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你生活在1981年且经历过西方-81军演,你会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解体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信。

如果你问车臣能不能武装独立,那么只要俄罗斯还愿意动用武力干涉,车臣独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但是,如果车臣独立分子已经渗透到了俄罗斯高层,并且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也愿意用车臣独立去换取一些利益呢?

这时候,哪怕车臣再弱小,都有可能和平独立。

苏联的解体也是一样。所谓的强大武力,只能镇压内部的叛乱,而解决不了组织的分裂。

虽然中国人接受的理念一直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实际上军事的基础是政治,而非政治的基础是军事。或者说,政治的核心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你要是能玩转这一套,没军队也能搞军队出来。但如果你搞不定人,那你最终也会失去你的军队——这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张学良,手握当时全国人数最多、武器最好的军队的他,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类似的问题,在今天的也是一样。在目前的国际条件下,我不相信有任何国家可以打到美国本土并分裂美国。但如果你跟我说几年之后,川普因为竞选失败,自己宣布独立建国,并且还有几千万人愿意跟着他,那我倒是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user avatar   ji-xuan-y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京掌权后阅读了大量当时的资料。

掌握一手资料的普京说过苏联的集体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政治小概率事件是不能从基本面推理出来的。

当时的小概率事件就是理想主义维持不下去了,但是又要靠理想主义坚持统治。这是非常抽象的,政治哲学层面的事情,你用人均收入也好,经济增长也罢,军事实力也好,都是不能必然得到这个结果的。

而情报工作往往就是基本面统计的工作,所以不懂苏联内部的权力逻辑的人,你给他看再多账面的东西,他最多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苏联内部矛盾重重,苏联孕育着一场内乱和改革。

但你不能笃定地说,这个国家没有了,分成了十几块。

因为苏联的瓦解是政治的瓦解,是列宁党不能再依靠理想主义去团结人的瓦解,这个事情和经济,军事关系都不是直接的。

说的再粗暴一点,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的统治阶级自己决定让苏联解体,这种事只有从哲学层面能够理解,你从一般人角度是理解不了统治阶级为什么自己不想统治下去这回事的。作威作福有什么不好?

这种事在俄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了。

理解到这一步你才能听懂普京那句“这些掌握权力的人不负责任地把王冠扔在了地上,任由最残暴的人把王冠捡了起来。”

谈到这里我最后讲一点形而上的东西,政治能力永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能力,军事和经济都要往后排。什么是政治能力?就是团结人的能力,能让大家相信你的能力。就是信任。

苏联的问题是不但知识分子对政府没有信任,官员和军人对政府同样失去了信任,最后政府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苏联当时管意识形态的那个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西方价值观宣传者(不仅仅是崇拜者),我们知道的大量苏联黑历史不是西方人编出来的,是苏联官员自己编出来的。这和苏联的经济水平和军事实力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因为他的统治者已经说服不了自己,说自己还有皮有脸地可以把镰刀斧头的旗帜继续打下去。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苏联这种政体的根基就是理想主义。他的基本盘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只有以理想主义为根基的政体,他的官员在发现政治逻辑不能自洽的时候,才会有把“王冠随便往地上一扔”的冲动。甚至,会反戈一击,以理想主义的激情在王冠上踩上两脚。列宁之所以能够建立统治,除了他残酷无情,手段高超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敌人,的同事和人民也毫不怀疑这一点。列宁靠着这一点说服了大多数人。

列宁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列宁深入思考了法国大革命的种种经验教训之后建立起来的,列宁党是大陆集权帝国走向现代化革命的最重要的一步。当这个党可以通过充分的民主形成统一意志的时候,这个党就会存在,如果再怎么民主也形不成统一的意志,他们的世界观就崩塌了,不用你动手,他们自己就会把王冠扔在地上。


user avatar   liu-yuan-99-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前说明:单个普通人(哪怕你是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只根据生活中的点滴对天下大势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没有一定的视野和信息,任何判断无异于盲人瞎马临深渊。走过去了算你运气好,没走过去不算你蠢,本身条件约束在那里,确实是没办法。

但有信息有视野的人又如何呢?英国工党议员,安吉尔爵士(此人一生经历过完整的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的高潮——古巴导弹危机)在1913年给全德国的大学生写了封公开信,宣布全球化已经消除了世界大战的危险。英国在1902年和日本结盟的时候试图和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搞一个三国同盟,在1911年这个尝试依然没有停止。斯坦福大学校长乔丹也认为:1913年的全球化,世界大战永远不会到来。

而更高层的人又如何呢?英国国王、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在1913年齐聚柏林,共同为德国皇帝的公主大婚祝福。三位长得惊人相似的表兄弟一如既往地陷入争执,然而他们都相信这不过是兄弟间的常见口角。

那么你们告诉我,一个普通人要如何相信,十年后天崩地裂?

