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沈志华老师只根据苏联档案研究中苏关系是否失之片面? 第1页

  

user avatar   xu-mu-guang-shan-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的回答情绪化,不好,重新答,后面因为和另一位的争辩删去,如果其他知友要反驳在这个回答的评论里有。

先纠正一个语法错误:题主问是不是“有失片面”,应该说是不是“失之片面”。

以下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正。

先说沈引用的档案不只有苏联的,还有美国的,沈志华手头最多的好像也是美国档案。他和杨奎松专门出版过美国对华档案,八卷本的,网上能搜到。中方的档案他也搞过很多,中央档案馆的,各地方档案馆的他都搜集过。正如那位匿名答主所说,沈并没有忽视中方档案,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方档案相对少些吧。

开始说档案—


一个专业历史学者做历史研究,做近现代史的研究,档案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一个历史学者产生学术观点、学术成果的原材料,也是证据和立足点。档案是一个学术观点的根基,没有档案为基础或者引用档案不当,一篇学术论文一本学术著作就会有有违背历史事实的硬伤或者完全失去学术价值。原因很简单历史学家也不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关于历史事实的描述从何而来呢?为什么你写的就是历史事实而别人写的不是呢?

那么档案是什么呢?档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算是档案吗?

档案是历史事件原始的记录,记录过程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

举例说明(1)比如:1958年环境气象部门记录本年度的水文气象数据,再比如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报告。记录者只需如实调查记录数据,不会因为支持某或者反对某而更改数据。(2)如会议记录:做记录的秘书必须将会议过程和会议发言准确记录下来,不能因为有感情或者自己的正治偏向而擅自修改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为当时的工作而不是给后人留下历史材料。(3)往来电报:这也是原始记录,直接表达了通信双方的意图,秘书、发报人员无权擅自更改电报内容。(4)还有中央和各级行政机关下发的文件,直接反映当时的发生的历史事实。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形式的档案,如一些影像资料等,请各位知友列举吧。

今天的档案,是当时因工作而产生的原始文件资料,而不是过后的追述回忆。档案的第一目的不是给历史学家做研究用,而是完成当时工作和将来可能涉及的工作。例如:根据历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决定是否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根据与外国元首的往来电报制定外交政策。

有人要问:等当时的工作完成后档案可以根据正治目的篡改吗?因为即使当时的工作完成后,档案文件依然有指导将来实际工作的价值。为了一些正治目的保密档案、销毁档案或者仅口头传达不形成档案记录是常有,但是篡改档案首先不是给历史学家造成麻烦而是让相关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举出这些形式的档案就是说明档案的原始性和记录的客观性,这是与史书和历史作品不同的,历史作品是否客观是否带有感情色彩更大程度取决于历史学家本人,历史作品是没有原始记录性的,也就不一定客观。好,我们可以明确档案不同于历史著作,《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历史著作而不是档案。

近现代史的研究除此档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资料就是历史当事人的口述或者回忆录,这是研究古代史没有的,但是历史当事人的口述和回忆录真实性也比档案差,原因不言自明。

当然,并非所有档案都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比如亩产万斤,这就需要多方档案相互印证。产量万斤,却征收不到相应量的粮食,按产量征上粮食后农民却……这些情况也是有档案记录的。

挖掘历史事实主要靠分析档案,而不能轻信报纸的宣传和其他历史学家写的历史作品,当事人的口述和回忆录也要多方印证才有可信度。

沈因为在九十年代初与社科院合作搜集苏联档案,社科院立项沈志华出钱,这一举动使他备受尊敬,直到今天老沈在冷战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依然极高。因为他掌握档案,掌握一手材料,所以发表的观点和成果有学术价值。更可贵的是自己买来的档案老沈并没有捂起来,而是无偿分享给其他学者,从苏联和美国搜集来的档案他刻录成光盘无偿送给华东师大和其他院校的图书馆,让其他学者查阅。

