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以sci论英雄是好事,问题是该以什么论英雄?

实际上不止国内科研圈有各种破事,美国也有。我在美国读博短短几年,见过各种裙带关系,学阀山头,政治正确的破事。只不过美国科研圈整体水平高一些,破事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问题的本质是制度问题,科研圈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自己分配经费,自己验收成果。导师一手掌握对学生的财务权,管理权,评价权。就根本制度来说中美科研圈是一样的,这种制度很像封建贵族制度,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科学家不是圣人,在这种缺乏制衡的制度下腐败是必然的。

真正解决的办法是让科研圈之外的人来分配科研经费和评价科研成果。比如美国在冷战时期科学发展的最快,当时不论是登月还是军工,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由社会定义需求,社会验收成果。

再比如国内科研圈里的材料学家都在搞纳米石墨烯灌水,就是因为圈内自己评价自己,自娱自乐刷sci,刷影响因子。而军工口的材料学家能搞出歼20,是因为有军队的需求导向。

科研圈只要专心当运动员,由外部社会来当裁判,这才是良性的现代制度。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话说汉太祖刘邦初定天下,觉得需要制定礼仪,于是请了叔孙通等儒生来制礼,其中有两个儒生不愿意去,理由是「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而坚持不往。

从某种意义上说,「按不按照SCI来评价学术水平」和「汉朝初兴要不要制礼」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一种声音认为: 大学应该追求Impact(影响力),学者的水平不应该以论文的多少来评价等等。我其实认为说这种话,尤其是在十几年前说这种话,是非蠢既坏的。

为什么呢?其实单独说「大学应该追求影响力」是没错的,但是这句话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诚然,一流的学校评终身教职看影响力,二流的学校看发表质量,三流的学校看发表数量。但是并不是说,你随便改了一下评价标准,强行的要看「影响力」,就瞬间国际一流了。十几年前,当时是很多Top2的正教授都没有国际顶刊发表的时代。如果连绝对的学术水平都上不去,汲汲于追求更务虚「影响力」的东西,岂不是太好高骛远了?

很简单的例子,可以看看那些「不看论文看影响力」的学校的正教授的profile,比如哈佛、MIT、芝加哥等等。他们的发表可一点都不含糊,只是说在辉煌的论文发表记录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更高的标准叫做「影响力」——而如果发表不够档次,那么连进入角逐圈的资格基本上都不会有。这才是「一流的学校看影响力」的真相,是在满足了二三流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

说实话,有些东西,也确实是无法从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上看出来的。看美国一些中上流的学校,也有一些教授发了一堆顶刊,如果不和这些人具体接触,不看具体的工作,单看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完全不比Top 10的一些正教授差。但是搭上话之后聊一聊,感觉「格局」上,或者说的更玄乎一些,在「insightful」这个方面,就是比牛校的教授还是低一个乃至于数个档次的。这种事情,说起来很玄乎,但是多交流,多体验之后,就真的会有感觉,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学术界整体上讲,还真的就是公平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是什么档次,基本就会呆在一个什么档次的学校(当然,有些大牛年纪大了,去小学校养老的除外)。

同样的发表,在学术的前沿圈子里创造的影响力可以差别很大。即便都是顶刊的发表,影响力可以天差地别,很多顶刊的文章也就是发就发了,一个水花也没有;但是另外一些则真的非常的「有影响力」。 但是啊,前提是「发表足够多足够好」,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讨论的前提都不存在,就别去想什么有的没的了。

所以要达到「按照影响力」来评价,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1. 发表的质量和数量普遍已经很高,计算你有10篇顶刊,我有8篇顶刊,10篇是不是就一定比8篇的强,这个意义不太大;
  2. 评价者本身能够理解「影响力」,能够正确评估不同的候选人在学术领域激起的浪花有多大。

显然 根据@上将潘凤 文中的描述,现在虽然中国高校的发表上去了,但是人才的断档和传承问题依然在——负责考核和评价教授升值体系的人,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水平来真的评价某个人的学术成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粗暴的数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其实并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方法——虽然这会让灌水的顶刊和真实的很有影响力的顶刊混为一谈,但是总好过没有量化的标准,纯粹靠自己说自己的影响力来得好。

不过,倒也无需过度解读一份文件的效力,担心回到过去按资排辈的时代等等。毕竟现在年轻人发表的能力上来了,评价Impact或许为时尚早,但是按数量和质量总还是做得来的——其实也是现在正在做的。所以无论文件怎么指导,最后应该还是会绕一个弯,回到定量的标准上来。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的开始,但是不能推倒旧房子,不建新房子。

旧房子旧点,也比露天淋雨强,新房子要比旧房子好才有意义。

论文kpi这个东西,已经被吐槽很多年了。

今年疫情下面,问题暴露的更明显一些。

专家有数据拿出去抢着发论文,防疫建议反而不靠谱。

病毒研究到了病毒来才开始筛选药物。

杀博士一个半外行,只是查国外的论文,提出来的方案反而靠谱。

国外论文,2005年已经研究氯喹和冠状病毒。

药物的副作用,什么药有用,都是些英文论文。

中国是sars最大的受害者,我们为什么不在过去17年里面把化合物筛筛有所准备呢?

