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歌真不要太好写了,早有循例可依,
去找个古早的黄梅戏唱片,越老越好,把人声部分采出来,哪怕做个抛砖引玉的姿态,把原唱段接在副歌处,也是一种致敬和创新,
她这个歌,本来就是讲长辈教唱戏,前面垫了那么多屁话,高潮部分最适合的就是人声采样,原封不动把唱段放回去,反而妥帖。
去听程璧《心想唱歌就唱歌》,就几乎教科书手把手教怎么搞了。
在车里放,我妈说就这几句唱的好,我心说这不明摆着么……
山歌好比春江水≈为救李郎离家园,不能说百分之百吧,几乎就是一模一样。
远的朱哲琴,近的尚雯婕,电音的更是一抓一大把,都这么做下来,没有人喷过。
一个侗族大歌养活好几个电音厂牌,大佬们知道真唱不过,不如谦虚点,还能在创作上借力。
小年轻唱的不好,还硬唱,摇头晃脑的,就是让人怒气槽蹭蹭涨。
短视频平台让一些音乐素养很差,创作能力几乎没有的人出了名,有了名气又不好好学习充电,
两句垫场话,接着歪哼哼几句,郭老师一拍大腿,这最熟了,就是《学电台》啊!
根本不叫唱,
顶多算个学,
一直在无意识的戏仿里打转,其实就是吃青春饭,把她类比成卖腿子的宅舞姬就行了。
更谈不上创作。
连宅舞姬都知道光卖腿子没前途,得往综艺主持生活区多跨界,
赖以成名的东西只是舒适区,只起到第一桶金的作用。
这种赖在中华曲库一天糟践一个就是不挪窝的主,竟然还能有路人缘,
只能说啥人捧啥人。
——
综上,我站欣小萌。
很多人的回答都反映出一点:不了解事情的原由就开始进行评判。
教员没教过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
下结论之前,你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个小潘潘是谁?没错,她就是旷世神曲《学猫叫》的原唱。学猫叫被口诛笔伐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样义正严辞的哦。
然后,你们再去看看这个小潘潘的抖音。我是经常刷到她。她的风格就是:无论什么歌,她要么给你改成一字一顿的儿歌唱法,要么改成骚气莺燕的青楼唱法。
就比如下面这首: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003100813856768
她每首歌都像上边这首一样,中间都会加一句骚骚的唱法。
在她唱黄梅戏之前,就一直有很多人骂她,她的粉丝一多半都是黑粉。所谓黑红也是红,抖音就是有很多网红靠着被网友骂保持热度的,小潘潘就是其中之一。
她每个视频的热评里,几乎都是骂她的。
她哪有什么粉丝啊。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她的几首代表作,大家可以先看一遍视频,然后再看评论,就知道大家为什么讨厌她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003945589481472
最让人无语的是,一首葫芦娃她也能给你整一句青楼揽客式唱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004905757884416
她的儿歌唱法为什么会被网友诟病呢?因为不论质量多高的原曲,她唱出来的效果就有一种非常令人不舒服的廉价感。听一次两次还可以,听多了,你真的想抽她。
我是百分百绝对支持创新的,只不过小潘潘的这种创新手法太不上档次了,并且形式还是错的。
天竺少女这首歌你用青楼唱法还有情可原,毕竟与男欢女爱有一点关系。特么葫芦娃、通天大道宽又阔你也用青楼唱法,那歌词跟旋律能对味吗?音乐理念完全跑题了好吗?
