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将戏曲部分全部改为流行唱腔,这样改编到底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侮辱传统文化? 第3页

                       

user avatar   hong-chuan-yun-c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传承文化你不在,路线斗争你最快

作为一名热爱戏曲文化的90后

答题人看戏,故而把戏曲作为活生生的娱乐方式

有些人不看戏,把戏曲当作“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这个东西很奇怪

不是“弘扬”就是“侮辱”

要么就要把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改的戏曲变成承载了千年历史,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你侵犯他你就是千古罪人,你传播他就多么有功绩“弘扬了传统文化”

要么就把近现代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罪怪罪在古代人娱乐方式上

结果你玩的太嗨了呢说你侮辱

你玩的太雅了哪说你太刻板,太传统,不接地气,跟不上时代

于是小朋友们看自己的传统文化

那是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

索性不要传统文化了

实际上戏曲本身就是供人娱乐的

能够娱乐到人,就是他的初始意义了

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让人开心的,给人享受的,

教材只会教我们“戏曲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

但是作为没什么文化的本答题人,更觉得“戏曲是老少爷们,小姐老太太茶余饭后的消遣乐子”,氍毹舞台与抖音一样,都是娱乐的平台,在舞台这样的抖音里只是演的故事唱腔在不断变化,创作!

坐在勾栏瓦肆里听着的那些儿唱腔是可以叫好,也可以喝倒彩的

现在被尊为泰山北斗的“谭鑫培”在当时他的唱腔因为唱的太讨巧(实际上就是中听)还被人批“亡国之音”古往今来,人们都是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再用戏曲给自己赚名气而已。

既然是舞台上的艺术,舞台有舞台的局限,舞台也有舞台的魅力是其他平台取代不了的,时代越发展城市越繁荣越需要这样的艺术丰富生活!

抖音能拍出好的作品,舞台也能演出好的节目,好的抖音作品,剪辑流畅,视觉舒适,口播类节目条理清晰,ip明显;真正好的戏,故事有意义,触动人心情怀,唱词写得不错,唱腔跌宕起伏,宛转悠扬亦或是朴素洗脑容易流行,乃至舞台布景云云,对答题人来说才叫享受!

比起欣赏,享受,咱们有些网民更热衷于把她斗倒,批臭,再踩上一万只脚!我们从来不缺自以为正义的使者,有这点功夫,不能多听几出戏么?这帮人不会的!

观众绝大部分是正常人,不是傻子,正常人的特点就是有是非分辨的能力,听了抖音音乐入了门之后,自然会分辨比较,有比较就有好坏之分,人都会想听到更优秀的戏曲作品,自然而然会去接触一些严凤英之类的老师的作品。人家爱听什么听什么,真正用心的东西自己也会说话,为什么要按照你的理想去“引导”人家。戏曲是一个文化宝库,不是一个单独的标签,听了戏腔、戏歌、改编的戏曲,就觉得传统戏曲就该是这样。相当多的一部分观众,新粉是愿意在文化宝库中去挖掘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会主动去接触过去经典而有有意义的作品的。当然我们说吃口有浓淡,审美有雅俗,也会走向低俗。你给他昆曲国画他也低俗!他非要喜欢低俗的洗脑的东西,跟它听不听这个歌没有关系,就算他不进戏曲圈子,依然会在其他圈子过他想过的日子。听过前后四大须生,你就审美觉醒了?听过抖音黄梅戏,你就万劫不复了?这种把被传播对象当做傻子的现象,在传播学上,被称为“第三人效果”:

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此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二与效果有关,正因由此感受,人们将采取各种行动,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效果——尽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以此来解释媒介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则在效果研究上颇有新意。其提示的是一种间接地强大媒介效果。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下:

既然是戏曲文化是娱乐活动,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这样的改编答题人的确不咋喜欢。但是不代表他一定要上升到“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侮辱了传统文化”“破坏了传统文化”角度去扣帽子批判他!真正破坏“传统文化”的,那是·····那是······咳咳,没有的!

