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因未完成老板临时布置的加班任务,被解职并关进看守所,老板还和看守说只能让你泡粉丝吃,还被要求1天内完成双倍工作任务才能得到释放?
作为一个微博博主,她是成功的——她制造了争议点,给自己增加了大把的流量。但是,作为一个育儿博主,不懂得儿童心理学,显然会误导别人。
态度表达完了,接下来我想尽量从客观理性的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
一、安全角度
在美国,将6岁的小孩留在家里是违法的。在中国虽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但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美国预防虐童协会”(Prevent Child Abuse America)建议不要把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
各州还有自己的规定,给大家参考一下,反正绝对没有6岁的。
来源:美国官方卫生和公众服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最新版白皮书
将6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有没有想过,孩子可能一气之下打开窗子就跳下去?
或者,来了个坏人假装快递敲门,直接就把孩子拐跑了。
或者煤气泄漏……你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就能保证100%安全?
二、心理学强化理论角度
因为孩子未完成作业,就将其单独留在家作为惩罚,让孩子体验痛苦与无助,属于将学习与负强化惩罚连接在一起。
这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了学习是为了避免惩罚的模式。
这个孩子能很好地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但一旦上了大学,妈妈不在了,等待她的很可能是沉迷游戏——因为压抑太久的她需要发泄。
三、儿童性格形成角度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负面的。她体验了难过,痛苦,无助到绝望。
这很可能成为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经历这种负面情绪,容易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四、家庭教养模式角度
在家庭互动中发生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孩子问题区和父母问题区。不同的问题区,应该采取不同的亲子互动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分析作业没完成的具体原因。为什么作业没完成?是因为妈妈一向的高压政策导致孩子一开始就有情绪;(父母问题区)
还是因为题目太难,孩子没有(不敢)及时求助?或者因为孩子习惯了拖延?(孩子问题区)
不分析原因,直接简单粗暴地代替孩子决定“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去旅游”,说明该博主的家庭互动方式是时常以妈妈为中心的,是专制的——哪怕是以家庭会议的伪民主方式强迫孩子同意。
在6岁孩子的发展规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主意识、和目标计划意识。
但现在孩子没完成作业任务的责任,已经从孩子转移给了妈妈。孩子建立目标自主意识的权利,已经不知不觉被剥夺了。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目标计划意识呢?
一、了解情绪
我们不应该以惩罚的方式去培养。我们先要询问、了解孩子的情绪。
你为什么没完成作业呢?听孩子说完,至少给一个申诉的机会吧。咱在知乎被删帖了也能申诉一次对吧?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二、共同立场
妈妈和孩子需要站在一起去面对完成作业这件事。
而不是说惩罚她,让她有痛苦的体验之后再去完成作业,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如果完不成任务是孩子的问题,妈妈应该和她共同面对,一起梳理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建立一个妈妈和小孩都能接纳的目标和计划。
妈妈的角色应该弱化,承担陪伴的角色就好,让孩子在无助的时候可求助。
三、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孩子已经6岁了,其实让她自己承担责任,并不是不可能的。
这个责任并不是“不能去旅游”这种毫无逻辑关系的事情,而是让她自己去想,应该如何弥补。
比如“在旅游的时候,晚上在宾馆看书”。如果这个方案是孩子自己提出的,那她反而更有可能去履行。
最后,如果不小心犯了这个博主的错误,应该怎么办?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得让孩子知道,我们是爱她的——用语言、用行动去弥补。
体验过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未及时弥补,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心理阴影,不信大家在知乎搜一下“原生家庭”的关键词,看看有多少长大后还在哀怨控诉的成年人。
好在小孩子都是天使。在幼年时期,他们是这么热爱着自己的父母,哪怕受到伤害。犯了一次错不是死罪。
真心地向孩子道歉,抱抱他们,表达自己的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学习正确的育儿理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沟通术,不要把伤害累积到无可救药。
粥悦悦的例子,值得每一个父母敲响警钟。
刚刚在微博看到了这个。
我觉得吧,包括题主在内的很多评论者,都把这个母亲的目的想象得太简单太善良了。
大家指责她把小孩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远程监控,都是认为她的“安全措施不够完善”,没有对小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做足够的备案。
但是大家注意一下,她的邻居和她的保姆都提出可以替她陪伴孩子,但是都被她拒绝了。她也完全不考虑其他成年人陪伴孩子的预案。
如果仅仅是想用“不能出去玩”来教训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所说的“后果”,那么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拒绝其他人陪伴孩子的。
那她为什么拒绝呢?
