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将戏曲部分全部改为流行唱腔,这样改编到底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侮辱传统文化? 第4页

                       

user avatar   wang-ke-14-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支持小潘潘的演唱方式,但我更反对以央视为首的理中客。

我大量听黄梅戏是在二十多年前,是跟着我奶奶听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家有台卡式录音机,旁边放着几十盘戏剧磁带,其中就有几盘是黄梅戏。

还记得当时刚上小学的我一边玩,奶奶坐在旁边的藤椅上干针线活,录音机里放的就是黄梅戏。

我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老家农村还有一些草台班子会演黄梅戏。

是那种很小的那种黄梅戏班子,都是临近村子的农民组成的,人数不超过十个人。

四个人组成的小乐队,带着二胡、笛子、鼓等乐器;四个人的演员阵容,丫鬟、小姐、公子、仆人、官员、强盗、衙役都是他们四个人,换个服装、发饰、妆容就行。

十个人是农村草台戏班子的上限,人再多收入就养不活了。

我在台下看过《女驸马》,还记得女扮男装的女驸马演出非常投入,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可见是真下了功夫。

台下聚精会神看戏的观众大多是我奶奶这样的老年人,中青年的男人都忙着抽烟吹牛,中青年女人都忙着嗑瓜子聊天,小朋友们更是满场乱跑。

虽然是农村草台班子,演出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像《女驸马》这种经典剧目,固然可以吸引住戏剧欣赏水平最高的老年人群体,但中青年男女观众也要照顾。

所以《女驸马》结束后就来了段“公公扒灰”,女驸马演员变身小媳妇,班主出演有色心没色胆的公公。

小媳妇做饭,公公烧火扒灰,戏台上荤段子车速拉到顶,台下少儿不宜的笑声音量也拉到了顶。

大姑娘、小媳妇、大叔、大婶都纷纷表示今晚表演很精彩,看着就来劲,下次还要请这个戏班子。

他们这一高兴不要紧,黄梅戏的核心观众群老年人不高兴了。老年人嘛,身体机能衰退了,思想越来越保守,觉得有维护道义的责任,见不得车速太快。

还是班主最懂大家,再来一段成年人都喜闻乐见的——教育小朋友。

于是前面演“女驸马”“小媳妇”那位,瞬间化生不肯读书的小学生,班主又化生“教书先生”。

教书先生让小学生背书,小学生背不出来各种耍赖,最后以中式棍棒教育收场。

这出戏我看着有点心惊肉跳,就是小学生背上的书包很眼熟,跟我的是同款。

我正看着戏台上的小学生被打手心,耳朵却被猛的拧了一把。

抬头一看是老爹,原来他借书包给戏班子做道具时,发现我作业没写完,就来找我兴师问罪了。

我跟着他回家的路上,耳边还传来别的同学的哭喊声,看来今晚没写作业的倒霉蛋不止我一个,这出戏的教育意义的确很深刻。


在听到小潘潘的唱腔之前,我已经十多年没听过黄梅戏了,上次还是看央视春晚时听了个唱段。

自从我小学毕业那年奶奶去世后,家里的黄梅戏磁带上就积满了灰尘,再也没有人听过。

随着我爷爷奶奶那一代老人的去世,老家那群1949年前出生的那批黄梅戏铁杆观众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失去了核心观众的农村的黄梅戏班子,要么解散,要么转行练起了西洋乐器,在婚丧嫁娶时掀起半个村子的声浪。

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教育水平在提升,但人骨子里喜欢的东西没有变。

食色性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永远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那些事情。

即便是喝过洋墨水,穿上洋装的JACK、LUCY,一年也听不了几场音乐会,却要看N集狗血职场剧。

我承认小潘潘的表情和妆容充满了性暗示,我承认小潘潘的唱腔很拉胯,但是她的流量至少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偏好,她让黄梅戏出圈了。

她为黄梅戏拉来了一群听众,那群人可能就是就是想听和黄梅戏版的擦边球歌曲,再开开车什么的,这种群众下里巴人的娱乐每时每刻都在短视频平台上演。

而以央视为首的一群理中客,一顿重拳出击,这刚出圈的一点小火苗瞬间就没了。

央视等媒体也跟风发了一些正统黄梅戏唱段,但是播放量有多少?传播得有多广?又有多少记忆点呢?