以上内容,史料内容来源于高林桑的《皇帝的圆舞曲》,史蒂芬·布莱尔2009年出版的《奥地利史》,以及史蒂文·奥茨门特的《德国史》。


你生活在1913年的维也纳,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统治这个国家已经六十多年,帝国议会里的嘈杂和喧闹自那些匈牙利人有权加冕国王以来就没有停过。

春风习习,暖阳从树梢间透到街边阳伞上。阳伞下的你和朋友们一起在喝着咖啡,时不时和老板开开略伤大雅的玩笑。你看着报纸,随着比分的不同,抱怨着或者夸奖着足球队的表现。同伴们高声赞同,迅即话风一转开始计划晚上去谁家去打牌。美食家罗特说环城大道旁边新开了家波黑风味的好吃的馆子,不需要预约打牌之前莫如去吃一顿。

同去同去。大家准点到达,看着波黑侍者翘起的胡子,恍惚间以为高级公务员老爷们兼职来了。这些人德语真糟糕,但羊肉做得真不赖,你想。

在喝光店家的勃艮第存货前,你们决定按原计划去打牌。一帮牌都拿不稳的好小伙子们,在彼此压上全部祖产前决定见好就收。

晚上到家后你想着给心爱的人挂个电话,说自己到家了,爱人说现在维也纳好多人都在学英语,尤其是那些犹太人,她邀请你明天一起去英语老师那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谁要学,你想,但还是答应明天一起去。你躺上床以后暗搓搓算自己还有多久可以攒够一辆车的钱。估计只能买得起辆福特T型车,但T型车也太贵了,没准仪表盘还是英文的,真是够了。

你会相信6年后一切灰飞烟灭,朋友战死,爱人移民美国,足球队成员缺胳膊少腿,咖啡馆老板因为是个犹太人不知所踪,哈布斯堡家的人被赶出奥地利甚至被赶出欧洲大陆吗?

不,如果是我我绝不相信。但如果我已经经历过这一切,我会相信苏联十年后解体。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在2020年2月的人,很多都不相信仅仅1个月后,美国疫情就会无比拉胯,伤以亿计,死亡以百万计。

还10年呢……搞笑吗不是?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苏对抗以来,中国出版了大量研究,摆出苏修经济层面存在的种种困难,列举苏修官僚普遍的理想、信念、道德沦丧,论证苏修穷兵黩武、人民苦不堪言。大家对苏修的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争议在于结局是第二次十月革命还是完全倒向西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国的官方宣传基本上跟欧美一至。大家纷纷觉得地图头也是个银样蜡枪头,苏联没几年可续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瓦文萨信的


user avatar   nian-shao-wei-qing-k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通过军演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萨达姆被胖揍之前也有军演,很多人还信它真是“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能把美国拖入人民战争赶下海”。

重点是生活在1981年。苏联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靠什么达成的呢?主要还是石油、军火和吹牛。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出口量和产量增长迅速,其中1973-1974、1979-1981年的两次油价飙升使苏联经济稳定。苏联三大油田开采量始终维持高位[1]。到1986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已经到了戈尔巴乔夫背锅的阶段。

尽管进入1970 年代以后增长乏力,但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不错,通货膨胀率低,国家预算赤字占 GDP 的比例维持在低位,投资和储蓄率高企。所以,甚至萨缪尔森在这样的数据面前都不 能准确预判苏联经济体制将要发生的崩溃[2]

由于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封锁及自身制度,苏联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内生增长困境。加上其国内市场本身被掌控在克里姆林宫手中,无力施展。

为了应付财政赤字,从 60 年代中后期开始,苏联 的货币供给速度大幅加快,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占 GDP 的比率从 1970 年的 29.5%提高到 1980 年的 44.2%,与市场上流通商品所匹配的货币量 1970 年 为 175 亿卢布,到 1980 年已经是 290 亿卢布[1]。90年代卢布大贬值与此有关。

60-80年代,苏联四处侵略,办个奥运会都没人愿意来,兄弟阋墙,众叛亲离,身为苏联公民能有多少自豪感呢?

