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读了一遍
一言以蔽之
增加生产型人口,减少消耗性人口
文章有干货
这问题不是好问题
单说提的问题
这文章说真的,能信?
你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工业不行,非说文科生太多不行。
理工科学生多了,就行了?
没有岗位,还不是天天混吃等死?
我自己就是学理工科的,中国的基础制造业是又脏又累工资还低。
我最听不得的就是工程师福利,明明都卷的不行了,卷出福利来了都。
另外怎么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事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日本都停滞30年了,为什么?
还不是自己的经济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
要是我们能被美国割羊毛,我们迟早也失去20年。
东南亚产业升级,连低端都难保住,一点别的当然养不起那么多学生。
还有,再不合理,那就是培养不合理。
初高中就人为筛选,导致了一批人无法进入文科行业,或者学成了也不在文科行业。
现在反过头来,骂文科,你说,你自己是不是文科。
执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社会反响?
中国想走的是盎撒资本主义+莱茵兰资本主义混合路线,最大的挑战在于融合统筹方面,如何更多地提取我们需要的元素,同时将副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
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主义表现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是能够快速抢占果实,因为抢占了主要果实,在后面的道路就好走多了。
而莱茵兰资本主义精于技术深耕,节约成本上,在经济低迷时有强韧的生命力,因为在低迷时可以抄底,所以在下次经济周期走高时就有了底气。
从文章中尤其应对措施里,看到很多莱茵兰资本主义的影子。看到经济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莱茵兰资本主义的坚强的生命力,希望借鉴走德国路线。
但文章没有提莱茵兰资本主义最有创造力的是对经济利润的管制方式。
据说这一管制方式的灵感很可能来源希特勒所崇拜的古斯巴达社会的模式。
虽然没有平均财富,但是却削弱了富人享受自己财富的能力。
在纳粹德国的经济体系中,对企业红利和出售企业的行为征收重税,而对企业盈利的再投资征收的税率则要低的多。
这样的话,食利阶层就变得无利可图,因为如果你把企业盈利作为分红拿回家,那么绝大部分就被政府征收了,如果你想卖掉企业换钱去卖跑车和别墅,找个超模去加勒比海度假,那么抱歉,你的9成的钱会被政府拿走。这样企业主只好老老实实,亲力亲为的经营企业。
因为分红很少,或者干脆没有,所以企业主亲自经营可以给自己开工资,并把绝大部分盈利用于技术研发或者投资扩大生产,这样德国的技术就会不断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多。
到今天,这套当年制定的办法依然在德国延续,只是没有当年那么极端。
对比举一个莱茵兰资本主义的反例——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这家当年由爱迪生创建的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但是现在他头上的光环都已经不在。
上世纪70年代时,通用电气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集团之一。
但是80年代一个叫韦尔奇的人当政,他把大刀阔斧的裁员和卖企业,砍掉大部分研发项目,只留下一小部分高利润的业务,并把钱投入一些可以赚取块钱的行业,什么银行、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办对冲基金,还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广播电网NBC,在他执掌通用电气期间,企业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业务,除了军工之外都萎缩了,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引以为傲的电气设备。
但是他给股东带来每年超过20%的股息回报,所以当年他被美国资产阶级捧上了天。
但是等他的继任者接手的时候,整个企业已经被彻底榨干,不得不靠发行债券来维持股东高分红,同时财务作假来转移债务,维持账面盈利,保持金融市场的信心。
GE又提出了一个回归工业制造,实现回归工业制造的方式就是收购韩国企业,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商在用收购二流企业方式来回归制造业,多可笑的事情,通用电气所谓的回归制造业无非是个噱头。
和当年的韦尔奇一样,今天的CEO也无非是秉承股东们的圣旨办事,当年股东说制造业不赚钱,韦尔奇就卖掉工厂开办金融,进军传媒业。2009年金融业大亏损,股东又说现在还是制造业保险,于是又开始卖金融资产买企业,不过手法更加拙劣,当年韦尔奇收购的是第一流的金融企业,现在的通用电气在收购第二流的制造业企业。
这家公司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在未来十年内,它肯定会彻底衰败,然后反复重组,最后被分割出售,它又是一家被贪婪的股东们害死的大公司。这样的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让美国制造业全面衰败下去,让美国的产业工人成片成片的失业。
