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研后备力量全方位崩盘。全方位的。
理工农医文史哲艺经管法以及教育学除了计算机和金融学啥都赚不到钱,计算机即使能赚钱但也必须在高房价的城市工作,还是买不起房。传统工科彻底拉胯,人才培养梯度一定程度上出现断层。现在传统工科实验室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60、70、80后带着团队为国研发,团队里的学生很有可能也是前些年不开眼选了传统工科的倒霉蛋,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才读了硕博。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你儿子是近几年高考的理科生,你又没什么能力为你儿子安排一个好工作,同样分数能学冶金能学机械又能学软件工程,你会建议你儿子报什么?
事实上这种事情正在发生,我们不妨看几个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图是清北的就业报告节选
上图是华科的
复旦的
四川省高校2019届毕业生的
不一一列举了,全国都应该大同小异,总之生化环材机械等传统工科是没什么人去的,不难想象,未来20年我国软件工程方面在国际上大概率不会被卡脖子了,但机床、石墨烯、光学仪器、药物研发、大豆产量、高性能钢等等一些需要厚积薄发的领域,你们猜会不会被卡脖子?
次日更:
一个解释,为什么高房价会让人放弃传统工科。因为传统工科赚不到钱,因为高房价的地方传统工科生半年都难买一平米,即使同样工资待遇,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也比传统工科的工厂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一点集中回复:评论区好多人觉得软件未来也会被卡,工业软件都被卡成狗了,泱泱大国连个系统都搞不出来。道理我懂,但众所周知,搞软件美帝是祖宗尖儿,那玩意就是人家发明的,我们想短期超过美帝也不太现实,但毕竟后备人才充足啊,一万个毕业生里有九千个当工具人,1000个干研发相关,哪怕最后有10个人试着攀一下软件科学的高峰也行啊。但生化环材机械呢?一万人里面怕是三千人毕业学几个月直接干软件去了,三千人干销售,三千人去工厂当工人,一千人考研,研究生毕业继续当工人。这一万人里真正搞研发的恐怕不到200人,而且照此发展下去未来传统工科一万人的基数都未必保得住。
悲哀就是海外华人没法通过在海外几年的收入,来回国买个房剥削国内人士,继续做人上人了。
网上骂房价骂的最凶的就是海外华人,什么”北京上海房价比我大多伦多/纽约/伦敦/东京/渥太华/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悉尼……这些都高,害的我都买不起回国的房子了。你们中国不是让我做贡献吗?房价那么高我怎么回国做贡献啊?唉,我还是呆在我的(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好了,你们中国又损失一个人才。“
我家在上海,最近附近开了N家房产中介,然后家长带晚上出去走走,就能看到很多。我家在中环旁边,附近房价大概是次新的公寓9~11万/平米,没电梯的老公房6~7万。
然后一天晚上在某一家房产中介门口停留了一会儿,就被拉进去介绍房子。我想,这房子真的挺贵的了,前几年附近才4,5万,更早2~3万,最早才5000一平米。中介问我家长要什么样的房子,我以为他们现在也就是看个五六百万的小房子,但我家长直接说”我们比较想看1000万出头的“
后来想想也对,他们在上海工作了十几年了,挣的都是收入,没什么开支,几百万存款总是攒的下来的,现在确实有这个财力。不过反而是房产中介说了,这种100~140平米,1000~1500万左右的房子,没有硬伤的话,现在供不应求,基本挂牌出去就被人买走了,得来个人请假在中介这里守着,才能抢得到。这种房子其实也没什么学区,学区都是”中国中学“之类的三流学校几乎没有价值。
回到学校,和女朋友谈起房价的事,我就说这房价也太高了,1000万谁出得起啊。但女朋友(江苏的)觉得一千万价格也很正常,她周围的人,拆迁的或者自己攒的房子,卖江苏的房子,凑几百万首付,换一套上海房的人大有人在。想想也是,现在二三线城市,家里有个几百万存款,或者有那么几套房子的人,也不少。我在学校里遇到的二三线出来的同学,普遍看着比我家有钱。
这么下来我有底了,国内房价根本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泡沫。尤其是北京上海,确实是供不应求。
说国内房价高的那些人,要么就是海外华人,他们要这房子就是为了肉身在海外的同时也享受中国的发展福利,一边涨价还能一边多收点租。要么就是买不起房,被这些海外华人带节奏的人。真正的购买客户(想到一线城市去自住的人)没人觉得房价高的。
按理说租售比高其实是件好事,因为你房子自己住了就不能出租,出租的都是有额外房子的人,这些人少收点租金,对没房的租房人不是大好事么?但海外华人为什么喷租售比太高呢?无非就是断绝了他们”国内买房,肉身海外,房子高价租给国内韭菜,还能天天涨,供我在美国生活“的美梦罢了。当然他们喷限购喷的很凶,也是因为这个。
四五线城市的人攒的起去二三线城市的钱,二三线城市的人攒的起去一线城市的钱,这说明什么?说明阶级没有固化。限购政策下,房价越高说明有购买力的新人越多,说明阶级流动性越强。
美国房价是没有那么高,但20,30万美元的学费生活费,8%的利率,大学毕业以后10年都得还月供四五千美元的学贷,哪来的钱买房?
