世纪90年代,四五十岁左右的台湾人中国认同感很强,当时他们占据社会话语权,代表主流民意。但那时十几岁的70、80一代中国认同已经大大削弱。现在就是这帮人占据台湾主流,你看台湾还有统独之争嘛?不存在的,只有明独和暗独的独独之争。
香港这个过程大体滞后台湾20年,特别是97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自我认同和主流台湾人就是很接近的。包括蔡英文在内,台湾人往往承认“血统”上是中国人,准确说华人,但是不接受中国人身份,自我认同是“台湾人“这个以血统华人为主的共同体。香港新生代也是这样的,张慕童一个00后,这么想一点都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