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德国怎样才能打赢二战?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这个假设,德国打不赢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实际上就是一次“狗咬狗”的战争,但是在重构一战后的世界秩序的时候,战胜国却放出了一个大杀器——民族国家。

从一战到二战,尽管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得一场战争已经远比之前想象的要难得多。

好比说,1900年,八国联军只需要攻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就能在中国攫取海量的利益。

但是,到了抗战时期,不管是蒋介石还是谁,只要他敢说不抗日,他统治的合法性也就自然消失了。

这短短30年间,一个“中华民族”的概念已经渐成雏形。

也许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个变化有多巨大,但你想一下,仅仅在1910年的时候,满汉之间尚可以吵个不停,但到了抗战时期,大量的满族人却可以加入到战争中来“保家卫国”。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二战时期的三个法西斯国家来说,除非你有本事把占领区的人全杀了,否则你根本就杜绝不了基于民族主义的暴力反抗。与此同时,你也根本没办法通过代理人统治的方式来维持对这个地方的占领——因为在民族主义的叙事下,汪精卫、溥仪这样的代理人就是“卖国贼”,根本不具有统治的合法性。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不是反过来。

如果德国的脑子够清楚的话,他们的战争应该止步于苏台德。尽管从表面上看,德国占领苏台德也是侵略,但毕竟苏台德区内还有大量的日耳曼人,德国维持在这个区域的统治并不难。这就跟俄罗斯占领乌东地区一样——尽管这里是乌克兰,但俄罗斯族人是主体。

当德国决定进攻波兰的时候开始,德国的败局就已经注定。

军迷们总是习惯于从战略和军力的角度推算谁能打赢谁,这个东西有用,但也没用。

比如说吧,如果从地图上看,哪怕到1945年初,山东也应该算是日军的占领区。

可实际上,1945年初,整个山东早已经给八路军渗透成了筛子。在抗战初期,八路军115师就开始将山东发展成为敌后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大多数的军政干部都来自于山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也是山东兵团。

比起打赢守军、占领地盘,能不能消化这个地区才最重要。

这就好比一个人,你让他吞一个小铁球,他能不能吞下去?肯定能。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这铁球不但提供不了营养,还会让你肚子疼,最后你还得拉出来,搞不好还得开膛破肚做手术才能拿出来。

为什么从根本上说,法西斯是打不赢的?因为德国和日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国内资源有限,特别是石油、矿产等资源比较稀缺。同时,德国和日本都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想得是靠掠夺来解决国内的需求。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国、日本侵略的直接目的就是占领土地、掠夺资源。换句话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占领区的人会生活得更差,他们需要把大量优质的资源拿出给德国和日本。这样一来,德国和日本统治的最基础的合法性就消失了。

你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尚且知道占领一个地区之后要轻徭薄赋、免税N年,减少对老百姓的反抗,德国和日本这种一开始就奔着抢人家东西去的做法,又能持续多久呢?

更何况,在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轻徭薄赋这种小恩小惠,也很难起到多大作用了。

实际上,在20世纪,真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最正确的办法是类似美国一样的经济殖民。这种统治方式,是用产业链和金融手段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但同时又把治理的包袱甩给本国的统治者。这样,既避免了民族主义带来的暴力反抗,同时他们拿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而在战争中,战场上的牺牲最残酷,但价值也最小。从现实的难度上说,打赢战争<占领固守<治理消化。大多数人讨论战争都是分析第一层,但实际上重要的是第三层。

所以,为什么说德国闪击波兰是二战的开始,而不是侵略苏台德?因为德国对苏台德的占领,倒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开始侵略波兰的时候,就开始走上了不归路。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本问题前面对外回答很多都从德三在哪终止战线来讨论,这是上层建筑。可让德国发动一站二战的经济基础没有解决,德国就不可能获得胜利,也不可能不进行冒险。
  2. 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老牌殖民大国几乎控制了工业化原料(中东和印尼的石油,东南亚的橡胶和铝矿),以及控制了大量新兴市场用来倾销工业品。德国又没有美国苏联那样广袤的国土和石油产量。就陷入到上游原料和下游市场都在别人手里的境地,不改变德国就没有出路。这不是德国多占些中东欧土地就行了的,所以德国不存在停止扩张消化后就能变强的可能。
  3. 改变有两种,一是德国自己成为殖民大国,二是打破殖民地体系大家公平发展。德国日本选择了前者,美国选择了后者。德国的这个选择,就决定了其必然要挑战世界,而又肯定打不过世界。于是落败早就成定局了。
  4. 现在中国也来到这个时间点,大宗原料美国掌控了很多(中东王爷石油,巴西澳洲铁铝矿)。主要消费市场也在美欧和其控制的日韩。而中国并没有选择德日那样要当新殖民大国。而是要打破美国对全球的殖民掠夺,小钱钱大家分大家赚。中国是用基础建设和产业投资来在美国势力薄弱的地方新建出消费市场,用自主定价更多利润吸引中东和欧洲国家主动脱离美国剥削。比二战前美国的策略又高明了一截。

