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科的经济学抛弃马克思的理论,本身并无任何问题。
本质上,到20世纪,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经济”这个行为本身。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终目的在于对阶级与剥削进行揭示。
举个例子,前两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把奖项发给了几个关注“贫困研究”的学者,他们所著的《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也一度非常流行。你打开他们的书,以及他们的论文,你不能说他们的研究方法、统计模型和理论是有问题的,诺贝尔奖也不会把奖项发给这样的人。但问题是,很多落后国家的贫穷并不完全是经济政策和人口素质导致的,这背后更大的原因是国际政治秩序带来的不平等。
但在今天的经济学领域,国际政治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学者要研究的对象。作为经济学者,你就老老实实研究一下就业、财政、货币、贸易政策这些就行了。哪怕你把心理学等学科搞进来,研究个“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都没什么问题。政治的问题,你们少碰。
说得更直接一点,今天的经济学是回避了“剥削”、“阶级”、“压迫”等等相关的概念的。不相信的话,你可以随便打开一本现代经济学著作,然后关键词搜索,看看除了涉及马克思的部分之外,还是否有其他部分能搜到这些词语。
理论虽是如此,但无法改变现实。
举个例子,A国的高技术企业被B国制裁用经济学该怎么解释?
你说A国的那企业跟别国做生意,违反了B国的国内法。
好,那接着说,B国制裁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罚款,也可以抓捕审判,还可以直接对A国企业搞禁售禁运。
那么,B国为什么不罚款,而一定要搞禁售禁运?
你说,根据B国的法律规定,bulabula。
那B国的法律怎么定,跟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即便B国真的秉公审案,决定怎么判罚A国企业,是由经济学家决定的吗?
你倒是推算个模型,解释一下根据经济学原理,B国政策合理在哪儿?
但根据劳动价值论,这个东西就太好解释了。
谁占据市场优势,谁的东西能卖出去,谁就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就这么简单。
你说,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学研究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学者难道不知道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利?不知道加税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贸易战?
因为,真到了B国要制裁A国的时候,也轮不到经济学家插手了,那都是政客的事情。
说到底,经济学接受与抛弃某一种理论,从来都与现实无关,但又从来都跟现实有关。
提出、执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人是谁?
执行劳动价值论,对什么样的人有好处?
执行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什么样的人有好处?
两年前的问题了,没想到还有人邀请。
尽管我自称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不会把“劳动价值论”当成实证理论。
I 马克思究竟是怎样看待劳动价值论的?
@荣健欣 博士认为因为“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当作实证理论来使用”,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一样把劳动价值论当成实证理论,实在是有点为难马克思主义者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机的认识,必须要从“革命”入手,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前首先就认识了阶级斗争,树立了唯物史观,这些思想早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就已经出现:
“他(指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革命”,“实践”二字反复出现在这篇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也是显然的从“革命者”的角度来进行的批判。
而这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另外一本文献,《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在这本手稿中,通篇都没有提到“剥削”,也几乎没有提到“价值”,除了在极少的地方使用“价值”这个词以外。
那在什么时候提到了“价值”呢?比如:
“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所有者决定把资本投入农业还是投入工业,投入批发商业的某一部门还是投入零售商页的某一部门的唯一动机。至于资本的哪一种用途能推动多少生产劳动,或者会使他的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品增加多少价值,他是从来不会想到去计算的。”——(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第一卷第三部分)
如果马克思此时已经默认了之后他所用的的劳动价值论,显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用出“价值”这个词的,因为劳动价值论中价值等价于劳动时间,这里用就会变成“使劳动增加多少劳动时间”,就是病句了。
这里的“价值”肯定还是我们正常人平时说话时所说的“价值”“意义”的意思。
那么在这时,马克思有没有提到“劳动价值论”呢?显然也有: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而根据同一国民经济学,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他们作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不过是有特权的闲散的神仙)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
这里马克思是在写看了“斯密”和“李嘉图”理论之后的“感悟”,可见,马克思是在从之前的“国民经济学”之中寻找问题和矛盾,此时还并没有完全接受劳动价值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发展出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的阐述最早出现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那已经是十多年后了,有必要认为写下《共产党宣言》之前的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接受劳动价值论,也还没有建立起“剩余价值”的观点。
许多人往往会认为马克思是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发现了剩余价值,创建了剥削理论,随后用来指导阶级斗争,从学者变成革命者。
事实上恰恰相反,马克思是先观察到了阶级斗争,然后为了解释和研究阶级斗争,才回头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出了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再用来指导阶级斗争。
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随后才是政治经济学者。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学习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然后发展出剩余价值理论指导革命呢?
