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BBC在无证据的情况下,称「大量维吾尔族女性遭到了集体性侵和酷刑」? 第2页

                       

user avatar   ren-ji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过是平凡的一天而已,这个报道也是一篇很平常的BBC新闻而已,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BC不是法院也不是警察局,他们就是一家媒体,报导新闻为什么需要证据?

“新闻”、“news”这个词,无论从中文还是从英文去解释也没有一丁儿点儿和“证据”、“真实”有关的成分吧?事实上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强调的都是一个“新”而不是“真”。

一件事是不是新闻取决于它够不够“新”而不是够不够“真”。“假新闻”是新闻,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每天吃饭、睡觉是真实事件,但这不是“新闻”。

从本质上说“真实”、“证据”并不是一个新闻的构成要素,一个新闻里如果出现了的“真实”、“证据”等要素,那也都是为了“新”这一核心属性服务的。

一家新闻媒体无论怎么跟你强调某一条“新闻”是真的,给你摆出多少证据,也改变不了其“新闻”的本质属性。

永远不要试图在“新闻”里追求“真实”,这并不是说新闻里一丁点儿真实都没有,但真实只是新闻里偶尔出现又并不重要的点缀,在新闻里追求真实就像坐在树底下等着兔子撞死。

从“新闻”本身的角度来看,这篇报道十分普通,这种成色的新闻BBC每年都会弄出几万篇。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给读者放松大脑的口水文,找了点儿模棱两可的资料,采访了一个似乎和事件有所关联的人,然后说在一个遥远的国度发生了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读者们看了之后可以不经大脑的产生某些情绪进而达到放松的目的。这种新闻是真是假都无所谓,正常人不可能为了一件发生在遥远国度和自己不想干的事去特意求证,即便最后被证明是“假新闻”也无所谓,读者们对于这种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事也不会产生长期记忆,过几天连新闻本身都忘了,谁还关心它是不是假新闻。

普通读者的大脑接受和思考那些和自己真的有关的新闻时是很累的,总是得有一些这样的不需要用脑的新闻来放松放松。当然了,如果发这样的新闻还能额外的捞到一些名声、金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至于说生活在“遥远国度”的人们的态度,那这就不在BBC关心的范围里了,毕竟“遥远国度”的人们既不给BBC充钱也不看BBC节目里的广告,这帮人又不是顾客,那么在乎他们的态度干嘛。


user avatar   TigerfromSib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交部坚哥都杀疯了,最近一次让西方媒体噤声的是外交部+乌合麒麟。部分媒体还成天指望国外哪天理性客观,太幼稚了。

要我说,我就不喜欢这些媒体发动国内群众批判,我们成天在知乎上嘚吧嘚有几个意思?能让BBC/CNN等一票闭嘴的,本应该是大外宣。它就应该与BBC/CNN搞个十年论战,揪着它们的错误反复批,批到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它们是FAKE NEWS,一提到它们就往反方向猜,让它们再胡说八道的时候也先摸摸还未消肿的脸,掂量清楚利弊。

昨天看油管上一个外国人跑到新疆的街头,用摄像机一路走一路介绍,下面的群众纷纷调侃他跟BBC的差距就是“加个恐怖背景音乐”“镜头摇晃起来”。BBC胡说八道许多外国人心里清楚的很。

(此处538个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已删除)

我盼望观网成天带节奏,将国内的美分日杂杀得片甲不留;我还盼望着观网能招聘些国外媒体人,借他们的影响力,将国内理论有组织地输出到外面去;我更盼望观网跟今日俄罗斯、俄新社一样,成天派记者到欧美拍它们的问题,也不用给我们看,就怼着BBC脸上招呼;我最盼望的,是观网发动论战,搞到最后,出了什么热点事件,外国人第一反应是“先不管BBC怎么BB,等观网的报道”,这才是NB,才是本事。

为什么我盼望观网,而不盼望某些媒体?因为它们做不到,盼望是多余的。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可以列一个名单,将抹黑中国很厉害的记者主编放进去。未来不管是英国投共还是犹太投共还是美国投共,中国都要求对方打压名单上的人以作为投名状