有人高度推崇德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说什么一个家族连续好几十年兢兢业业的经营家族企业,制造出世界最好的产品。真实原因是德国税收制度限制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才能利益最大化。
中国如果这么改革的话,也会培养出一大批企业家。兢兢业业的企业家家族、受到良好培训和教育的产业工人,对技术研发的大比例投入。
当然莱茵兰资本主义也不是没有缺陷,而且缺陷非常明显,实际上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腾飞是都是采取这种制度,只不过没有当年元首的那么极端而已。
它最大的问题是在一些固有的产业里深耕非常有优势,比如德国的汽车、化工、机械、电气都是独步全球。
但是从旧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资本则非常缓慢,所以德国在半导体行业几乎翻了船,后来德国政府在上世纪末紧急通过一系列的半导体产业政策才有了今天的英飞凌。
但是即便今天,德国半导体行业比照主要对手美国明显落后,甚至比韩国,台湾也没什么优势。
而在美国则非常容易,因为资本已经从旧产业里作为股东利润抽出来了,可以自由的投资新兴产业,所以硅谷的IT业能够崛起,因为一大批有钱人拿着钱等着做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
所以这种制度必须依靠政府产业政策的前瞻性指导工作,日本战后产业政策一度非常成功,但是到70年代后期就不行了,因为过去是在追赶阶段,有别人的发展经验做参考,该怎么做,该注意什么都有数,但是现在处于领先阶段,下一步怎么走,需要很高的智慧,还需要一些运气。所以这种制度开始容易,但是越往后走越艰难。
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制度抑制了消费,最后为了平衡经济,政府必须充当最终消费者的角色,也就是政府需要决定怎么花钱。当年德国的方式是国防、基础设施、国民教育和健康,供给民众休闲和运动的各种公共建筑。这些钱都花的很好,很有价值,普惠整个社会大众。
这种制度要想持续运行下去对领导人的智力和意志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这种政府的领导集团不可能是通过代议制度选举上来的,因为代议制度本身就是合法的寻租场所。也不可能是通过官僚体系爬上了,因为他们肯定把钱都花在自己周围的人身上。
他们必须来自人民大众,通过某种特殊的机遇突然间越上权力的顶峰。但是又和普通民众有所不同,他们必须拥有前所未的远大抱负。
最后,即便产生了这样的人,最终他们也没法逃避人性本身的弱点,那就经不起享乐主义和时间的侵蚀,他们可以维持自己的智力和意志力多久,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该论文的核心话题是什么?人口出生率下滑,少子化与老龄化危机。这是严峻的现实。
如何解决?文中提了以下几项建议:
显然,以上几项建议如果实施,势必要触及诸多【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哪怕再如何利国利民,他们也势必会竭力反对。
因此,把央行工作论文的论点,歪曲到文中只附带提了一句的「东南亚国家文科生过多」,然后挑起新一轮文理科论战,纯属以偏概全,别有用心,甚至非蠢即坏。
一如论文中提到的「各国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导致生育率普遍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靠开放移民来缓解少子化、老龄化」,同样也是业已存在、难以否认的事实,
但这绝不等于说,我们也要剥夺女性受教育权、或者开放外国移民,来缓解老龄化问题。看了整篇文章,竟然会如此认为,去挑起性别与移民问题争论的,
要么同样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根本缺乏最基本的文科教育,不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样是【非蠢即坏】。
继续扩大理工科招生比例,同时限制文科专业招生,并且更加严格地限制理工系转专业尤其是转文科专业,缩减理工科可报考编制的岗位,尤其是985要降低理工科专业选调和三不限的岗位,鼓励学生去做大国重器,一来一去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可解。
#文科生#
这里面有太多靠不住的假设。
太多了。
年轻人口就一定是“劳动力”吗?晚清中国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十几岁,人口结构够年轻了吧?生产力很强吗?
按这结构非洲无数国家应该很快会走向太空,接管老人国列强们的世界遗产,他们那年龄结构年轻得吓死人——全国的皱纹加起来怕还没有一公里长。
“美国依赖移民呈现的年轻化趋势”,年轻在哪一部分了?大部分年轻在拉美裔、非裔的大量移民和生育上了,那将来到底是一股动力还是一股阻力还难说得很——他们到底是更擅长造航天飞机还是更擅长抖音、飞叶子、炒币和零元购还真不好说。
倒是老年人口较多,治安、交通等种种成本会直线下降倒是真的。
并且脑力劳动的效费比随年龄增长反而会上升。
很多稳定经营的企业对记录良好的老白领爱不释手好伐?经验丰富,职业伦理成熟,心理素质稳定,流动性低,管理成本低,甚至工资反而便宜——意外医疗有职工意外险,又不需要他们去码头扛包。
谁说老年人就是累赘?库克是累赘吗?乔布斯是累赘吗?盖茨是累赘吗?
认为年轻人多未来生产力一定就高,跟“这车用了很多钢,肯定跑得贼快”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是一种迷信。
“人口老龄化危机”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前现代问题——假设大家都在福特T型车流水线上讨生活,或者都在雅马哈制作所拿木头削螺旋桨求食,那真的是巨大的问题。
问题是现在世界工业的人口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
车间里还有多少操作是重体力操作?