因为研究这个级别太低,发不出影响力大的论文?

一卡台积电,国内芯片就不能造了。

一卡asml的光刻机,中芯国际就上不了7nm

研究个大飞机,人家一卡发动机就完了。

论文发了很多,钱花了很多,设备买了很多,人才培养很多,学术利益集团日子很滋润。学术民工很苦逼。

但是这些钱换了一堆论文,还是发在海外大家看,自己要用的东西没研究出来。

这个问题一直在,这次疫情暴露的更明显一些。

不能不要论文,但是不能论文kpi,不干有用的话,只干没用的。

以前,科研是给社会服务的。

袁隆平研究,是解决吃饭问题。他发不了大论文不要紧,有高产良种能解决吃饭问题就行。

要建新房子,就要把评价标准向实用化倾斜。

不发大论文,研究的东西有实用性,也得给面包。

培养那么多人才,养着这些人,让他们中的大多数把时间精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上面。

发论文,理论研究要做,但是比例得合理,资源给多少得靠谱。

论文这个东西,多看多用,有时候比发好。

美国搞隐身飞机,理论基础是苏联科学家的论文原理。

苏联人发了就发了,没应用。

美国人做应用,研究出f117,b2 ,反而对苏联构成巨大威胁。

华为5g是看土耳其一个专家的论文,然后研发应用的。

发论文花得的钱和人才精力,不如拿出80%把外国人发的论文研究研究,做个实用的转化。

国防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多了去了。

企业需要技术支持的更多。

研究研究怎么治病,实验室给临床提供点理论研究结果。

研究基因技术,别去克隆了,生物技术转基因能不能转点有用的东西?转基因让我们有更好的更便宜农产品,有成本更低生物产品。或者在医疗上突破,让人类活的更健康?

工业上研究研究我们怎么造更好的产品,日本某牌子的风扇是技术人员研究nasa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我们的技术人员能不能通过研究,让我们的企业造出更好的车,更好的飞机?

发论文,理论研究的话,不能不干。但是更多的人,更多的钱,应该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来。

这个也容易评价。你搞的材料强度高,韧性强,质量轻,耐腐蚀,耐高温低温,成本低,容易批量。可以造车造飞机造火箭外壳造家具造坦克。指标测试高的拿奖金,拿专利(或者保密)。

不用关系,不用门生,研究出来,指标说话。

解决问题的研发,

能解决得了还是不能解决都摆在那,解决的好的有肉吃。


user avatar   dai-bin-8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完全支持上将潘凤老师的观点。当今中国之症结所在,就是有学术评审话语权的人基本不做学术很多年了,而做学术的人又没有话语权。这才是导致唯论文的根本原因。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除非学术圈来一次彻底的洗牌,然后又开始新的轮回。


user avatar   fang-chen-4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真实性。这个不用怀疑了,我跟内部的人确认过。文件头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也许是“草稿”或者什么类似的吧,反正这年头流行“草稿流出”这种玩法……正式的文件中好像没见过标红的,所以这次“草稿”应该是故意放出来的,还帮你标红了重点怕你抓不住。

然后我们看到这个材料其实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印发《若干意见》的通知,第二部分是《若干意见》的本体。既然被有意标红,我们不妨就看看那些地方吧。第一部分只有两处:

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将相关落实情况、经验做法梳理形成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
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

这两段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说大的方向是要“破唯SCI”,但具体怎么做,高校自己想办法落实,然后把落实的情况汇报上来,我们再研究。这个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虽说不破不立,但是只破不立更危险,因此且先观望一下,看看下面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摸着石头过河。注意这里的“破SCI”并不等于“破唯论文”,这个是有微妙的差别的,下面会提到。

第二部分,也就是《若干意见》主体,标红有五处:

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

首先肯定了基础研究确实要看文章,也就是说,一味的强调“破唯论文”是不行的。要破的是“以刊评文”,还有“SCI的相关指标”评文。这是什么意思?“以刊评文”的典型做法,就是只看文章发在什么刊物,而不看具体内容就对文章的质量下判断。比方说“你文章发表在《自然》,肯定就是好工作”,“发表在《物理评论B》,就一定不如前者”,等等。“SCI的相关指标”,大概说的就是文章发表刊物是否属于“SCI核心”,该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区”等等参考指标。这些指标可以认为是当下评价科学工作的最主要的客观标准。不看这些,看什么呢?看的是“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具体在学科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但是怎么去衡量?并没有明说。

