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301期节目?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yun-fei-3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吧,就像之前说过很多次的那样,睡前消息关于苏联/俄罗斯的很多消息都是没什么价值的。

苏联六七十年代就搞过这种事情,让全国工人们自行投票决定生产计划,最后汇总上去,然后大家纷纷投票选择不干活,那个五年计划就此挂了……

老戈88年又搞了一次,这次是自己投票订计划和选厂长。结果工人们不但选择投票不干活,还投票选那个最能吹可以代领大家不干活还能分福利的人。

所以吧,把民主什么的当做一种制度去推广,经常就会惹出比不推广民主还大的麻烦;当然这种套话反过来也成立,最后就又成了念经。

任何一种制度,背后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技能的综合体。


user avatar   darthandio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那不是说民主如何,公投如何,实际上是说,国内一些人,没有制约的前提下,总能搞出来一些突破下限的事,整体决策质量太差,比如五无甘南,比如不让吃狗。

实际上吃狗这个事,还真是太过于民主闹的,这个跟决策过程有关系。

提升决策质量,无论是民主也好,还是党内监督也好,或者是人大监督也好,都是办法,不能像现在一样拍脑袋。

重点是办法,不是某一个办法。


user avatar   hai-kuo-tia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国家讲“全过程民主”和瑞士的“全民公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科学决策,制定出一个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政策。各国都希望提高决策质量,在不同理论、不同社会现实下,采取不同方法。我国提供了许多民众参与提意见,反映诉求的渠道,并且欢迎社会各界积极献计献策,一直在加强民主。

决策的科学性、长远性、整体性,和民众的实际利益、当前情绪、以及个别群体间的矛盾需要统筹协调解决。“科学专业”和“民主”会存在矛盾,但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说瑞士公投有其合理性,不一定民粹化,这个我支持。说中国也应该搞全民公投,我反对。而关于马督工回应网友评论,其中的“话语陷阱”,大家也应该留意。

关于专业性和人民参与。马督工说“大学也没有政府决策专业,公务员也不必专家更懂”来反驳“因为民众专业度不够,所以公投不靠谱”。其中的误区包括一是公务员从选拔到培养,都是强调“专业性”。比如发改委工信部汽车、半导体、飞机政策相关岗位,招的时候就有专业要求。二是“行政”本身就是一门手艺。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请专家参与专题意见,在网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汇总整体深入分析,层层上报供高层决策。这门手艺掌握的好,能够拿出好政策,解决问题达到目标,这个人自然更容易被提拔重用。同一个医学院毕业,医生后来的水平层级也会有很大不同。公务员也是如此。三是民众参与本来就不是来提供“专业意见”的,恰恰为了体现“普通人”的接受程度。举个例子,《永居条例》,据我观察就是在汹汹民意之中,暂停了。条例里专业上的问题我难以评判,其实征求意见的主要目标也在于此:查缺补漏,听建设性意见。但舆情也好,网上留言也好,形成巨大压力。政府部门也不敢顶着硬上。就算条例本身没问题,也需要通过宣传和舆论,把问题讲清楚,消除民众的误解。然后还得走征求意见程序。

结合我的工作实践中,谈一谈我看到的,中国的政府出台政策中的“全过程民主”。如何发现问题?一个处室的重要工作就是跟踪研判形势,保持长期关注。“问题”有自己主动发掘到部分,有企业协会的沟通,有高层下来的指示,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的建议提案,也有网上留言领导信箱。经过一定的研究后,为了解决问题,专业的处室会先起草一个草案,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征求意见。因为即使是一个“点”上的政策,往往也会和经济社会中很多方面产生密切联系,需要其他部门提意见。这个草案,也会拿出来去请专家帮助分析评估。草案想上报的一个必备过程,就是“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人大网、司法部网站都有专门的板块,各部委网站上也有,每天都有一大堆在那。企业、市场主体、个人都可以提意见。如果在这中间有不同意见,一可以选择协调,或者叫妥协。二是相持不下,那最后决策前,需要向领导说明矛盾以及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大家觉得,这个体系当中,民主的程度够么?如果不够,该怎么改善呢?