黄梅戏和相声等传统曲艺,在解放前都是街头艺术,都有很多吸引观众的荤段子。

解放后对曲艺进行了改造,于是就有了健康黄梅戏,健康相声。

我并不是说健康黄梅戏和健康相声不好,只是即便国家力推的健康相声,在姜昆等代表人物创作能力枯竭之后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

郭德纲这个相声界的边缘人,又重新把49年之前的一些老玩意又捡了回来,结合时事加工了下,为相声又续了一段命。

你可以听一段郭德纲早期的相声,再听一段姜昆的经典相声,对此后就会发现郭德纲是真的在打擦边球开车。

郭德纲曾经说过很多言不由衷的话,但他说自己是“相声的看坟人”这句真的是发自内心。

因为纵观德云社从上到下,郭德纲那些打擦边球开车的手艺真的看不到传承下去的希望。

相声、黄梅戏在健康化之后就成了经典,经典仿佛就是正确答案,后人只能顶礼膜拜,没有革新的空间。

如今的黄梅戏好不容易因为一个不那么好的方式出圈,却又被一群理中客用“大义”名义赶回了原来的小圈子,恢复了圈地自萌的状态,继续做它的经典……


user avatar   zhangtai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为什么以前戏子被称为下九流,因为大部分戏曲其实都很三俗的。

西厢记算文段高雅了吧,但里面讲男女之事也是很黄很三俗的。(不要看净本)

牡丹亭也一样,那个《第十七出·道觋》真的是绝了。

本朝对戏曲曾有过一次全方面的去三俗运动,而且戏曲又被带上了传统文化的帽子。

这就很尴尬,毕竟样板戏的特殊年代已经不会再现了,而过于干净的版面和低效的艺术表达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俗是一种活下去的手段,是一种必然过程。

《南海十三郎》电视剧曾经有个桥段让我喷饭,一个戏班子为了活下去,参考当年最火的金刚电影,蹭热度写了一个禽兽版的沉香救母。

就写一个村姑被猩猩掳走,还生了猩猩的孩子后来报仇救母亲的故事。(当年真把我笑吐了。)

男主角十三郎痛批这个班子媚俗,硬改成村姑说服了猩猩联合起来抵抗狒狒军团。

贴一下这段:

我骂句骂句猩猩哥,竟做浪蝶登徒
娇花手侮,想将我淫*,我何堪人被掳
你们用心吓坏奴
我奉劝奉劝猩猩哥,莫作负义之徒
要执戈为国,去杀敌前方
从军勤习武,莫抛弃前途
齐齐共去打狒狒,齐齐踏上征途,志比天高。。。

文化的自由必然会造成文化审美的下沉。

苏联当年雅不雅?因为缺少文化和娱乐,当时把沙俄的贵族文化改良后推改为了民族文化传统。

以至于整个苏联的气质就都带着一种贵族昂脖子的气质。跟《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里那个千挑万选的脖子一样。

(当年苏联为了拍好这部名著,从千千万万个女演员中挑了一个脖子最好看的。)

我们也模仿过苏联,只是现在我们没有再继续了。

那么文化审美的下沉也就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你说网红俗不俗?

太俗了,不俗它能红吗?

可戏曲早就过了娜塔莎那个挑脖子的年代了。

不好看的脖子来演娜塔莎是必然会发生的。

哀悼和批评也是没用的。

短脖子她就是要来演。

她只要没穿低俗的衣服来唱,你讨厌它它也不会消失的。

除非咱们再苏联一把。

哀叹是没用的,本质咱们都是南海十三郎。



user avatar   wang-tao-20-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观点,既没有侮辱也没有弘扬,别人就是单纯的改下,吃个流量的钱。

用不着你上纲上线,扣上一顶侮辱传统文化的帽子。

总有些人黄梅戏不默默无闻的时候他一言不发,一旦有事出了,他就开始高举“传统文化”这面大旗了。

联想到他对别人改编黄梅戏如此痛心疾首,想必他是位黄梅戏爱好者或者工作相关,但无奈他对黄梅戏的认知,仅停留在《女驸马上》。

我很好奇他这莫名其妙的保护欲是从哪来的?