农业倒是仍然很需要重体力劳动,但照顾单位面积土地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了多少?
现在真正担任体力输出的已经主要是机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眼睁睁的变成历史,即使是“低端产业”也会是高度自动化的。
根本不是什么“内卷”、“高压生存环境”而迫使人类减少生育,而是过多的年轻人口本身成了问题,于是社会本能的在调节人口结构。
你个人认为是问题,那是你的事。
“社会”显然不认为这是问题,反而在认为这是解决方案。
你要鼓励人们拼命生,因为你害怕将来没人用,对吗?
没人干什么?送外卖吗?开滴滴吗?还是要人摘棉花?要人插秧?要人手撕包菜?要人收银?
为什么老百姓不生?因为老百姓深深的觉得将来工作机会会极端化——要么就是硕士博士毕业金领职位,要么就是吃救济低保。
还是先花掉老子自己的养老钱生出这么个低保户来吃低保。
所以爷为什么不多吃二两猪头肉,撑得慌吃糠咽菜生个崽子出来吃老子的猪头肉?
“什么老龄化危机,老了没人养俺俺就准备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脸一歪,说实话没指望过账户清零之后再给国家添负担”——这怕是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中国老年人的实际想法。
尊严绝命。
都在喊日本“老龄化危机”,都喊了二十年了,日本真的衰落了吗?坦白说,那是中国自己坐在火箭上看谁都慢产生的错觉,其他国家谁这么瞧不起日本?
动不动就说日本治理老龄化“失败”,说人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如果老龄化是这样一种终极危机,必须逆转,那么是那十几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全都是白痴,故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衰落吗?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人家自己并没有我们觉得的那么疼?
为了略尽人事的表演一下防止新冠,就在一年之间发行了数万亿的美元欧元,而新冠真正的死亡率显而易见的远不至于谈得上亡国灭种。
老龄化据说是要搞成人去楼空江山易姓的啊,那为了对付这种根本性的威胁,即使摊到三十年来花,起码也该每年投入个三四万亿聊表诚意吧?
大幅放开和鼓励婚姻移民该有的吧?大幅放开领养第三世界儿童应该有的吧?大难临头,单身税不要这么扭捏了吧?鼓励生育没钱,有没有考虑把每年一千几百亿美元的医疗保健护理预算挪一些给生育保障和就业保障?
就像核废水问题一样——你既然没有穷尽必要手段,你怎么解释你的“很重视”?以三鞠躬为证吗?
至于说“文科生太多挂钩中等收入陷阱”这种结论。
你先说好,什么叫“文科”吧。
经济学管理学算不算文科?图书情报学算不算文科?法学算不算文科?新闻学算文科了吧?科学哲学是文科是理科?伦理学是文科是理科?艺术是文科是理科?
你还嫌中国文科太多??你还要减少点?!
md中国这一代人都快连囫囵话都说不圆了,一张开会通知都可以写得人怒发冲冠,连现有的文科生都嫌太少、太不够用,
你还担心文科生太多?!
搞来料加工确实不需要“文科”,你换一个方向当一下甲方试试?让市场好好教育一下你什么叫“生产关系反向约束生产力发展”。
说出“文科生导致中等收入陷阱”这种话的人,要记住一个事实——在人类还只会玩木棒石头兽皮的时代,是先学会作诗的那帮人灭了所有邻居。
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技术带来的优势顶多维持五十一百年,你的敌人既然你打不死你就别指望ta们绝对学不会。
女真人没文化到文字都没有,到后来战场上反而有技术优势,真的是赢在技术吗?
技术先发可以让你领跑一二十年,两国相争动辄两三百年,甚至两教相争动辄一两千年。
马拉松比赛,让你开头多冲几步,真的就决定了最后冠军是你吗?
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文科”的差距。
创造这个中国的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科生。
难道有人会觉得换詹天佑去试试成功率会更高?
中国对文科的偏见是很愚蠢的。
为什么对文科有偏见?因为中国文科教得很烂,文科生远远没有得到正确和充分的训练。理工科出身最差还好进厂,没有训练好的文科生却基本上要颠沛流离。
这在宏观上导致了中国在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组织协作、甚至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劣势——软实力羸弱到令人发指,在微观上导致了文科生们自己个人的困难——学习离实战的距离比理科生更远。
但据此得出“文科生太多导致中等收入陷阱”这种结论,甚至喊着进一步削弱文科加强理工科,这就好像因为前轮漏气于是对车的行驶起作用太小,去决定“把前轮去掉,把后轮气打足点”解决问题。
还tnnd脑补“别人的车骑不慢全是因为前轮气太足”。
简直是……speechless。
理工科是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文史哲经管这些人文科是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到底谁对人类的幸福威胁更大?是自然还是人类自己?
