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现在的科研环境下,数据造假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特别是生物,医药这类作假容易,调查困难的重灾区。大到Nature ,小到Plos One,都有发生。生化环材等领域,审稿人没有时间精力把论文中的实验再重复确认一遍,是否造假只能依靠研究者的学术道德约束,这应该算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漏洞吧。
而且,国内研究人员即使造假被发现,很多时候单位也不会严格处理,这样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造假。从造假举报的方面讲,管理者不积极调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效果不理想。
比如,韩春雨的学术造假风波,买卖论文风波闹到现在,他依然没有被开除处理。
再比如,韩春雨的硕士导师,中国农科院博导 邱丽娟因论文剽窃被国际期刊 PLOS ONE 撤稿的事情。这可是证据比韩春雨的论文更确凿的学术不端情况,可直到现在,这篇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硕士生导师郭勇和通信作者邱丽娟依然安稳地做着导师,拿着科研经费,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处理。
相比之下,在美国要废除一个教授的“终身教职”可能比登天还难,但有两件事可以立刻砸碎终身教授手中的“铁饭碗”: 学术不端和与学生发生男女关系。
另一个让人很寒心的现象,最早曝光这一情况的小木虫学术科研论坛上,很多的评论都是对举报者的冷嘲热讽,觉得“咸吃萝卜淡操心”,从中也可看出一些科研工作者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很多人就是一方面抱怨社会如何如何不公,一方面又坚定地做自扫门前雪,不仅如此还冷嘲热讽伸张公平的人。
撤稿声明:
小木虫相关举报链接:
撤稿声明链接:
今天饶毅实名举报的话题下面,多次看到回答与评论中提及,某国某国某某国也有不少学术不端现象,仿佛这样罪过小很多的样子。像极了考试作弊现行后,满世界嚷嚷委屈:「那么多作弊的,为什么就抓我一个!」,思维习惯真是终生不渝啊。
以下原回答
一点也不奇怪。
科研成果与各种待遇的定量限时考评,必然导致各种造假行为应对。
就像任何一个公众号只要承诺每天推文若干,就决无可能全部原创。
因为科学研究和任何原创性工作一样,其正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来都不可能与消耗的时间、金钱、人力成正比。很少有人否认科研成果必须具备原创特征,即便模仿跟踪也要有所创新,包括国内首创或者打破国外垄断等等精神依据。尽管如此,还是很少有人敢于不在规定期限产出规定数量和级别的成果(论文和奖项)。
因为,人多帽少,岁月不待。冷板凳没人坐得了。
进而,庙大僧众,上下都要勤照应,不然没法带队伍。
于是,按时完成作业或超额完成任务,永远是抢占制高点的两个最合理法门,各行各业各代从业者屡试不爽,且多多益善,快快好爽。
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这样的造假启蒙了: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孩子们心安理得地笑纳家长亲友代劳的手工作业和微信拉票点赞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赞美。造假如此理直气壮洋洋自得,且富有亲子互动愿景和家庭资源共享的人情味。
然后是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的系统化、高强度、持续性正规训练。拿到名次便犒劳,获得本本就是水平。名次当然越高越好,本本自然越大越强。于是自然过渡到硕博论文、到教授评比、到四青遴选、到院士提名、到需要奋力争抢的一切功利位置。大家每时每刻都在琢磨并重复着,那些和儿时大同小异的游戏——
按时完成作业(标准答案、项目指南、申报模版、鉴定程序、评审规则……)
超额完成任务(特长加分、学科竞赛、影响因子、绩效排名、帽子档次……)