后来我知道社会总有些人和蛆一样,东西没动静的时候无他,东西坏了他出现了,当然他的出现与否对东西的本质无任何影响。


答主江西九江人,幼时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感叹时过变迁,转眼之间已经过去快18年了。

“青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九江就是这样的气候。

估摸着在4月中旬的时候,几乎天天下雨、从白天下到晚上、又从晚上下到白天,一周得有个三四天。

这也是农闲季,那会老头、老太太可多了,他们没事就走来走去,唱戏、听戏;我们小孩就是摸鱼、摸螃蟹、掉青蛙。

我外公外婆就是黄梅戏发烧友,属于黄梅戏老年组重要成员,甚至经常自发组织他们来家里一起唱。

十八年过去了,那群老头老太太走的也差不多了,我已记不清最后他们唱戏是什么时候了。

可以这么说我听的黄梅戏,比多数人要多的多。


其实黄梅戏并不是一种很严肃的戏曲,当然并不妨碍它的地位。

我举个例子,我听过《母老虎大战金钱豹》《好色公公》等等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曲目,讲的是暧昧甚至是和小叔子暧昧。

当然黄梅戏也有国仇家恨、也有凄凉婉转的爱情故事。


我的意思就是这就是民间老百姓玩的东西,没必要动不动就扣个侮辱传统文化的帽子。

这就是给普通人玩的戏曲,可以弟弟调戏嫂子的那种、也可以为国捐躯的戏曲。

黄梅戏没有你想的那么神圣,它没那么严肃,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

且戏曲本就是编出来的,那再编下又能怎么样?后世行医,不按古代医书上来,是否也算违背祖宗遗训?

印象里有些老头唱的贼难听,调都跟不上,这能不能算侮辱传统?


衷心的奉劝的的某些人,别天天举着大旗了,您累吗?再者你拍拍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各种传统文化的存在对你很重要?

最后我更爱的是陕北民歌,什么哥哥啊妹妹啊,我太爱听了。


user avatar   Civanov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不是很在意能不能改、改的好不好,我更在意这件事、以及最近许多事,媒体的态度。

媒体,尤其是流量大、甚至官方背书的媒体,行为处事的度、边界,到底在哪里?

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我小时候被老爸喷的一句话一样:“你出手真的没轻重,你自己不觉得,但你这一下是会让你的同龄人受伤的”

对于自媒体、公众号、平台,你们知道你们摆弄的是什么吗?随便的一句评论、转发甚至点赞,都能让人红或者让人死,你们意识不到自己掌握的是怎样的力量吗?

这种有能量的组织、集体直接对个人的降维打击,任何人都吃不消的。今天是道歉删稿能对付,还能让舆论停留在网络嘴炮和汴京,哪天玩大了、后果更严重的时候怎么办?

传统的负责媒体的谨言慎行是有道理的。

类似的,各种点名批评,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非常严肃甚至严峻的事,对于这次的当事人,她真的“大错特错”到被这样架在火上烤吗?不至于,真的不至于。多少罪犯、恶人被法律惩戒事都不一定有这种压力。

希望媒体们在开口或者落笔之前,谨慎点。当然,仅仅是希望。


user avatar   zhang-yu-58-76-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侮辱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什么?参见六老师言论,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有人说什么传统文化没人看,这就大错特错了,谁说没人看,比如京剧,那个火啊,你要不懂京剧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国人!

什么?你对京剧一窍不通?那是你的问题,就好像你没钱那是你的问题,别跟说86版西游记也改编了,不要在意这些细枝末节,也不要在意灵堂宣传,传统文化的事,你不懂。

请你不要跟说《弟子规》是不入流的读物,你别管那时候在不入流,现在就是宝,哎,我强烈建议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要将《弟子规》纳入教材,堵上喷子的嘴,扇烂翠果的脸。

你也别跟说与时俱进,大众审美,大众审美算什么,要央视审美,你别管人家假不假唱,你也别管那些年春晚全是流量,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嘛,风头一变,看看人家的正义执言!你不服能行!

别管冯裤子到底干没干那事,人家春晚导演,正所谓水至清无鱼,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现在这个小潘潘哗众取宠,你唱什么黄梅戏?我认为不仅她,所有的,包括什么戏腔都要禁止、批判,谁让你改编传统文化的?你还戏腔,那是京剧吗?

