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人做过人工控制环境,形成雪花的过程,在非常精确的控制生长过程,会得到非常相似的两片雪花(完全一致就不大可能了,存在随机性)
雪花的形状,是由雪花形成的当前边界形状,和周围温度、湿度的函数。雪花形成有这么几个能量相互作用:
1 雪花形成晶体,在特定的恒定温度下,不同晶体表面的自由能不同,雪花倾向于形成简单的晶体形状,并且自由能低的面生长更快,比如超高空的雪花,都是简单的六柱居多。
2 当温度变化时,尖端和边的生长速度不同 。这是由于散热速度不同,温差造成的,晶体总是倾向于沿着“热差、温差、电势差”等方向生长,这造成了雪花的尖刺,或者说枝晶。在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中,可以看到均匀的升温过程中,会产生毛刷状的周期枝晶现象,因为枝晶也会影响散热。
3 当温度上升时,雪花会半融化,形成表面的水膜,水膜会按照表面张力分布
4 雪花的外形也会影响雪花的存在环境,因为在雪花明显大于1毫米后,片状雪花明显比柱状雪花掉落的慢,这会造成中部云层中,大的片状雪花明显多于柱形的结果
总之,雪花的形状显然是雪花经历的温度、湿度环境的积分过程的一个结果,大致是由结冰历史决定的。对于一群雪花而言,每个雪花经过的温度、湿度环境显然不尽相同(雪花在云层中形成时会因为气流反复上下飘动,而云层不同位置温度和湿度显然并不相同),形状差别自然很大。对于一片雪花而言,这么小的环境内,温度和湿度几乎是近似完全相同的,六个角的形状自然就非常相似了。如果你能够在人工环境内,从人造晶核开始,通过完全一致的环境变化制造两片雪花,那么这两片雪花就可以是非常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