感觉这回答可捅了马蜂窝了,连自动回复机器人都用上了……火力全开啊这是……
最大的悲哀就是内卷国的一群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疯狂吹捧内卷正当性以及宏大叙事,嚎叫你不喜欢卷是因为你卷不过,甚至鼓吹要把内捐推到全世界干掉美欧那群不思进取的渣渣,结果回头看到自己所在的群租屋里的扣脚舍友,才发现自己买不买得起房子和自己是否努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因为自己的爹妈几十年前没有及时上船买房。
哇哈哈哈
年后静下心来也在吐槽这个事情。我来给刚踏入职场的毕业生算一笔账,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不建议买房子。
首先,毕业生选工作往一二线城市跑,对不对?一线的城市我就懒得举例子了,都知道北上广房价有多凶残,家里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资格讨论买房子,对此大家都有明确的认知。坏就坏在二线这种偏高的房价,你努努力你能买,但是就要被完全捆绑。
比如说拿我所在的苏州为例,2020年(含昆山)的平均薪资是8.8w/年,7.3k/月。那么苏州的房价呢?各个区差异比较大,整体在2w以上了(实际上有在苏州生活的,应该知道2w是什么档次),我们就取2w来计算。
如果你想在苏州买房,买100平的房子,那么房价一共是200w,首付是60w(算得糙一些,税什么的不讲了)。先来看看是否有能力在几年内攒够60w块钱,相信家里不支持就没这个能力。
我们再假设的确有能力掏出60w的首付,那么剩下的走贷款,(200w-60w)*2/30=9.3w,也就是说,每年要还9.3w的房贷,每个月要还7.8k的房贷。
再看看上面的黑体字,工资平均线上的人都没法供房贷,只能靠组成家庭来解决。这样的话8.8w*2-9.3w=7.1w,也就是说每年有7.1w的结余,每个月6.0k的结余。看起来还不错。问题是,结婚之后,就要有小孩子,具体怎么养孩子当然是父母说了算,但花销会很大,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所以如果买了房子,个人职业还不爆发,就会被一直按在地上揭。
毕业生们,你确定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么?
那么如果你不在苏州买房呢?比如说坚持租房。这当然是最好的了,3k租临地铁口100平的就可以了。一年租金3.6w,这不比一年房贷9.3w要强得多?而且,你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走,或者换行业,反正3k的房租也不高对不对?也不用着急考虑结婚,就租个50平小公寓,更便宜,舒服得很。至于说以后孩子的教育,话说苏州这教育水平,私立一年的花费10w+,洗洗睡吧。公立的话,咱也就不讨论了。
前两天看张海峰要来苏州,我想说人儿子肯定去私立。名人的生活不是我们能体验的,至于借此吹苏州教育多好的人,差不多行了,我宁愿将孩子放到老家去读初高中,苏州这边不是卷的问题,是不care教育的问题。
如果你租房子,在苏州找到了另一半,我们就这么再算一笔账:8.8w*2-3.6w=14w,假设每年花一些能剩下10w,连续干5年,那么5年后你卡里有50w了。这时候你跑会8线老家,发现全款房也不贵,可以买啊,将就一下的话还可以弄辆车开开,在老家随便找点什么工作干干就可以了啊,没必要玩儿命拼了啊。
当然,诸位也应该看见了,我的算法可能只对那些8线老家、出身不高、学历专业都普通的毕业生有效,实际上我就是这类人,我也愿意称这类人为小兄弟。我认为这类毕业生才是主流。国家只说房住不炒,但可没说怎么解决这类人的住房问题。而且了解楼市政策的也应该知道,即使说了也未必能办到。我劝未来的小兄弟们,在买房上一定要谨慎,多去问,去考察,去总结,免得强行上车后发现自己成了一台还款机器,每个月只有几百块的生活费,那样的人生实在是太痛苦。
所有的人才,都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集中到了高薪的几个少数行业,而没多少是按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以至于很多重要但并不能付出高薪的行业,因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而凋敝或长期衰落,以至于拖累全社会的长期表现,这很就是发达过程中熵的累积机制。
干全球最累的活----东亚人的普遍辛勤。
吃最低蛋白而容易糖尿病的主食----高碳水低蛋白。
做最乖的不反抗的国民----没有工会没法反抗的群体。
买最贵的房子----不买就别结婚,6个钱包掏空未来30年。
驮着这个社会往前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辛勤工作的我们!!!!!!!!!
但房价的定价权在谁手里????却不是我们。
土地是国家的,国家是人民的,但人民却买不起土地上的房子。
你猜是谁窃取了人民的土地?