其实小潘潘唱得这首,是慕容晓晓的一首歌,慕容晓晓是安庆人,黄梅戏出身,她的那首《黄梅戏》(歌名就叫黄梅戏,而不是女驸马),把黄梅戏中的女驸马选段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已经是很成功的一次创新了。
小潘潘在创新的基础上再一次“创新”,形式太过了,于是就被舆论批评了。就像简体字是繁体字的创新,但二简字就是太过火的二次“创新”,所以二简字推行没多久就被废除了。创新是要有恰到好处的平衡度的。
当年陶喆的《susan说》、王力宏的《在梅边》、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不都是很成功的戏曲创新吗?你看有人骂他们吗?如果你创新成功了,是没人骂你的。
——————
我认为改编创新比较成功的是以下这两首:
分享小雨乐队的单曲《赤绫》https://y.music.163.com/m/song?id=552458359&uct=3Ldtr+aVy7NYYHXp2eiP8A%3D%3D&app_version=8.5.20 (@网易云音乐)
《赤绫》是一首金属与粤剧结合的作品,歌词是为南宋抗金女英烈梁红玉而作,乱世狼烟,保家卫国。
分享黑麒的单曲《女恨》https://y.music.163.com/m/song?id=1407814012&uct=3Ldtr+aVy7NYYHXp2eiP8A%3D%3D&app_version=8.5.20 (@网易云音乐)
《女恨》是一首金属与京剧结合的作品,歌词是为抗战时期的慰安妇而作,太过催泪,看着歌词听真的能听哭。
无论是词作还是旋律,都是听的我热泪盈眶。这才是我认为有水平的创新手段。
还有这首摇滚与昆曲结合的《红绣鞋》,吉他riff铺陈的迷幻氛围与悠扬飘渺的昆曲简直太配了!
分享张军的单曲《红绣鞋》https://y.music.163.com/m/song?id=27580600&uct=3Ldtr+aVy7NYYHXp2eiP8A%3D%3D&app_version=8.5.20 (@网易云音乐)
——————
之前网友骂她,由于她唱的都是流行歌儿,影响不大,没有太出圈,她也不在意别人骂她。
这次惹上黄梅戏,她的粉丝就再也忍不住了,说她是越玩越过分了,连传统戏曲也要改成儿歌?
所以啊,并不是什么顽固的黄梅戏从业者对她口诛笔伐不让创新,而是她的粉丝先群起而攻之的。相反,很多黄梅戏演员还很宽容地和她合唱。比如知名的黄梅大家吴琼。
很多黄梅戏名家并不了解小潘潘,她们看到黄梅戏被传唱,都是很开心的。
后来有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开始很严肃的在抖音评价这件事,上了热搜,于是大量的连黄梅戏是啥都不清楚的自媒体跟风批判。
最后惊扰了央视CCTV6频道,CCTV6开始发古早的黄梅戏视频来内涵这件事。好家伙,这下自媒体更有底气了,批判的更嗨了。
这次事件最无辜的就是那群黄梅戏从业者,人家根本就不讨厌这种创新(虽然是失败的创新),能有这么大的热度,她们都开心的不得了。后来小潘潘被批判,她们自己都是懵的。
1,始作俑者是小潘潘的黑粉,黑粉对她长期的隐忍在这次事件中彻底爆发。
2,事件由黑粉对小潘潘的反感,演变成官方媒体对她的批判。性质变了。
3,黄梅戏演员不了解小潘潘长期被网友讨厌,所以她们并不反感小潘潘的所谓创新。
所以这件事,要分两头说。
没人不支持黄梅戏创新,但是创新要有一个好的创法。小潘潘的这种儿歌、青楼式唱法,很多人并不能接受。
而黄梅戏演员之所以没有反对小潘潘,是因为传统戏曲长期陷于默默无闻的小众艺术(相对于流行文化来说的,但对于戏曲来说,它不小众),突然一天爆发了,全网都在唱,她们也不管唱得多难听,先兴奋再说。有点饥不择食了属于是。
很多人说黄梅戏本来就是淫词艳曲,解放前黄梅戏的内容大多粗鄙不堪。
你也知道那是以前,后来戏曲改革之后,粗鄙的内容不是都摒弃了吗?即便黄梅戏有黑历史,但它的唱腔是真的好听啊,婉转悠扬。这种优美的唱腔如果不传承也确实可惜了。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为救李郎离家园……
种下了一粒子,发了一颗芽……
这些旋律多好听啊。
还是那句话,支持创新,但小潘潘的方法不太好,先抵制她的不是官方也不是黄梅戏演员,而是她的黑粉——人民群众。
但是,这次事件最不该出现的,就是那个把事情变得严肃的主持人,和CCTV6。老百姓自己谈论自己的喜好,跟你们官方媒体有啥关系?你们这么早的进场,这不是带乱了节奏吗?
