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进水早在我们这一小撮人的多年前的预计之中。
我们这一小撮人一直倾向在有台风侵袭的城市用高架方案,对下沉式公路隧道持保留意见。
只是,我们没想到台风侵袭的沿海城市还没发生这悲剧,
省略根据法律同制度不适合发表的内容若干
2、本地沿海,多台风,多暴雨。一旦雨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隧道方案的优点:
1、对环境噪音影响小,
2、能兼做人防工程,
3、隧道上空可以做车道,总车道数比高架方案多。
4、另外,因为相关路段都经过各镇政府机关,听说有内部规定,因为安全因素要求,政府机关门口路段不允许建高架。(这个听说是关键,但也可能是谣言,不确保真实性)
最后本地各镇政府钱都是采用隧道方案,并且都是采用明开挖的方式施工,施工期间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比高架方案还大。
更糟糕的是,隧道上空也没有兴建车道利用隧道上方空间(这点我要解释一下,因为隧道上方空间不连续,如果建设车道,会产生因车辆变道车流交织,有可能产生拥堵。车道的兴建,要结合具体的车流来)而是可以采光、可透风的雨棚,总车道数反而不如我们提议的高架方案。
当然,隧道里面有排水沟,也有水泵,有涉水线。
隧道入口过度露天段的雨水总量不会太多,雨棚通风窗口的雨水总量也不会太多,流入隧道后可以流入排水沟,被水泵抽出。
以水泵的抽水能力,承受1小时内雨量大于等于16 mm暴雨级别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几年台风也很识趣的用风骚的走位躲过了本市。
甚至,政府还能补后手,可以在隧道入口过度段上方加盖雨棚。可以堵住现在正线段雨棚的通风口。
早些年我被水泡过多次了,台风来袭的时候伴随着暴雨,隧道被被淹是正常的。
我曾经一次次把车辆开进积水的隧道中,我当年的诗句中有这样一句"抛身投怒海,孤棹掉头东。"
不过,这几年台风也很识趣的用风骚的走位躲过了本市。
实际上,每次下雨,隧道入口过度段的雨水也流进隧道后也能流进排水沟被水泵抽出。
水位别说到涉水线,连隧道路面都没有完全打湿。
但是,如果真的台风侵袭呢?
2009.8.8,屏东县新玛家单日雨量极值 1897.0mm。
轨道交通的下沉式隧道原则上我是不担心的,只要水不会漫过挡水墙,就不会进入下沉隧道。
而如题主所说水位上涨是有个过程的,如果水量大到会漫过挡水墙,那说明当地已经成为泽国,交通只能皮艇救生艇,地铁早就停运了。
跟轨道交通的下沉式隧道有挡水墙挡水不同的是,公路的露天断的积水是可以顺着道路流入下沉式隧道的。
按我的经验,一旦台风侵袭,露天路面雨水总量会远远超过露天路段水泵的排水能力,露天路段顿时成河。
隧道入口将变成一条流入隧道的河流。
(因为之前泵水能力弱,所以这种情况我经历过多次。一般来说,"涉水线"的字样在离最低洼路面27厘米处标写,并利用红色反光材料区分路面其他标志线,但是因为本地很多隧道没有涉水线,所以很多人压根没留意涉水线,所以不能判断是涉水线被淹没还是本隧道压根没有涉水线,所以一旦发现前方有不明深浅的积水,是往前冲还是倒车,是个很难的抉择。
注意,按我的经验,后面的车不会配合你倒车的。)
这将不是雨水,而是洪水。
洪水流入隧道,就不是慢慢上涨的了。
雨水达到水泵抽水能力阈值之后的状态跟之前是完全两种情况的。
现在水泵的泵谁能力提高了,无非也就是抬高了这个阈值,但是,雨量到达阈值后切换到洪水状态的剧烈程度也大大增加了。
假定某路段露天路段集雨面积 10万平方米,隧道面积2500平方米,自身集雨面积1000平方米。
原来露天路段总抽水能力每小时500立方米,隧道段总排水能力为10立方米每小时(利用过渡露天段的排水沟自然排水)。
一、碰上5毫米/小时的降雨,
露天路段小时集水量为500立方米,隧道路段小时集水量为5立方米,毫无问题,我们会发现,隧道下穿段都没打湿。
碰上10毫米/小时的暴雨
露天路段集水量为1000立方米,隧道段的集水量为10立方米。
露天路段每小时有500立方米的水不能及时排走,会流入隧道。
1小时就能导致隧道产生0.2米深的积水(折合5cm的积水)。
这也没问题,车辆可以涉水通过。
雨停之后,要50个小时水才会流光。
现在,我们把露天路段总抽水能力每小时1000立方米,隧道段总抽水能力为每小时100立方米。
我们发现,碰上10毫米/小时的暴雨,完全没水流入隧道,
隧道里面一点积水都没。
二、现在,20毫米/小时的暴雨来了,露天路段小时集水量为2000立方米,隧道段的小时集水量为20立方米。
露天路段每小时有1000立方米的水不能排走,会流入隧道。
一个小时就能在隧道产生0.4米深的积水。
雨停之后,隧道积水要10个小时能排空。
好吧,我现在发狠了,
我现在给隧道段配上超大功率水泵,总抽水能力为每小时1000立方米
现在,
一、20毫米/小时的暴雨来了,
露天路段小时集水量为2000立方米,隧道段的小时集水量为20立方米。
露天路段每小时有1000立方米的水不能排走,会流入隧道,加上隧道自身的集水量20立方米,共计1020立方米。