你跟大城市的土著聊聊,哪怕是听他们聊聊天,你就会发现他们十句有八句都跟房子有关,剩下的一句是炒股,一句是小孩教育
我觉得房子现在已经成了人们自信的根本来源了,是衡量个人实力的基本单位,哪怕你学历再好,颜值再高,能力再强,只要没房子,或者房子不够多,就总是觉得没底气,哪怕你所在的这个城市是你的老家,你都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跟亲戚邻居同学比起来都觉得低人N等
而且,如果你有了房子,你就会发现,你房子的升值空间,就代表你自己的升值空间,然后你就会发现,知识根本改变不了命运,但房子可以
再进一步讲,绝大多数拼命念书,拼命保养甚至整容,拼命996讨好领导,就是为了个房子,房子都已经成为信仰了,拼命就是为了得到房子,跟基督教里信上帝就为了上天堂就是一个逻辑
所以高房价的悲哀已经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了,连精神层面都基本侵蚀了
答主老爸家住在那个有一条红船的城市……他90年去的日本留学+打工,回来后感叹空气香甜。
19年四月(注意这个时间点)我从大阪/东京游玩回来,跟他说现在那边的生活已经没有咱们这好了。
理由:大阪房价2.3万/平,物价基本是7元一瓶果汁的水平(国内2倍),年轻人收入一万八/月,生活便利比不上我们这,科技两边无差距。我们的城市更加新,基建也更加好一些。总之就是两边青年都是一个吃得起用的起,住也勉强住得起的水平。
彼时,我爸那房价1.3万/平,大多数人收入7000左右,gwy公积金大概六万一年。
21年,大阪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城市,房价仍旧2.3万一平,心斋桥附近也就五万不到。而红船粽子城,一处非常普通的高层,昨天挂牌4万/平刷新了小区的新上限(东菱宝石公馆,最近公馆不能叫了改了啥不知道)。然而,大多数人收入还是7000,gwy公积金也就七万一年。
对了,现在咱们的物价已经不是那边1/2了,大概也就1/1.5这样。
在短暂地追平后,终于拜房价和货币政策所赐,我们离发达国家的生活越来越远。不自知地,我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工资追不上房价,正在极具变差。
身边很多高知,科技人才都在17-19年热衷回国,但20后就都不愿回来了(别拿大学生说事儿啊,我说的是可以立足的)。华人在海外基本只能当二等公民,但让他们决定不回来最大的因素就是高房价。人活着无非衣食住行,住在现代社会应该是第一位的。
比如奥兰多,一栋360平的小别墅,高尚小区,独栋,装修完的价格是150万美金(国外都带装修),有泳池草坪。一年1.8万美金持有成本(房屋保险,修缮,物业,房产税)
大阪的一户建,离市中心十分钟车程,260平的室内面积(85×3+车库延伸),装修完价格是6000万日元。
嘉兴,二十年的老独栋,丁香花园,330平,1500万……你得自己装修。
很多人只看到1.8万美金的持有成本,问题是如果你花钱买了丁香别墅,比奥兰多多支出的那部分单单银行大额存单一年就有30万人民币的收入哦!并且,21年别墅的装修费用是7000+/平(已经往少了算了),非常费钱费工。
然后大阪有心斋桥/环球影城
奥兰多有魔术队/迪士尼乐园
嘉兴呢?五芳斋+红船?
有没有听过一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房价要是下不来,就只能人民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了呗。这种狙公朝三暮四的游戏也是历史书上的老剧本了,其实都一样。
高房价的悲哀之处不在于房价本身,而在于高房价所隐含的财富在地理上的过度汇聚。
与“青年人为什么一定要在一线城市买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相比,“青年人为什么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真的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
确实,按照经济的一般规律,财富的适度汇聚对经济效率是有好处的,但远远达不到现实中中国这个程度。如果一地,货币的流入速度是与该地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的,那么该地的土地价格和物价,应该是以一个同样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速度温和上涨的。如果房价以一个莫名其妙的速度在上涨,那只有一类原因,就是货币的流入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进而流入房市。房价本身甚至都不是问题,这些过度汇集的财富,它不流入房市,也会流入其他商品,甚至流入大米白面。
当然你会发现,以上我说的都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废话,前些年的货币超发又不是什么秘密,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狭义的货币,而是另外一个问题。近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说一千道一万,人口的流动也是零和的,一些地方的人口涌入势必伴随着另一些地方的人口流出。如果这种流动是双向的,那流动本身就不是什么坏事,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这种流动是单向的。世人的眼睛喜欢盯着那些房价暴涨的地区,盯着那些发财的人,一个地方的房价暴涨,在大家心中就是全中国的房价暴涨。这可能吗?如果一些地方的房价涨幅超过了货币增发速度,那同样也意味着另一些地方的房价涨幅低于货币增发速度,甚至根本就是在跌,还有更多地方的房子已经失去了价格,被废弃了。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原来你有十座城市,十家工厂,每个城市里的人都有工作,都能修两百平的房子,每个小区都有足球场,甚至高尔夫球场,别说干部,就连倒班工人闲着没事干也可以去打两杆,因为反正土地有的是。后来你打着“集中经济效率高”的旗号在一座城市里开了五家工厂,废弃了另外九座城市里的九个工厂,这样这九座城市都失去了价值,而这一座城市中的人口则翻着番地涌入,足球场都被盖成了鸽子笼,人的生育率暴跌,生活质量极低。
这就是你要的经济效率?
与这种经济过度汇聚造成的恶果相比,什么青年人丧失希望,什么社会公平,都已经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