最后,这个事件,小潘潘和官媒我都不支持,大家不要做非黑即白的两极管。各有问题所在,只不过小潘潘的问题更大一些。
思考问题不求甚解的人,对事件经过不甚清楚的人,最容易变成两极管。
官媒不是不能说话,他们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等热度降得差不多了,最后来个总结性的收尾,既表明了态度,又不会被恨国党抓住把柄。
现在官媒进早了,事态完全被恨国党所利用,全网的舆论都一边倒的倾向天平的另一端。很多完全不了解戏曲的人,都跟着大书特书。
你看,这个问题下的其他回答,他们跳得多欢。
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舆论被挟持,是多么失控。
还是熟悉的剧情。
当年六老师的“改编不等于胡编,戏说不等于胡说”,不过是垄断美猴王“最终解释权”的幌子而已。只有我的美猴王才是真猴王,别人的通通是假猴王,是六耳猕猴。
垄断了对美猴王的“最终解释权”,就垄断了“孙悟空”乃至《西游记》这一IP,后面任何想要通过这个IP来赚钱的商业行为,都必须到我这里上交“买路钱”,否则你就是假猴王,如此而已。
这次批判黄梅戏流行唱腔,也是同样的把戏,不过是某些尸位素餐的“人民艺术家”借此来垄断传统文化的“最终解释权”的手法而已。只有符合我定下的范式的传统文化才是真传统文化,其他一律是假的,是要被批判甚至禁播的。这样不就垄断了对传统文化的“最终解释权”了嘛,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官方认证权”,进可以对一切与传统文化沾边的商业行为收“过路费”,退可以保住自己“人民艺术家”的地位和编制,躺在体制内尸位素餐。
要是允许对传统文化随意改编,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人民群众迟早会创造出符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来,人民群众全被吸引到这边来了,谁还搭理那群尸位素餐的“人民艺术家”?它们的地位和编制怕是也保不住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说这群蛀虫怎么可能容忍人民群众随意改编随意创作?
相声在这二十年里是怎么火起来的?毫不夸张的说,是郭德纲以一己之力带火的。虽然我很鄙视郭的人品,但是我也得承认他对当代相声有再造之功。要是没有郭,估计相声早就被姜昆这帮子“人民艺术家”给整成当代京剧这种不接地气的“高雅艺术”了。
你去听郭德纲早年的相声,会发现他对相声圈有极大的怨念,简直不共戴天。当时我还不太明白,觉得是不是郭太过敏感了。现在明白了,郭德纲这种人天生就是来砸相声圈那帮子“人民艺术家”的饭碗的,这是何等深仇大恨,人家能不往死里踩他么?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是不打破“人民艺术家”对艺术的垄断,大家迟早要被迫从大粪里挑黄豆。
是,侮辱,能不侮辱嘛,人家几岁练功至今,在抖音上无人问津,你轻施粉黛,一群看客舔屏。这是对人家毕生理想的颠覆和坍塌。一辈子在戏剧团的苦辣酸甜都不及你这件黄色衣服惹人眼球。
黄梅戏就该像黄梅戏那么去唱,就像一些出土文物一样就该那样包浆,保持这古董的味道,文物的价值。虽然我从没听过黄梅戏,估计以后也很难听到。
“时代变了大人。”
“什么,带清亡了?”
裱起来吧,真的。如果看待此类事物都是这种心态的话。
流行歌曲啊,你别气馁,等你熬成传统艺术就好了。
如果一个东西很容易就被侮辱的话,这东西就会被供起来,最后大家都不想看或者听这玩意儿……
戏曲现在已经被供起来了,你们再添把火,让这玩意儿彻底消失吧……
翻唱嘛,我个人还是喜欢路飞仙贝的。
讲道理,小潘潘这种路数,只要是不是五音不全都是能学两句的,路飞仙贝唱的,还真不好学……
首先,我也不喜欢这种不伦不类的改编。
流行文化三定律——作家宝树
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
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但是,凡事离不开个但是,这三个定律可以解释“翻唱”等再创作的合理性,但是解释不了再创作的水平。
普契尼再创作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凤凰传奇再创作了《荷塘月色》,有口皆碑。
说白了,搞的好听大家会投票,搞难听了活该挨骂。
更:
我就特闹不明白,评论区持反对意见的人,到底在愤怒什么。
你们要是真的允许创新,只是嫌网红改的太难听,那你们只要自己改出一个水平更高更脍炙人口的,把她比下去不就行了,这对业内大佬来说很难吗?
