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跟军队现代化程度、战场环境、战争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
首先要解释一下,德军并不完全是配发高帮皮筒靴,是根据军种,机械化程度,战场环境而定的。
解释用图均出自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
版权所有。
左:少将,第17步兵师,阿拉斯,1917年4月
中:中士,第22重炮团,康布雷,1917年11月
右:一等兵,第10巴伐利亚预备团,恩河前线,1917年4月
按照上图划分,是军官和士官使用高帮皮筒靴,普通士兵使用绑腿。两位军官的皮靴还有一些区别,将领的要保养得好一些,士官的要粗糙一些。实际上,使用高帮还是短帮并不完全是由军衔决定的。看下图:
一战东线德军
E1:二级准尉,第66宪兵分队,基辅,1918年6月
E2:轻步兵,第153自行车连,乌克兰,1918年6月
E3:二级准尉,第27轻步兵营,坦佩雷,1918年4月
步兵准尉(军官)还是绑腿,宪兵准尉是皮靴(军官),自行车兵(士兵)却是皮靴。
可以总结为,对于德军来说,凡是有代步工具如马匹、车辆、自行车的,都穿高帮皮军筒靴,凡是需要步行行军的,都穿一般靴子加绑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当时世界上的军事实力划分,首先是日不落的英国,然后是欧洲大陆的法国、波兰、奥匈、德意志、沙俄等。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主要效仿英国。
英国有广泛的海外殖民地,其中主要是在亚洲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中部、南部。
在亚洲和非洲作战的军队,首先考虑的是军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颜色上大多数采用沙漠黄、咔叽黄(符合沙漠环境的保护色)。其次是考虑到在潮湿,高热环境里行军作战时对士兵的脚的保护,英军均采用短帮军靴搭配绑腿或者棉袜子的组合,非高帮的军靴可以使足部运动更加灵活自如,在长途行军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防止血液聚集在大腿导致的疼痛,此外透气轻便,便于拆卸和清洗,在被打湿以后便于晾晒。
由于英军在一战以前的派遣军队主战场不在寒冷湿润的欧洲大陆,而是在非洲,印度这样的国家,所以根本没有考虑过笨重,且专用于对付沼泽、灌木、冰雪环境的马靴。
来看一些图片——
A:正规军,1914年
A1:二等兵,第19步枪旅皇家威尔士步枪第2营
A2:二等兵,第5骑兵旅第2(皇家苏格兰灰马)骑兵团
A3:炮手,皇家野战炮兵
无论有没有代步工具,步兵都用绑腿。
F1:C·E·佩雷拉少将,第2正规师司令官
F2:刘易斯机枪枪手,本土军第50(诺森伯兰)师达拉谟轻步兵团(奥克兰主教步枪团)第1/6营
F3:“投弹手”,第51(高地)师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第1/6营,地方部队
由上图又可以看出,在英军中,有代步工具,不需要长途步行跋涉的高级军官,使用高帮军靴。但是佩雷拉少将的军靴后面有马刺,所以是专门骑马才用的马靴。
英国海外殖民地、英联邦国家的情况:
非洲
巴勒斯坦
一战末期到二战初期的美军军服基本上都沿袭了英军军服的特点——
炒菜锅钢盔,绑腿,高立领。只不过美军没有使用沙漠黄军服色,因为美军在美西战争一直到一战之间关心的焦点并不是非洲,而是太平洋诸岛、菲律宾、古巴等,所以他们广泛偏向采用咔叽绿,咔叽黄和橄榄绿。
所以,可以总结,在一战中,能够有代步工具,不需要长途行军的一些军官使用高帮皮质军靴,骑马的用马靴,需要步行的步兵一般使用短帮军靴,搭配以绑腿和棉袜。这时候采用高帮还是低邦主要是取决于战场环境和军队机械化程度。
再来说二战。
二战德军是最早提倡摩托化、机械化的军队。大力推动军队从骡马化向摩托化过渡,一些部队甚至达到机械化。摩托化是指行军靠车辆,作战靠徒步,机械化是指没事就坐装甲车、坦克。
一战后到二战中,德国境内修建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德军的摩托化步兵装备了从自信车、摩托、三轮摩托、双座轿车、四座轿车、大众82搜索车、欧宝勤务车、奔驰军官车、斯太尔指挥车、奔驰、欧宝中卡、大卡、到各吨位级半履带运兵车3.5吨/8吨、骡子运输车一类的运载工具;其坦克部队和突击炮部队,还可以捎带搭载步兵机动,而250,251装甲车专门用于搭载步兵,又生产了射击、防空、喷火、渡桥、反坦克等多种型号,几乎已经实现机械化。
半履带式装甲车搭载突击炮兵。
关于二战德军行军的影像记录里,军队快速机动的时候,很少有看着士兵排成队跟着车辆跑的,要么是骑摩托,要么就是坐卡车,装甲车,要么就是在坦克上。更不会出现英军那种一边吹口哨,奏风笛,一边踩着节拍大踏步的行军。(见《远方的桥》)。
德军自行车连
德军摩托化步兵