这件事要光明正大地做,名单要公开,未来的意图也要明说。

这些名单上的人物未来或许会有和上级不和的时候,可能有办公室政治吃亏怀疑被人使了阴招的时候,甚至可能有被解雇的时候。这些事情的原因可能和中国毫无关系,但只要发生了就难免不让他们怀疑这是有些人通共之后拿他们当投名状了。就算他们认为与中国无关,如果他们以“被中国迫害”作为名头去搞斗争也或许是对自已有利的。比如为了避嫌说不定上级就不太好解雇他了。

反过来,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后,西方媒体也会对“打中国牌”搞内斗的这帮抹黑中国者有新的忌惮或者防备。

抹黑中国越是成功,就越是会有很多西方人认为西方内部有很多通共者(否则他们怎么解释中国这么坏却和西方有这么多经济联系?)。这种想法越流行,中国挑起对方内耗的机会就越多。


user avatar   walao-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事不难应对,BBC这种纯文字的宣传手法太落伍了,自从有了影像画面谁还有有心情看一大段文字?

我们可以找一家私人制片公司拍一部电影,以更有效的宣传媒介抽它老底就是了。片名就叫英占爱尔兰(British-occupied Ireland)。

内容要公正中带点阴阳,开首先来个定调,引用时任大英帝国助理库务大臣特拉法里安(Charles Trevelyan) 的话:

这场饥荒是一个消除多余人口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是来自上主的惩罚,祂创造了这场惨剧,用以给爱尔兰人一个教训,所以我们不能阻止它发生..... 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大饥荒代表的物理上的邪恶,而是那些人(注:即爱尔兰人)身上各种自私、变态和好斗的性格,那代表着道德上的邪恶。

这部电影自然是要还原1845-52年的爱尔兰大饥荒,时间可以选在1847-49年。拍摄手法则采用平行拍摄,营造一个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效果,一边爱尔兰人在水深火热之中挨饿,一边国会老爷们边喝着锡兰红茶边否决掉对爱尔兰的援助。爱尔兰一直都没能忘记对英国的恨,这次英伦三岛还不炸锅?

双方的视角都可以展示出来,免得让它显得双标,例如起初保守党政府花了十万英镑从美国进口玉米到爱尔兰救济灾民(其实是不够的),也可以表现英格兰人事后补救,以工代赈,让爱尔兰社会在1850起大致回复正常。

但是也要提及国会是怎么阻止保守党政府降低进口粮食的关税壁垒和拒绝停止爱尔兰出口粮食;英格兰的报刊是怎样丑化爱尔兰人和鼓吹看不见的手;英国政府透过《贫穷者法》(Poor Law)还不允许任何拥有土地的爱尔兰人拿救济粮,还匆忙通过《房产负债法》(Encumbered Estates Act) 以迫使小农贱卖当地土地,借此大肆进行兼并活动。当然还要提及乔克托族印第安人是怎么在刚刚被美国赶出家园之后还湊了一笔钱捐了给爱尔兰。

结尾则再次回到现代,可以放几个片段,显示英国对爱尔兰根深蒂固的殖民思维尚在:BBC主持人John Humphreys在节目上引用了错误的经济数据后质问爱尔兰为什么不重新加入英国;现任英国内政大臣彭黛玲还建议约翰逊用切断对爱尔兰陆路所有食品供应威胁欧盟,以在脱欧协议谈判中取得优势。

结束语则引用爱尔兰作家米切尔(John Mitchel)的评论:

上帝的确创造了土豆病,但是创造了饥荒的是英格兰人。

务必提及此人因为调查了爱尔兰大饥荒而被由英格兰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叛国罪成,被流放三千里到百慕大群岛去了。

美英这阵子对中国相当妒忌,对我们拍了这套电影扒他的原罪肯定非常有很大的反应,但是我们又没有造谣,资料都是引用的爱尔兰,拍电影的则是私人企业,中国政府无法干涉。很可能会有傻子冒头说蠢话,这些人还很可能是政府里的高官,那就赚大了,可以激起爱尔兰人的不满,还能在北爱尔兰和苏格兰这两个大问题上火上浇油。

反过来欧盟和我们又能利用爱尔兰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和英国进行博弈,还可以赚一波爱尔兰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BBC给我国的视频素材加阴间滤镜。