还有那些说擦边球不对的,我真是服了,传统文化怎么在你们眼里跟白莲花似的,不夸张的说,郭德纲能把相声带回大众视野,至少有一半靠的是屎尿屁和德云社各家的媳妇们,而各种传统艺术中沾擦边球甚至直球的,也一点都不少吧。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北京传统小曲探清水河,德云社唱了无数遍,但从来都没有四更天的段落,直到后来我学唱的时候特意从网上搜到了老版本,才发现四更是讲偷情的,被德云社删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嫌别人改编的不专业难听就直说难听,别拿擦边球扣帽子,也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限制别人的创作自由。
这种自以为傲的批斗打压比外行瞎胡闹还让人恶心,对创作环境的伤害也比网红更大。
以下原答:
————————————————————————————
改编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让不让改编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觉得她改的不好听那就直说不好听,非要上纲上线到侮辱传统文化就没意思了。
传统文化难道就必须得是一成不变的吗?
看看郭德纲出现之前的相声,守着一堆老段子发霉,差点就灭亡了,要不是郭德纲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新东西,现在谁还听相声?
评书也是如此,你说德云社拿评书讲哈利波特,是弘扬传统文化啊还是侮辱啊?
其实现在戏曲面临的问题跟之前的相声和评书一样,跟不上时代,没有新鲜血液和新变化,完全被年轻的一代人抛弃。
你说,如果某个传统文化,连自己民族的年轻一代都忘了,那还怎么弘扬?
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会在手机里放戏曲唱段听?又有几个会去戏院里听戏?还不都是在听流行歌曲,看演唱会?
都这样了还要捂着不让改变,那不就是自取灭亡?
先不说别人改的好不好,你首先得允许别人去改,才有可能出现改的好的人啊。
再举个例子,同样都是传统文化,同样都是曲,欧洲的交响乐也在没落,也没什么年轻人喜欢去音乐厅了。
但是呢,人家这几年却诞生了新的传统乐器表演形式,又开始火了。
比如The Piano Guys这种用传统乐器演奏流行乐的乐队,油管播放破亿,还有2cellos这种把大提琴玩出花的新秀,每场巡演都是人山人海。
尤其是2cellos,不仅把大提琴当小提琴拉,还当吉他弹,当鼓敲,MV表演风格更是以神经病为主。
那你说他们这样胡搞,算不算侮辱大提琴呢?
我不觉得,我觉得他们反而是在弘扬大提琴,推陈出新,把传统乐器演奏的音色再一次塞回年轻人的手机里,让他们为了听传统乐器的巡演挤破头。
而我们的传统乐曲和戏曲,需要的正是这种改变。
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这些大师和他们的曲目,并不会因为像2cellos这样的乐队而消失。
反之,更大的可能是,本来那些不了解也不喜欢传统乐器的年轻人,因为喜爱2cellos从而迈入传统文化的门槛,慢慢了解并接受以前的大师。
推陈出新并不会让传统艺术的经典被遗忘,只有当整整一代人都不再喜爱某种传统艺术之后,这个艺术行业里的大师和经典才会真正消失。
不信你们就问问自己,不看百度百科,你还能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的戏曲大家呢?
反正我只记得一个梅兰芳。
相比之下倒是说相声的大师我记得好几位,而这都要归功于郭德纲。
突然就这么多赞了。本来也没站谁,仅仅是表达一下看法,顺便表达对某些芝麻点大的事就扛出传统文化的牌匾压制人这种行为的不屑。
但是可惜呀,有些人还是连基本的逻辑能力都没有。只有立场,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立场,你不跟我一块骂小潘潘,你就是小潘潘一伙的。连我的论点是什么,各段是什么都说不明白。还有好多直接对号入座了。这种草履虫思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说好的知乎人均985呢,原来真是吹牛逼啊!
——分割线——
哈哈哈,有些人的逻辑能力可真是让我想先大笑三分钟。
你批评她唱的不好,就算说“唱的什么玩意”当然可以。我原文第二段说的也是评价她唱的。只是我觉得还凑合,至少算不上三俗,和你说她唱的不行,都是基于各人的观感。歌舞比赛评委还有最低分、最高分呢!咋地,我觉得她唱的行不行,还得跟你保持一致?你说她唱的不好,大家都得跟着说不好?你算老几啊?!