显然是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学领域根本就没有边际效用论,当时主流经济学范式就是劳动价值论,你不可能让他学习到边际革命之后的经济学。
里昂·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纲要》分为两版1874和1877年版本,马克思1883年就入土了,你叫他怎么运用边际效用论?
马克思的逻辑实质上是由果推因的,是为了解释和研究阶级斗争而接受当时的主流经济学,随后从当时主流和完善的经济学中发展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那么,如果一位马克思式的人物活在今天,他一定会从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出发研究阶级斗争,尽管今天的新古典并没有对古典派取得完全的胜利,但马克思也必然会接受新古典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的实证部分。
劳动价值论在当时就是被当成实证理论使用的,这不是因为马克思把他当成实证理论使用,它才成为了实证理论。
当时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还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者,都把劳动价值论当作实证理论,都在劳动价值论的范式上发展思想武器,后来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升级了,换上了边际效用论。某些人就开始说:“边际效用论是资产阶级的理论,接受边际效用论等于叛变。”的话了。
这如同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有人说:“因为鬼子用枪,所以谁要是用枪,谁就是通敌叛国,就是汉奸,我们祖先是用刀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刀。”
这种观点如果出现在自己人里,那么就只能用脑子进水来解释。
接下来回到主题上。
II“为什么主流经济学放弃了劳动价值论?”
不少左方人士认为,因为劳动价值论会推出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推出剥削和阶级斗争,因而威胁到了资产阶级统治,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可能承认劳动价值论。
我们翻译成大白话,这就变成了:“我们曾和日本鬼子拿刀火拼过,日本鬼子当时拼不过我们,所以日本鬼子现在不敢用刀,只能用枪了。”
这就是荣博士认为某回答扯淡的原因,日本鬼子显然是因为枪比刀先进才拿枪的,无论他拼不拼得过你都会拿枪。
在政治经济学的领域,评价一件思想武器好不好使的标准便是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而市场社会中最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莫过于价格。
在马克思所使用的古典劳动价值论中,对价格的解释便是今天写在高中政治教科书里的东西: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随后供求关系使得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先不说前面半句正确与否,这个理论框架下首先就难以分析“供求关系是如何使得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升,这是无论哪一派经济学家都承认的普遍事实,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怎么判断市场上“供”是多少?又怎么判断“求”是多少?此时究竟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显然仅仅靠“价值”体系无法研究这个问题。
新古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供”取决于厂商生产商品的成本,“求”取决于消费者使用商品的效用,二者均衡便是价格。
其中,厂商生产商品的经济成本又取决于生产别的商品的成本,如果生产别的商品更赚钱,那么厂商便会去生产别的商品,如果消费者买别的东西更便宜,那么就会去买别的东西。
而你一旦能够分析供求的变化,那么就会导致第二个问题,我既然都可以从供求关系中求解出价格,那么我还要计算商品的“价值”干什么?
此时,“价值”这个概念对于解释“价格”来说已经是不必要的了,因而“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实证理论的意义就大大降低,如果不是有作为“应然”的规范理论的目的,几乎可以说没有计算商品“价值”的必要。
这就是题主所问,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的缘由,“仅仅为了预测价格实证而计算”——这也是列宁批判西方经济学“庸俗”的缘由。
马克思主义者该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被“抛弃”?
首先如果马克思本人看到新古典的价格体系,会有什么想法?
早期新古典理论恰恰是符合马克思自己哲学理念的理论。
马克思多次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比如:
“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了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马克思把原本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改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但是这样,也仅仅只能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熟练度”上把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的工厂的工人联系在一起,而不能把两件不同的商品联系在一起来解释米价和面价之间的相关性。
而新古典体系中,不同的劳动力和商品就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在一般均衡论中,一件商品的需求量不仅由自身价格决定,还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即,梨的价格的下降会导致苹果价格的下降,因为如果苹果价格不降,会有更多消费者选择吃梨。
在要素市场上,工人的工资也受到土地的价格和资本的利息的影响。
又有许多左派人士又批判新古典“滥用”数学,而马克思本人就沉迷于微积分中,还宣称:
了“一门学科只有充分运用到了数学,才能说是真正完善的”。
正如荣博士所提到,早在“资本主义级差地租”,马克思就运用了“边际”的概念,他和早起的新古典派学者尝试做同一件事——把微积分引入经济学中。
甚至恩格斯所总结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也是在和马克思的数学交流中总结的。
马克思再给恩格斯的信件中曾表示,函数的切线斜率是难以观察的,但其割线斜率是可以观察的,这正说明了:
“一个事物(指自变量x)只有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它所产生的影响(指割线斜率)才能被观察到。”
“这正蕴含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马克思《数学手稿》
所以如果你顺应着这个脉络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不会觉得马克思会完全抵制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尽管边际效用理论最开始是被马克思的敌人———资产阶级代言人奥地利学派所使用。
相反,如果马克思出生在20世纪,那么他一定会从新古典体系中发展出剥削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正如斯拉法罗宾逊等人一样。
新古典的价格体系是不是完美的?