理工在解决生产问题,人文在解决分配问题。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理工让你能战,是人文让你能胜。
中国的理工科崇拜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是近代的百年国耻被极多的人认定是“技术的失败”,是“文科大国”输给了“理工大国”。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如果只把吟诗作对视为“文科”,那的确是。问题是“文科”就是吟诗作对吗?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是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了技术上的落后吗?曾经同样技术上落后的日本为什么现在技术上不落后?在那之前日本的基础科学很先进吗?
恰恰是文化精神的落后决定了技术的落后。
中国根本就不是作为文化先进的国家而输给了技术先进的国家。
而是作为文化落后的国家输给了文化先进的国家,技术上技不如人,只是输掉的具体形式,而不是输掉的原因。
是输在人文,而不是输在理工。
人文赢了,理工迟早必赢。即使暂时屈居劣势,也必能后来居上。
人文输了,理工迟早必输。即使现在不可一世,也根本不足为恃。
所有的胜利本质上都是文化胜利,军事胜利、技术胜利,只是文化胜利的支付方式。这跟你有钱是从支付宝账户取出来还是从储蓄账户里取出来没什么关系一样。
而最讽刺的一件事是:
其实轻视文科的,是一帮文科理科都不好、也注定好不到哪去的人。
为啥?
因为你真的想把理工科学到深处,你会发现语文不行,逻辑必然稀烂。
逻辑稀烂还学个狗屁。
那就让写这篇论文的几个文科生, 自己以身作则, 去工厂工地工作, 再让他们自己的下一代去学理工科, 尤其是去学传统工科专业.
一句话:红利太少,吃红利的人觉得不够用了。
这篇论文我还真看了,说实话,我还蛮喜欢,虽然我是文科生。
这篇论文文辞浅白,但是敢于发声,在一直以来讲究四平八稳的学术界和政界,颇有点振聋发聩的意思。
这篇报告比较长,核心意思就是一个:赶紧放开生育,鼓励生育,不要再有丝毫迟疑,以免错过了最后的窗口期。
这必须得赞一个!
和人口问题比起来,它攻击一下文科生和深圳香港模式,那都是挠痒痒,不是个事儿。
我怀疑该文作者团队是理科生构成,所以文末突然顺手来搞一下文科生,哈哈哈。
作为一枚工科大学里的文科教师,对此献上一个新的理解方式:
纯文科的人数确实不应该多于理工科,说白了,要务实,而不要空谈误国。
或者说,搞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乃至金融的人,不该多于搞科技工作的人。
对应的就是,要坚持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立国。
但是,话要说回来,决不能因此而贬低文科的价值和意义。
文科是思想战线,是个人的精神归宿,是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的公平机制……
但是文科的价值不完全等同于文科生的价值。(央行作者大佬们快感谢我的分析)
我的意思是,文科生确实不要太多,但是文科教育却需要大大普及,所以各理工科高校要大力推广通识教育。
所以个人希望全国高校 ,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建立强大的文科部,统一安排通识教育课程。
以上(我莫名喜欢这个莫名的酷酷的结尾方式)
不是文科生太多,而是整体大学生太多。读过大学的人不像过去的农民工那么容易被三瓜两枣打发,要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安分守己做工具人,继续让上层享受像过去血汗工厂般的红利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上层喉舌还是希望大学生摆正姿态,接受自己即使接受教育依然是底层的现实。意思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又不能大肆宣传,先把矛头对准文科生,挑拔起大学生内部矛盾,把阶级矛盾转移为社会思想观念矛盾。
看了这底下几个疑似文科生的回答,真的觉得有些文科生确实应该提高姿势。
所以,人家说 东南亚国家 的文科生 太多,到底碍你中国文科生什么事了?
一、人家说文科生太多,这和说文科生没用是一个意思吗?
二、人家说东南亚国家文科生太多,这和说中国的文科生太多,是一个意思吗?
三、人家说东南亚出问题是因为文科生太多,这和说只有理科生的话国家就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意思吗?
人家说的是文理比例问题,你却在说文科生有没有用这件事,说了半天就没对上号。
这就如同介绍烧二冬这道菜,老师说冬菇冬笋要比例适当,校门口那家店做得不好吃,主要是因为冬笋放得太多。
你拍案而起:“冬笋怎么了?冬笋就没用吗?我家炒这道菜冬笋一点都不多!你喜欢冬菇,那你家烧二冬直接改烧蘑菇好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