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
答案是:首先,苏联的大战略不支持这一路线。其次,奥地利客观条件不行。
首先,苏联由于其大战略,在主观上就不想在奥地利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苏联起初就没有在德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想法。出于制衡西方的考虑,苏联希望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当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中立的德国,作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欧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缓冲国。直到西方明摆着要在西德建立一个排斥德共参与的政权,苏联才改弦更张,决定在苏占区另立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甚至在民主德国建立乃至社会主义化后,苏联内部还有强大的右倾势力主张“放弃德国”,1953年贝利亚短暂掌权时就曾计划抛弃民主德国以便和西方实现妥协。实质上,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也不过是拾起了贝利亚的余唾罢了。不过,西方势力对这一计划是不感兴趣的,最终戈尔巴乔夫全盘皆输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当然不会主动在奥地利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相反,它有很强的动机让奥地利变成上述这样一个统一、民主、中立的联邦国家,以便能够成为未来德国的“模板”。随着苏联的变修,这一动机自然只会进一步增强。
其次,奥地利共产党的力量虚弱,且无法通过跟奥地利社民党左派的合并来扩大力量,因此不能成为一个政权的执政党。
奥地利共产党在1945年11月的选举中得票率仅为5.42%。在各州选举中,它在得票最高的维也纳也不过得到7.9%的选票。诚然我们不能认为资产阶级选举是客观反映阶级力量对比的,更没有必要斤斤计较选票,但是如此之弱的力量,再加上没有能够统合社民党左派,足以说明奥地利共产党并没有能力成为一个执政党。在这种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下,它也就不能扭转乾坤上台执政。苏联政府当然不会也没有必要扶植一个必然垮台的政权,徒然消耗其各方面的实力。
相比之下,德共在民德地区的实力就不同一般了。在1946年10月的地方选举中,成功统合了社民党左派的统一社会党在苏占区各州都获得了45%以上的选票,在萨克森、梅克伦堡和图林根得票都超过了49%,显示出了组织政府的力量。在包括了东西柏林的大柏林地方选举(不错,在1948年11月30日之前大柏林市是统一的)中,统一社会党也取得了20%的选票(在苏占区是30%,在西方占领区是14%)。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德共(西方占领区的德共未能统合社民党左派)在1947年获得了14%的选票;而在其他西方占领区各州1946—1947年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德共的得票大体在10%左右,当然巴伐利亚和下萨克森等个别州较低。回顾历史,在战前的普鲁士邦选举中,德共就能在大柏林取得30%的选票,甚至一度压倒社民党;在其他大的工业地区,德共也能获得15%的选票。统合社民党左派以后,统社党在苏占区的力量大幅增长,足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是民主德国得以建立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