一小时后,隧道的积水是20立方米。
一个小时就能在隧道产生0.008米深的积水,折合8毫米,刚刚能把鞋打湿。
现在,
二、30毫米/小时的暴雨来了,
露天路段小时集水量为3000立方米,隧道段的小时集水量为30立方米。
露天路段每小时有2000立方米的水不能排走,会流入隧道,加上隧道自身的集水量30立方米,共计2030立方米。
一小时后,隧道的积水是1030立方米。
隧道里的水深是0.4米。
我们发现,隧道里面的水,好像是突如其来的一样。
你可以理解为堤防束水,越高的堤坝,能够抵挡越大的洪水,但是,越高的堤坝溃坝时越越恐怖。
==================
后世不忘前世之师,
唉,现在网上这一小撮人越来越少了。
我已经从键政局退休很多年了,我早就不关心外地只关心本地了。
我在本地开车一直很担心。
一旦下雨天,或者有台风来临,我宁可堵车也不开隧道,我可不敢赌台风的走位。
=============
这次郑州暴雨,让我觉得自己低估了内地城市水淹风险。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古人,在选择聚居地(城市位置)的时候是会注意地势的,一般不会远离水源,但是会避免在低洼地带建立城市以防止积水,
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大,我们已经无法避免低洼地带了。
人类的抗灾防灾,任重而道远。
水不是慢慢上涨的;
现在没有官方报道,但看了很多当事人的陈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01.7月20日下午3点,隧道开始堵车,很多3点进入隧道的车主、最终都把车留在了隧道中、弃车逃跑;
02.下午3点-4:30之间,隧道排水运作良好、甚至没有什么积水;
03.下午4:30,隧道内开始有了少量积水,但未达到小轿车的底盘;
04.下午5:00,大水流突然流入隧道,瞬间没过轮胎,打开车门后水流已经没过膝盖;靠近隧道口的车主跑出隧道,大约2-3分钟车辆已经全被淹没。10分钟左右整个隧道就被淹没。。。
·
究其原因是,
下午4:30,隧道入口道路的水位已经达到饱和,道路的积水开始涌入隧道,但隧道的排水还能承受;
下午5:00,隧道旁的金水河水位漫过河堤,大量河水瞬间倒灌进隧道,加上本来隧道排水就已经饱和,所以水位上涨的非常迅速;
。
听说旁边的河水倒灌进来,如果是真的那就像洪水一样。
救援结果出来了:200多辆车,4人遇难……
在其他相关贴回复里,有一位当地的答主,实拍了金水河,大意是就是金水河水漫堤形成的水快速向低洼的隧道涌入,查了下地图,大概率如此了。当地答主应该更清楚。
那个漫长而又慌乱的雨天,这位来自湖北十堰的电焊工在京广北路隧道的大水里泡了16个小时,只吃了几口馒头,但救了50多个人。
许玉昆和李浩鸣,两个14岁的初中生,最后一次和外界联系,是在郑州京广北路隧道。7月24日,失联的许玉昆家属称,孩子在京广路隧道中已不幸遇难,目前遗体被存放在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大自然很残酷,却也足够公允。它无意在任何新闻中披红戴花,它既制造了无穷的乱世,又不断拷问盛世的成色。很多人为城市的高楼大厦自豪,忘记了离他们最近,对他们更重要的,是脚下的下水道。
你找男朋友,有两个人选。一个叫李雷一个叫韩梅梅。
李雷身高一米七,韩梅梅身高一米八。
单就身高来说韩梅梅更有优势。
但是李雷身体健康体型匀称,器大活好,更有文化,经济条件好,而且气质形象俱佳。
综合来说,李雷除了身高略微不足,其他方面比韩梅梅更有竞争力,甚至是碾压。
这个时候韩梅梅想要提升竞争力,就应该改变自己其他方面的条件。
但是韩梅梅没有,他还在努力提升身高,终于他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到了两米五。
韩梅梅因为身高两米五被人所熟知,人们都知道有个人身高两米五,但是代价就是身体十分虚弱,无法从事基本的日常工作,基本生活都很困难。
心智正常成熟的妹子都知道,这个时候应该选谁。
身高是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达到一定阈值以后一般人就不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
像素就像身高。
面对一群不知所以的人来说,一开口我的男朋友有多高,肯定是越高越唬人,宣传效果越好。然而现实中谁的男朋友实际体验更好其实一目了然。
即便是这样,韩梅梅的身高也还是真实的身高,可现在,还有人通过装高跷,架梯子的方法企图来把韩梅梅的虚假身高提升到六米五。以此来向世人说明这个男朋友更好。
然后有人问:为什么大家不像韩梅梅那样,给男朋友堆身高?!
答案就是:再高了没卵用。
军政府也是商人在幕后操纵的,不要觉得军政府就真的是军人的政府,军政府只是前台的工具。资本主义的政府都是商政府,只有社会主义是工农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