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南开大学化学本科学些啥吧。简单说就是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体育课。具体的我放在后面。课程难度低于数学、物理,但是课程量大,实验很累,无用的实验报告很多。说实话,作为基础学科,本科阶段都是打基础,不读博都没啥用,想混别来学化学。当然,有余力可以去课题组搬砖,南开的有机化学还挺不错的,欢迎大家来陪我过柱子。
直接说吧,不喜欢化学别学化学。喜欢化学指对有机、无机、分析、物化、材料、能源、催化、化生、高分子及化学实验有充分了解后,仍然喜欢化学或其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想赚大钱,别来,读cs和金融去。(你熬得住,还是有可能挣大钱的,不过概率不大)怕毒别学有机,想出成果就去搞计算,水材料。
具体的培养计划如下:
唉,为啥我就爱做实验呢?
前面已经有top1和c9的大佬们回答过了,那我来说说末流985的普通班的情况。
先是公共课:各种政治、四学期的英语、两学期的高数、两学期的大物、两学期的大物实验、两学期的体育。除此之外,还有化院必修的概率论、线性代数、化学应用英语(专业英语)、化学信息学(学习查文献)。
之后是基础必修课。
最重要的是实验室安全培训,竟然还有人能挂科(离谱)。
然后是分子模拟实验(其实是大三的课,但是我就想放在前面略略略),计算化学入门。机房上课,配备正版ChemOffice。用Gamess找过渡态、画溶剂面、算轨道系数啥的。据老师说,我们是唯一本科开设计算化学上机实验的学校。
然后是六大化学:无机有机,物化分析,化工结构。
无机两学期,用的是自编教材,配套两学期的实验。
有机两学期,用的是经典邢大本,配套两学期实验课。虽然老师比较喜欢第三版,但是都不会按教材讲。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课件,节目效果(?)比教材有趣不少。
然而60%的挂科率导致学院被迫实行ABC班模式,对应快中慢班,AB班有绩点加权系数奖励。有幸做过一学期A班助教,学弟学妹们的水平真是参差不齐:有做文献题都做得游刃有余的,也有快到期末了机理箭头还乱画的。。(吐槽)
物化两学期,用的是南大的经典教材。配套两学期实验。
物化实验做起来还挺有趣的,比如凝固点降低测分子量啊,测饱和蒸汽压啊,制胶体测ξ电势啊,画相图啊。。。但是一旦和物理沾边了,处理数据简直就是噩梦。。
分析两学期,用的是自编教材。上学期学化学分析:滴定分析(酸碱、络和、沉淀、氧还)、重量分析和分光光度法,下学期学仪器分析: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没记错的话)。也配套两学期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几乎把能摸的仪器摸了个遍:LCMS、GCMS、NMR、CV、AAS、AES、SEM。
化工学一学期,实在是太难了,现在只记得三传一反了。附带一学期的实验,各种塔各种膜,同样处理数据非常要命。
结构化学一学期,用的是北大经典教材。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学过这门课(毫无印象,甚至教材也不见了。某次看学弟发题目我还以为是选修课),只留下了一堆电子笔记外加3.7/4.0的成绩。没有实验。
顺带提一句,我院学风还挺好的,至少实验报告很少有人互相抄袭的。
接着是大三的专业选修课,30个学分得修13-15门课。
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考前才知道这两门不是必修,亏我那么认真记笔记。
波谱分析:初级解谱(红外、氢谱、质谱),不学二维谱。把环氧丙烷当成四元环错失满分(记仇)
中级有机:物理有机入门。用微扰理论分析轨道、画机理。
生物有机:糖、氨基酸/蛋白质、各种酶促反应。三羧酸循环老师还编成了首歌。
联用技术与元素形态:目前的元素分析大都只分析总量(方便),而不分析元素形态。比如无机砷有毒但有机砷无毒,不能简单地用砷总量来量化砷含量。何蔓老师每节课都请领域内的大牛给我们作报告,一节课一个元素。汞、砷、纳米银,最后还有激光剥蚀。
金属有机:雷爱文老师的课,学习金属有机的基元反应(氧化加成、还原消除、插入、反插入),以及画催化循环。当然还有雷老师最爱的radical cation。最后一个师兄来教我们怎么解epr。
剩下一堆我选的水课就跳过好了。
还有一些我没选的课:中级无机、中级物化、量子化学由于太菜了不敢选。电厂化学据说去了包车去了电厂考察。教晶体化学的(文明6骨灰玩家)邓鹤翔老师带着全班去了地大地质博物馆,还请了他的老板Yaghi巨佬来上了课。
最后是专选。
日语:被班上一群来水分的N1大佬狂虐。上课第一天,感觉全班只有我是五十音图水平。老师按平均水平给大家上课(离谱)。期末考试听力是蜡笔小新和朝日新闻。
C++、C#和JAVA:不想努力了,水学分的水课,期末都是交一个项目。有手就能满绩。社恐,所以期末团队展示都是一个人上的。只记得C++用fltk写了个走迷宫的小游戏,迷宫用深度优先随机生成。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蹭计科的必修实验。计科教务处的老师不准外院的选本院实验课,但任课老师还是准我旁听了。需要设计一个秒表。先自己设计pcb板,厂家印出来后,自己再焊元件上去。同样是单人完成。还挺好玩的。