user avatar   acec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说呢,历史有时候挺幽默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德国基本得到了、它发动二战想要的大部分诉求(不包含领土),形成了德国主导欧洲、欧盟、欧元,影响势力扩展至西乌克兰、地中海地区。俄罗斯也沦为其能源及原材料主要供给地。

也就是说,德国虽然输了二战,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化、基本上实现德国发动战争的全部诉求,对于这么个结果、德国可能打赢了也未必拿的到,命运就是这么有趣。


user avatar   shi-li-jiang-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个蛮有意思的理解,就是为什么德国一定要打赢二战,或者说,为什么德国一定要打二战?

相比于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或者纳粹其实并没有陷入死棋一般的战略被动局面,一定需要靠掀桌子来解决问题,反倒是第二帝国陷入了战略的困境。

《凡尔赛条约》的条件貌似很苛刻,但是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并不会导致德国人掀桌子,反而甚至为德国的强权政治带来了更佳机会,即便当时德国人还不明白。巴黎和会建立的体系绝非不利于德国的强权地位。

德国固然因为武装限制和战败赔款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损失了东部北部西部的一些领土,但是主体领土并未受损,德国在欧洲所处的地位非但不比1914年之前来的衰弱,反而变得更加强势。

在一战之前,德国受英法奥俄四大强权包围,一战之后,奥匈帝国解体,分出来的小国根本没法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迟早要沦为邻近大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大国也就是德国。而俄国此时已经变成了苏联,完全被排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和德国一样被西方唾弃,而苏联宁可和德国交好,也不愿意和西方列强结盟。同时美国人退出了凡尔赛条约,也就是说这个体系完全依赖于法国和英国。一战证明,这两个国家要联合在一起才能和德国相抗衡。而且英法两国也矛盾重重,法国希望彻底削弱德国,英国已经解决了公海舰队对其的威胁而心满意足,出于大陆均衡政策的考虑也不愿意让法国一家独大。那么武装限制和战败赔款此时来看就是暂时性的了,毕竟没有国家愿意再次和德国打一场战争来强迫其赔款或者重新武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地位实际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结果而获得强化,并未遭到削弱。

那么对比第二帝国的战略背景又怎么样呢?第二帝国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同盟困境。毕竟第二帝国建立在占领阿尔萨斯—洛林和羞辱法国之上,基本没有办法通过和平手段与其和解。就好比一盘西洋棋,开始十六个格子就禁止进入。同时英国因为普法战争也彻底意识到德国的危险性,一旦德国与法国开战,英国必然要站在法国一边,这是俾斯麦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俾斯麦不顺心的事情还多着呢,东边的两个强权,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貌似和德国并没有直接冲突,得益于1867年的遗产,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缓和,而俄国一直以来和德国交好,这难道就意味着德国可以安枕无忧了吗?对于德国来说,他们一直警惕着法国的复仇,而且即便是法国人主动进攻,英国人也不愿意法国战败后受到二次削弱,必然要支援法国。所以俾斯麦就希冀于和东边的两个强权之一结盟,从而压倒英法联盟。

然而这是一盘死棋,无论俾斯麦再怎么走钢丝,他总有一天要掉下来的。俄国人迫切希望在地中海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港口,而哈布斯堡家族由于被驱逐出德意志,他的战略重心也向爱琴海推进,所以奥俄两国必然要在巴尔干起冲突,这种冲突第一次明显的爆发出来就是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沙皇的军队甚至挺进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不希望俄国进入地中海的英国和希望继承土耳其在巴尔干领土的奥地利则威胁俄国把他的战果吐出来。那么俾斯麦的策略是什么呢?答案是柏林会议。

