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反驳一下1,唐宋的靴子传承自更早的中原朝代如秦、汉。出土的八千尊秦代兵马俑中将军和骑兵着的高统靴,汉代鎏金铜骑士俑着长统靴都是例证。甚至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是把中原形制的靴子运用到了骑兵的衣饰上,并使用靴筒来裹住相对宽大的衣料。尽管那时候靴子的制作方法早已失传,只能从遗存的雕塑上来判断其形制的传承,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在东亚,中原人才是皮具最专业的玩家和最忠实的使用者。
从周朝之前就诞生的六畜概念,到各种典籍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对牲畜驯养、皮具制作研究的记载,再到历朝历代中原农家无论丰年灾年饲养牲畜雷打不动,中原人对于牧业产品的利用一直可以对周边地区的人形成降维打击。我们可以说传统意义上中原文明是农业文明,但近来历史发明家的误区在于认为中原只有农耕文明,对皮具使用一窍不通。
至于唐代,只是马匹使用得到推广,外加沿用了五胡乱华时期的传统:可以穿靴入宫。这导致靴子自上而下流行了起来,但其形制仍有秦汉遗风。
2没错,其实东亚地区靴子的形制都大同小异:马蹄形靴口,上宽下窄的靴筒,多层鞋底,无鞋跟,不分左右,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靴尖上翘。这些特征的诞生甚至早于各民族的分化。
明代的粉底皂靴其实是传承自唐宋的乌皮六合靴。
当然,明代的粉底皂靴也的确借鉴了蒙古靴,如靴尖加厚、变圆,靴筒接缝改为前后设置。正如曳撒的出现一样,是在汉族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主动借鉴以进行的改良。
其实说得再多,靴子也是东亚地区分化最小的民族服饰。在古时候的东亚地区,各种靴子不分民族都是通用的,只有用途为何、时不时兴之分。如果在古人面前说:“这是蒙古靴,那是汉人靴。”大家都会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你。题主的这个问题类似于问“我哥哥是否是我妹妹的后代?”
横向来看,东亚形制的靴子在蒙古族地区传承得最为完整,且更富于变化。尽管不能否认它具有蒙古族的民族特征,但我们很难说它仍是蒙古族的原创,因为它受到了许多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譬如香牛皮的印花与鞣制、棉毛革三者的混合运用、鞋底的纳制都是极具汉族风格烙印的。诸如皮革之类的原材料在关内外均有出产,但制蒙古靴所需的毛线、染料、棉花以及金属器具在传统上都是非汉地所不能出产的。清代,还一度出现了占领漠南漠北蒙古乃至中原市场的“蒙靴七大号”:永德魁、义生泰、长义永、兴盛永、元升永、泰和德、元和德。一听名字大家也许就能猜到,这些商号都是汉族人创办的。其中绝大多数制靴匠,也都是张家口、大同一带的汉人。
因此题主所说的“蒙古靴”在当下的语境里叫做“现代东亚靴”会更准确。而无论是乌皮六合靴还是粉底皂靴都可以叫做“改良款古早东亚靴”。另一方面,包括蒙古靴在内的一系列东亚靴子只要其风格的年代没有穿帮,都是可以和汉服相兼容的,而且古人的穿搭也的确是这样。
在此希望汉服复兴运动能够把汉民族穿靴的传统发扬光大吧。东亚靴的传承也该有汉族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