课余时间还可以旁听各路大神的报告。
比如来了好几次的诺奖得主Sauvage,比如南开的程津培院士,比如用“史辅基”做碳氢键活化的史炳锋老师,比如做氟烷基化的沈其龙老师,比如做不对称硅氢化的陆展老师……即使学不到知识,开开眼界也是好的。
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大部分同学大四之前就已经做完了,这就有了一年的空余时间。
保研的同学会在这一年冲一篇paper(某同学就发了一篇二作angew)。而我这种没保研的,前半年备考,后半年放飞自我,开始学习机器学习,后来稍微了解了一下古典密码,再后来被群友拉入ctf的坑(然而这位群友现在在三亚打比赛,人赢orz)。
四年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边查课表一边码字,想起了不少以前的事情。。。
985的学生大多都是有点梦想与追求的。比起转码就业获取暂时较高的薪水,我身边的同学们更想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能被其他人记住的那一批人(除非家里真的很缺钱)。我可以转码,但是不会转码。对我来说,探索自然比改造自然更加有趣。也许这就是基础科学的魅力所在吧。
(俞飚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提到过,他回母校p大讲课时,发现现在的状元几乎都去选了金融。这种浮躁逐利的氛围让他感到悲哀。)
算了睡觉,明天还有课。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比如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大概分为全校必修、专业必修、专业任选和通选课。其中专业必修和专业任选都属于专业课。
其中全校必修是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只要是大陆学生,都必须选的,其中包括政治课、英语课、体育课、计算机课。
其中通选课,就是根据兴趣选择,其中分为ABCDEF几个大类,每个的具体含义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知道理工类的是A类。然后规定了每个类别的至少要选一门。比如A类就有北京大学最著名的几门课——地震概论、人类的性/健康和教育(俗称三宝课)等。
我猜你最关心的估计是应该就是专业课了吧。专业课包括高数、物理课(电磁、光、力、热)和化学课。下面着重讨论化学课。(以下讨论的是16年之前的课表,之后不知道是否改革过)
首当其冲的是普通化学原理,这一般是第一个学期的专业课;配合食用的还有普通化学实验。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就开始四大化学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其中穿插的还有各个实验课——定量分析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以及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
在完成了四大化学后,就是主要是中级课程的学习了。很多人都觉得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没学过中级分析和中级无机。在中级分析中,主要是关于各种仪器和方法学的介绍,对于物理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中级无机中,还会夹杂群论等内容,对于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其实都不简单。
而在中级有机化学中,则涉及到复杂分子的全合成,算是对于基础有机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吧——很多地方都要应用到成环策略。比如如何合成万艾可(一种蓝色的小药丸,在台湾省又叫威而刚)。
中级物理化学,则可以认为是量子力学基础+平衡态统计力学基础。对于这门课,强烈建议有能力的话,自行换成物理系的量子力学+平衡态统计力学。这门课的教材,也强烈不推荐。
最后就是一些大四的专业课了,比如化工原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界面化学之类的。
总的来说,主要的就是普化原理、四大化学(+结构化学)、中级四大化学。如果你希望在物理化学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的话,可以自行去物理系选量子力学等课程;如果你希望在生物化学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的话,可以自行去生科选他们的课程——总之,不必拘泥于在自己院系选课。至于如果对于科研感兴趣的话,可以选择进入一个课题组进行学习。
下面我再附上当年我的部分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