客观来说,柏林会议是一场并不怎么成功的会议,俾斯麦不仅仅让大获全胜的俄国吐出一部分战果,而且还让根本就没介入俄土战争的奥地利有权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使俄方大失所望、愤怒至极,俄国出现了反俾斯麦反德国的风潮,俄德两国关系也迅速恶化,俾斯麦愤而做出的回应确实和奥地利订立盟约。

这步棋委实不太高明,与奥地利有直接冲突的俄国由此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迟早要促成法俄同盟。根据乔治凯南的研究报告来看,法俄同盟出现的根源就是德奥同盟。

俾斯麦当然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性,他尽全力试图放缓这种趋势的增长,但是到了《三皇同盟》就基本上成了真正的杂技表演。1881年,他不顾柏林和圣彼得堡的摩擦、维也纳和圣彼得堡的持续敌意,强行促成这个易碎的同盟。他搬出的理由甚至是君主制要对抗西方的民主制,这简直是荒谬。在19世纪80年代竟然出现了18世纪末君主国的结盟理由,可想而知,这个带有强烈自我安慰式盟约持续了6年就瓦解了。

俾斯麦之后推出来的也是杂技一般的《再保险条约》,瞒着奥地利承认俄国对保加利亚的主权以及俄国一旦占领君士坦丁堡的中立立场。这不仅和奥地利的盟约矛盾,俾斯麦自我标榜的”诚信的经理人“的形象也荡然无存。

至于三国同盟计划几乎犯了和三皇同盟一样的错误,将两个敌人强行拉拢在一起简直是天真的决定。这里就不细谈了。

总结一下,如果德国想在欧洲大展拳脚的话,要么和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奥,要么和奥地利结盟对抗英法俄,她永远不可能同时团结奥俄来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命运。至于为什么最终是德奥联盟对抗英法俄,就延伸的过多了,这里不再多谈。

但是第二帝国真的没有避免世界大战的机会吗?其实有的,那就是拉拢和德国不接壤的英国。即便不能使英国站在德国一边,也应该尽量使其保持中立。俾斯麦的继任者卡普里维进行过《交换条约》的尝试,直到1897年以前,德国和英国其实都维持了相当不错的关系,即便是蒂尔皮茨的大海军战略,也未直接导致德英疏远。

至于之后德英疏远又是一个大话题,我们就一笔带过。当贝特曼—霍尔韦格的巴格达铁路计划被德国军部狠狠地摧毁的时候,德国人依旧有换取英国中立的机会。那就是专注于东线的战争,在西线保持守势绝不进攻法国的领土。即便法国人想要支援俄国,英国也找不到理由帮助法国。可惜的是,小毛奇领导下的参谋部并未制定出一份详尽的对俄作战方针,反而全心全意想要贯彻施里芬计划打击法国。施里芬计划一旦实施必然要导致英国参战,于是接下来就是一战。

那么简单(大概吧......)了解了第二帝国的外交困境,对比希特勒的德国,我们发现之前的推论并没有错,从进军莱茵兰一直到吞并苏台德,法国和英国始终没有对德国发动战争甚至是有效的制裁。希特勒轻而易举的达成了第二帝国发动世界大战也没有达成的目标,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德国政府,他根本不需要发动第二次世界战争来夺得霸权地位。可惜的是德国碰上了希特勒,最终导致了俾斯麦最担心的那种情况:德国被彻底分裂,被其他强权压着起不来身。

所以德国要担心的问题根本就不是能不能打赢二战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防止希特勒这个赌徒上台掌控德国的问题。与其去遐想不如去考虑{德共怎样才能掌控政权?}的问题。


user avatar   Cire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巧最近看了一个脑洞美剧: 高堡奇人。 (2015年公布)

片中,1945德国抢先研究出了核武器,并且核平了美国华盛顿,轴心国赢得了二战。

但是有意思的是德国赢得了二战之后世界的样子(跑题了):

1962年美国被分裂成了三个国家,洛基山脉以西成为了日属太平洋联邦,落基山脉以东统归于大nc帝国,夹在两股势力中间的是洛基山合众国。“元首”画像挂在了纽约时代广场。美国人民在旧金山成立了地下党打游击~。


来自平行宇宙的参考:


user avatar   ye-lang-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本上没有机会。德国已经接近了资源最优化配置了。就这么大点国家,要入侵这么大地方。其实精算方面做的很好,甚至人类历史上很难找到类似精密、复杂的入侵计划了。