尽管学术界永远是允许质疑的声音的,但许多左派人士总是处心积虑地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新古典的“理性人”假设,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对新古典体系知之甚少。
你在知乎上可以看到许多人攻击理性人假设,并以此来嘲讽新古典经济学,他们说辞如下:
1:“效用这个概念是唯心的,根本不能证明其存在。”
2:“新古典假设人是自私的,而有些人是利他的”。
3:“新古典假设人脑运算无穷快,总能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4:“新古典还假设市场完全信息,消费者瞬间知道所有产品的质量。”
1:首先,新古典的序数效用论中的“效用”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测量的东西,更谈不上什么“唯心主义”,消费者面对商品时必然是可以做出选择的,只要一个消费者买了A商品而不买B商品,显然说“这个消费者偏好A不是B”没有任何问题,此时说这个消费者从A出取得的效用比B处取得的效用大也没有任何问题,认为此时A的效用是10,B的效用是9也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所有商品的效用顺序不变地排列在效用函数上,无论A是10B是9还是A是1B是0都是一样的。
2:显示偏好理论中根本就没有人是“自私”的不“利他”的说辞。
相反,新古典还用数学表达了“利他主义”,即一个人的效用函数与别人的效用函数相关。
3:新古典并不探讨人与人之间下围棋的问题,消费者作出理性选择根本不需要人脑运算无穷快,只需要买东西的时候能做出前后一致的选择就可以了,他甚至不需要通过自己脑子来计算最优解,别人告诉他也行。
4: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效用论的框架下是可以研究的。
“理性人”假设只假设了一件事情,人的选择可以被一个全序集表达,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个人做选择不能自相矛盾。
所以许多左派人士以上述几条缘由批判新古典的理论,其实是很Low的表现,可以说是左派中的“猪队友”。
新古典价格体系的最大问题根本不在显示偏好理论上,而是在“均衡假设”上。
我在之前提到过,新古典认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便是价格”。
在长达快100年的时间里,新古典经济体系都假设“均衡”是瞬间达成的,这又被称为“市场出清”,“瓦尔拉斯拍卖者”假设,就是说老板为了卖出自己全部的商品,至多只能以价格A出售,如果以高于此的价格出售,那么老板就无法卖出所有的商品”,我们认为此时A就是均衡价格,但早期,甚至中晚期的新古典学派都认为,价格A是瞬间达到的,这相当于老板还没开始卖东西,就预知了这个东西如果不以A或者A以下的价格出售,那么就不能全部卖掉,于是老板有先见之明,一开始就以A的价格贩卖。
这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在后来的DSGE中,甚至出现了“跨期均衡”的概念,即消费者生产者甚至能预见到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好处,于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这是整个新古典价格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均衡一定能达到?为什么均衡会瞬间达到?为什么均衡达到的时间不会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许多左派人士放着这么大的靶子不打,去打一个基本上无漏洞的“理性人”假设,实际上是很Low的行为。
但是均衡的假设在新古典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供大于求价格下降,那么如果不是下降到“均衡”状态,那么会下降多少?这是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劳动价值论能解决的,就算没下降到“均衡”状态,你也不能说它和“价值”有关。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极其高超的数学水平,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有答案,马克思之所以运用劳动价值论,是因为他生活在19世纪,如果他是20世纪的人,他必然会从边际效用均衡体系出发,如果他生活在21世纪,那么,他也许会采用更新的理论来研究阶级斗争。
一切事物都在斗争中发展,新古典的均衡体系也未见得能永远不被抛弃,因而没有必要因为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落后而懊恼或者鄙视。
劳动价值论真的毫无意义了吗?