一阵风雪猛烈,竟将舆论压倒,俺林冲若多说一嘴·······险呐!~

梗的来源:


user avatar   tangxiao-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什么事情都用二极管的方式去看待,要么就是弘扬,要么就是侮辱。

二极管的方式思考多了,人就会变得极端而shaby。

我相信除了少数极左zz,没人喜欢第二次wg吧?

个人认为,网红小潘潘对于黄梅戏的这次改编,既不是歪唱也不是恶搞,我个人认为她只是做了一些流行化改编。

而且毫无疑问可以说她是成功的。让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黄梅戏唱段。进入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所以既然人家没有歪唱恶搞,那么我想是谈不上侮辱传统文化的。

最多也就是她的这种改变,让某些传统保守的人不满意了。

可是我想大家也需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不论是黄梅戏还是京剧,这些传统戏曲今天的受众已经越来越少已经越发凋零,没有多少年轻人,还对这些拖声拖气的东西感兴趣了。

小潘潘的改编应该说让黄梅戏这么一个传统戏曲,更加的让年轻人能接受,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如果上层的很多人不能接受说这是侮辱,要一巴掌把人家拍死的话,那么你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无论你的所谓传统戏曲再经典再艺术,如果他没有大众的支撑,迎接他的结果只能是凋零

一个凋零的没有受众的,没有生命力的艺术,

是不是真的就比一个不那么高雅,但是有足够生命力和受众的艺术形式要好呢?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网红的唱歌的腔调我确实不喜欢,刷到了一般都划走了。

但是,犯法了吗,哪就侮辱了?在讨伐什么?你要弘扬传统文化你自己去剧院看就好了,非得全世界都按你的思维模式来运行吗?

我真是一脸懵逼。


user avatar   mai-cui-ya-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没看过,不过我想说,音乐什么的,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要讲传统,那京剧算不算离经叛道?

包括我们弹琴来讲,琴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曲子,明朝还是这样的,到清朝的谱本变化就大了。而且一个曲子还有好几种谱本。最后到演奏者手里,它又不一样了。比如一般认为,溥雪斋、吴景略弹的梅花三弄是《琴谱谐声》谱本的。但是《琴谱谐声》我看过啊,它这个里面记谱和这两位的录音它不一样啊。

我认为,对艺术载体的改编,都可以改。至于结果嘛,留给历史去选择吧。有人捧,有人骂,都很正常,这就是选择过程。最终,当然是有的作品会被保留下来,有的作品会被淘汰。

算了,不想多说了,直接两开花完事儿。


user avatar   cai-cai-8-7-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传统文化封装起来谁都不能动在某些人看起来才是最好的保护吧?

说人家侮辱传统文化的那批人,可以大胆揣测一下,多数是生活中没什么地位甚至尊严,需要用一个在网络上弄一个“传统文化捍卫者”的称号,以方便自我安慰,我甚至可以直接断定,如果那天风向变了,舔这姑娘舔的最狠的也是同一批人,刘翔事件就是例子,网络上大多数人没有恼子,他们只是跟风,墙倒众人推,仿佛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壮举。

找这种观念下去,所谓传统文化将在二十年内彻底绝种,变成象牙塔里的舍利,说实话,那这样的代价教训当初自认为是伟大捍卫者的那批人确实太大,但我仍期待那天,想看看到时这些人会不会又道貌岸然的批评这个对传统文化限制过多的社会


user avatar   yang-xian-sen-12-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严凤英一生主演了60多个剧目,其中,《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三部黄梅戏电影,犹如三座艺术丰碑,使黄梅戏走出安庆,轰动全国,跨出国门,享誉东南亚。


  花正红时寒风起


  “又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再要回头难上难!”《牛郎织女》的这两句唱词竟然成了严凤英一生命运的写照。


  1966年,正在旌德一带农村巡回演出的严凤英接到通知,赶回合肥参加那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她和当时的每一个人一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投身运动,改造和锻炼自己。但很快,她就知道了这远非她想象的那么回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成了专门传播小道消息、进行人身攻击的工具。这些大字报说严凤英是“刘少奇的文艺黑色人物”,“是周扬的黑干将”,还把她在旧社会遭受的凌辱演绎成了骇人听闻的“桃色事件”。这些所谓的“私生活”秘闻像一把把尖刀,无情地向她刺来。


  严凤英不明白,她曾经控诉旧社会倒出的苦水,怎么会变成她的罪行?造反派的谩骂声不时在她的耳边响起:


  “主要罪恶根源是,谁叫你长得那么漂亮?!”


