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对你说这话时,你正在干什么?
貌似我走进社会的年头,超过绝大多数知乎用户的年龄(当然,也可能我低估了知乎用户年龄,如果冒昧,见谅),在知乎我大概算老人了。
随手列几篇以前故事的回答:
@红护 的回答已经足够好了(我找不到那个回答的链接),我对他的回答的理解就是“这老人的这种批评不用回怼,不用介怀,甚至就不用理”
但是,我忍不住怼一个何不食肉糜者。
知乎出名的老人,我基本都关注了,比如我尊敬的北京老付。他的见解总是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说的这位不食肉糜者也是其中之一。
以他的阅历,学识,肯定不蠢。
我也曾经很喜欢看的他的回答。
但是,最近我取关了。
有记忆出入很 正常,人脑毕竟不是电脑。
但我发现他一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不知道是为了媚俗还是真的不食肉糜,总是缺乏常识的撒谎去粉饰某些年代。
为啥不问农非农?为啥不问公粮?为啥不问工种?为啥不问身材?为啥不问气候?为啥不问是否有辅食副食零食?
为了让粮食有最好的分配,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命令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同年9月至11月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始实行。主要内容是:对市镇(包括县城、工矿区、以及不在市镇以内的机关、企业、学校、基本建设工地等)非农业人口实行居民口粮分等定量、工商行业用粮按户定量、牲畜饲料用粮分类定量的供应制度。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应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精神,做到既保证国家建设和市镇居民的合理需要,又严格控制市镇人口口粮定量水平和粮食销售,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引号里面的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以前按年龄、性别、地区、职业、工种,给予了不同的定量,组织上发粮票。
以我个人来说,不同年份的定量是不同的。
在我的青春期,我的粮食定量是20斤左右(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长),我父母大约是30斤左右,一家三口的定量大约是80斤。
但是,实际上,我每个月消耗40多斤粮票还饿得嗷嗷叫。
我的年轻时吃饭时一个饭粒都不会放过,但是我依然很瘦。
我说粮票怎么消耗的,我一周上6天学,在学校吃饭,早上吃馒头,中午、晚上吃饭。
饭票要用粮票+几分钱去买(这个钱有变化,我在很多地方说过,我父母都是高级职称,每人工资大概是四十多,所以一天几分钱不是事)。
我在食堂,一顿要吃两斤才能勉强饱,我同学中像我这样的男生很多。
但是,也有吃一斤就饱的男生。
而女生,普遍一顿吃一斤就能饱。
实际上,可能不同人是消化吸收能力的差异,不同人差异很大,
粮票不够咋办?拿我父母的定量去买饭票,但是,很快家里攒的粮票就不够了。(是的,我父母有钱,会找机会偷偷去黑市换一些粮票来)
后来了吃不消了,我父母不让我在学校吃早饭同中饭了。
于是,我改完清早在家喝粥,晚上回家吃饭,只有中午在学校吃一顿。
这样才勉强够吃。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好奇,为啥三口之家80斤粮票会不够吃?
因为,除了一斤饭远远没有一斤米之外,那时候副食品店的货架基本是空的 ,只有酱油、醋、盐。
肉、蛋之类,从来看不到,油也少见。
有油了大家会去抢购,而肉、蛋、鱼只能等逢年过节单位选择一种或几种一样发一点。
无论是家里还是食堂,从吃不到肉,甚至可能菜都看不到油星。
当时很流行的是腌菜,家家户户都腌菜,啥蔬菜都腌。
红萝卜、白萝卜、上海青,黄芽白、黄瓜。
为啥要腌?
因为,我们有盐。
因为,腌菜能够持久保存。
因为,腌菜酸辣咸,非常好吃。
最关键的是,腌菜很下饭。
那时候最美味的是什么?肥肉,以现在眼光看来油腻的肥肉。
为啥?缺油啊。
等我成家之后,我父母才跟我说,我年轻时没留意到家里吃饭时,父母对菜都没咋动筷子(腌菜太下饭了),饭只吃一小碗,都留给我吃。
为啥?怕米桶没米啊。
但是,我在同学中家庭条件算好了,那些工人家庭,那些单职工家庭,那些家里要交公粮的农村同学,都十分羡慕我。
我的中学同学,基本的回忆都是饿。
但是,后来我在外地闯荡,碰到过很多其他地方的同年代的同学同事,他们就情况各异了。
来自东北的那几个,无论工人出身,农民出身,都说虽然青少年时期是粗粮淡饭,但是没饿过。
而来自南方的那些,普遍都说青少年是时期饿,尤其是西南的。
(当然,我的样本很小,但是,从这几十年南方人民身高突飞猛进来看,孩子们普遍比份父辈高了很多,难道整个南方地区的人群同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么?)
但是,其中一个来自西南同事非常另类,他说他的青少年时代,鸡鸭猪肉不断。。。。
我惊呆了,我问哪来的,他是勤务兵自己养的。。。。。。再问才了解到,原来他跟反转基因的那位著名电视主持一样,父亲是师级干部。
王思聪拿1元年薪都能活得很滋润,这能推论出一个包工头只给自己建筑工地的某工人不管吃不管住5000元月薪不是刻薄吗?能说5000元工资足以活得很滋润么?