还有,一定要杜绝大话西游之流,你竟然改编西游记,谢罪吧!奥对了,六老师也该谢罪!因为经检验86版有很多不符合原著,这可不行,谁让你改编的?!谢罪!

我建议,流行歌曲全都下架,换成昆曲,因为高雅、传统,听不懂没关系,天天播放,早晚能懂,还要回复繁体字!最好恢复到陶文、甲骨文那时候,西服统统不能穿,全给我穿汉服,胡服骑射要大力批判,因为赵武灵王不尊重传统文化。

说起繁体字,那就不能不说要恢复文言文,白话文不是传统文化,奥,除了书写之外,还要注意语言,要大力发展古人的发音,据说唐朝全都说粤语,不行,不够传统,要恢复到雅言!这方面的专家还可以继续往前研究,最终定下来,越传统越好。

休书、三妻四妾、三纲五常这些要大力恢复!女权见鬼去吧,小心休了你,一纸休书即可,什么婚前财产这个那个不存在的,要尊重传统文化,你讲什么男女平等不行,要传统文化。

各位,任重而道远,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地方太多了,要彻底根治,就要全面传统下去,不能之批判一个改编黄梅戏,太多需要恢复。


user avatar   xing-lai-ren-jian-kan-wei-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夜,辗转反侧之间,打开B站看到一个吐槽网红歌手“小潘潘”——抖音神曲《学猫叫》原唱随意改编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的视频。

不得不说,这个吐槽视频很成功,我才看了不到两分钟,拳头就硬了。作为一个从五岁开始听黄梅戏,业余学唱黄梅戏的安徽籍老戏迷,这事我能忍?这不值得一个一键三连,然后转发朋友圈并配文愤怒?

但是,出于严谨科学、尊重事实真相的态度,我还是下载抖音,去听了一下潘某人的“黄梅戏”改编成的“作品”——一言难尽(此处省略一万字)。

听完以后,我有些许的懵——这玩意?和黄梅戏是一个品种吗?

还是处于严谨科学、尊重事实真相的态度,我又看了潘某人其他的几个视频,没有看完实在是因为我的时间很宝贵,她那个美颜滤镜也整得我瘆得慌。

作为一个常年不混饭圈、乐于吃瓜看戏的纯路人,我想说说我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黄梅戏”作为一个在年轻人群体中极少受众的传统戏曲剧种,平时没见上过几次热搜,怎么潘某这么个网红一翻唱翻车就被那些平日里呼喊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绝了”的鬼才正义使者们送上了热搜并且争先恐后在各大社交平台拍视频讽刺,表明自己态度立场呢?

诸君哪怕深究一下呢?

当然是因为这是一群看得懂舆论风向的“聪明人”,都知道常年被饭圈文化、网红神曲荼毒的真正的纯路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看的是什么,想骂的又是谁。

当今的中国,或者自信点说世界,是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又恰巧处于国家官方清朗行动的实行期。批评网红、流量明星、抨击资本好像成为了B站、知乎等媒体上“正义使者”的流量密码。

他们不会像B站党妹和哲瀚太君,以及他们的粉丝一样蠢到连装一下都不会。在风过口浪尖之下,他们很讨巧地选择了迅速挑明立场,站好队,骄傲地宣称:“我是个尊重传统文化,抵制劣质垃圾网红的好公民!”

于是在这种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环境前所未有的和谐统一,那阵仗,当真好像清除掉这种侮辱传统文化的渣滓是他们生来的使命一样——他们光荣且自豪地昂起他们空无一物的头颅——整齐划一,倒也算个景致。

众人都在骂着,笑着……然后呢?还要什么然后?又不是需要讲述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然后自然就没有然后了。在各平台活跃着批判的自媒体,在QQ空间,朋友圈光速转发并可能配文“这能忍?”的你,我,我们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更多地还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我们可能怕被时代热点抛下,怕没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鲜明立场”,怕晚一步发声或者说些不一样的话就被别人归为“异己”。你看啊,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为博关注的闹剧,等风波过了,那自然是一切抛之脑后。

“啊?你说黄梅戏怎么办?那与我何干?与我们何干?自然有国家机关和官方媒体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自然有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在每年除夕阖家团圆之际为我们献上专业的演出。”

我想,比起一味地抨击批评这位潘女士的翻唱令人作呕,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或许是——黄梅戏这种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哪?又是什么导致黄梅戏被推上热搜是因为这样一场可笑的闹剧,而不是新老艺术家们精彩绝伦的表演?

