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反了。
除掉误伤的,到目前为止被打被砍的都是在科里出了名的“好医生”“大好人”。
很简单,医生在从业十几年以后,一般都会有自己擅长的疾病、相对固定的患者人群,和已经成习惯的门诊秩序。
只有对疾病有着深刻同理心的医生才会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慢慢放在那些重症、风险高的、危害大的疾病,陶勇医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如果不是有职业理想,以他的成绩去和同龄人竞争“锦上添花”的视光学,就是纠正近视眼那个,日子比做这种致盲性疾病好过得多。
只有那些“心软”的医生,在门诊上对“弱势人群”广开后门,该加号加号,看到几点都要看完,明明没有经济实力,因为“救急”收进病房的,才有可能让患者“习惯”于“我急我有理,我弱势我有理”的心态,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最后疗效不满意就全玩完。
再比如那些“态度很好”说了几个方案最后都是“我听你的”的选择困难症患者,你猜你替他们选了,最后结果不好会不会怪你?
医学生们记得一句话,医疗系统里的选择困难症就是责任逃避人格,治疗前逃避,治疗后一样会把责任扔给别人。
你猜这种患者最后会在一位“说一遍就懒得说,你不选就回去观察”的医生手上治疗,还是“唉病人也不懂,我觉得这种方案更适合你”的医生手上治疗?
还有那种为了一张床一个号“砰”的一声跪地上的,千万别感动得热泪盈眶,人处理事情的态度是相对一贯的,求你时有多极端,不满意的时候搞你就有多极端。
所以,反而是那些“有点脾气”甚至好大夫网站上被人评价“态度”的医生,往往小纠纷不断大事故没有,因为急重症和性格偏激的根本不会成为他们的病人,他们不爱搭理,病人也觉得不靠谱,反而安全。
所以世间万物都是相互的,怎么当医生,怎么看好病,怎么保护自己,是除了医学技术以外医生永恒的话题。
态度好,不仅不能柔和医患关系,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
时间近的有北京的陶勇医生,天使一样的人儿啊,明明让病人复明了,可病人却顶着复明的眼睛去杀他。
时间远的有我们宁波的唐主任,别的医生都不敢接的病人,病人一向他下跪就心软收了。天使一样的人儿啊,给他动了手术,可病人却去割他喉。
如果不是人高马大的推拿科医生在隔壁,跑过来一下子制服了歹徒,
如果不是隔壁的耳鼻喉科医生,上来就给他做抢救,
如果门诊的病人看到门诊医生丢下门诊专门抢救唐主任,跑去闹事,
唐主任就冤死了。
你们这帮看客,路见不平屁事不做,不去努力压缩坏蛋的生存环境,
反而去压榨普通人,这不是助纣为虐?
态度难搞一点,也许会有很多普通人对你不满意,但欺负你杀你的会少很多。
意思是,如果没有力量足够保障医生,保障医生看病时的安全感,
那么就等于逼迫医生自己来寻求安全感。
如果要搞道德绑架,
请先绑架一下自己。
如此恐患是没有必要的,很多恶性杀医事件基本类似路边的杀人事件。
最近才出了一个新闻,一个男人因为和老妈吵架,出门持刀伤路人。
某医院也遇见过一患者因为在家里吵架了去把医生砍了一刀。
有些是从态度上判断没有问题,从态度上判断是完全OK,仅仅是因为「他认为」。比如陶勇医生的遭遇,
有些也是家属自我判断,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医生害死了我妈妈,我可以打他吗?」他可能结合了一些自己接触到的「委屈」
当然也有一些是在医院产生了矛盾而杀人。
这种事你如果纳入了考虑,你甚至无法出门。
和患者相处过程中,你久了就会发现「态度」是薛定谔的猫。
有时只是指责你的一个借口,这个借口可以是「态度」,也可以是「医德」。
所以,没必要因此去做任何事,或者可以练习自己的灵活性以及处变不惊的能力?(跑得快、躲得快才是王道)
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而社会角色里,无论是不是医生,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激怒对方,这确实可以减少不少冲突。
但我们也要规避一些风险
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角色。
而职业角色里,我们应精修自己的技术,尽量追求规范,小医生还是以指南、最新版教科书和说明书为准吧。
为什么这里说尽量?举个例子。
一瓶化疗药,一个病人用不完,但是开封了,就不能留下来了,这样该病人就得承担整瓶的费用。
有个不规范的操作,找个用同样药的病人一起用,就能分摊费用。
所以这里我说尽量。
防杠备注:举这个例子不等于我认为所有不规范的就是对的,也不等于我没有举的不规范例子就是错的。我仅仅是解释「尽量」的原因。
想当汉奸就直说嘛,拐弯抹角干啥呢。你自己都说“入侵”了,你说呢?人家花钱打仗是来给你“脱贫攻坚”的?
你这种假如本身就是路线问题。汪精卫还知道拿“打不过”狡辩一下。这种说辞不正好跟日本侵略者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谋而合嘛?打着“给你们带来进步与繁荣”的旗号侵略你。
说一千道一万,国家机器不是福利机构,不会来给你扶贫攻坚。其次,人民群众没有抵抗精神,那么统治者没有动力爱民。
第一反应:
52岁了还好意思叫姐姐,钞能力砸得小编七荤八素了吧?
第二反应:
不就是登个珠峰吗?
夏尔巴人向导都登了多少次了,里面又不缺50岁老人,不报道他们反而报导一花钱登山的凡尔赛素人游客。
吃饱了撑的吧。
第三反应:
又是辞职,
又是脱产锻炼,
又是登珠峰,
这阿姨钱很多啊?
我被工作压得,连想跟女朋友回趟娘家都不敢出来。房贷都要还不起了。
最后:
希望以后多一点这样的“正能量”报道。
什么翼装飞行啊,
什么甘肃探险啊,
什么珠峰登顶啊,
是吧。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