本来就是个翻唱的事,你觉得她唱的不好,你就批评她乱唱,水平低。就事论事就完事了。乖乖,你直接扛出传统文化的牌匾出来,摆出一副杨秀清代天父传言,谁不服我、我就代表耶火华弄死他的高姿态。甩一个“侮辱(玷污)传统文化”的大帽子扣在人家头上。
合着我要是唱周杰伦唱跑调,有人骂我侮辱了流行歌曲,侮辱了流行文化?我要是拉小提琴跟电锯一样,有人骂我侮辱了古典音乐,侮辱了古典文化?我要是用二人转唱山西梆子,你是不是得说我侮辱了山西文化,侮辱了民俗文化?
你有批评的自由,人家有创作的自由。没人不允许你说她唱的不好,但你又有什么资格不允许别人对黄梅戏进行改编?难道你有黄梅戏的知识产权?能不能唱,该怎么唱,要你审核、批准?发个短视频,还要提前打个报告,你签字同意加个章?
京剧比黄梅戏可牛逼多了,也没说用英语唱京剧就侮辱了京剧。沙特阿拉伯有宗教JC ,你这是自以为咱这地也有文化 JC、而且你就是?谁不按你要求唱戏,就可以理所当然上去“给他一鞭子”?
还有人骂人家梳的头发是青楼女子,唱戏表情像青楼女子。真是自己内心龌龊看什么都是龌蹉的。
就算梳那种发型,和唱黄梅戏又有什么联系?就算黄梅戏包含服装发饰,她是唱黄梅戏才特意梳这个头发?再说,照这些人的逻辑,20世纪30年代欧洲脱衣舞娘都穿丝袜,请问这些人家中的女性还穿不穿?
喷人就喷人,还发动道德侮辱攻击,不如先回家洗洗自己的臭嘴。传统文化靠这些人龌龊的言与行去弘扬,真的消受不起。
只要涉及传统的东西,这些人就口口声声要保护传统文化,仿佛任何没有表现出毕恭毕敬、顶礼膜拜、焚香沐浴、鞠躬顿首的行为举止,那就玷污传统文化,是大不敬、十恶不赦。传统文化的保护,真要靠这种人的泥古不化、见不得任何改动、改进尝试的方式传承的话,早就断绝了。
哪个传统文化不是经过不断吸收、扬弃、反复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大篆被小篆、小篆被隶书、隶书被楷书所取代成为很长时间的主流,中国汉字的文化没有中断还发扬光大。
实际上,很多传统曲艺还是在解放后进行过搜集、整理、删补、改编过的。像黄梅戏中的名剧目《天仙配》在解放后改编中,增加了一些人物与剧情,使情节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有人要说了,像这样改,还有那谁谁谁改的就挺好,我就支持。可我没看出来你支持改进,我倒是看出来你挺势利眼的。范进没中举之前就是辣鸡童生,侮辱科举文化,中举以后就是举人老爷,你全力支持。踢足球,踢赢了你支持,踢不赢,就是侮辱了竞技体育文化,你把人家送去挖煤呗?
钟繇用楷书推动了汉字发展,但王繇、李繇、张繇……对隶书失败的改进(无论是有意无意的),难道就是侮辱了中国汉字隶书?
社会文化发展,本来就是动态的。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只要不是三俗的,没有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有存在的理由。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即便有些形式你讨厌,你可以批评,也可以不看。宪法赋予公民言论的自由。但你有什么资格代表传统文化?有什么权利垄断传统文化?然后以此为大前提,网暴叫人家闭嘴?
动辄就把传统文化这块牌匾扛身上,给自己壮胆气,也不怕传统文化这牌匾太大压死你喽?
——以下原回答——
传统文化卫道士真是太可怕了。
用流行唱法唱黄梅戏,不低俗,不粗俗,也未必称得上庸俗。
作为传统文化的国粹京剧,不也是清朝乾隆晚期进京唱昆曲的安徽戏班融合了多种唱腔才开创出来的?
如果传统的东西一点都不让碰,谁碰就批判谁,那咱们现在可都得一手拿刀,一手拿乌龟壳,研究火烤出来的裂缝去了。
要不咱们穿上树皮树叶,住山洞?第一批智人代表元谋人怎么玩,咱们就怎么玩?那才是最传统的。
是吧?