英军历来认为士气和勇气很重要,所以发给军队的步枪是单发的,要求神枪手一枪放倒一个敌人。行军是缓慢的,最好中途还可以坐下来喝喝茶。过去就是用这种方式唱着歌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所以直到二战他们都不是很看得起德军高速闪击东跑西跑的贼一样的指导思想。
而德军主要作战思想是闪击,闪击战要求步兵快速机动,出奇制胜,要快速机动必须依靠交通工具,而不是甩火腿。
自从有了代步工具以后,就要考虑不是对腿部的血液循环的解放,而是对腿部的保护了。
此外,苏德军队主要是立足于欧洲战场作战,要面对的环境有灌木荆棘、泥潭和沼泽、冰雪、碎石块、铁丝网。这些都非常容易对小腿造成伤害,因此高帮皮筒靴可以很好的起到御寒、隔水、防护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其笨重的性质,高级军官一般使用特殊材质,如小牛皮订做的更轻更薄的皮靴,只是为了用于搭配马裤,而除了机械化步兵以外的坦克兵、突击炮兵、伞兵都不使用高帮皮筒靴。
德军统帅堂装甲掷弹团:
军官使用筒靴,士兵没有使用。因为装甲掷弹兵主要是跟随在突击炮后行动的。
其次,军官穿的标准制服是马裤,所以配马靴,士兵穿的是筒裤,所以配一般皮靴。
大德意志师
左边为步兵,使用高邦皮军筒靴。
中间为宪兵,同上。
右边卫高射炮兵,使用一般皮靴。
1、2两位步兵都没有穿马裤,还是穿了马靴。
波兰战役:
机械化步兵快速机动,闪击需要,皮靴——
荷兰、比利时:
高纬度、低地国家,御寒防水需要——
法国:
坦克兵是短帮靴子,步兵(中)是高帮马靴配马裤。
二战德军山地部队:
由于登山需要,
无论军官还是士兵,均不使用高邦皮军筒靴,而适用加厚底板的登山靴。
二战德军伞兵部队
由于跳伞的需要,作战服均不使用马靴,而使用伞兵靴。
二战德国非洲军:
由于防沙和透气的需要,采用高筒系带靴,比皮靴略微轻便。
再来看二战英军:
英国本土:
欧洲大陆:
诺曼底:
印度及缅甸:
综上,英军是一辈子都不打算骑马的。我们有航母,战列舰,兰开斯特,甚至有这个——
所以,要马和马靴作甚?
二战苏军:
苏军中,高筒皮靴的使用率比德军高很多,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无论摩托化、机械化还是非摩托化、机械化,在苏军中是皮靴搭配绑腿,皮靴占多数,绑腿占少数。
首先,这个很符合老毛子粗线条的性格,其次其丰富的资源可以供得上这样高成本的装备生产,最重要的是,苏联地理环境寒冷,多泥潭,沼泽,雪地,对保护士兵的腿不被冻伤,划伤,筒靴是非常必要的。
军礼服:
骑兵,近卫步兵:
远东地区苏军:
美军在二战前沿袭了英军的传统,在二战中后期,派往欧洲战场的士兵使用了绑腿带,相当于介于高筒皮靴和绑腿之间的一种折中发明。而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海军陆战队)全部用短帮军靴。
奥马哈:
突尼斯:
西西里:
太平洋战场:
菲律宾:
看看菲律宾美军,除了绑腿带和汤姆森冲锋枪,其他的一切都是英军的翻版。这就是二战开战前美军的样子。
最后,可以做一个总结——
英军到二战中叶的时候军事思想都还没有进化到步兵完全摩托化,机械化并主要针对欧洲大陆战场这一步,也不怎么需要闪击作战快速机动,主要还仰赖海空军,主要关心非洲,印度,东南亚的利益。因此英军不太需要高帮军筒靴,几乎没装备。并且英国倚重海军,海军都是穿皮靴筒裤,所以很少接触大陆上平原作战用的骑士马裤,不穿马裤自然就配不上筒靴。
欧洲大陆适合平原作战,在二战以前骑兵运用广泛,骑兵一般都要穿马裤,马裤必须搭配筒靴加马刺(即马靴),即使不配筒靴也一定要束腿。因为骑马的时候不能穿短帮靴,小腿肚反复和马肚子摩擦,如果不束紧裤腿,时间长了裤腿就会像一张砂纸一般对人和马相关部位都造成磨损,并且由于马蹬、马刺的存在,裤腿一定要束紧,否则遇到大的动作或者上下马容易挂伤。
二战时,德军非常仰赖机械化步兵,并且主要在欧洲大陆比较寒冷的地带作战,除了非洲军以外,高帮军靴主要用于机械化步兵和骑兵部队,但是空军、海军、炮兵、坦克兵、突击炮兵、装甲兵、潜水艇兵、伞兵、山地部队为行动便利,未全部采用高邦皮军靴。
苏军基本上全部采用高邦皮制或者人造皮革的筒靴,少量士兵使用绑腿。主要原因是军队长期在高纬度地带寒冷环境里作战,御寒需要。
同理,德军东线部队机械化步兵,也采用高邦皮制或者人造皮革的筒靴。
美军沿袭英军的传统,整个二战中,主要在太平洋战场作战,除了在阿登地区之外,其它都是在欧洲不寒冷的地带作战,用不上高筒皮靴。美军发明的绑腿带非常高能,是介于英军不穿皮靴(伤脚,不御寒),苏军全是皮靴(笨重,昂贵)之间的一个灵活设计,并且非常便于装备和使用,成本低廉。
马靴是欧洲平原作战的骑士时代留下的一种产物,除了好看、精神之外,其劣势是笨重,伤脚,造价高昂,英国的船长和美国的牛仔都不怎么买马靴的账,中国和日本也是。用马靴的大多数是一些有骑士传统的国家。所以马靴并不是先进、发达的象征。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鞋子的功能更加完善,分类更加细化,服装和其它辅助工具亦能很好的起到对小腿、踝关节、足部的保护作用,所以,马靴必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只留在仪仗队中作为一种纪念。
美第三步兵师
美海豹突击队
“我们有悍马,却就是不穿马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