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婉拒作为裴钢论文调查复核专家组组长”这则消息实在称得上“微言大义”了哈哈,跟“郑伯克段于鄢”有得一比。
对这种事情最有发言权的是哪些人?那当然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了。那么为什么这些最有资格的人普遍不愿当组长呢?或者说,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对某事最有发言权的人却不愿对该事具名发言的情况呢?问题肯定不在“相关领域”“学术能力”而在其他的地方。大家结合一下日常生活经验就明白了。
而这个“拒”也是很有意思,不是严辞拒绝,也不是犹豫反复了几次再拒,而是“婉”拒。这个“婉”字妙啊。什么叫“婉”呢?比如:唉呀对不起,我这几周真的很忙;我对这个具体的研究方向不是特别了解,对不起了;不好意思,邮件之前被邮箱判定成垃圾邮件了,没有及时回复。
然后是“复核”。什么情况下才要“复核”?那当然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调查结果。那么这个初步的调查结果是怎么形成的呢?按照召集复核专家组的人的想法,“复核”对这个初步调查结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呢?“复核”针对的是“这份调查报告中给出的数据能不能支持这份调查报告的结论”还是“裴等人的工作有没有学术不端”?
最后是“组长”。“组长”的职责是什么呢?是一言九鼎的判官?召集大家开会的主持人?一票顶两票的“超级代表”?还是其他?
总之这则消息仅用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了一幅活景,妙哉妙哉。有时候我真是分不清这一串事件中,某些人和机构发布的消息到底是为了给人解套还是高级黑。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