大致上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后,基本的扩张国策就定下来了。所有的资源,包括政治、战略和兵器,都向这个方向前进。这项全盘计划紧凑到,没什么多余的资源可以腾挪了,这也是后来失败的根源。

表面上,德国的入侵,依仗的好像是坦克和斯图卡维持的一种,突破阵地的新战术,但是战略上,首先海军需要让路,因为钢产量需要倾斜向坦克以及配套武器,空军只能维持有限的远程轰炸机,将资源投入到前线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上。斯图卡是一种攻击阵地或者碉堡的武器,它反坦克的能力是很弱的。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窥见,德国制定全盘的,以陆军为主,解决问题的战略时的大致预见性。这些预见性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些许的偏差,比如T34坦克这样误算,仍然会不断考验德国策略部门,重新优化资源配置的容错性。

作为对比,我们后来看到的美国,从战略轰炸机、战斗机到坦克、军舰、步枪的各种兵器产量都很大,美国这种体量国家,对于政治判断失准,战场应对失败,武器设计失误等方方面面问题,是有巨大容错性的。不会因为某项当务之急,而进行精细化的资源分配调整,比如为了强调陆军,让海军让路这种事,美国是不干的。事实上美国给人们记忆最深刻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事件,是45年停止了大量军舰建造,这些船如果造出来,可以打败日本海军不知道多少次。

而苏联也表现出了远比德国高的容错性,大量的兵力和兵器被消灭,证明旧的战术和兵器行不通,但是仍然可以维持战役。战争资源优势的超级大国(或者雏形的超级大国),可以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而弱一等的国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政治上,作为闪击战为起点的,整个扩张战略的配套,希特勒跑去和英国人达成和解(或者说战略欺骗),我们不能只看到《慕尼黑协定》,实际上英德间尔虞我诈的算计要更早。作为新兴陆权国家与老牌海洋国家的表面和解的《英德海军协定》,实际上也是希特勒策略的一部分。

所以这个紧凑的,注定不可能维持太久的骗局中。后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种积极的,替代《英德海军协定》的可选项,而潜艇的新战术,则是另一手。表面上,两件事八竿子打不到,实质是服务与同一个目的的。也就是,英国突然发现自己驱虎吞狼的小聪明失败,苏德和解了。德国海军用很少的钢产量,与英国的庞大舰队周旋。在获得法国的海军基地后,潜艇这种建造周期短,成军快的兵器,突然变得更具进攻性。在确定入侵英国无望后,希特勒迅速向东又去进攻苏联。一个骗局转向另一个骗局;一个破局,转向另一个破局,中间几乎没有缓冲时间。

希特勒用手上有限的牌,在上紧发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从台面下偷鸡摸狗的小算计,到台面上极限施压的讹诈策略,这其中还要考虑德国人民的造反传统和国防军的贵族背景。在这根紧凑链条上,必须一个胜利紧接着一个胜利,同时保证国内物资供应不至于中断。而希特勒出于这方面考虑,不敢过早进入总动员,这或许是失策,因为后来的事情证明,经过纳粹种族主义的宣传,松散的德国完成了整合,人民并没有造反,但是国防军里的贵族依旧不可靠。

我们看到的是,德国这条蛇,几乎吞掉了大象,然而一旦锁链断裂,那么一切缺乏冗余的,过于紧绷的扩张战略就会迅速崩溃,从战场上的失败,到国防军内乱,希特勒担心的事情接踵而来。

如果说其他国家能够从德国机关算尽的失败里看到什么,金庸继承自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所说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八个字很能说明问题。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德国输了两次,就是加法太溜了。

德国要赢,就要做好减法。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英法按照约等于普法战争的合约条件结束战争,用纳粹思想作为欧洲殖民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协助英法维护殖民体系,变英法殖民地为事实上的欧洲殖民地。同时建立东南欧—中东的反布尔什维克陆地走廊,使东南欧统治阶级完全依附于德国,以为国本。

总而言之,接手并维护凡尔赛秩序。形成欧盟+一带一路的布局。


user avatar   nei-juan-shi-yao-shi-hou-shi-tou-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不赢的。一战使得大量民族国家和苏联这个意识形态立国的国家出现,旧有的统治模式难度大增,更别说民族国家的互相征服了。德国征服其他国家就必须要掠夺来维持自己民族的生活,这带来的反抗不是一战所能比的。 列宁早就说过二十世纪是战争和革命的世纪。