劳动价值论在当下纯粹经济学的价格实证理论中已经意义不大了。
关于价格的理论体系,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效用理论早在16世纪就有人提出。
早在1738年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对圣彼得堡问题的解答中就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但边际效用论当时并未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主流。
因为当时欧洲的商品的价格变化很小,而且确实是与劳动价值相关的,如果米价变化总不会超过5%,而资本家的利润率在20%以上,那么你花精力研究米价的波动自然是意义不大的,正如,李嘉图是93%的劳动价值论者,因为当时商品价格的波动始终没有超过正负7%。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价格的波动更加普遍和剧烈,最近的猪价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而有些传统行业的利润率已经大大降低了,代工厂往往只有7-10%到利润,如果价格波动都超过5%,那么资本家就不得不重视价格的波动和供求关系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今天的情况更加复杂,即使新古典也难以解释“投资品”的价格,并坦承“投资品无均衡价格定律”,短期股价的变化对于股民的收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经济学却难以对此解释和预测。
所以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新的非均衡体系取代新古典的“均衡体系”,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新的体系将来的出现而彻底否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均衡体系在过去的一百年意义是重大的,同样,在19世纪的时候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也不可以被轻易否定。
此外,劳动价值论可以作为一种规范理论长久存在,即使是在今天,恐怕也没有人认为“多劳多得”有何不妥。
因而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以外的领域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社会学和历史学。
剩余价值理论即使不能用来预测某一时刻,某一短期的价格,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史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规范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可以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分配合理程度的规范,可以用来分析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并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先进性。
而理性选择理论,边际效用论很难做到这一点,它们只能是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的理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奴隶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选择权,吃不饱的人也很难做出前后一致的选择。
劳动价值论,仅仅是在研究当下的经济学的实证理论中落伍了。
本来已经关闭评论了。不过有人还是想矫情,只好再写点东西。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于是,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经济学变得让人不知所措。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
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
——马克思
******************************************************
某人质疑我是否读过我自己推荐的《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原著。明确地回答,这些书我都读过。我倒是怀疑这位提问者自己是否读过这些书。我怀疑,他对经济学思想史的总结,是来自自己的阅读,还是他提到的兰德雷斯、柯南德尔的《经济思想史》中的片断。如果是来自自己读过这些书以后的总结的话,那么我怀疑他的思辨能力。如果是照搬别人总结的思想史的话,最好自己重新阅读一遍原著。
说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劳动价值论是不是马克思原创的?读过这些书,就知道不是。劳动价值论最早出现在威廉佩蒂(1623—1687)的著作之中,后来经过若干学者的完善,马克思不过是继承了这些前人的思想,并发扬光大。
二、效用价值论是不是出现得比劳动价值论晚?其实并不晚。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 1640—1698 )就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至少,约翰劳在《论货币和贸易》之中,就提出过效用价值论。这本书,出版于1705年,有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小册子,很薄。这本书,比《国富论》(1776年)早了71年。
三、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诞生的历史时间基本是前后脚。两种理论长期并存,不能说谁替代了谁。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历史上,一度是是用劳动价值论抨击效用价值论的。如果读过《国富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就不拿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封建阶级支持的学者则使用效用价值论为封建阶级辩护。双方的辩论,现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起来模糊不清,在当时则是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一般来说,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以前,总先是有理论上激烈的交锋。或者说,先有批判的武器,后有武器的批判。
五、有趣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在19世纪中后期以后,却捡起了被自己推翻的封建阶级的理论,并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建立了现代的西方经济学。更有意思的是,无产阶级接过资产阶级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马克思学派的理论基础。
六、这个理论变化的大背景,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结合的“勤劳阶级”,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游惰阶级”。资产阶级内部,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逐渐取代产业资本成为领导阶层。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都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与当年的游惰阶级大同小异。产业资本也需要对抗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相比之下,工人阶级则仍然是“勤劳阶级”。
七、所以,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更接近当初被斯密和李嘉图批判的价值理论。所以,与其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不如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捡起了被自己批驳过的手下败将的断刀残矛,冲洗打磨一下武装自己。
八、价值理论的辩论,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看不出价值理论辩论的意义,就看不出学者们为什么矫情,也看不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早年批驳效用理论,后来接受效用理论的原因。