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体现在不能平衡好当前和长远,小群体和大社会、理想目标和现实条件的关系,能否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更好的效果, 能否产生效果,解决问题。

再说回瑞士的全面公投。瑞士837万人,比青岛少200万。4万平方公里,和海南差不多大。人均gdp8.2万美元,比美国高,全球最高之一。武德丰沛的永久中立国。

人多人少也好,教育水平也好,这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一是地方小,大家面临的问题,是差不多的,是共通的。中国广阔国土上,乌鲁木齐的问题,深圳的问题,通辽的问题,青岛的问题,能一样么?片头督工说瑞士5万人签名强制复议,10万人签名人民动议。换算入口比例到中国是:800万和1600万。

二是有钱。有钱就不怕作(zuo一声),容错率高。8.2万美金,败家败掉1万美金,人家还有7万。中国现在人均gdp也就1万美金。

三是“全民公投”是决定。而我国的“全过程民主”的强调人民参与。重大决策的决定权,还是在高层。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被充分考虑,和利益相关方拉票投票把事儿就定了,还是不一样的。“人多”未必“有理”。

王毅外长名言:民主不是可口可乐,美国生产原浆,全世界一个味道。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我们希望保障自身权益,希望社会进步个人受益,可以有多种的参与方式。

党和国家也在不断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比如以下:


要民主,和要选票,要全民公投,这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ps:

如果说普通民众对整体政府决定的理解程度能有10%,那睡前消息大概有30%。基于这30%出视频,还是不得要领。这种情况所产生的误导误解,还是应当注意的。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投是一种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非常简单,也能最直观最真实的反应民众的意愿。

以村为单位,搞直接民主的直选,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马前卒自己在视频中也已经提到过了。

解放前很多中共控制的农村,就搞了民主选举,那些就是典型的直选,是属于直接民主。

没文化不识字的农民,用黄豆等各种手段投票选举,并且投票过程加以改良,保证投票的不记名,不受他人影响。这些都有记录。

但是要注意,那些直接民主的直选,都是以村为单位,在团体人数上数量少,在人口经济结构上,是进行了土改,村里大多数人分到了土地,土地比较平均,同质性高。

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实现直接民主的原因。

在同质性高这一点上,马前卒在视频的15:10处,也提到了瑞士60%的人是中产阶级

而现在许多农村搞直选,会被某些人通过贿选等手段操纵选举。城市中的居委会、业委会选举,搞得也不太好。

难道是现在的农村、城市居民,素质还不如解放前的农村人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可以对比一下当年,就知道不同之处在哪里了




但是当人群数量超过邓巴数后,还试图搞直接民主

在投票的议题如何提出,投票的参与度,舆论宣传让投票者了解议题本身上,投票后的执行上,都会很难让人满意。


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身就是如何突破邓巴数限制的小团体,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


最初是用祖辈,以他们为代表,利用血缘纽带,突破小团队,形成更大的部落。


而将直接民主简单的放大,应用到超出邓巴数的团体中。


这是没有意识到社会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原始社会。


当团体人口突破邓巴数后,古人都没有简单的放大使用直接民主,而是采用了间接民主相结合。


这时候还要简单的放大使用直接民主,我只能说连古希腊城邦的雅典都不如。他们在使用直接民主的时候,起码还意识到直接民主的缺陷。试图用抽签法这个随机的,类似比例代表的方式,来加以弥补。




人数超过邓巴数之后,直接民主要与间接民主相结合,才能较好的解决。

而如何设计间接民主制度,能选举监督罢免代表,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东西

我个人对选举制度有这样想法。



现在先进发达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度适合资本主义。


资本家用金钱开路,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参与选举的人。你要想出名,就需要打广告,哪怕是用网络这个非常廉价的渠道。但照样受到资本的操控。或者直接禁言,或者用大量虚假信息歪曲事实饱和攻击。这样民主选举必然被金元操纵。


