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下,自称“自由派”的高赞回答评论区是关闭的,而怒斥“自由派”的高赞回答评论区则是开放的。
只能说多少有点讽刺了
死早了,应该再多活上二十年。
新自由主义唱诗班。被整治过导致报道水平大跳水,初衷一直那样没变过,不信你去看程益中鄢烈山这些元老还有柴会群/新京那一票嫡系传人是什么风格。初衷和水平这事,比如找fox报道lgbt丑闻和找cnn报道肯定会体现出两种水平(或者反一反报道川粉丑闻),甚至后者根本不报。但你不能由此说cnn/fox报道水平差,也不能说丑闻不该报是吧。
某时期为什么风评不错,因为那时候是新自由主义的巅峰期,海内外发展水平差距巨大,说句全民河殇也不为过,现在宗主国都走进死胡同搞到川粉崛起了(所以他们这批人普遍厌恶川普川粉),还谈什么照抄还得是原教旨主义那种的宗主国先进经验,卖了半天新自包治百病的大力丸,末了宗主国的人跑出来说“劳工阶层是过去几十年最失落的一群人”云云,那你这不是搞笑么。相反华川那票神棍倒还逻辑自洽一点:“都是新自搞坏了国家,只要回到我们wasp那一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以在海内外式微,变成“不受欢迎的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南方系曾经的进步意义要承认,比如著名的孙志刚案以及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南方周末1998年就在报道孙小果案
当然报道的这些人后来进去了。那一批媒体人也退的退,走的走了。
在我看来,南方周末最辉煌的时期是钱钢和江艺平二人任主编时期,自此之后就每况愈下。
尤其是2008年前后是个分水岭,这之后的南方周末除了标榜“深度”,就已经逐渐死去。
比如缝肛门事件,比如那些歪曲的节奏。这些毫无疑问得不断鞭挞。南方周末似乎一贯喜欢追踪弱势群体,看似是在替弱势群体发声,但大多数时候变成了立场先行,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仅仅是普通新闻事件还好,一旦涉入面很广,事情很复杂的时候,南方周末就暴露出其专业知识能力不足,以至于乱报道甚至失去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职业操守。
当然,我还是希望今天内地能真的有一些专注深刻报道的媒体,在自媒体横行,传统媒体式微的今天,太多的新闻报道缺乏专业性,缺乏社会性,缺乏深度,这点无论是这些南方系还是某日某球,都包含在内。
至于公正客观的媒体?这世界上就没有公正客观的媒体。如果你能说出一个,我倒立洗头。
因为这个问题,突然想起中学时代经常看的各种新闻杂志,南方周末,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凤凰周刊大大小小都订阅过,那时候认为最惬意的时光就是每周去报亭拿我的杂志,然后抽一个下午仔仔细细的品读,说实话我已经有很久没有这种体验了。现在自己浮躁了,再也看不进去了。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些新闻杂志都有或多或少的夹带私货,甚至于我认为最消遣的vista看天下,现在想起来都曾有太多夹带私货的例子。新闻是人写的,那就不可避免的带有记者或者编辑自己的观点,千万别将其奉为真理。最好的办法还是多看,你需要的不一定是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价值观,你需要的只是多一个角度,这样你就能更好的思考一件事的逻辑和全貌。
太阳升起确实不是鸡叫出来的。
不过太阳升起的时候鸡确实会叫,发出属于那个时刻的声音,这也是自然规律。
正如太阳落下的时候,老鼠会活跃起来。
南方周末就有点像是我国新闻业环境变化的镜子。
从早期相对自由环境中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报道,到中间逐渐收紧人员大幅变动,再到后来已经沦为近乎环球这种水准的报纸,还是挺让人唏嘘的。
确实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正如网友不再把需要用字母,需要用各种暗语在网上发言视为异常一样,只是早晚的问题。等习惯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容易重塑起正确的集体记忆,把所有事实掩埋在各种反转,各种无根无源的说法当中就好。毕竟,连“我爸是李刚”和“让领导先走”这种影响力知名度更大的事件都能扭曲,甚至荒唐到一群人能看着菊花的照片刷康乃馨,有各种有理有据的分析为什么他不是她爸爸,这么一份已经没多少人看的报纸算什么?
当初舆论真的能造成影响,推动进步。而现在,大概只剩下越来越极端的情绪发泄了。从舆情高涨解决事件,到舆情高涨前先解决舆情,这确确实实是往前迈了一大步。
之前有一款app非常短暂上架,很快就被下架,叫做后续。它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各个正规媒体的新闻收集起来,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让你能够很清晰看到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它甚至没有任何自己的内容,只是单纯按照时间线整理了一下。在它下架之后,在挺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能打开它,上面内容也有所更新。通过它会发现,很多事情就真的没有后续了,没有报道。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原来轰动一时的事件就悄无声息消失在大家的视野和记忆当中。
(经网友提醒,才发现后续原来还有网页版仍然能够看到:后续 · 有记忆的新闻,持续追踪热点新闻)
就好像欧某畏罪自杀之后案件完结,之前对于他的同情和对于当地势力的激愤也随之消失了。至少网上不再见到有多少人想去讨论,想去追究为什么。所有的情绪流于表面,却没有深入下去引发变化的通道。
没有记者来做这件事了。
也没有人在意“新闻”了。
如果你觉得新闻报道不可能中立客观,那么很自然应该选择多看几个偏见角度不一样的,力求从不同的偏见当中拼凑出更全面的事情原貌,而不是以此为借口直接否定新闻的价值。这种片儿汤话只是为自己不想动脑子找了个冠冕堂集的帽子罢了,而无益于讨论,也无益于看到事情的全貌。
南方周末至少尝试过做一些每个新闻人都想要做的事情,做过一些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它有点像是陈凯歌或者张艺谋。你知道他们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和活着了,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些值得让人缅怀的地方留在了过去,留在了历史里。
另外我讲个笑话:去掉一位说撤回了赞的,3=1
说个南方周末做过的典型报道。
1998年1月9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刊发深度报道《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披露当时已让昆明人人自危的孙小果恶行。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是佐强的江西老乡余刘文,据他透露,稿件见报的当天,孙小果的父母就打来电话威胁他:你一个南方周末的小记者算得了什么,我一月之内叫你进监狱!
既能把儿子从死牢里捞出来,又能敢叫嚣把记者送进监狱。
5个月后,余刘文写了一个采访后记《我见过的黑暗确实太多》,记录下当年深入云南采访时的险象环生和惊心动魄。
说昆明,心有余悸,在介入孙小果案的第三天,我被告知,孙小果的同伙尚有七八十人漏网,不知所踪。这条消息很快在昆明市刑侦支队得到证实。我当时一听,大惊失色,心想孙小果的父母都是市、区公安系统的高官,且正在为此案频繁活动,耳目多多无疑。
我当夜没法入眠,满脑子是孙小果那帮漏网“兄弟”,他们隐匿何处?也许就在身边。我给昆明的同学打电话,问这伙恶势力到底有多大的势力范围。同学说昆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白天小平管,夜晚小果管”。
这一来我就更加紧张了,坐卧不安,满腹狐疑,就这样到了12点,突然电话铃声大作,简直要命,这个电话接不接?也许对方就在楼下,甚至已有人在门外恭候多时了,我最后还是麻着胆子把话筒摘起来了,甚至连台词也想好了,只要对方威胁,我就说“你们这下真正把新闻做大了。”
南方周末媒体人至少在现在来看,在当时还是很有良心的媒体人。
说实话,我都是第一次听说左方这人。《南方周末》我是真没看过,小城市没地方订加上那会儿我是学生对这些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