很多人喜欢“以小见大”,但往往的结论并不高明。拎出一件事来预测,能预测出个啥子?当你过于看重一个对象好的一面,然后突兀地看到它得到的结局,你对每件事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就比如你相信你孩子平时都考满分,最后居然落榜了:

啊我孩子怎么落榜了,他之前还说他模考第一啊。

啊我苏联明明这么强不应该解体的啊。对啊我也觉得。

参考

  1. ^ a b 叶·季·盖达尔:《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
  2. ^ 李洋.投资的代价:1970-198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困境[J].俄罗斯研究,2013(04):191-208.

user avatar   liang-shang-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用来到1981,你就看2021。

2021年有个无比强大的国家,她有十一个航母战斗群,每一个航母战斗群的载机数量比很多小国的空军总机数还多。她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她的战鹰可以随时打掉她的目标。她还有4艘各装载着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在大洋深处游弋,每一艘都足以毁灭一个小国。

她还有很多无比科幻的武器装备,电磁轨道炮、朱姆沃尔特,一看就像外星科技一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军力压倒全球的国家,她解决不了小小的新冠病毒,解决不了种族歧视,解决不了悬殊的贫富差距,解决不了社会的撕裂。她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她的福奇博士能力远强于我们的钟南山院士,但她把疫情防控做得一塌糊涂。她那压倒性的军力,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表象罢了。


user avatar   di-shan-8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运不能通过单一事件预测。

路易十六联合北美叛军大败英国,英国于1783年战败,损失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整个北美殖民地体系被肢解。

如果今天某一个国家遭遇这样的大败,你还会对它的未来有信心吗?

但然后的历史是英格兰王国征服七海,更加强盛。法兰西王国于不到十年之后的1792年被革命颠覆,路易十六死了全家。

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让法国一片混合,被全欧洲围攻,革命政府腐败无能。

如果今天某一个国家遭遇这样的内乱,你还会对它的未来有信心吗?

但然后的历史是拿破仑1799年夺权、1804年称帝,开始横扫欧洲。

但称帝不到十年,法国就在莫斯科兵败衰落。

如果要认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预演了苏联的灭亡,那1975年的河南洪水又预演了什么呢?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又预演了什么呢?美国的西班牙大流感、新冠大流行又预演了什么呢?

所以,国运不能通过单一事件预测。

如果说一个国家刚建立就被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封锁,首都也被攻陷,你还会对它有信心吗?这就是美国1812年的历史,但此后美国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发生惨烈内战,半壁江山化为焦土,国家元首遇刺身亡,你还会对它的有信心吗?这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此后美国更加强盛。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崩溃,失业达到25%以上,近半数银行破产,你还会对它有信心吗?这就是美国大萧条的历史,此后美国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历近20几年的战乱,整个国家化为焦土,然后被全世界制裁围攻,你还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信心吗?中国从1927-1953就是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济操作失误,国民经济几乎崩解,你还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信心吗?中国从1959-1962就是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陷入长达数年的社会混乱,年轻人都不怎么上学读书了,你还会对这个国家有信心吗?中国一度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历大乱人心惶惶,大量企业破产,银行体系几乎崩溃,你还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信心吗?中国一度就是这样,但中国随后更加强盛。

其实崩溃论这种东西古已有之。

明末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于顺治二年降清,因不被重用而怨恨,见局面混乱,断定“清国不会用人,国运不久”,意图反清被杀。

康熙废太子,朝局动荡,朝鲜使臣认为这意味着“胡运不久矣”。

雍正时期,山东洪水、北京地震,朝鲜侍讲官认为“北京灾异,显然覆亡之兆”。

乾隆在富察皇后葬礼上发飙,传教士费赖之引用刘松龄的话说:其时,帝已年高(按:实不到50岁),而残忍殊甚,致受天罚。其嫡生之独子殁于中国新年元旦;若干时后正后继殁,帝痛愤之极,几类疯狂。曾足踢皇长子仆地而痛击之;又将朝中重臣二人杖毙;征苗之役劳师无功,全国怨愤。若使中部诸省亦有叛乱,时人咸信清朝必亡。