我没有想明白,但我们或许都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该戏曲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曾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其起源于唐朝时期民间的山歌、茶歌、龙舟歌会等等,是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爱情的直接表达,而我所反感的一些自媒体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被这样糟蹋和玷污”就好像在说:这是个名贵的东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黄梅戏艺术家才有资格去唱——我愣怔了一瞬,一个隐秘的念头从心中升起,我好像也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但是我从五岁,还不怎么认识字的时候就开始听戏、唱戏,那完蛋了!这事儿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了,不然我可就是用我未经训练的声音侮辱非遗的罪大恶极之人了!

没错,我想说的就是,艺术也好,非遗也罢,本就托生于劳动人民中,孕育在劳动人民中的黄梅戏都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原本应该被提着竹篓的姑娘大婶漫山遍野边采茶边哼唱的悠扬小调不应该只出现在教科书的几行字里,春晚的寥寥几个戏曲鉴赏的节目里,不应该被供起来放在积灰的高位上不去碰触——被知晓、被传唱、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热爱才是她该有的命运。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附和:就是嘛!打击网红翻唱黄梅戏经典曲目是打击自由创作热情,像小潘潘这样有一定粉丝基础的网红通过翻唱行为能够将黄梅戏这一传统文化带到公众视野,使之被更多人看到……然而对此,我想说的是:首先,作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改编和二次创作,她自创的一句三抖,卖萌的童音和娇嗔的嗲音交错的翻唱完全没有展示出戏曲的魅力,反而让人听了难受,如果是之前不了解黄梅戏的,第一次听到女驸马曲目是在她这里的人会怎么看待黄梅戏呢?我不好说这究竟是传播还是在糟蹋戏曲文化,相信诸位自有评定。

想必各位听到这里也明白了:我写这样一篇文章完全没有为某潘叫屈喊冤的意思,因为她也实在是不冤——她被众人厌恶也不仅仅是因为翻唱得难听,更是因为有她这样的、像她一样的更多的人为了赚取流量并将其变现,把软色情渗透于各行各业——有身着护士服扭着胯展示魅力的;有裹着不合体的高开叉旗袍搔首弄姿、打着传播传统文化幌子打擦边球的;有放着《青花瓷》的背景乐做各种性暗示动作的;不一而足,各不相同,但却是一模一样的令人作呕。

穿衣自由不等于不看场合地丢人现眼,性解放也不是鼓励站街。

离教员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已过去六十余年,女性也早已能在社会各行各业凭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肯定,而这一切都是由这个群体中优秀的个体们的发声和每一位辛勤劳作,靠智力和体力换取生活条件的人给这个时代的我们带来的。怎么偏偏有这些败类为了迎合猥琐欲望不断挑战下限呢?我不理解,并且希望她们不要说自己和我们是同胞。

我只想严肃地对某些网红说,请尊重你的职业,也麻烦尊重一下别人的职业,不要让以后的小孩子看到旗袍就想到你扭动的胯,听到《青花瓷》就想到你恶心的暗示。

救救孩子!


user avatar   wen-ti-guai-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是传承者,你是某派独传弟子,精通各式唱腔,是当年跪下答应师父把绝活传下去,把文化继承下去的人。

老师父身体走到了极限,驾鹤西去,留给你的是那笔文化财富,你知道,你要把传统发扬下去,你参加了选秀节目。

你身着戏袍,愈跳愈快,愈跳愈高,时而劈腿,时而倒踢。结尾时,你会心一笑,心想,这下能的名次了,也算对得起师父了。

背景音乐停止,评委开始点评,A说:很高兴今天能接触到这样的传统文化,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也不能打动我,所以我不能给你pass。B说:我们在你的表演中看不到闪光点,没有突出的地方,即便是传统文化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对不起不能给你pass。C说你的表演确实很出色基本功很扎实,我这一票不是给你,而是给传统文化,希望在节目结束你依然能够努力把传统文化传下去,唱下去,期望以后能再见到你,所以我给你pass。

然后,你被淘汰了。

你开始思考,我应该如何将现代元素结合传统起来,与时俱进呢?你想起了《赤伶》你决定改编传统戏曲,不再一成不变,你加入了流行唱腔,添加了现代舞姿。

这一次,你想,我既是传统文化又是创新一定能晋级吧!