只有非常小的团体才能直选,一旦人数多起来,就必须用代议制。但是目前代议制有几个重大缺点,监管困难,选出来的代理人很容易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违背选民的利益。由于选区选民众多,选民投票影响不大,导致选民不愿意参与投票。选区选民人数众多,想要让民众认识候选人,必须花比较大的成本



所以应当按照邓巴数,还有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将选区划分小,135人左右为一个选区,下限120,上限150。以差额选举提名四位以上候选人,每个选区采用累积投票制(为了保护少数派利益)选三名代表。


累积投票制,每个选举人有三票,这三票可以分别投给不同的候选人,也可以集中投给一个或者两个候选人。最终候选人中得票前三名当选。

因为采用了累积投票制,就能保证少数派可以通过集中投票给某些候选人,保证代表的席次。




代表任期是五年一届


候选人提名几种方式。


一、选区内十人联名以上可提名候选人,如果候选人无法达到差额选举的四人以上要求,那么就逐步减少联名人数要求。如果最终还是无法达到要求,那么就从选区中随机抽取候选人,直到满足要求。


二、原代表在更上一层选举中成为更高级别的代表,则可推荐一人参加补选。


三、原代表因为提前选举,则自动成为候选人。


最基层的选举,是不记名投票。之后每层选举是记名投票。以此类推,层层选举,这样四次之后就能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所有代表。


为了防止代表选上后,不为选民着想,滥用权力。所以选举一年后,当选区内选举人过半以上联名,要求提前选举,则举行提前选举。


三名原来的代表自动成该选区的候选人,然后还是按之前的提名方式,提名到足够多的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


为了防止提前选举被滥用,如果提前选举的结局是三名原代表中有两名以上代表再次当选,那么在这两名以上代表接下来的五年任期内,不得再次提前选举。


补选是原代表成为更上一层代表,或者辞职、去世、犯罪,导致职位空缺。以差额选举提名四位以上候选人,采用累积投票制选代表。


各层代表,给予代表补助金,按各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多少倍来发,最基层的最少,他们是不脱产的代表,越往上的代表,拿到的越多,这样他们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否脱产,当专业代表。不同代表的补助金,区、市、省、国各层按不同的比例出钱。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民主这事儿吧,各位兔儿爷要是真有那个制度自信,小学一年级就能从学生小组操练起来。

给你三年的德育课讲《罗伯特议事规则》,够不够用?嫌罗伯特洋就改成萝卜章议事规则。

十个人一个小组,一人当一周小组长,人人都学怎么当组长、怎么当组员。九年义务教育,能特么轮上十八回小组长,什么事儿你干十八回还学不会?脑白金氪多了?

你猜让小学老师训练小学生过民主生活,先受不了的是谁?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又不丢人。

这么多年攒了多少民主是个坏东西的话术了,你们没有理论自信,起码也应该有力量自信,宣传机器洗了三十多年还觉得洗不过来,偏要装。


user avatar   shui-qian-xiao-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user avatar   dong-dong-39-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现在来谈赢家还为时过早,因为几个能决定战后格局的重要因素还无法确定。但有两点可以基本确定了:这场战争没三个月无法结束,北约方面不会派兵直接干涉。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欧佩克等能源输出国(除了俄罗斯)将肯定是赢家;同时国际资本将向美国回流,美联储终于有了加息的物质基础。

至于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和金融格局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俄罗斯过两年熬到懂王上台后咸鱼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唯一可以确定被严重打击的就是现有国际秩序将会礼崩乐坏,我们又要回到霍布斯丛林了。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民党阵营有没有人军事能力比他强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122期睡前消息有关网文作者流浪的蛤蟆的内容?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142期? 
  为什么我看《睡前消息》感觉对公考没什么帮助?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312期?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260期? 
  如何看待《睡前消息第158期》马前卒对《八佰》的评价? 
  马前卒工作室『睡前消息』自播出以来都有哪些精彩观点呢?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211期? 
  如何评价马前卒睡前消息143期?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363?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报告显示「 34.9 %的 00 后关注肿瘤科」,现在年轻人身体更差了吗?
下一个讨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7 月 16 日正式启动,碳价超过 50 元/吨,会产生什么影响?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