九、价值是被分配的对象,价格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如果抛开短期的波动看,价值长期而稳定地偏离价格,那么就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不符合,那就要剖析剥削的过程了。反过来,如果要否认剥削,那么只要论证价格等于价值就可以了。
十、按照劳动价值论,土地不创造价值,但是土地有价格。如果刨去土地所有者改良土地投入的劳动力,土地所有者还能长期获利的话,那么必然说明土地所有者在剥削土地使用者,即勤劳阶级。反过来,勤劳阶级要为使用土地支付费用,那就是存在剥削。
十一、如果按照效用价值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价格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来自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创造价值。因此,劳动者、金融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地主,都对商品生产过程做出了贡献,就都有资格分得一部分产品了。于是,也就看不到剥削了。
十二、按照劳动价值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则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长期低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就是被剥削的。
十三、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劳动价值决定价格论。决定价格的,除了内在价值,还有几个原则:按要素分配原则(土地、金融资本有资格参与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小资本向大资本贡献利润原则(这是列宁时代,垄断资本成型以后,列宁给打的补丁)、资本汇聚和集中原则等等。
十四、一瓶酒,窖藏十年和二十年,价格相差悬殊。这不是因为这瓶酒的内在价值不同,而是因为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生产酒的资本家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酒的供给就会下降,推动酒的价格上升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水平时为止。
十五、显然效用价值论更有利于统治阶级,劳动价值论更有利于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从被统治阶级进化为统治阶级,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取代产业资本家成为资产阶级内部的统治阶层,这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早期使用劳动价值论,后期使用效用价值论的原因。
十六、经济学家的理论,代表各个阶级的利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级的利益此消彼长,彼此之间盟友和敌对关系不断变化。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割裂为绝对对立的两类。马克思的理论不是石头中蹦出来的,而是继承了斯密、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的理论。实际上,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相比现代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的理论更接近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更接近被古典经济学批判的庸俗经济学。
十七、有些人把除马克思以外的所有经济学家装进一个筐,一会儿用李嘉图,一会儿用马尔萨斯,却不知道(也许是故意回避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虽然在生活上是基友,但是在经济理论上却是针锋相对、激烈论战的对手——资产阶级和僧侣在分配问题上能谈得拢,就邪门了。有些人为了证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是古典经济学的正宗嫡传,一会儿从资产阶级的理论中摘一段,一会儿从僧侣的理论中摘一段,一会儿摘对勤劳阶级有利的理论,一会儿摘为游惰阶级辩护的理论。辩论双方的理论只要能对他有利,他就不管原有理论体系,断章取义,随便滥用。无原则使用辩论双方的理论,自然可以涵盖所有理论,不难滥攀亲缘。其实,按照他的做法,马克思的理论基本也可以从古典经济学中摘出了,至少能摘出80、90%——劳动价值论的大部分可以来自斯密和李嘉图、经济危机的部分来自西斯蒙蒂。
十八、经济学思想,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树形结构,甚至是一个网状结构。并不是劳动价值论被边际效用论替代,而是效用价值论在经历过统治阶级更替以后,重新复辟。
十九、价值的辩论很无聊。类似不同的教派争论经文。某一句具体的经文很重要吗?可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利益和由利益分割引起的矛盾。也可以说很重要,因为涉及背后的利益纷争的合法性,以及矛盾解放方式的合法性。死面饼还是发面饼不重要,重要的是罗马正统和日耳曼蛮子的分野;哈里发是不是只有四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分野;吃不吃鱼拜不拜圣母用几个手指划十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服不服英王法王俄罗斯沙皇陛下。同样,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站在食利者一边还是劳动者一边——或者你自以为自己是在哪一边的。我现在把价值辩论背后的利益纷争摊到桌面上了,还有必要去争论经文吗?
二十、分析经济思想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否则就难以看到真相。这是我给书生们的忠告。
**********************************************************************
经济学不应该放在本科。如同宗教不能让未成年人接触一样。
没有社会经验,体会不到阶级压迫的学生,读了这种学科,建立了扭曲的经济观,再接受世界存在经济压迫的观点就极其困难了。不仅如此,这些书呆子还会一切以教科书为圭臬,拒绝追本溯源,更拒绝放宽眼界。接受新的观点,就意味着颠覆他们的三观。这样的代价,他们接受不了。
下面这些自称学过经济学的人,没有一个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原著,对经济史的了解也非常肤浅,却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西方经济学使用边际效用论替代劳动价值论的过程。
他们对两种价值论的来龙去脉的理解,停留在教科书的只言片语上,外加他们的老师在课上的胡说八道。毕竟对他们来说,颠覆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心理代价太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关闭评论了。
*****************************************
谢邀。
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
《国富论》使用劳动价值论,指出了“游惰阶级”(地主、贵族、僧侣和为他们服务的仆役)对“勤劳阶级”(产业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剥削和对社会的危害。
《资本论》使用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以及由此造成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不使用劳动价值论,怎么可能看得出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喜欢使用“人们”这个词,把游惰阶级、勤劳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混到一起。于是,彼此之间在社会之中的利益分割再也看不见了,自然也就不再存在阶级矛盾了。
但是,任何一个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阶级社会都是1%统治99%。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人们“这个词,究竟是指1%,还是99%?还是说1%和99%没有区别?1%和99%人人平等,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吗?