可惜.......

你怕了,你又开始像老师父那样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小年轻看见了,来了一句好无趣走开了,正义小天使们看见了,来了一句装什么高雅吐了口水。你不知所措,你看着自己早已见底的米袋,无奈的用筷子敲打着碗边,百无聊赖。

你自言自语:“下个月的房租怎么交呢?”

你默默收起了戏服

...........

传统文化很奇怪,这些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评价只有两个词。什么呢?“侮辱”和“发扬”,是的没错,贴合了传统,他们说墨守成规不知与时俱进;适度改编,结合现代化元素,他们说肆意改编侮辱传统文化。很多传统艺人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转行,要么吃不饱。

因为没有受众。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欣赏传统艺术,而他们终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不爱看这些,除了衷心爱好者和老年人,我实在想不出还会有谁会洗喜欢这些。当然我有点武断,但这也是事实。笔者小的时候只会哼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这里我也想问大家,你们知道黄梅戏吗?如果知道黄梅戏知道《女驸马》吗?或者知道黄梅戏的发源地和著名曲目吗?(我知道)

带着问题我们再来看看网红小潘潘,她因翻唱黄梅戏被骂已经好几天了,人身攻击,性别歧视,该来的什么都来了。“糟蹋传统文化”“打扮伤风卖俗”成为了使用最多的字眼。

可是,我反过来问一句,没有她,你们知道《女驸马》吗?当然很多人可能知道,但是这首由过气歌手慕容晓晓加入流行元素的女驸马也不是原版黄梅戏啊。所以,那些正义使者真的听过正版的黄梅戏吗?CCYV6播放了正版的黄梅戏,其本质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最本初的黄梅戏是什么,是怎么唱的。不是让用来黑小潘潘的。

不忘本来,才能抓住未来,一个戏曲只有不断融合新的元素才能够生存。诚然,小潘潘是个网红,他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流量,人都要生存,这无可厚非,他确实在改编中把人物的形象改的一塌糊涂。但是,起码她让黄梅戏又活起来了,有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知道了,原来我们不只有京剧昆曲,还有黄梅戏啊。原来我们的文化这么丰富而不单薄,走出国门,我们可以不用说京剧说黄梅戏。

是啊,本来中国就不只是有大熊猫而已啊。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永未断流、可是,现在很多的传统技艺缺少了传承人,后继无人,莫大的悲哀。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根藤,有多少人知道呢?很多一根藤构造就连现在的非遗传承人也不知道,这是我们的损失啊。

传统文化不能曲高和寡,只停留在纪录片中。传承它,就要让他走入大众的视野。汉服兴起的时候,有多少人骂矫揉造作?有多少把汉服当成和服谩骂的?国乐怎么兴起的?几个年轻人在b站用国乐演奏二次元火的。按照他们的逻辑,国乐演奏二次元是不是离经叛道?

现在呢,我们不仅在宫廷剧能看到汉服,我们在大街上也能看到那些爱好他的人,甚至还有戏曲改编歌,比如赤伶。这都是改变,新时代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香酒走出巷子。我们需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文化,了解它,继承它,延续它。

自己不干,别人干了,又要嘀咕两句,这是什东西?你可以不喜欢小潘潘,你可以说她唱歌难听,但是你必须尊重她唱歌的权利!黄梅戏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无实际政治意义,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确实,我也认为小潘潘的版本不太好,可是至于化身正义天使全方位的侮辱吗?至于网络暴力吗?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嘴上说说罢了。

—————————追更

倒是关于传承吧,觉得总不能永远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王道吧,适当改变是可以,前提是抓准定位,没回历史底蕴的改编也是不行的,市场会淘汰乱改的


然后你要是讨论问题,当然欢迎你,杠精直接滚吧,别拿键盘当武器。


user avatar   li-gou-dan-gao-fang-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绝大部分人对黄梅戏的了解就是

“为救李郎离家园,不料皇榜中状元”

剩下的小部分里还有一伙根本不知道啥叫“黄梅戏”。

这会,他们为了保卫黄梅戏这个“传统文化”联合起来,指责别人“侮辱传统文化”。

我只想笑。

我想,倘正人君子之流平时听戏,那各地方戏剧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听说能自己养活自己的只有豫剧团。知乎搜索一下“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京剧”怕是要让捍卫“传统文化”的正人君子们气吐血——这还是“国粹”。


我说难听点,搁这指责别人“侮辱传统文化”的,听过的戏都不一定有我多。

别的不说,不百度能说出五个剧种的有几个?

