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太幸福了。
那个被我指出从领子里面看到小背心颜色的回应是“又看不到里面”的初中女班长同桌,初二还是初三上学期(2002?)就带翻盖手机到教室了。升本校高中部后家里给买了个西门子M55,往里面搞了不少奇怪的东西,还经常玩当时刚出现不久的java qq;由于家里说话费超标,高二上学期就没用下去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这个机子又被翻出来,用了两年)。
初中的时候大家喜欢攀比掌机,成绩最好的一帮同学几乎都有GB/GBC/GBA,我是GBP被借给同学,并被没收后咬牙买的GBA,玩了一段时间盗版卡就买了ezflash1代,只有128Mbit的烧录卡对于大型游戏只能烧一个(我至今还留着ez1的烧录器);高中那时候大家更爱攀比的是MP3,土豪女生用ipod三代,我则用创新的某硬盘机,当时都是2000块钱的机子,新掌机NDS和PSP反而买得很晚。电脑?我的话小学的时候就有了,当年的《电脑爱好者》杂志从六年级订到了大一,《微型计算机》从高二订到大二,现在还收着几大箱。
那个时候,学校里原则上是电子产品上课不许拿出来玩即可。根本没有现在这时代这种规定。大家都对电子产品感兴趣,高一物理老师带自己装了CDMA无线上网卡的ThinkPad X31来讲PPT,我们眼睛都看绿了。初中还是全板书,高中就开始大规模使用ppt教学了,我高二当了一整年电教委员。
当然,当年能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当年读的学校为省重点“x大名校”之一,师资硬件都可谓省内最强,高中时生源非常不错。
我这样吊儿郎当的结果是,最后高考发挥失常,没去成大城市自己理想的大学,只进了本地的大学。
现在为什么教育部要尝试禁止智能机入校呢?主要还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和游戏公司都是走的流量为王的路线,把平均上线时间、留存率等等作为KPI,一帮精于此道的产品经理(或者游戏策划、数值)带着一群为公司献出心脏的程序员开发的、汇聚无数前人经验和劳动的应用或游戏,其诱惑力又岂是十几岁的普通少年可以抵抗的。
但是很多学校又没有足够的配套措施,比如公用电话等等,之前又和其他行业一样习惯了IT化甚至移动化的教学办公,一下子完全不让带手机进校园了,当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部分社团活动,高度依赖于电脑和手机等。对于学生来说,手机并不只是玩游戏、刷社交软件的工具而已。
我认为,校方原则上禁带手机这个没问题,就是豁免权不能完全不给,也不能把带手机入校的豁免权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教育部的通知也包括了不准通过手机软件布置作业和任务等,如果做不到这一条,最终这个原则就会一次次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