《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三本书,都是以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经济循环,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则把每个人都设定为相对孤立互不影响的“鲁滨逊”,究竟哪种分析思路更接近真实世界,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不言自明。
因为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回避了1%和99%之间的关系,所以就没法解释经济危机、大萧条、滞胀和实体凋敝、金融暴走(土地价格暴涨)的现象。
因为不好用。
首先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一套逻辑严谨非常自洽的理论,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所以就不要试图用各种例子来证明“劳动价值是错误”的了,这必然是徒劳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也没有这么做,它们采取的是另一个方式:劳动价值论也许是对的,但在现实中不需要。
这就有点类似欧几里德第五公设:平行线永不相交。
你不用试图从现实里找出“平行线相交了”这样的反例,找不到的,因为欧式几何学是完全严谨而自洽的。
但你可以抛弃这个公设,另行搞出一套“非欧几何学”,然后指出这套几何学在现实中更加好用。
那为什么“劳动价值论”是对的,但是并不好用?
因为它“经济”的色彩太少,“政治”的色彩太浓。
劳动价值论推导出了剩余价值,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弊病,预言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然后呢?
剩余价值是多少?资本主义的各种改良做法对剩余价值的影响有多大?资本主义会在什么时间点以什么方式灭亡?
不知道。
这就有点类似于,你告诉我"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有种种弊端,最后都会死的"。
我只能承认你对,然后转头把你的意见丢到一边。
因为你既不能告诉我如何延缓死亡,也不能告诉我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死亡。
那我要你何用?
这种理论只在一种情景下有用,大家都懂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它“政治”色彩太浓。
但问题是,这种情景不能当饭吃,我们仍然需要一套理论在这种情景之外的时刻,”定量“地指导社会的运作。
所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断地迭代发展,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而且在实践层面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而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发展就没有被那么地广泛关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马克思的经济学被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这么多年了, 讨论来讨论去还是一本《资本论》。
为什么?
因为不需要,他们的目的简单粗暴,所以原始版的资本论就足够实现他们的用途了。
你们想想,有什么理论是从来不需要考虑继承和发展的?有什么理论是还拿着百年前的著作作为“唯一”真理的?
《圣经》吗?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的学科,自然的其中所研究的理论就会被研究者拿去指导经济活动,然后根据某个理论对经济活动指导的成果来判断这一理论是否正确,最后通过不断的将理论是经济活动进行对照,最后将其逐步完善。
其实这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提出理论假设、实验验证,然后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完善理论。
我们大部分人接触劳动价值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这却并非马克思独创,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者是李嘉图,而李嘉图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又脱胎于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是西方传统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和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从19世纪中后期就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对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并未照单全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改进为自己的理论,恩格斯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论实际上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正统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一脉相传的劳动价值论,另一个是马克思改进后的劳动价值论。
西方抛弃劳动价值论的原因很简单,抛弃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因是经过实践之后发现理论与实际不相符;而抛弃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原因更简单,那就是他们压根就没去实践,或者说没有实践验证的机会。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所构建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里市场是自动均衡的,搞好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这种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将近二百年,但这近二百年里虽然西方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却危机不断,最后1929-1933年空前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传统经济学理论对此既无合理解释也无解决方法,除了复读市场万能给不出任何别的解决方案,但显然各国政府不可能啥也不做,然后告诉民众经济大萧条会在某个夏天奇迹般地消失,所以自此以后西方传统经济学失去了其统治地位,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自然也跟着失去了地位。
凯恩斯理论认为市场自动均衡的条件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因此他认为现实中市场并不能自动均衡,需要政府采用相应的经济政策去影响供求关系以达成供求平衡。凯恩斯理论鼓励政府干预,世界各国在放开手脚干预经济后确实摆脱了经济危机重新走向了经济发展之路。