没有人在意完成作业与任务的任何细节、过程和手段,只需评价系统权威、操作程序规范、指标体系先进即可。如有后续不好协调的问题,不妨修改程序或者指标,通俗说是水涨船高,时尚讲即与时俱进。比如增加或者减少帽子品种和数量,提高或者降低信息透明度,扩大或是收缩资源支配权限,临时或者永久调换裁判员与教练员,等等。随后有学理法理伦理哲理论证,有层层传达督促辅导培训落实,更有本子专家、评审专家、帽子管理专家等等四处化缘施法。
已经融入血液、化为心智、铸成文化了。
显然不止学术圈与文教卫系统规范造假。一切以数量多少、级别高低论英雄,并终究变现为人财物控制权的竞争环境,也都必然劣币逐良币,多快即好爽。
要么跟进,要么离开。
有人不甘,无人幸免。
区别仅仅是造假的年龄、数量、频度、方法、程度、级别和影响不同而已。
或许,工程界、实业界还有希望吧。
这个答案本是回复一个匿名答主的。结果不知道回复该怎么匿名,所以就在这里匿名答一下吧。
答案里面的NB主人公离本人太近了,不匿名实在不敢答。如果有任何风吹草动,删帖不见~
知道一个造假、剽窃、抢别人成果,乱搞男女关系的今年评了院士,还是科学院院士,基本他们学院的都知道,他们学校的很多人都知道,还有人实名举报过。但感觉他也真是他们学校一霸呀,最后全部都压下来了,或者也许他一个人当院士,特别是科学院院士也许给学校带来的好处太大了。(学校是一个没落的211)
举几个例子吧(后面叙述就把他成为院士)
3. 后来招了一个研究生,女生,保研的,没多久出现心理问题,退学了
4. 后来招了一个博士生,女生,在办公室里坐在他腿上,等等,这里不描述了,听起来八卦很有趣,写起来感觉生理不适,想吐,抱歉了,大家。
5. 80%以上相似的论文,抄袭别人的,实名举报的人都拿出来给大家看了,不知道为啥也没算学术不端给扒出来
不想写了,生理不适。
有很多大牛,一辈子评不上院士,就是因为他一心一意只搞学术(eg. 西北大学有一位老先生,学术大牛,但不愿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就是评不上院士,学校也很无奈)。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人能上院士,还是科学院院士。
在我的母校,我接触到的院士非常的和蔼、学术很厉害、对学生严格但是特别照顾学生尤其是自己的学生。学术研究与道德品质都特别高尚。所以我总是感叹,高山仰止,啥时能学到人家三成,这辈子都值了。
谁知道,这边这样一个科学院院士诞生了,真的是让我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事实。
只是祈祷,这样的坏人赶紧倒啊,不然国内的学术界让人怎么看。
我会怎么样?好好做自己的科研狗呗,也许就这样好不好坏不坏一辈子吧,但这种人依然是令我不齿的。顺带真的对院士这个称号产生了怀疑。也许哪天院士也要不值钱了吧。
曹的事情爆出来以前我就听不止一个人说过:曹的文章都不用读,只看标题就知道他迟早会出事。
终于解释了自己常年以来的疑惑。
本人多次去国内某领域排名第一的医院看病,问门诊和住院医生知网上某某文章的方法可行吗?他们都是“呵呵”“概率太低,不建议你尝试”敷衍过去。
后来继续询问才知,看病的医生、做医学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俩没啥交集,真正手术、用药,不敢用国产研究成果的。
本人美本加拿大研究生,学制不同,到现在没发过任何文章。毕业论文也没有,都是做project代替。本来觉得会不会有点水,后来发现女票在国内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发的文章,写文章的过程,以及指导老师对某些事情的支持态度,以及她的同学和老师如何发文章,以及她同学的老师自己的文章是如何更加过分的完成的。这些花边新闻让我这个在美国学会plagiarism 的人觉得不写文章也很好。
新闻出来之前和国内的同行们聊过科研诚信的问题,学了一个词叫做“结论正确”:就是如果我文章的观点和结论是正确的,数据是可以“编”的。包括但不限于:PS、成倍增加样本量等。
自己做实验的实验室已经是不错的了,好多包给公司做,想要啥数据就有啥数据。有些时候你只需要质疑说:咦,这个图应该是这样这样的,第二天就能给你想要的结果。(或者直接说我想要个啥啥结果,马上就能有)
研究生舍友是流行病与统计专业的,找他改数据的人不要太多:基本就是,你看我这个数据怎么改一下能有意义。(最有良心的作假了,至少改的是原始数据)
某师兄教育我说:没有结不了的题。他结题的时候我没在,据说是网上下载的图P了一下。实验是没做的,钱套出来之后给评审专家送礼了。
国内有些单位对于科研就是追求四个字:多、快、好、省
这里面并不包括:真
事发突然,没来得及撤,大家见笑!
美国领事馆这个周末必须加班。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