澎湃系媒体给山东的视频素材加阴间滤镜:





BBC根据单个人的“爆料”,章口就莱我国女性遭到性迫害。

南方媒体根据单个人的“爆料”,章口就莱鲍毓明性侵幼女豢养未成年性奴。

澎湃系剪辑电话对话,给烟台警方制造“别说什么什么rape不rape……我们不管”的发言。而事件的起因是美龄项链方面不经正规途径发协查,直接电话烟台方面,录音+甩锅+将隐私通话记录提供给媒体:

最高人民检察院-鲍毓明涉性侵养女案调查结果公布



BBC剪辑视频素材,把小学剪辑成教培中心,移花接木试图暗示谣言。

澎湃系、南方系剪辑视频素材,直接将青岛群众怒怼插队黑人的视频,捏造成“Chinese get out”事件。



BBC竟在我身边


user avatar   yi-li-li-ya-de-ma-k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们这享受的不就是和一战前德国一个待遇么?只不过这次,当年被抹黑的德国,乖乖的占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那一边,干起了这种恶心的勾当了。各位听老马来捋一捋当年的事

从普法战争后,英国人对德国人的敌意就在与日俱增,与其说是英国平民自发的仇恨德国,不如说是英国政府有意使然。1871年5月,军官乔治.彻斯尼(George Tomkyns Chesney)在政治性刊物《布莱克伍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道廷之役-志愿者的回忆录》( The Battle of Dorking:Reminiscences of a Volunteer)的虚构文章,虚构了德国入侵英国的场景。文章宣扬德国在碾碎法国后,轻易的入侵了英国,并夹杂着对战争,残杀,德国军队残暴屠戮等的想象描写。一时间,英国舆论大哗,德国人的“威胁”成功进入了英国人的视线。

而在随后的宣传中,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Alfred Harmsworth,第一代诺思克利夫子爵)控制的《每日邮报》,《新闻晚报》以及《泰晤士报》等畅销报纸媒体,开始极力的煽动对德国政府,德国皇帝,以及德国人的仇恨。这些报纸媒体,正顺应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识字率的快速提升,快速的扩张自己的影响力,而那些煽动仇恨的言论,无疑最能抓住读者的心。

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传媒巨头,其地位相当于今日的默多克

随着19世纪末,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德国商品涌入了英国市场。彼时,德国的工业制品在质量上还无法同英国竞争,只能在价格上采取低价策略。而带有“德国制造”的商标的商品,成了“垃圾货”“廉价物”的代名词。而英国的制造业,却因为德国采取贸易保护策略,而无法大规模销售自己的产品到德国,于是,英国制造业界对德国的仇恨也是日渐高涨。

“德国制造”,今天可能是品质的代名词,100年前正好相反

这些仇恨逐渐在累计,演化成对在英国的德国移民的仇恨和袭击。哈姆斯沃思在自己旗下的报纸上宣称,德国人就适合做:“赌场看门的,酒店前台,理发师,讨债打手,邮差,澡堂服务员,街边的演杂技的,杀人犯,抢劫犯,社会主义分子”这些下九流的货色。主管外来移民的皇家委员会成员更是直接宣称:“在英国的德国人基本都和娼妓,抢劫,盗窃这些犯罪行为有联系”。正是在这些官方和大媒体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为,德国人不仅威胁他们的国家安全,还抢走他们的饭碗,威胁他们的生计。

1896年“克鲁格电报事件”(布尔战争中,威廉二世致电布尔人总统克鲁格,表示支持)发生后,英国对德国的敌意更加明显。时下畅销的社论性报纸《周六评论》就写道:“(英国)必须要准备好同德国作战,德国必须要被摧毁”。这是在效仿当年古罗马老加图在元老院的发言,鼓吹彻底摧毁迦太基。

彼时,德国人在英国时常受到袭击,无故殴打,勒索等,伦敦警方在1894年收到了超过300起针对德国移民的袭击报告,但是最终结案的比例不到1/10。

到了20世纪初,对德国的仇恨并没有在英国减弱,随着1904年英法同盟协议的签订,法国开始向英国输出对德国军事力量的仇恨。法国政府在同英国政府的一次次接触中,不断表达出一旦法国在下次对德战争中失败,德国一定会统治欧洲,并且奴役整个欧洲的想法。