再有沈找到金冲及等关键人物了解到很多情况,沈的出身也给他提供了诸多方便,他的社会资源可能比一般学者更丰富一点,老沈为人很好(早年有点钱,资助过很多学术会议),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也让他得到更多的帮助,当年考研究生因祸得福得到邓力群的欣赏。

国内的档案也经历了从放松到收紧的过程,老沈当时也下力气搜集过国内档案,他自己也坦承托关系送礼也是寻常事。可能不如去苏联搜集档案的动静大,所以不被了解吧。

一个24k“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为种种波折辛苦半生才辗转回到学术圈,回来之后就用了“非常规”的方法做了一件大事,单是他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写本书了。

沈拜访过很多健在历史当事人,做过他们的口述,看过很多回忆录。他对冷战史,苏联史研究领域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冷战研究所也是有国际声誉的。

沈的某个观点或值得商榷,但他的研究并不片面,本人对出兵中国出兵中苏朝三方的决策过程有疑问,但“片面”这个评价不是一般人能给的,即便沈志华不全面,他也看到了“好多面”,一般读者恐怕一面都没看完整。当然其他学者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史料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片面与否当然可以讨论。

答案中有战略家指出沈是三观不正、令人作呕、胡说八道、哗众取宠,用这样的词汇否定一个对国家无限热爱,对学术无限热忱的历史学家,显然很………… 战略家指出——sachkritic——科学分析法,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呢?没有档案,没有回忆录,也没有去现场实地考查,你又是怎样sachkritic的呢?

与老沈相比国内某些专家学者真是不敢恭维,直到今天还相信同志加兄弟鲜血凝成的友谊这种鬼话,如果你是平头百姓或者其他专业的人员倒也无妨,但是如果是外交研究人员或者决策者,还有这种想法那就直接坑害郭嘉了。事实上我们因为这个原因被坑的也够多了。

突然想起局座,在伊战做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推断,本人当年中学生军迷一枚也是将军的粉丝,那个尴尬……不说了,用意识形态代替事实张将军大显神威,挺谁谁死。战略预测的确很高端的学问,非我等平民可触及,偶尔有失也不是不可理解,但将军这个样子,实在说不过去了。不问事实,立场决定一切,犯错误是必然的。

转载某位反驳沈的评论: 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同样一堆东西要是某些人先入为主和客观看待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具体到毛怎么想的,说实在的,沈志华有能力理解才比较惊悚。 史料无穷多,不可能都看得完,这位答主说得明显比较符合逻辑。朝战爆发的时候美国人在麦卡锡,仅此一条就够了。 所谓资料,也仅仅是时代的一个小细节而已,如果无力提取背后的客观规律,反而被资料迷了眼睛,实非智者之举。

————如何做到不先入为主呢怎样客观分析呢?第一要排除个人正治、感情倾向,第二就要多看档案。没有深厚的档案积累,就不会掌握历史事实,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了解,如何做到客观?遑论提取客观规律了。说:〈因为美国当时奉行麦卡锡主义一条就够,档案仅仅是小细节。〉这是极其无知且完全不了解历史研究方法的表现。用意识形态替代历史事实,用自己的缺陷逻辑臆想历史事实必然犯低级错误,不要迷信自己有天生神力可以不了解史实就能总结出历史规律。

沈志华的个人经历在《读书与人生》中完整讲过。动情之处老沈几度哽咽,令人动容……

补上录音的链接

vdisk.weibo.com/s/udksU



  

相关话题

  乌克兰问题中,俄罗斯有战争之外的更好选择吗? 
  美国是如何在推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中获利的? 
  为苏联打胜二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间谍佐尔格为什么暴露了身份? 
  如何评价电影《斯大林之死》? 
  如何评价高敬亭被枪毙? 
  慈禧真的向十一国宣战了吗? 
  为什么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没有趁火打劫? 
  如果现在让你和列宁在天堂谈话1天,你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可能有发达国家? 
  李鸿章真的是被污蔑的吗? 

前一个讨论
色佛尔条约对于希腊、土耳其、亚美尼亚边界的划分是否合理?
下一个讨论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有什么优势?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