至于章家敦和日本出的那满坑满谷的书就更不用说了。

换而言之,当某些人特别讨厌一个政权或国家的时候,就会竭尽所能的去用一些现象论证它“要不行了”,其实这是一种特别不符事实的行为。

那么,如何看待国运,这就要引入一个话———大国兴衰。

评价一个大国的兴衰绝不是和自己以前比,而是和别人比。维多利亚的英国号称帝国黄金时代,今天的英国如果穿越过去,论经济、军力远超当时,但今天谁会说它是黄金时代?

一般一个大国崛起最困难的是第一步,就是要把国家推入上升通道这一步,这一步千难万险,要付出万千人死亡的代价才能完成。法国参与三十年德意志宗教战争、西班牙的收复失地战争、英国战败无敌舰队、普鲁士西里西亚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大北方战争、日本甲午日俄战争……

要说明一点,这个推动的成功不会是平白无故的,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准备时期,但这一步一旦成功,国家就进入了上升通道,这个过程可能几十年到上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就算遇到天崩地裂的灾难也不会跌出上升通道,就算遇到重大损失,几年就会恢复,而且远胜从前。

英国被法国和北美叛军联合击败,丢失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北美殖民体系被肢解,而大英帝国此后更加强盛。

投石党叛乱让法国大乱十年,随后路易十四开始称霸欧洲。

美国经历南北战争的大乱,国力依旧蒸蒸日上。

俄国经历真假沙皇大乱、历次政变、克里米亚战败、日俄战争战败、十月革命的大乱,但依然强势崛起。

日本战败挨核,但经济很快进入全盛时期。

总之,上升期的大国,不论多么惨痛的战败、多么愚蠢的决策、多么腐败的政治、多么不堪的内乱,都不会让它衰落。

随后国家就进入鼎盛时代,这个时期也有几十年到上百年。

鼎盛时代后国家会在某一次事变后标志性的开始走入下降通道,西班牙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战争、法国拿破仑战败、英国一次大战、苏联解体......

一旦走入下降通道,任何奇才伟人、战争的胜利、成功的变法改革都不会让国家重拾上升,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只是回光返照和苟延残喘,最好也就是维持现状。

英国是两次大战的胜利者,大英帝国依旧解体。备受西方推崇的丘吉尔、撒切尔改革也没让英国重建帝国。

奥地利哈布斯堡先击败奥斯曼、后击败拿破仑,而帝国依旧步步衰落解体。

最后的可能就是帝国彻底解体或沦为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国家。比如西班牙丧失全部南美殖民地、奥匈帝国解体......

一个大国兴衰的标准程序就是:第一步进入上升通道/第二步进入鼎盛期/第三步进入下降通道/第四步彻底衰落。

这里要说一点,这一过程指的是国家兴衰,而不是国民穷富,今天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不知多少倍,但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与那时完全不能相比。

但这里要说明,国家胜利、国家崛起不代表人民生活就会一直上升,很可能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国家继续崛起,但一代人的生活却出现重大倒退了。

比如,法国大革命让无数巴黎居民和西北居民人头落地,但法国依旧横扫欧洲;南北战争让美国南方化为焦土,但美国依旧蒸蒸日上;苏德战争让一代苏联人的生活毁灭,但苏联依旧强势崛起;日本战败让几百万日本人痛苦死亡,但日本很快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

事实上,人民是否幸福与国运是否强盛几乎毫无关系。

英格兰圈地运动让人民流离失所,爱尔兰大饥荒发生,统治阶级花天酒地,人民饿死沟壑,整个国家贿赂成风,人民啼饥号寒,而英格兰王国却强盛无比。等国家开始关注底层人民,开始发放福利,英国却不断衰弱。

法国波旁贵族腐败奢靡,底层人民生活贫困,大革命狂杀滥砍,民间血流成河,但法国却能横扫欧洲。等到共和稳定,人民生活提升,法国却一败再败,国势不断下滑。

这一过程不但适合现代大国,也适合古代大国。

如果要给这一现象一个解释:当崛起之时,一定是诸多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有利、共同推升而产生的结果。这些条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相反还可能被加强。