凯恩斯主义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现代经济学主流的价值理论是均衡价值理论,这一理论出现的比较早,在传统经济学及其附属的劳动价值论破产后均衡价值理论取而代之并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西方国家没有实践的可能,因为实践的前提是公有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其实一直在回避价值的问题,以对价格的研究来替代对价值的研究。其中集大成者就是均衡价值理论(在传统经济学兴盛时就一直存在,后来逐步完善),均衡价值理论以供求关系为切入点去研究商品价格,发现了在均衡态势下影响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各关键要素的情况可以完美的解释并预测商品价格。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研究价格就足够了,因为价格是以货币计量的价值,研究价格和货币就等同于研究价值。其实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并不算错,或者说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经济问题能更合理的解释现实中经济现象。
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点非常不同,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以人类的尺度来看是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体是“完美”的,自然科学的理论只要可以解释物质世界即可。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不断演进发展的,换句话说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客体是“有缺陷”的,一个理论只解释某种社会现象是不够的,能够研究、发现、理解、消除人类社会的“缺陷”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目前人类社会的总产出是十分丰富的,如果平均分配到每个人头上都是可以健康体面的生活的,可实际情况确实有些人没吃没喝被活活饿死,有些人大量浪费、无意义的囤积物资,无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是咱们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的这个“缺陷”都存在。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它确实是想找出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制造穷人这一社会缺陷的原因。
均衡价值理论只是从表面上分析了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理论并未深入解释货币、价格、价值等等因素与“贫穷”这一社会缺陷的关系,因此哪怕这一理论再精妙再能解释经济现象也无法替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生前就对这种只研究经济现象而不深入其本质的理论嗤之以鼻,并直白的斥责其为“庸俗经济学”。
目前西方现代经济学其实一直没有摆脱“庸俗经济学”的巢窠,凯恩斯主义也好、新古典经济学也好、理性预期学派也好长期以来只关心表面的经济现象,醉心于用各种精妙的理论去解释货币、税收、供给、需求等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却对真真正正影响社会发展及稳定“贫困”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真是咄咄怪事。
如果用一种理论去解释当下的经济现象、预测商品价格等,显然均衡价值理论是要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更适合的,这点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完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遭受到的经济发展问题正是例证。
但要说均衡价值理论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更高明或者更正确显然也不对,起码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方向不断完善还是有可能解决“贫困”问题的,而沿着均衡价值理论的方向再怎么研究也没法解决“贫困”问题,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和理想型态显然不是少部分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起码那些占人口大部分的贫穷者们肯定不甘心就这么穷下去。
这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从来没有被经济学主流学界认为是经济学著作或者规范性理论。 既然都不承认是经济学理论,何来抛弃一说?
症结一:糟糕的适用性
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评价如此差?这就要提到“马克思的时代局限性”。请注意,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1818至1883 ——这个年代太过久远,很多“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系统科学”的理论都还没出现或没发展起来。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上缺少现代意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既没有引入数学量化概念去证明其结论,又没有规范的社会性实验设计来佐证。没有了“科学性”和“规范性”,马克思的诸多政治经济学理论,比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都是非常主观的判断和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总结,更多是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感觉上的总结,这就导致其理论的适用性在分析经济现象时非常差。
症结二:奥地利学派的挑战
在奥地利学派诞生之前,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固有价值理论”(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三人的劳动价值理论,都算这类)。以马克思为例:他认为商品包含有一个“固有价值”的属性,这个属性是客观的(所谓“客观”就是不受人的主观影响),所以“固有价值理论”也可以称作“客观价值理论”。然而奥地利学派之父卡尔.门格尔在其代表作《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首次把“商品价值”与欲望的满足度联系起来,虽然门格尔这本书中从来没有提及“效用”一词,但实际上他开创了“效用价值”理论——书中所说的“欲望的满足”就是“效用”的另一种说法。由于“效用”是主观的(对同一个商品,不同的人体会到的效用不同),所以门格尔也相当于是开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先河。后来“奥地利学派”的很多理论体系就是在“主观价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主流的经济学家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为注重人类心理变化的边际效用去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而非抽象的劳动价值。他们还提出生产需依靠不同的生产要素,而非单一劳动,于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则坚持劳动价值理论为正确的。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诠释劳动价值论的缺陷,价值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判断,那么如果你觉得创造出来的产品的价值是客观就存在矛盾, 同样的工人生产一瓶可乐的价值,对于一个美国消费者的价值可能就是稀疏平常,但对于一个欠打发的地区从未喝过可乐的消费者来说价值无疑是更高的。那么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我们如何去比较这样的价值差别呢?如果统一假设同样产品的价值一样去指导工厂生产,那么不同市场的产品策略也就无所谓区别了,也就不存在市场细分和定制化的产品概念了。
