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太大意义。
第一,谁会读?
读了怎么找工作?
难道就像我们生物专业的广泛就业?
生物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非常容易。我的同学们有人在证券公司呼风唤雨,有的卖保险刷朋友圈,有的做了报社编辑,有的投身房地产开发。
从事本专业的人也是有的。有人去美帝深造至今还在做博后,有人被家里安排去三流院校当了老师,有人去国企研发部门做科研主要是洗瓶子,有人去内蒙古大草原搞生态被晒得跟非洲难民一样。
有钱有势的人也是有的。有学弟回家继承了家族工厂当了老板,有同学考进了市委当了公务员,还有同学去外企做医药代表已经开上了奥迪。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第二,谁能读?
学科普专业?谁有能力?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业余提琴。也就是跨俩。
目前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军事学、
艺术学)、110个一级学科。
另一种分类法《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你看,如果你觉得理工科是科普,农学医学就不服,还有法学,经济学…
第三,没必要
其实即便有科普专业,你选择一个杂而不精的人还是去找教授专家呢?
有人提到的科普硕士,其实当年就听说过这个内容,比如科学技术史,科学教育等,当年被戏称为“屠龙专业”,有个老师说,这种专业博学多才,出来估计可以给政府当顾问了。
就像清华大学的科普硕士介绍:
研究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科普产品设计、形象识别与信息传达设计,其核心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实践能力。
中国需要这些人才不?需要!但是更需要掌握科技知识的人,这才是关键。就像我前文所言,一个科普硕士去做科普和一个教授去做科普,哪个更有效果,哪个更容易获得认可?
科普硕士做的这些,其实很多广告传媒都可以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更深入的去寻找更多做拥有科学知识,愿意投身科普事业的人。
所以,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才是王道,当然,也应该给科研人员更好的待遇,这样才能挽留更多的人才。
另外,像好莱坞一样,很多电影都邀请严格的学者去做顾问,这样传播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