不能有效的怀柔甚至输血被征服地区,反而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统治。这里举个我国华北和江南的例子,43年之后,华北的一些日军要到地主家里去当长工、甚至用日本国内的大米去维持华北不出现大规模反抗;江南的日军把武器西药甚至汽艇卖给八路去换取多活些时日不被立即击毙的机会。遍地反抗军使得法西斯自身的力量都要被拿去维持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而不能以战养战。所以毛主席说,法西斯进攻的顶点就是失败的开始。这就和之前游牧民族进攻的顶点是定居的开始不一样,时代变了。

那么德国有多少资源能维持继续的征服呢?很少。工业化国家间的战争拼人力、资源和生产力。德国哪一项都不强。美俄英法几百年的扩张又不是白打的,就拿这巴库的油田,你德国有吗?苏美无穷的人力你德国有吗?美国这44-45年1年10万架飞机的生产力你德国有吗?

德国没这些东西甚至连和别人合作、交易的成本都没有,怎么打?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德国怎么也打不赢二战,事实上,二战能够持续六年之久,德国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二战开始那会儿的德国,跟一战开始那会儿的德国,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战开始前的德国,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战力世界第一强国,它拥有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陆军和第二强海军。施里芬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是两线作战,西线攻法,东线守俄。换句话说,当时德国陆军的战力要等于法俄之和,然后宏观战略是先击败法国,再击败俄国。与二战不同的是,这两个方向是同时进行的。

事实上,这个计划仍然低估了德国的陆军战力。在一战中的大部分时间,德国一国的陆军独自对抗100%的法国陆军+70%的沙俄陆军(30%在奥匈方向)+70%英国陆军(其他在殖民地)+美国陆军所有的新兵蛋子+部分意大利陆军。更夸张的是,即便是协约国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德国形成了战略合围,但没有任何一个方向的战线在德国境内,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方向,德国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夸张的是东线,德国在沙俄方向投入的最高兵力,也不超过陆军总兵力的一半,大部分时间里甚至不足30%,就这么点军力,却占领了整个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

而二战开始前的德国,其整体军力很一般。

现在说起二战德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坦克。但即便是装甲部队,在二战初期,德国也远不如法国和苏联。

二战开始前,法国约有3250辆坦克,德国只有约2439坦克,法国比德国多出800多辆坦克,足以武装6-8个装甲师。

除了数量上的差距,坦克质量的差距也很明显。

德国闪击法国的时候,其至少一半的的坦克为I号、II号、35T、38T坦克。I号坦克,战斗全重5.4吨,主战武器是7.92mm机枪;35T坦克(抢人家捷克的),战斗全重10吨,主战武器是37mm炮。这群坦克正面装甲厚度的区间只有13毫米-30毫米,火力配属方面也是以30毫米上下的机炮为主,典型的轻型坦克。

如果法国陆军将这些5吨-10吨的“半坦克、半装甲车”计算为坦克,那么法国的坦克总数可以超过6000辆,是德国的两倍。法国战役后,仅法国的UE装甲车德国就缴获了3000辆。

1934年法国设计出了被公认为是30年代综合性能最强的一款坦克索摩亚S35,铸造式车身与炮塔、优良的防护性能、47毫米主炮等在当时来说都是最为先进的体现。除了硬指标,其无线电对讲机、倾斜装甲等设计,影响了美国谢尔曼M4和苏联T-34的设计。这型坦克法国本来计划装备1000辆,但因马奇诺防线预算超标而削减了订购数量,最后装备了500辆。而同时期德国最好的坦克就是上面提到过的II号坦克,而从造价角度来看,一辆索摩亚S35等于5辆II型坦克,或者10辆I型坦克。

至于苏联,就更不用提了。德国打法国那会儿,苏联就拥有超过10000辆坦克,超过法德坦克总和。

至于海军,相信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多介绍了。

除了这些硬指标落后外,德国的软指标也很一般。

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在1935年前的坦克设计都被冠以“某某拖拉机”样车的名称,也就是只能偷摸着研制。1934年7月,德军建立装甲兵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而此时部队中没有一辆坦克,古德里安只能用汽车钉上木板来充当坦克进行演练。

作为对比,此时法国装备、使用坦克已经超过二十年。

综上,在二战开始前,即便是德国完整接收了东欧最强的工业国(不计苏联)—捷克,德国陆军的纸面军力还是不如法国,远不如苏联。

那么,为什么二战初期的德国能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呢?