当衰退的时候,也一定是诸多不利条件共同推动的结果。它们一旦共同作用几乎没有被扭转的机会,相反只会越来越不利。


——————————

很多人对这个理论有异议,这很正常,本身也不是很完善的理论。

但有几点需要详加说明,

一,所谓大国的鼎盛时期特征是,该时期中至少有一段时间,该大国在某些“硬实力”方面的地位是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不是简单的众列强之一。

二,综上所述,意味着所谓进入上升通道,也就是该国向着这种数一数二地位的进发,而不是简单的出现兴盛强大的局面。

比如英国,成为海洋霸主,拥有近三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经济鼎盛时期占据世界工业近40%的份额。

但在,伊丽莎白击败无敌舰队之前,英格兰就是欧洲大国,但因为那时的它没有显现迈向顶峰的迹象,所以不能认为它进入了上升趋势。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就是用来指桑骂槐的。

所谓借古讽今是也。

没那么复杂,国家面临崩溃其实就2个原因,社会资源严重不足,分配机制失灵。

只要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分配到每个人手里,可能不公平,只要有,国家就没有崩溃的可能。

苏联问题在于俄罗斯不干了。

俄罗斯可以创造出足够的资源,过好日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苏联的包袱太重,资源分配完全没有顾及到俄罗斯人民的利益,去搞势力扩展,大量的资源用在阿富汗、越南,在非洲和北约集团争抢地盘,照顾经互会成员,在朝鲜搞样板工程。俄罗斯人民过得太苦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出来替俄罗斯人民着想,搞分家。

美国打败了苏联,这不过是冒天下之功。

你说指桑骂槐,全民奔小康,精准扶贫是个什么意思?

前者创造利益,大幅增加社会资源,后者就是要将资源分配顾及到最底层的人民。

这两个问题搞好了,就解决了基本矛盾。

互联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根子并不在这里。

一个军演能说明什么问题?

有个著名的理论:当主席认为某国有问题,必须坚决反对时,那就是正确的。

中美建交,就已经预见了未来,而那个时候不是81年,而是1971.


讲一点中美建交的事情。

在谈论中美建交的过程中,首先要讲的就是71年乒乓外交。

这是中国主动发出的信号,而基辛格博士接收到了。

随后就是尼克松访华。

这是美国总统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外交姿态,主动访问一个意识形态相左的国家。

当时的中国必须要在美苏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自己无法同时对抗两个超级大国。

所以说中美建交的开始时间就是1971年。

而1979年,现在有两种说法: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

中间差了2个字。

2019年6月18日,由美国五大知名华人社团联合主办的美国华人华侨纪念中美建交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在美国国会山庄隆重举行,美国联邦参议员、美国联邦众议员、中国驻美大使、社团领袖、华人精英、媒体,近200人参加了纪念活动。做为主办社团之一的美国中餐联盟,几乎所有的联盟领导都出席了庆祝活动。

这是官方定调的庆祝活动,使用的就是中美建交这个说法。

这是两国政府之间的默契,对于我们来说,当时签订的一系列正式文件意义重大。对于美国来说,如此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是美国总统的重要政治标签。尼克松没有实现连任,也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强行和他关联,并不合适。

这就是叙事角度问题,这个决定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发展,最关键的触发点就是发生在1971年。




     

相关话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真如媒体所描述的那样穷苦不堪,怀念斯大林时代? 
  如何奉劝希特勒吃下苏联玉米派? 
  為什麼大陸媒體稱呼蘇聯或是南斯拉夫前面都要加個“前”字? 
  如果冷战的结果是苏联和美国都解体了,现在的世界会怎么样(回答前请先看问题补充说明)? 
  二战时期,如果其他国家不介入德国可以打败苏联吗? 
  为什么俄罗斯封锁了有关苏联的部分情报? 
  电影《斯大林之死》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夸张? 
  苏联为何在每况愈下的八十年代却选出了戈尔巴乔夫这种人作为领袖? 
  俄罗斯人民对苏联解体很后悔吗? 
  如果罗斯福没有因病去世,冷战有没有可能不爆发?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的食品价格比中国低?
下一个讨论
一位本科三本但在北大读研的学生和一位北大本科的学生同时去一家公司应聘,你认为公司会录取哪一个?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