因为邻居和阿姨的陪伴,会在根本上违背她惩罚的目的。
她根本就不是想让小孩体验“失去玩耍机会”的难过。
她想让孩子体验的,是被抛弃、被孤立的绝望处境。
如果让人陪着,那孩子很可能在和阿姨的互动中渡过一天,或者在邻居的家里新奇中渡过一天。等到其他孩子回来之后,和她分享旅游经历时,没能去长隆会是她的遗憾,她也能得到教训。但是很明显,这对于这位母亲来说,是不够的。
她要的不是孩子的遗憾,她要的是孩子的痛苦。
如果有人陪着,能高高兴兴,或者至少,内心安稳地渡过这一天,痛苦绝望又从何而来呢?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因年幼或智力低下等原因,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
这个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发生严重后果。
遗弃罪是以结果导向,而不是以时间导向。
但是客观上,博主已经遗弃孩子一天时间。
看管6岁儿童是抚养人的义务,是法律上抚养人必须要予以履行的职责。
这种行为的后果严重,儿童一旦出现意外,连救助的机会也没有。
事实上,抚养人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可以提告。
被扶养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在生命面前,任何理由都不值一提。
我知道,我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会被很多人“反对”,所以,我特意在回答之前写上了“不喜勿喷”四个字,原因给来喷的朋友解释一下:
我是来回答问题的,只表明自己的看法,你不喜欢可以不看,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也没问题,请注意语气和方式,毕竟,“孩子不是我教育的”,我只是个回答问题的!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有些评论我保留,但我保留反驳的权利。
对于,认为“博主触犯法律”的朋友,我统一回复一下:
“强烈建议你报警”
既然发现了违法行为,而不报警,那应该叫“知情不报”对吗?富有“正义感”的人士不会做知情不报的事情的!对吗?
最后,还有喷我是“杠精”的朋友:
你的答案已经被系统折叠了,我帮你亮一下,想告诉你,我回答的是“题主”的问题,表达个人观点,已经说了“不喜勿喷”,如果非要来“喷”,那我也只能接招,我不想“杠”,你先“杠过来”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不是吗?
最后提醒各位,我只是在题主的问题下发表个人看法,如果你不喜欢可以不看,正常的发表不同意见,也没问题,但是如果被我认定为“喷”,那就不客气了,毕竟我有言在先,我想大家都应该认识中国字的!
——————————以下为原答案——————————————————
我看回答里很多人,包括很多“专家”对于这位博主的做法表示反对。
说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喜勿喷!
1.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不涉嫌违纪违法,别人就没有权利干涉。
很多人在教育问题上喜欢说:“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总觉得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正确的,而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错误的......在别人用自己不认同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喜欢抨击对方的做法。
个人觉得,如果你没有权利去干涉别人的教育方式,你说的话,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一切为了孩子”“不能对孩子使用暴力”“孩子安全第一”等等......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往后,家长对于孩子的“保护”会越来越严密,越来越重视。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打不得,骂不得,碰不得。
真是“嘴里含着怕化了......”
但,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3.对于孩子犯错的“惩罚方式”,怎么样才是对的?
回到题目,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博主心软,在老二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带她去旅游了。或者,博主没有按照“约定”,让她自己在家,而是,留下自己或者家人,看护,让老二觉得,和平时一样.......
她以后,还会明白“约定”的意义吗?
个人看来,在现代教育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话不算数”。
要知道,孩子,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模仿能力”是很气强的。换句话说,如果大人“说话不算数”,孩子慢慢也会这样,以后就更不好管教了!
所以,博主“狠下心”采取了相对“极端”做法,让孩子明白,家长是“说一不二”的!
我个人支持这种做法,佩服,这位博主的勇气。
至于,很多人在回答里提到的“意外情况”,我想说,即使你天天形影不离的跟着自己的孩子,也不见得“意外情况”不会发生!
最后,我想说,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因材施教”,而不是统一的,“一刀切”的采取某种措施。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而有权决定采用哪种方式的,只有孩子的“监护人”。
另外,最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名人”“成功人士”,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见得就比现在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但是,他们依然能“成功成材”!为什么?
个人觉得,教育同样要“审时度势”不能“人云亦云”!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青铜时代》,虽然王小波不在了,但是也算是现代的文学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