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如何看待本 8 小时的车程,新能源车因排队充电共花 16 小时?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哪些改变?”
希望锂电池车企业少TreeNewBee,少搞那种纯锂电池车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水文忽悠人,诚实告诉客户:
让客户知道自己买的是个什么JohnBrown玩意,自然就会知道开着这个东西在免费期间走高速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至于加快服务区充电桩建设,目前服务区通常是8-10个桩,如果增加到50个桩,按照南方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11516.2-2010中的输入总容量计算公式:
假设50个桩全是60kW快充桩,整个服务区仅充电桩用电容量要达到3MW......利好有色金属板块以及电气设备制造、安装板块。
去郴州吃碗米粉,顺便充电,岂不美哉?为什么都要挤在耒阳?
买最贵的车,遭最多的罪。
花最多的钱,排最长的队。
最挤的景区,吃住玩最贵。
韭菜说这是幸福,幸福是什么?
答,幸福就是让韭菜遭罪,天天跪。
京港澳耒阳服务区,嗯,这个我熟。别说充电了,这个服务区赶节假日高峰光进服务区放水都能在主路上赌几公里长龙被迫回归自然,还指望去充电。
电池和电机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取代变速箱,而不是费劲用几百公斤的电池连油箱也取代了。充电永远不可能比加油快,自带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池能量密度也永远不可能比只需要带还原剂的油箱高。
所以纯电还是看使用场景,混动才有普及的可能。只要混动车的小电池能支持电驱输出功率达到80kw,动能回收功率达到50kw,就能替代经济型变速箱;如果达到电驱150kw,回收100kw,主流变速箱也可以淘汰;如果达到电驱250kw,就可以让什么PDK、zf、大傻狗通通沦为奢侈品了。剩下的只需要一台50kw的高效内燃机满足巡航功率。此外再增大电池容量就只是用来替代油箱了,这就显得浪费了。
目前的纯电车,除了细分市场(纯通勤的微车)和商用市场之外,基本都是高价玩具车;绿牌车只有比亚迪dmi实现了对燃油车同使用场景的平价替换,靠的就是上述逻辑——我一个十度电的电池加上电机电控,加起来最多万把块的成本,比一台主流变速箱造价多的有限,但是性能、平顺性、效率、电气设备供电吊打任何变速箱,附赠纯电通勤功能,这不香吗?
充电难的核心矛盾在于:短期需求暴涨,但基础设施需要按日常需求规划建设,两者必然不匹配:
1.按日常需求建设,设备利用率高,但必然无法应对高峰需求。
2.按高峰需求建设,平时必然大面积空置,场地租金、设备安装成本、维护成本难以摊销。
这个问题与春运买票难如出一辙,无法彻底解决。
改善的方式只有削峰填谷:
1.削峰
(1)引导车主分散充电。
(2)分散假期。
如果能趁着今年限电,工业企业每月集中安排几天停工,就能在十一以外凑出另外的假期。
2.填谷
在继续发展新能源车的基础上,增加充电桩数量。
3.改善充电效率
如果科技发展,充电效率能压缩到15分钟,才能彻底消除充电时间的瓶颈。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这是一个叠bug叠出来的难题.......
本来吧,这两年大环境就不太好,但也不是很惨那种,各行业各大工厂复工后都是产能拉满的。可是遭不住集装箱有去没回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想装柜都没处装,更别说赴运出口了(后面船期那些就更头疼)。再到近期煤价上涨,限电,停工......运输业界就更心凉了。
但从行业内部来说,更长期的影响应该是从各种货运软件的兴起开始的。
这本来是个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好开始,但奈何同行之间杀价根本不讲武德,曾经试过早上有个机器要从珠三角发到海南,早上挂出去要1500,吃个中午饭回来,700就有人接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就是各种货运软件可以显示各地的货运下单热点,这本来也是方便广大司机的。
但也因为这个便利性,大批外地车也冲着“热点”扎堆到各地货运集散地守株待兔。这样巨量的运力集中到一起,自然就催生了恶性竞争,运价不停蹭蹭的掉,还通常是接一天单休息半个星期的节奏。这也导致今年几个开挂车的朋友已经挺不住,亏本卖车转行。
这样的局面也和国内货运市场的小散乱有关,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
至于油价上涨,那只是在运价涨不回来的情况下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个叠bug叠出来的难题.......