日耳曼人血洗世界-英国宣传画

1906年,哈姆斯沃思让小说家威廉·勒奎克斯在《每日邮报》发表系列小说“1910年的入侵”,再次渲染德国入侵的威胁。不得不说,这的确是英国海军和媒体联合做的一桩好局。民意汹涌之下,英国国会顺利通过了1908-1909海军法案,将原先既定的造舰计划进一步扩张,应对所谓的“德国威胁”。

而移花接木的造假,也是英国媒体界非常熟练的手法。1908年,在《每日电讯报》的邀请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接受了特约记者斯图尔特.沃特利上校的采访。威廉的本意,是借此机会,像英国传达出善意,毕竟自己还是英国女孩维多利亚二世的外孙,血缘关系存在,心里善意也是存在的。但是在这个上校的刻意引导下,威廉原本对英国释放善意的演讲被断章取义,片面放大。同时,沃特利看准了威廉心直口快的毛病,特意在采访稿中着重强调了一个片段 - 威廉对其屡次示好英国而被拒绝的不爽:“你们英国人在面对一个伟大国家的友谊时竟然让怀疑战胜了理智,你们真是疯了,疯了,疯的像是3月的野兔一样!”这句话可能本身只是威廉对于沃特利的推心置腹,但是明显盎格鲁人并不会对威廉投桃报李,而是把这句话大肆宣扬,作为威廉鄙视英国人的直接证据。

《每日电讯报》事件标志着英德之间高层信任已荡然无存

英国媒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大范围的扩散这种断章取义的片段,让整个英国陷入了舆论攻击德国的旋涡之中。人们骂威廉是“该死的猴子”,骂德国人是“彻头彻尾的杂种”,“野蛮人的后代,近亲繁殖的产物”。呵呵,看看这些,多熟悉的场面啊。

在民间,不仅袭击德国人的事情开始剧增,袭击奥地利人的事情也多了起来。人们在餐厅吃饭时,拒绝有德语口音的侍者服务,如果侍者宣称自己是瑞士人,人们则要求他出示护照以证清白。德国人可能在街上随时随地被盘查,警察会怀疑其是间谍。德国餐厅被打砸,德语读物被丢弃,踩踏,民间的狂热喧嚣一时。

被当做靶子的威廉二世

英国政界和文学界还掀起了一股“阴谋论”,认为英国进入布尔战争,是德国人和犹太人搞的鬼,意图削弱英国的实力(元首听到估计要崩溃了,竟然被和犹太人并论)。

正是在这种舆论操控下,两个国家不可避免的最终走向了全面战争。

而德国在100多年前经历的这一切,在老马看来,都在一步步重演。盎格鲁-撒克逊媒体和政客的无耻,是各位难以想象的。当年,面对英国舆论的攻击,德国政府很长时间都没有把自己的舆论团结起来,在Alice Goldfarb Marquis的论文“Words as Weapons: Propaganda in Britain and Germany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中,他写道:“。。。。正是这种忽视,让德国舆论界很长时间不得不孤军奋战,零散应敌。左翼和自由派的声音是渺小的,不成体系的。最终等到德国政府发现需要引导舆论时,其已产生的负面效果已经在国际上,德国民众中和军队中广泛扩散了。。。”

所以,我们决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无论是外交上,还是舆论上。老马认为我们要团结起来,集体发声,同时不能让民族主义快速的扩散,这样不会有利于事情的澄清和淡化。我们一定要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发声,如果我们沉默,那么盎格鲁人说的谎言就会变成事实。在这种舆论战下,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都要参战。

一战中,英国宣传德国人屠杀婴儿,平民,强奸妇女,毁灭世界

关于德国的外交环境是怎么一步步变差,最终走向一战的,请参考老马之前的文章:迈向战争之路 - 德意志帝国的修昔底德困局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user avatar   qiao-jia-xi-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段对话《编写黑料》

甲:让你写中国黑料,你怎么还没写出来?你这份工作,是不是不想要了?

乙:咱们在中国的记者,没有调查、采访到什么黑料啊。他拍不到,我怎么写?

甲:你说什么?写新闻,居然要靠调查、采访?