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

这句话的含义,需要结合当下的情况来理解。在各种科技评价活动(比方说评职称)中,申报材料的制作是繁琐而冗长的过程,其中介绍申请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大家为了凸显成绩,倾向于将自己所有科学贡献(文章)都列出,以量取胜;另外还要统计自己文章的“引用数”、“他引数”、“一区文章数”、“自然指数”等等一系列SCI论文相关指标。所以这里提倡的,是以“代表作”作为依据进行对科研人员的评鉴,也就是说你列出自己最得意的三五项工作,拿去跟别人的代表作比试一下。比的时候也不只是看那些客观的指标,还要能讲出自己工作的创新性才行。

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

这个是讲学校和学科评估的,我不懂,不解读。

学校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规定老师“每年必须发表几篇SCI文章”,或者“每三年发x篇影响因子大于y的文章”,不能因为A发的文章比B多就给A更多的经费和实验室。现在常有发一篇好文章奖励几万块的事情,这个也要取消掉。

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是不是常见到高校宣传自己的“自然指数”达到了xxx?是不是常见学院里宣传某某进了esi高引作者排名前500?这就叫做“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以及“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了。

最后写两句个人评价。整个文件通篇的重点就是“如何评价科学成果”,然后给出的建议大概可以总结为“回到成果本身”,并逐渐抛弃一些依托于客观数据的、通用的数字化标准。而由于当代研究方向的高度分化,“成果本身”在原则上只有小同行才能理解其意义和重要性,因此,这样的改革如果想成功,必然需要给小同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以更大的权力,并且充分利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帮助进行客观评价。如果真的往这个方向改了,我个人是欢迎的。


user avatar   spli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文件应该是真的,现在的公文,不用去纠结字眼格式行文那些虚的,

只要是引起朋友圈传播,却没有官方辟谣的,一律当真,无论他们的动机和目的如何。

如果官方都一次又一次的搞这种“有过草稿,但未发出”这样的操作,

那以后互联网真实信息获取成本将进一步提高,一切都是逗你玩的操作。


其次,我觉得大家先看一个故事比较好,


看完之后,回答我,去四唯也都过去一年多了[1]

是SCI淡化了,还是帽子被看轻了,还是奖项不隆重了或者是不用卡职称了?

不仅没淡反而加强了呀,这是为什么呢?


说不通胀那肯定就是因为有通胀嘛,

说不看重那肯定是相当看重,而且会越来越看重,


至于这个文件,我觉得没什么可行性,因为他全篇都是呼吁大家不要看重SCI,

SCI有弊病谁都知道,但是光说它不好,光说不看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堵不如疏,你但凡能拿出不用SCI也能升职涨薪的路子,那SCI自然就没人追逐了,

可惜目前,无论是各个智库,还是各个群的讨论,我没看到谁有这个点子,

所以...口嗨罢了...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参考

  1. ^1 http://www.most.gov.cn/tztg/201810/t20181023_142389.htm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学学术研究成果。粤语属于: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粤语。所以,粤语在学术界的级别是:Language 语言。

谁告诉你粤语是方言的?那些想立“普通话”为正统汉语的人。

那么普通话是何出生呢?是满八旗消灭明朝,定都北京后,学习北方汉语不成,形成的半吊子汉语。学术上叫“中介语”。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 通古斯语族 >> 满语。

那么满族人入关以后学到的北方汉语是何出生呢?是蒙古灭宋后,学习中原汉语不成,形成的“中介语”,当时称作《中原音韵》,已经丧失了汉语四声中的入声。

因此,“普通话”是汉语家族里,庶出子的庶出子。立为太子,实在难以服众啊。而且这个庶出子,还在拜它心目中的祖宗 ------ 公开在满族村采集“普通话标准音”。实在是,亡我汉语之心不死。


user avatar   find-g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user avatar   di-diao-wu-yu-fe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题未说明“学习艺术”是作为一个爱好还是作为一种职业,答主们请注意区分这两种情况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并不大,为何高校和研究院如此看重呢? 
  在航天领域,我国有怎样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5 篇 SCI 相当于什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吗? 
  如何看待翟天临硕士论文查重率高达36%,并剽窃陈坤本科论文成果一事? 
  你写过哪些比较酷的十行以内的 Matlab 代码? 
  能介绍一下你在科研过程中,读过的第一篇惊艳的论文吗? 
  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有哪些? 
  教育部发布 2021 年第 1 号留学预警,在澳留学人员人身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会产生哪些影响? 
  有把毕生贡献给科研事业的觉悟,理论和实验学科哪个更加适合我?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文要求2020年扩招研究生?
下一个讨论
中方紧急向日本捐赠了一批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这会对日本疫情控制带来哪些帮助呢?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