  “谁叫你唱‘淫词’黄梅调的?!”


  “那些国民党军官、地痞流氓虽说枪毙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也是受害者,受了你的害!你拿黄梅调害了他们,你要不是女的,长得不漂亮,不在台上唱戏,他们想得起来侮辱你、迫害你吗?!”


  后来甚至有人造谣说,严凤英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私藏着微型发报机和无声手枪,经常与台湾国民党特务保持电台联系。讹诈、逼供、抄家、体罚随之而来,但此时的严凤英依然坚强地寻求着生路。


  1968年4月5日,《红安徽》报发表了题为《向文艺界的阶级敌人发起猛攻》的社论,说严凤英反对“伟大的旗手”江青,围攻了“革命样板戏”,是“一起极其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指控她为“现行反革命”。

这期《红安徽》报出版的第二天,严凤英就被造反派提审,并勒令认罪,她据理反驳。僵持到晚上,造反派要回家吃饭,对严凤英说,“明天是星期天,我们不来了。你要抓紧时间交代你的罪行!星期一上午就来拿你的认罪书!否则就要砸烂狗头。”


  1968年4月7日晚,严凤英伏在桌上不停地写,用复写纸复写她对大字报逐条反驳的文章,约三千字,一式三份。当誊写到第三页第五个问题时,她没有继续往下写了。


  当天晚上,严凤英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在留下的信中写道,“我严凤英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我生是毛主席的人,死是毛主席的鬼……”


  此时只有部队医院还在正常运转,王冠亚忙去找一位军代表求救。过了一会,造反派闻讯赶来,把王冠亚等人关在门外,对着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严凤英,进行床前批斗,轮翻念《语录》,用语言对她进行百般侮辱,足足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此时的严凤英口不能言,泪流满面。


  王冠亚最后好不容易借到了板车,把严凤英送到医院,又因是“现行反革命自杀叛党”,没有单位介绍信,被医院拒绝接收。


  1968年4月8日清晨5时25分,严凤英含冤而去,此时距离她三十八周岁的生日还差一个月零十六天。


  严凤英死后,有人揭发,一个披黑头巾的老太婆,给严凤英送来一个“特务头子”的“密信”,命令她自杀,社会上甚至还传闻说她肚里有发报机。为了搞清死因,严凤英的遗体被剖腹,五脏全部被扒了下来,缝合时为了撑起腹部,将一些棉花、杂草塞了进去。


  1978年5月,安徽省终于为严凤英平反昭雪。


  “尘劫人间惊万千,唯君一死最堪怜。凄凉练好霓裳曲,奔入蟾宫作散仙。”严凤英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奇迹,她与黄梅戏同在。

来源:《文史参考》)


user avatar   abc-53-81-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时间,网上多出一大片黄梅戏票友,却连戏园子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传统曲艺什么时候成了禁区了?碰不得?


user avatar   zhen-de-you-shen-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提《女附马》了

这戏本来就瞎扯

古代科举考试极其严格,除了家族和地方官府担保外,每次进考场还要搜身以防夹带

一个女的能够考到状元,除了太平天国那次专门组织女人考试之外,就问她是怎样混进好几次考场的?

难道是塞了个角先生假冒鸡鸡?

还有,皇帝嫁女前会派宫女去测试一下准附马的性能力,以防公主嫁给个蚯蚓

这条倒不是每个朝代都有

黄梅戏可以瞎编乱造故事,就不准别人改?