乙:写新闻,不靠调查、采访,难道靠道听途说?

甲:无论是调查、采访,还是道听途说,都不一定能拿到咱们想要的东西。而咱们,要写咱们想要的东西!

乙:那怎么办啊?

甲:当然是随便编了。想要什么,就编什么!你快去编个点击率高的。

乙:我又不是写小说的,我不知道该编什么啊。

连点击率不高的,我都编不出来。你还要求编点击率高的,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甲:你不会写小说,但是你看过电视剧吧?你知道什么元素,收视率最高吗?

乙:当然是色情、暴力了。

甲:对啦!就编个又色情、又暴力的!

乙:这个怎么编?

甲:就说“中国有女性遭受性侵和酷刑”,这不就又有色情元素,又有暴力元素了?点击率能不高吗?

乙:这种胡编乱造的新闻,怎么能取信于人呢?

甲:想要取信于人,你不会加点现实元素么?

乙:我不了解中国,怎么加现实元素?

甲:你不了解中国,但是你了解英国、美国吧?

乙:了解英国、美国,就能编出中国的新闻了?

甲:依我看,人嘛,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都差不多。

由人组成的国家,必然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英国、美国出过什么丑闻,中国一定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你按照这个思路编就是了。

乙:人虽然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但是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国与国,自然也是不同的。

甲:好人和坏人的共性,多得很呢。何况好人也做过坏事,坏人也做过好事。这样一看,其实都差不多。

乙:你不要总是绕来绕去的。

甲:那我就直来直去地说吧:英国、美国都压迫少数群体,所以你要写中国压迫少数群体。

乙:怎么能把自己国家发生的事情,强行扣在别的国家头上呢?这不是贬低中国吗?

甲:这怎么就贬低中国了?这分明是抬举中国!

英国、美国可是文明的发达国家,肯定比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文明!

把文明发达国家的丑闻,写给落后野蛮的发展中国家,这分明是大大的抬举!

乙:所以,你想让我写,“中国少数民族女性遭受性侵和酷刑”?

甲: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你知道吧?你得挑一个出来。

乙:搜一搜他们少数民族的名字,随便安上一个,如何?

甲:随随便便,那可不行。

既然都编这个新闻了,就要争取闹大。就编新疆吧。

“大量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遭受性侵和酷刑”,里面有民族矛盾,有色情元素,有暴力元素,点击率肯定不低。

乙:可是咱们没有证据啊!

甲:咱们又不去法庭打官司,要什么证据?

乙:没有证据,怎么取信于人?

甲:这种事情,英美都发生过。所以,英美读者肯定会相信啊。

乙:可是中国读者不会相信,还会说我们造谣。他们不会来告我吧?那我可真要丢工作了。

甲:没事的,如果编中国黑料就要丢工作,那这里的人,十有八九都要丢工作。

所谓“法不责众”,大家都干过,就等于都没干过,一点事情都不会有的。

乙:所以,乱编中国黑料,不会丢工作;拒绝编中国黑料,才会丢工作?

甲:对,就是这样。这回,你没有顾虑了吧?

乙:我平时的形象,一向诚实可信。

如今编了这个黑料,读者若是问起视频、图片等证据,我该怎么办呢?

甲:你就说是密访出来的。这么大的丑闻,中国一定会遮盖。拿不到视频、图片等证据,再正常不过了。

中国如果自证清白,你就说“中国当然不会承认了”。

再说了,你只要把这条新闻发出去,必然会传得沸沸扬扬的。

到时候,人人都会议论此事,而你只是议论此事的其中一员而已。

乙:我不仅是其中一员,还是第一个造谣的啊!