我以前看翁偶虹老先生的自传,他作为编写了《锁麟囊》、《红灯记》这种传世经典的戏剧大家,写的一些掌故非常有趣。
我越看越感慨,清末民国的京剧真是活泼生动,敢想敢干,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啥都能整,和现在这种供在神坛上的国粹大不一样。
我举个例子,当时有个东西叫做彩头戏。啥意思呢?彩头,指舞台上花活的统称,比方说声光、烟雾、特殊道具表现等等。
这种诸如空中飞人、声光雷电之类的东西,很有视觉冲击力,观众非常喜欢。如果两方表演水平差不多,彩头多的一定更受欢迎,设计彩头甚至分化出了一种新职业——彩头师傅。
后来大家发现,很多观众是冲着彩头来的,戏只要不拉胯就行,于是诞生了一种新的门类——彩头戏。
这种戏一般刚开头要有个大彩头,节奏转换的时候要有垫场彩头,结尾或高潮处再来一个非常牛逼的彩头,更高明的在彩头里还会留引子,吸引你看下一场,几乎相当于现代电影里面的特效。
翁老在书里提到天津卫一家戏班,设计了一个彩头,剧情高潮处,一匹真马跑上舞台,并从舞台上的机关消失,获得满堂彩,座无虚席。
甚至于,这类戏的创作主导权都是由彩头师傅把控。彩头师傅先设计好彩头和彩头结构,然后才找编剧按照节奏和彩头效果编故事和台词,找演员接着演。
彩头戏的班主或投资方开大宴的时候,彩头师傅要坐上首,名角编剧都得往后捎。当时最著名的彩头师傅,是一个姓俞的独臂老人,各大戏班拼命抢着找他设计彩头。郭德纲那些《三堂会审伽利略》式的创新,和当时的彩头师傅比,都是弟中弟。
以彩头为创作核心,那艺术水平就难保证。可人民群众嘛,就喜闻乐见这些新奇有趣的花活,所以彩头戏这种特效大片非常挣钱,没多少彩头纯靠唱腔唱段的戏曲文艺片就是不如人家卖座。
翁老是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教师,为给学校挣点经费,他就和校长合伙,找学校学生演出,亲自编了一出彩头戏——《火烧红莲寺》。
没错,正是改编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武侠神怪电影——《火烧红莲寺》。目的很简单,就是蹭电影的热度,而且当时蹭电影热度的不止京剧一家,越剧比京剧更早就开演《火烧红莲寺》。
翁老这个戏上了之后,大受欢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怪话。你堂堂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老师,去设计这种俗不可耐的彩头戏,简直斯文扫地!还有没有廉耻?还有没艺术追求?把翁老狠狠批判一番,喷的方式和论点简直和现在一模一样,现在喜欢艺术片的文青们,依旧用这种话术喷人。
等到建国之后,这下好了,京剧捧上艺术神坛,彩头戏这类低俗的玩意儿彻底没了,大家好好欣赏一下啥叫高雅艺术。摁着头欣赏艺术,不看不就完了,于是市场崩盘,创新力死亡。
对比一下日本的歌舞伎,同样是古老时代传下来的艺术,同样受到新兴传媒冲击,人家的剧场表演就是能场场爆满,从业人员靠市场就能挣得盆满钵满。
就是人家始终和新兴力量结合,内容上求新求变,传播方式上力求亲民。我就记得他们有一出剧,上来跳了一段踢踏舞,穿着木屐和服给你跳踢踏舞。我一看,这不就是所谓的“彩头”嘛,所以他们还过得挺滋润。
如果抱着高雅艺术态度看传统文化,那对不住,太高了,高到缺氧了,人民群众上不去,你只能变成活化石。
老祖宗的东西改不得啊。。。。狗头
能不能改决定了传统文化是僵尸,死尸,还是鲜活的文化。
而这个过程中,改的好不好,是审美高低问题,实在没必要官媒出场大力的批判,如果改的不好就要被批判,那几乎所有官媒都有一堆烂账。
这么搞下去,传统文化必然成为教条的僵尸文化。要么教条,要么远离。历史题材同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改变,会不会不合某些人的胃口,就被夹了。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好不好,交给人民群众和时间,而不是某些人拍个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