戏剧这东西你说他是“民俗文化”还算恰当,传统文化就有些扯淡了。

拿“国粹”京剧来说,这玩意在大清年间本是不上台面的乱弹。

然而慈禧老佛爷喜欢。

最初的京剧表演十分粗糙,工唱的行当只管捧着肚子唱,工做的行当就只管翻跟头打把式。后来有了号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对京剧进行改革,把动作融入了演唱中。此举遭到当时的正人君子也者之流的一直反对,想必也是“侮辱传统文化”之类的罪名。

西太后发话了:王大演得好。

自此反对之声渐无。

叫天子谭鑫培的唱腔也不合传统,但西太后却给了他“叫天”的称号。打这以后,京剧才进入了生旦同挑大梁的新阶段。

明明就是个消遣,却端着自己“传统文化”的架子不知道革新,那迟早死路一条。

还有人听昆曲么?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曾提到,当时没人真把京剧当回事:

京剧观众的时间主要打发在吃水果、嗑瓜子、闲聊、来来回回扔着热毛巾、到别的包厢去交际,他们只偶尔瞥一眼台上的表演。

我很喜欢越调《收姜维》里诸葛亮的唱段。唱腔慵懒,显得成竹在胸,一切尽在掌握:

一支将令往下传
马岱将军你上前

但越调这冷门小剧种怕是死了都没人记得。(个人感觉,别的角色唱得就没那么好听)

曲剧《卷席筒》的剧情挺有意思,可以当做喜剧结局的《窦娥冤》。

在我看来很多戏剧只是些粗糙的民间故事,表达了一些传统的民间思想与愿景:《王华买爹》的一切都是命、《刘墉下南京》的清官梦、《卷席筒》的善恶有报……

忽然想到很有趣的一点:关于帝王将相的传统戏剧里往往有个bug角色,这种角色往往是忠诚、公正、廉洁的大臣,类似于机械降神的存在。

他们手里有着bug般的管理员道具,如尉迟恭的金鞭、赵德芳的凹面金锏、徐国公的铜锤、包拯的龙头铡,先皇御封“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当剧中皇帝老儿发昏的时候,这类人就拿着管理员道具登场了,压不住火直接往丫脑袋上抡——虽然我还没见过有真打着的——但皇帝老儿就此能够悔改,继而进入可喜可贺的大结局。

说明以前,起码在戏剧还很流行的时代。

那时候的老百姓知道皇帝的权力是没边的,谁也治不了。万一他们发昏,那就要完犊子了。

所以他们幻想了一个绝对公正莫得感情的角色,拿着管理员道具去管一管皇帝。

而在他们的认知中,皇帝总是发昏的时候多。


扯远了,索性扯更远些。

在一个评论区看到有人说“自样板戏就戏剧再无经典”,想到了大概十年前看过的豫剧——名字或许叫《济公传》吧,我当时管那叫“现代济公”。

当时同学告诉我扮演济公的是“五大红脸王”之一,我感觉这个称号听起来就很不得了。

说实话我对豫剧并不是那么感冒,但这个“现代济公”的剧情却能吸引我看下去。

济公来到现代见到了社会上种种光怪陆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惩治无证行医的黑医生和把把夹二饼连赢一夜惩治赌徒。

这个戏剧已经拍成是电视剧形式了,脑洞剧本都还不错,如果能接受豫剧的话,比较推荐。


user avatar   bangchuixi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种热闹我不想凑,因为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里,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也就是在我们这样的伟大祖国里,还在一本正经争论“1加1等于几”,还在研究到底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还在争向发明轮子。