后来奥地利学派更是提出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并通过“机会成本”建立了“归属理论”(imputation theory)。然而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会持续递减。因此资本家会倾向于把生产规模无限制扩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但是在引入了机会成本之后。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当产量扩大之后,“边际成本”不一定是递减的,可能在达到某个平衡临界点之后反而会变成递增。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指导企业生产规模上又犯下了非常明显的错误判断,按照他的理论,企业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彻底垄断,全部生产由一家公司来做,但现实是完全垄断不仅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企业并不会愿意扩大生产而是通过控制产量,提高价格来榨取更高的利润率实现盈利,这就违背了马克思提出永远边际递减结论。
症结三:缺少理论上的独创性
在政治学上,马克思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而且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教条也具有知识上和实践上的意义。但事实是,在所有严肃的经济学家看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被认定是一条死胡同,而且没有足够的理论原创性。
《资本论》的结论和思路更多是对于古典经济学,诸如《国富论》这样古典学派理论的总结,很多书中的论述则更像马克思的读书笔记。 劳动价值的概念跟当时经济学的主流客观价值论并没有更进一步,本质还是客观价值理论那套东西。 至于剩余价值说则更倾向于一种政治判断和价值观, 而不是经济学理论。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这里就不多说了,其缺陷主要是忽略生产活动中的风险要素,资本要素还有最严重的对于“利息”理论的错误理解。
总结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主要是在政治学上而非经济学,如今的经济学里有公共经济学这样的专门分支讨论政府和经济活动的关系。 对于严谨的学术领域来说,给出一个宏大并且主观上感觉对的结论并不难,难的是你要如何科学的证明它, 而劳动价值论更多是提出结论而非证明,这也就限制了其理论价值。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人类理论的一个基本法则。
当一个理论,能够抛弃劳动实体,依然能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为什么非要拿出一个劳动来论证呢?事实上,抛弃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一部分理论仍然是可以成立,比如说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危机理论。
因为没用。
企业里的人是最务实的,一个理论有没有用,就看按照这个理论搞出来的预测准不准。
劳动价值论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想要利润就剥削。
那合理的推论就是,咱们变着法的加强剥削,企业就能获得高额利润。
那简单,血汗工厂呗?
结果呢,东南沿海的血汗工厂全死光了吧?
好吧,光剥削不行,提升效率,把企业产品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面,这回总能横扫八荒了吧?
结果呢,教培市场没了,你老师效率高有啥用?
外卖干死方便面,是方便面生产商不努力吗?
你从生产侧永远也搞不明白为什么。
所以,如今你说你要创业,天使轮投资人上来先问你,赛道是哪个?市场有多大?你的客户是谁?你的主要竞争对手?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啥?
看到没?没人关心你的劳动生产率,没人关心你是不是会剥削。
这个套路为啥大家喜欢用?因为好使。
就这么简单。
你那个劳动价值论不好使,错的不是这个世界。
之前听耶鲁大学的政治哲学mooc的时候教授正好讲到或这个问题。
批判的点有如下
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个批判在于创造价值的要素不一定是劳动。即Sraffa的玉米理论。假设一个社会中只有三种产品,劳动力,玉米,和燃油。劳动力可以制造燃油,劳动力可以制造玉米。同时玉米可以制造劳动力(提供食物),玉米可以制作燃油。而燃油既不能制造劳动力也不能制造玉米。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基于玉米计算价值和基于劳动力计算价值的计算过程是等价的。也就是说如果说价值的源泉在于劳动的话,同样也可以说价值的源泉来自玉米 。(原文是玉米劳动力和书,改了一下但意思不变)
第二个批判是否认资本家或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完全是在凭借其资本来利用劳动力赚取剩余价值。可是管理能力,风险承担等因素,自己个人的发明,知识与才智被忽略了。同样,家庭内的家务劳动并不能作为商品,那是否它就不创造价值呢。伴侣间一方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否包含通过家务劳动支持ta的另一方的劳动价值呢?
第三个批判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号称科学理论,但其中自然存在隐含的道德判断,从而使其失去其科学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隐含了“劳动者应该拥有其劳动”这个假设。正如Robert Nizick所说,如果人应该获得他劳动所得的所有产品,那为什么不把一瓶番茄汁倒进海里,那么番茄和海的混合液体就都是劳动的产物,你也就应该拥有整片大海。
这个假设的深层来源在于把人作为世界中心的传统。假设磨坊主雇佣人来推磨坊,按照劳动价值论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磨坊主剥削。可是如果磨坊主是用一头牛来进行同等的劳力呢?牛甚至没有被支付工资,然而牛的“劳动”却不创造价值。其原因即在于假设了人的崇高性。当然这种崇高性是启蒙运动的一脉相承,其源头来源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也使得人类成为了迷你的神灵。人的劳动成果属于人类,就如同人类属于上帝一般”的宗教思想。正因为这一道德假设,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能作为科学理论成立,而应作为道德理论或是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