甲:造谣如同放火,只要波及范围足够广,起火的源头就难找。

同理,只要谣言传播范围足够广,造谣的源头也难找。

乙:原来如此。

甲:你快去写吧,“大量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遭受性侵和酷刑”,争取写得生动点。


user avatar   cherry-wang-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不是因为我这没人看的回答有人认真去查了APSI但还是开心的这个破机构真的是一堆乱七八糟。


出了强制劳动和棉花事件,再补充两句吧。有一些朋友私信我讨论新疆问题,但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关注者,作为学者研究方向已不在那里,没办法给出更详实的回复。

中国网名嘲讽说这是现实版《让子弹飞》,非要人证明吃了几碗粉。

在我看来理解新疆问题需要大量的历史支撑,当时对新疆很好奇的我还看了大量历史方面的东西,从出版业到清真寺到旅游到口述历史到生产建设兵团等等。之前的回答中提到了美国比较出名的新疆人类学者Byler,他写得东西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有两点: 1.客观的surveillance economy数据支撑详实,他之前还有一篇写新疆的政策宣传墙画。非常清晰的cultural studies分析 2. 西方新闻人式的煽情和加重负面影响的笔墨。他很会营造场景让人带入,增强同理心,其实就是相同的数据按在新疆头上和按在西方其他地方他给出的回应是完全不同的(老双标了)。

批判他的问题也很明确: 正如福柯谈论power不只有压迫性,biopower也不只是一个贬义词, surveillance economy显然不是一种纯负面的他所展现的图景,前几周听哈佛一个关于AI经济和5G发展的讲座,也提到了全国布网,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密集布网。byler把这个特殊化到新疆,我愿相信他更多是无知的(因为私交有一些,我还是愿意相信他是个真诚的人,他写成这样只是他作为美国人知识的限制而不是真的坏)。最简单的正面例子,比如反恐问题,边境掌控和疫情下的迅速反应,都是需要强有力的网络机制的。除此之外,民族志的某种特点和不足也是在于个体性的描摹,和特殊性的抓取,辅助大数据,但byler在提到很多尖锐问题的时候没有大数据支撑,比如新疆每年的犯罪率,教育劳改的人数,都是有地方志和数据支撑的。至于我忘记是他论文还是和我聊天还提到了南疆对人民的衡量手段之一是良民证和打分制,有一套复杂的体系,这个很多西方学者和外刊都在讲。但是很可惜国内从来不讨论。还有没收护照和女性结扎问题,这些自我看来不是针对新疆的,而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

国内学者目前我没看到有人真的维语说得很好或者会阿拉伯语的,去深入田野,特别是去南疆田野,文学创作一旦涉及民族宗教也是举步维艰。

此外,这周不能说是所有,也差不多是全部西方中国研究的学者纷纷在twitter上转一些新疆的管控措施,绝大多数图片就像之前我有提到的,其实是某种文化差异——比如地铁高铁的安检,刷身份证,很多地方要刷脸刷二维码。但有些,比如去掉星月标志的清真寺插上了国旗,比如清真寺荒废,比如学校不允许学生斋月斋戒,还有刀具管控之类(有一些图片是菜市场的屠夫手上的刀拴着铁链子固定在某个地方)。倒是不会像加拿大那么着急把种族屠杀的帽子扣上来,但是过分的身体管控和文化屠杀是难以验证和划清界限的。

那是不是我们必须破开肚子去证明我们只吃了一碗,给了一碗的钱呢?

我其实还是想回到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上。藏族藏区因为丁真的爆红,《红气球》的出圈,还有早就拿遍奖项无人不知的作家阿来而“祛魅”,当然,西方还是会时不时请达赖喇嘛来说事,但文化上因为这些作品和人的存在,我们这些“汉中心主义(借用一下西方学者扣的帽子哈)”能够有机会认识,欣赏,从而发展藏族文化。反观新疆,做的远远不够,我敢说绝大多汉族人的认识(在我认真研究新疆之前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哪怕是去过新疆的汉族人对于维吾尔族文化的认识也还是羊肉串,穆斯林,能歌善舞,瓜果香甜,能知道大巴扎和斋月的已经是很不错了,现在最多再加上迪丽热巴古力娜扎,和骗人的切糕总是抢劫暴乱的维族群体。



西方媒体近年来过分关心新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只是疯狂被点名的BBC,而且BBC在欧美影响力没有中国各位想象的那么大,受过教育的都知道它是英国政府出钱的官媒,所以认真讲身边的人很少把BBC的报道当回事。真正有影响力的还数19年wsj的系列报道,拿了一圈新闻奖(某学姐做的,利益相关不点名了),近期的纽约客长报道整个刷屏了我fb,各种政治正确(pc)的人们疯狂转发怒斥中国政府(看了一眼普利策新闻研究中心出钱资助的,普利策新闻奖预定一下)