我想说的是,你们知道创新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吗?创新就像科研一样,它是一种试验和探索,它是没有明确方向和路径图的,它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机变化的。中国这帮小镇做题家们是打死也理解不了这种无序混沌的,创新是向各个方向无意识的变化,只有在极大的基数保证之下才有可能出现你想要的结果。一个成功的创新需要一百个甚至一千个失败的创新,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这时就凸现出来了。中国为啥缺啥喊啥,就是因为这第一步就走不通,所以只能是在现有事物上的扩展深化,而不能凭空创造完全新的事物,这和中国人没关系,还就是体制的锅。

再深就不说了,我小黑屋呆够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黄梅戏爱好者,给大家推荐散班子民间的黄梅戏,很多很多年前,我还小的时候,我姥姥那边,谁家嫁人,大丰收节假日,会请散班子搭台来唱戏。

这些散班子唱的很好,我也听得懂,最主要的是,剧情非常丰富,印象很深的是,有年中秋节,村长请了个班子,那个班子唱了一处戏,剧情是:a家和b家是两兄弟,两兄弟的妻子在同一天各生了一个儿子,俩孩子长到6岁时,村里发生灾害,一村人往京城逃难,路途中,a家救了一个算命的老爷爷,老爷爷临走前,决定给a家报酬,报酬就是算命,刚好b家知道这件事,于是也瞎凑热闹让老爷爷算算,结果算出a的孩子读书很好,以后状元郎,官至宰相,b的孩子下监狱,不是读书料。老爷爷直言不讳,直接告诉了他们结果,b是个非常迷信的人,听到了这个说法,心里忽起了阴暗想法,反正孩子也指望不上了,又在逃亡,不如丢了算了,但是毕竟也养了那么久,还是儿子,说扔,那太可惜,于是秉着“不冲动”的想法,想验证一下那算命的老爷爷说的准不准。结果逃亡路透中,发现哥哥a的儿子,确实比自家孩子聪慧乖巧很多,闲暇时,还经常喜欢去找村里的秀才讲书,反观自己儿子,逃亡路上呆呆傻傻,让他不做什么,偏做什么。这时候他对算命先生的说法已经信了九成,于是大家伙到了京城后的某个关卡,趁着逃亡人流多,直接把孩子丢了。

结果孩子被一个老鸨捡到,本来打算当楼里打手养,但是由于孩子长的好,被有权的老爷看上,被迫做了小倌,十年后,这个孩子在风月场被掏空了身体,被一卷草席丢出去等死,结果被曾经给他们算命的先生看到了,(当时算命先生刚参加a的状元庆功宴回来,没错,a确实考中状元了)看到路上这个人,直觉很熟悉,一打听,得知这个是多年前那个被算命的孩子,算命先生认为是自己的评断导致这个孩子沦落至此,心生愧疚,带回去给他治病。治病好了后,孩子本来很感激这个算命先生,但是不久后知道这个算命先生曾经给自己算命导致自己被父亲抛弃,于是心里彻底扭曲,复仇大计开始,他又靠着皮肉攀上了曾经的恩客,凭着关系还做了官,一做官就开始报复曾经丢了他的父亲一家,又嫉妒考上状元a,直接打得a被流放到偏远地区,结果没多久,包庇他的官员贪污落马,他也被牵连,做了牢……

结局就是a回到京城,官复原职,一家人团圆,算命先生愧疚的唱下一句,大意就是人不应该被断言,相信断言,就会被影响整个人生。

这个剧情印象很深,有点点邪恶乱炖的感觉,感觉黄梅戏能改的还是挺多的,黄梅戏本来就不是端正雅方的风格。

小潘潘其实就是唱的不行,但是说侮辱传统文化,这,大可不必




                       

相关话题

  甲骨文发现百年仍有大半未破译,单字破译奖 10 万,破译难点在哪? 
  如何评价京剧红鬃烈马? 
  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中秋奇妙游》大获成功,他们做对了什么? 
  中国的相声和西方脱口秀有什么本质区别? 
  以「中秋回家,赫然发现……」为开头,写一篇小说,你会怎么写? 
  如何看待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包括什么? 
  如何看待那些类似传统文化 弟子规之类的讲座? 
  汉服到底是什么呀?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 

前一个讨论
80年代中国治安差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华为又可以购买高通的芯片了?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