无论哪个朝代的人,我都很讨厌不食肉糜者。
我小学那会流行折纸,男生折手枪,女生叠星星,偶尔心思成熟点的,还会折情书,叠爱心。
在那样的一个圈子里,拥有一手超凡脱俗的折纸手艺,是社交必备技能,每个小学生都得想方设法寻求各种密不外传的教程,日夜苦练,只求焕发一夕之光彩,所以我小学班级出身的人,基本都拥有能让一张矩形纸张千变万化的能力。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感触和记忆,不过还没到二十年的样子,但是对于我今年十岁多的外甥而言,这东西已经属于历史了,听起来与秦唐汉武乃至三皇五帝没有区别,因为他们现在的圈子里,流行的是迷你世界和和平精英。
我不应该强求我的外甥去学习我的折纸技艺,但他也没有资格在这个领域去回怼我,我们都应该秉持的概念是:“那个娱乐手段匮乏的年代,可能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去不复回了。”
将心比心来说,在“挨饿”领域,无论是你的大脑还是肠胃,都是新手,饥荒挨饿对你而言是历史,你没有任何亲身感受,想要让这种恐龙时代的东西影响或者改变你既成的生活习惯,是很困难的。
但是对于一些老人而言,这份记忆和感受是真实而可怕的,那恍惚如昨日般发生过的东西,记忆犹新,心有余悸,饥饿的恐惧和痛苦犹如挥之不去的梦魇,深深地在他们心底支配着他们心灵,所以他们看着一脸无所谓的年轻人产生了焦急,心痛的情绪,非常的正常。
你要回怼他们,并不应该在“挨饿”领域,因为论这个,你确实是一无所知而他们都身经百战,你没有资格也没有底气去在他人切切经历过的东西里指手画脚。
你应该强调的重点,是你确信,在未来,挨饿的经验和回忆会像我古老的折纸手法一样,成为没有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技,你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再遇到当年那艰苦奋斗的年代和环境,所以挨没挨过饿这样的经验,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足轻重。
最后,我补充一句题外话,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假设题主你今年二十岁,预计寿命八十,那就还有六十年,改开至今四十年。如果未来的六十年,真如你所确信的咋样,持续发展,不愁温饱,那也就是整整一百年无忧无虑,吃饱穿暖的时代。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开天辟地的,它如果能够发生,那自然最好。但,万一因为种种原因,在某个时间里遭遇了与老人当年相同的处境,对“挨饿”经验保持尊重的人,肯定要有优势的多,从大洋彼岸美利坚的柯立芝繁荣来看,这种改变也许只是一个瞬间的事,并非毫无可能。
事实上,现存的老人说:“在我有生之年里不会再遇到饥荒”这句话的底气比年轻人强得多,毕竟可能出现的延迟退休房贷危机养老金缺口等都已经跟他们没关系了,如果想得开,他们完全可以肆意浪费来弥补当初饥饿的心理创伤,然而他们还是在试图让未来可能遭遇这些的你理解“挨饿”的经验,这应该是说是一种关爱,你不想听,无视或者敷衍就可以了,用不着非要琢磨怎么“回怼”,怼赢一个老人,又能证明什么呢?
你有个逻辑问题。
你是不是应该听教训取决于两个问题,第1个是他教训的对不对?第2个是你和他之间的地位如何?说你挨过或者没有挨过饿,其实背书的不是你应不应该听教训,而是在背书,他教训你的这个事情对不对。
上面这段如果没读懂的话,你可以多读两遍。简单的说我告诉你a你必须要听,你听不听我的这个事情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方面a是否有道理。第二,你和我之间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因此你认为你没挨过饿,不是你的错,并不能反驳以上2点,也就是并不改变你应该去听从教训的基础。充其量只是解释了a,如果是有道理的,我不能理解是情有可原的,仅此而已。
比如长辈教育你说你要节约粮食,你不听长辈说,那是因为你没挨过饿。那么即便没有挨过饿不是你的错,但是你应该理解的是浪费粮食,这个教训到底对还是不对呢?你有没有挨过饿,你没挨过饿是谁的错并不重要,你知道挨饿是件不好的事儿就行,你知道。节约粮食是你应该做的事就行。看明白这逻辑了吗?简单的说就是即便你没有亲身体验过,不代表那个问题就是不存在的。不代表那个问题就是没道理的。
另一方面则更现实一些跟你说话的人和你到底是什么关系。所谓长辈是个很宽泛的。比如他是你爸,他是你爷爷。那么在正常的家庭中,当这些人教育你一个命题上是有道理的问题的时候,那你应该听。你有什么道理去怼人家?一方面你没挨过饿,由此去佐证的道理,一般都是让你要注意健康生活方面的。哪怕你不愿意,但也要承认从字面上说这个道理是有道理的,是正确的。所以你的回怼首先从逻辑上就站不住脚。
而其次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来,多半概率下你还没有经济独立,你还必须依靠家庭的支撑来生活。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还不具备回怼那些给你提供经济支撑的人的客观条件。
即便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我们早已经济独立,可能我们有的时候还要支持家里人的生活。我们也不会随意去回怼那些正确有道理只是我不想接受的意见。
你们没找过工作。(大多数都套进去了。但爸妈是城里的下岗工人,还真没办法回嘴,他们把所有的苦都吃了一遍。)
感谢诸位前辈的努力,使我们这些人不用挨饿。
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想让我们和我们的后辈也不挨饿。
蓝藻,
堪称地球上第一次降维打击,直接把地球的生物灭绝得差不多了。
后来产生的生物基本都是靠有氧呼吸的。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发达,想要生娃其实并不简单,难产而死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即便养大了以后也有夭折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是日本独有的。生育率真正大幅度提高是二战后的事情啦。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发达,想要生娃其实并不简单,难产而死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即便养大了以后也有夭折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是日本独有的。生育率真正大幅度提高是二战后的事情啦。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