New Yorker影响力非常 ,所有的教授同学其他的新闻报纸可以不订,大家日常聊天纽约客是(装x)必备,再加上拜登回归,pc和白左必然会得到更多的经济支持。这篇长篇报道也是一贯优秀的人类学民族志的手法,精致,煽情。

(让我直接想起另一位短暂交流过新疆问题的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Barren Byler。)

文章很长,主要分成五个部分来描绘人物群像,有时间的朋友不妨去全文看一下,手法常规打法,提出的问题性也还是强调和证明了这几年学术界新闻界政界一直强调的一些问题,不管是国内学者(特别是人类学)还是外交部,也应该正面讨论一下反复被拖出来打的一些事情,毕竟他们一贯就是真假混合,那不如就推翻假的说明真的,简单说几个我周围很多人会来讨论的问题:

  1. 最轻微的,比如监管技术问题: 人脸识别,CCTV网络,5G——这个前两天听哈佛的一个AI讲座感觉涉及太多利益方,经济政治地缘问题交叉在一起,大概率我们确实是密集布网。纽约客中提到了用whatsapp被判刑七年的案例,Byler也说过因为在微信中讨论礼拜被抓走的人。
  2. 汉维一对一帮扶: 是扶贫还是汉化。国内说扶贫,西方说汉化,这个我了解的不够多,而且多是更早期建设兵团的内殖民问题,所以希望国内相关智库出报告啊!
  3. 宗教习俗问题: BBC之前最有名的长报道里面有清真寺上面的月亮被移走插了国旗的图片,以及所谓良民证,南疆部分地区的关卡,和衡量伊斯兰教徒和宗教的亲密程度问题。(如果有人知道做这方面研究很优秀的国内学者请私信给我)
  4. 再教育集中营,劳动改造: 建议我国外交部再正面刚一下这个大问题吧,陈上任新疆以后(包括他之前在西藏时)的政策被外媒,国外智库拉出来主要讨论的大问题。主要背书的数据来源是臭名昭著的澳大利亚智库APSI(不管是BBC还是纽约客都大量用了那边的数据和集中营定位)和所谓自发发起的迫害人名单,国内做新疆方向的学者不如就去多查查资料打打他们的脸吧。

还有wsj今年直接说种族灭绝的,这个我觉得长脑子的人都不会轻易认同

最后说点亲身经历和一点小建议吧。前些年我想研究新疆被教授强行劝退了,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所以算是看过非常多文献也写过一些相关书评的非专业人员。前两年在美期间已经听过至少两三次关于新疆问题的讲座了,组织人是所谓东突的总统和他女儿(也是本校学生),每次都请一些政治避难到美国的维吾尔人。教授们出于pc和言论自由和钱也就放任了他们来,每次都挤满了人,也不少中国学生,新疆的汉族学生站起来反驳,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两个女孩子都说哭了讲述她们的父辈如何帮助新疆,如何扎根边疆做贡献,说少数民族能多生小孩,能加分上学,能有一系列优惠,甚至直接骂台上的人“白眼狼”不懂感恩。我听了两边越吵越大声,只觉得一群白左圣母在台下怜悯地表情——呵,你们打起来才精彩呢,然后白左们也没少给东突组织捐款。这群东突就是靠着吃政治红利吃饭上学工作讨生活啊,就像当年跑出去的某些人,也没有任何其他成就。我同这位东突头子的女儿单独聊过几次,每次都轮不到我说话她疯狂给我讲集中营多可怕死了多少人还会哭,不过呢,她出生在华盛顿也没去过新疆,所以 (也不是刻意要点名我校竟然在中国校区搞这个,听说也不是第一次了。我没去参加,很想知道国内的同学什么感想,甚至觉得下次是不是应该直接让一些学界研究新疆的大佬去对线吧,又能提现我们言论自由又能怼她。但又觉得这给了她更多的热度,曝光量,带来更多经济利益。)