答案就是合理的军队编制、超高的兵员素质、空地一体的配合和出色的战役指挥。

弱势兵力打仗,最好的取胜方法是什么呢?

军事术语叫侧翼包抄,通俗点说叫穿插,中国战场的冠名叫运动战,大白话叫:正面不跟你打,我去捅你屁股。

其实呢,志愿军的前三次战役、德国闪击法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正面对刚打不过对手,那就放弃正面,组成一支支快速机动部队,直接绕过对手重兵布防的正面,穿插到对手后方的交通要道、补给站,釜底抽薪,断其退路,则其前方大军自乱。

志愿军是通过两条腿跑山路实现山地快速穿插,而德军则是通过坦克、装甲车实现平原快速穿插。

二战法国战役,在北侧的法国、比利时是英法联军主力,中间是机械化部队很难穿越的阿登森林,南边是马奇诺防线。德军就是穿过了兵力薄弱的阿登森林,直接插向北部英法主力的屁股,将他们压缩在了敦刻尔克。

此外,德国的成功还有点运气的成分。前面说过,德国装甲部队的坦克大部分是轻型坦克,这是德军能够通过阿登森林的重要原因。

当然,真到了坦克对射的地步,德国坦克还是弱的让人发指。戴高乐指挥装甲师反击时,一辆索摩亚坦克曾经创造了击毁13辆德军坦克并全身而退的记录。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一旦后方的交通要道、物资储备被攻克,前方坦克瞬间就失去了战斗力。

但是,德国取得以上战绩,并不是其实力强于对手,而是战役方面的胜利。一旦整体实力比他强的对手出现,并学会了德国的打法,用更好的坦克装备部队,组建更多的机械化部队,使用德国的打法,那么德国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的。

德法之战,就像70KG级(德国)与80KG级(法国)的自由搏击,德国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取胜。而苏德战争,则是70KG级对抗110KG级,即便是苏联挨了很多揍,但是只要他有足够坚强的抵抗意志并学习了对手的技巧,德国是无论如何也赢不了的。

现在很多人提到希特勒,都会想到“元首的愤怒”,想到他在战役后期瞎指挥,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二战德国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战果,元首是功不可没的。

是他拍板组建机械化部队,是他拍板让古德里安主管装甲部队,是他拍板机械化部队集中使用,是他拍板吞并奥地利,是他拍板签订《慕尼黑协定》,是他坚定支持曼施坦因的作战方案。

机械化部队集中使用的理论,是英国人富勒提出来的,但是在英国无人问津;吞并奥地利,需要考虑法国、意大利的态度;兵不血刃吞并捷克,使德国增加了20%-30%的工业能力;而曼施坦因闪击法国的方案,在当时看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而以上,都是元首决策的。

至于在敦刻尔克外围停战,你要知道,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有40万,这个军团本是主战兵团,装备精良,德军即便是包围了人家,能不能吃掉还很难说。元首的想法大概率是想围而不打,饿死他们,但没想到人家从海上跑了。

就像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即便是我们堵住了美第二师的退路,即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还是吃不掉人家,还是让人家跑出去近一万人,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所以,我十分反感只要人家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这种理论。就像慈禧,现在大家都记得她怎么修园子、怎么对十一国宣战、一顿饭多少菜,但是大家仿佛都忘了,是她坚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是她坚定支持洋务运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是她坚决要打中法之战,反对放弃越南同法国议和。而甲午战争那会儿,清廷实际主政的是光绪。

综上,二战开始前的德国,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强国。是因为元首的一系列英明决定和德国优秀的战役、战术素养,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但是要想在实力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保住这些战果,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相关话题

  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德国队该不该让一下身为东道主的巴西队? 
  德国支付一战赔款连本带利总计多少金额? 
  如何评价二战期间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计划? 
  19世纪为什么许多德意志贵族会去巴尔干当国王? 
  二战时如果没有德国和意大利,日本也会开始侵略亚洲吗? 
  如果将二战RN巡洋舰按战功排名,该怎么排? 
  为什么很少有二战欧洲背景的 FPS 游戏了? 
  为什么提起二战欧洲战场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突击,而很少会想起苏联? 
  二战时期美国的参战是不是摘桃子? 
  苏德战争是不是苍天赐给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 

前一个讨论
警方通报「25 岁摄影师鹿道森遗体被打捞上岸,已不幸离世」,具体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劳动价值论总是无法使我信服,怎么办?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