本来吧,这两年大环境就不太好,但也不是很惨那种,各行业各大工厂复工后都是产能拉满的。可是遭不住集装箱有去没回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想装柜都没处装,更别说赴运出口了(后面船期那些就更头疼)。再到近期煤价上涨,限电,停工......运输业界就更心凉了。
但从行业内部来说,更长期的影响应该是从各种货运软件的兴起开始的。
这本来是个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好开始,但奈何同行之间杀价根本不讲武德,曾经试过早上有个机器要从珠三角发到海南,早上挂出去要1500,吃个中午饭回来,700就有人接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就是各种货运软件可以显示各地的货运下单热点,这本来也是方便广大司机的。
但也因为这个便利性,大批外地车也冲着“热点”扎堆到各地货运集散地守株待兔。这样巨量的运力集中到一起,自然就催生了恶性竞争,运价不停蹭蹭的掉,还通常是接一天单休息半个星期的节奏。这也导致今年几个开挂车的朋友已经挺不住,亏本卖车转行。
这样的局面也和国内货运市场的小散乱有关,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
至于油价上涨,那只是在运价涨不回来的情况下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个叠bug叠出来的难题.......
本来吧,这两年大环境就不太好,但也不是很惨那种,各行业各大工厂复工后都是产能拉满的。可是遭不住集装箱有去没回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想装柜都没处装,更别说赴运出口了(后面船期那些就更头疼)。再到近期煤价上涨,限电,停工......运输业界就更心凉了。
但从行业内部来说,更长期的影响应该是从各种货运软件的兴起开始的。
这本来是个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好开始,但奈何同行之间杀价根本不讲武德,曾经试过早上有个机器要从珠三角发到海南,早上挂出去要1500,吃个中午饭回来,700就有人接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就是各种货运软件可以显示各地的货运下单热点,这本来也是方便广大司机的。
但也因为这个便利性,大批外地车也冲着“热点”扎堆到各地货运集散地守株待兔。这样巨量的运力集中到一起,自然就催生了恶性竞争,运价不停蹭蹭的掉,还通常是接一天单休息半个星期的节奏。这也导致今年几个开挂车的朋友已经挺不住,亏本卖车转行。
这样的局面也和国内货运市场的小散乱有关,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
至于油价上涨,那只是在运价涨不回来的情况下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个叠bug叠出来的难题.......
本来吧,这两年大环境就不太好,但也不是很惨那种,各行业各大工厂复工后都是产能拉满的。可是遭不住集装箱有去没回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想装柜都没处装,更别说赴运出口了(后面船期那些就更头疼)。再到近期煤价上涨,限电,停工......运输业界就更心凉了。
但从行业内部来说,更长期的影响应该是从各种货运软件的兴起开始的。
这本来是个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好开始,但奈何同行之间杀价根本不讲武德,曾经试过早上有个机器要从珠三角发到海南,早上挂出去要1500,吃个中午饭回来,700就有人接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就是各种货运软件可以显示各地的货运下单热点,这本来也是方便广大司机的。
但也因为这个便利性,大批外地车也冲着“热点”扎堆到各地货运集散地守株待兔。这样巨量的运力集中到一起,自然就催生了恶性竞争,运价不停蹭蹭的掉,还通常是接一天单休息半个星期的节奏。这也导致今年几个开挂车的朋友已经挺不住,亏本卖车转行。
这样的局面也和国内货运市场的小散乱有关,我以前也回答过相关问题。
至于油价上涨,那只是在运价涨不回来的情况下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