我个人觉得,出长报道,写得足够精彩的人类学民族志,田野纪实,纪实文学,捧作家,不只要把李娟,刘亮程这些汉族作家捧出来,也要加大力度刺激维语作家,之后组织翻译组织文学研究组织研讨会,请国外学者直接去参加研讨会参观,大大方方的来文化交流。此外,这两年不少藏地电影和纪录片纷纷进入全球视野,新疆跟上啊,拍真实的日常生活,拍祛魅的边疆,可比中央拍的反恐宣传片有用多了(甚至多来点儿学者研究研究新疆说唱发到外刊,国家学术基金多扶植扶植),外交部陷入被动举证就没意思了,要像李子柒那样潜移默化影响外网(甚至,维吾尔族美女帅哥那么多,考虑捧一个类似李子柒的视频YouTuber多香啊)。最后,出于战略考虑,我们应该拿APSI说事儿,虽然现在和澳洲关系已经是很冷漠了,但是这种破智库真的不点名批评光说BBC太便宜幕后黑手了。数据来自哪儿,钱来自哪儿我们都要摸清楚,不然外交部说半天都是只有自己人在听。

(码字到凌晨完全语无伦次了 )


user avatar   zhou-d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BBC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媒体,没有之一。

这里的“优秀”,不是指它做了许多好事,或者从没有做坏事,而是它能够在很多方面为了达成自己的舆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同时依然让西方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客观中立的媒体。根据2020年路透社新闻研究院的报告(Reuters Institute 2020 Digital News Report),BBC在美国被评为是最可信赖的媒体,因为它“只摆事实,从不输出观点”。而在英国,有超过62%的国民认为BBC的报道非常准确和可靠。

而对于一些它不得不站队/应对的国内政治问题,它会通过延后报道和侧面报道来实现。比如对于脱欧方案问题上英国两党的争斗,BBC既要体现出它对于现有执政党的支持,又要客观报道他们的争斗并不站队,于是选择了……在脱欧快半年后,客观报道了前任首相特蕾莎梅对于工党脱欧方案的批评,简直滴水不漏(没有任何主观观点哦)。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媒体,从环球时报到最大的官媒,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舆论目的性,即往往把国际新闻朝着有利于我国的角度来解读和报道,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一般都会被人看出来“有明显偏向性”。在这点上我们的媒体人是比较幼稚的。

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看BBC新闻,可以说BBC的的确确是个很少输出主观观点的媒体,看起来也的的确确“客观中立”。它只会“摆事实”,而且你还会发现它在中国问题上的镜头和采访都是真实的,尽管仅仅是部分事实。但就是在这种“摆事实”的叙事中,你又恰恰能够感受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的价值观。

BBC是培养英国国民自信的重要媒体,不过他们的工作特点绝对不是直接吹捧英国政府多么厉害或者贬低外国,从而产生每天赢麻了的感觉。而是通过摆事实,让英国人觉得英国和中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而对于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一直秉持着“look down”的态度,即以文明人的身份对我们居高临下地指指点点。

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政治正确,那就是凡是敌对我们的国家,比如当今的英美和1937年的日本,其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和一小撮上层资产阶级,人民是无辜的。至于人民对他们的支持,仅仅是因为被他们政府掌控的媒体蒙骗和洗脑。但是所谓洗脑其实往往并不依靠主观观点,而是仅仅用“客观事实”输出就能实现更好的效果。

大人,时代变了。


user avatar   crowbl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一部分百万漕工在退化为一群念经机器的路线上绝不动摇。

台上:“不希望陷入盲目反华状态”

台下: “是的,但我们做反华生意的怎么办?难道要破罐子破摔反到你头上……”




                       

相关话题

  《天天向上》主持人钱枫被举报性侵,该网友称报警后未立案,具体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微博上部分女生评价男生在N号房事件中:“不发声就是帮凶”? 
  为何新疆喀什 164 例均为无症状感染者? 
  如何看待已毕业女博士罗茜茜实名举报性骚扰、北航长江学者陈小武被撤职? 
  旅行时你吃过哪些惊为天人的当地美食? 
  托克逊人真的把 吃饭 说成 ghiza ichmek 吗? 
  现在总是说东突问题,可是只调内部分裂,而不强调是苏联留下来的产物、埋下的祸根? 
  带套强奸如何取证? 
  有什么关于新疆的冷知识? 
  作为少数民族是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青岛困难户家中摆「茅台」等高档酒引热议,街道称「困难户」并非「低保户」?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