一间寺院的墙壁被游人写满了字,和尚见了,觉得很不雅观,于是,除夕时,和尚把它粉刷一新。为了避免再有人在墙上乱写,和尚在墙上写上“此处不许写”。一个调皮的游客看见了之后,便加了一句:“为何你先写?”另一个游客很不服气,又添上:“他写你别写。”最后,有一个人凑趣地写道:“要写大家写。”


唱戏嘛,本来就是娱乐

只要没有涉及政治,伤害民族感情,恶意攻击人身,人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你可以差评,可以换台,可以拉黑,但不能禁止别人按他的意愿唱。


user avatar   7094974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鄙视网红就直说,别扯上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用来改编的,不是用来锁在小黑屋子里当成某些人心头的禁脔。

侮辱侮辱侮辱侮辱,这个词是这样随便乱用的吗?

什么叫侮辱传统文化?

给传统文化戴上枷锁,禁止任何人对它进行发展、改编、再创作,让传统文化烂在书本里,烂在某些人极端扭曲的占有欲里,这才叫侮辱传统文化。

这不只是侮辱传统文化,这是想让传统文化

唱首歌,难听又怎么了?难听就不让发吗?

那长得丑还能出门?


user avatar   dreambro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刷抖音看到小潘潘把原来的视频删了,而且在直播的时候到道歉,还特意连线了吴琼,直播间里骂声一片,感觉莫名其妙.....

黄梅戏竟然一下子成被无数压根就没听过任何戏曲的小将们拔高到不容玷污的民族文化的层面,成了高雅的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非常震惊,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

1、小潘潘的短视频创作团队改编的不是什么黄梅戏,而是莫容晓晓的一首歌,莫容晓晓的这首歌写的是不错的,用了一段流传度最广的女驸马中耳熟能详的唱腔,莫容晓晓本身就是黄梅戏演员出身,小潘潘团队做了可爱化的改编,本身无伤大雅,压根没有任何“玷污”原曲本身的问题;

2、说下黄梅戏这个曲种,黄梅调本身就流行中下层人民中间,因为其曲调简单、曲词通俗,浅显易懂,说白了:就是蛮俗气的,和明清时期受文人雅士们推崇的昆曲、越剧是两个极端。

解放以后,黄梅戏等传统戏曲作为劳动人民的艺术受到推崇,“南有严凤英、北有常香玉,京有侯宝林“。80年代,出了黄梅戏的五朵金花,但是她们的走红跟黄梅戏本身也没多大关系,我比较喜欢袁枚,不是因为她唱戏,是喜欢她演的袭人小姐姐。

黄梅戏几乎所有的曲目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前黄梅戏中最著名、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女驸马选段其次,相对比较有内涵一些,升哥那首“牡丹亭外”也用了这个选段,这两段黄梅戏唱腔和豫剧里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布袋戏里的身骑白马过三关,花鼓戏里的刘海砍樵、越剧里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都是国民级传唱选段,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直白、通俗易懂。

3、对传统曲艺的现代化改编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抱着故步自封、守旧不前的态度就是谋杀传统的恶习,在上个世纪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有现代化的新编曲目,我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中看到黄梅戏和越剧的时装剧,和但是依然拯救不了戏曲的没落,也是时代进步无奈的事情,80年年代相声的火爆也是因为有大量的符合时代的新编段子,我并不赞成郭先生的某些说法,他自己很多脍炙人口的段子也是自己创作的新编段子。

传统文化的没落是无可避免的,对提高传统文化流传度的行为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看,而不是提供你们装B的借口!




                       

相关话题

  我妈因为老师的话弄反了戏曲黑白脸的意思,该怎么和她解释? 
  我军有什么有意思的小传统? 
  有没有像《思凡》《游园惊梦》《贵妃醉酒》这样悦耳舒缓的昆曲或者京剧推荐啊? 
  道家佛家以及其他中华文化是如何看待仇恨、嗔心的? 
  如何正确理解大孝和小孝的关系? 
  阿庆嫂口中的「七星灶」和「十六方」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何看待中国年味越来越淡的现象? 
  如何看待中国年味越来越淡的现象? 
  如何看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傩舞(永靖七月跳会)评论区被米黑大量团建? 
  国外有什么传统的戏剧形式?和国内的传统戏曲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前一个讨论
80年代中国治安差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华为又可以购买高通的芯片了?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