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问题怎么没多少人关注呢……
我感觉这个问题涉及多学科,只靠研究它就足以拿到一个(甚至多个)博士学位了。所以先马一下,这个要说的话估计文献和书都要堆两三米高……
我邀请了在跨学科方面有独到见解的 @国得杰 ,提问者你幸运的话,能得到他的解答;同时我的一切相关讨论和打赏也准备好了。
要我来答的话…… 这问题,看在我还是做创作比较多的份上,
我投降了。
我们学校入学考试的时候是不能摸琴的,给你几个动机你自己挑一个发展成一首曲子。
几个动机明显是不同的风格,有传统的,也有12音的,曲式不限,乐器不限,自由发展。
很明显就是在考察动机的发展能力,和曲子的结构能力。
所谓作曲,也不像物理数学一样在一定标准下有正确答案,但是总体来说动机的发展和结构还是有大方向的,不可能说一个作曲家,不知道怎么发展动机,怎么去结构一个曲子的整体。
就好比给一个文章的开头,让你往下写,你身为一个作家却不知道怎么往下接,或者写完整个一个流水账,毫无段落结构可言。或许有的文章(曲子)是这样,但是如果可以在其他地方出彩,也可以引人入胜,那就是好文章(曲子)。
在古典派的时代,大作曲家们能用的技法非常有限,通常既要迎合人们的审美,又要表达自己,也要让宫廷满意,你的和声不能太离谱,节奏不能太夸张,发展不能太玄学,有太不和谐的部分就是在冲击人们的三观,是在违背神的旨意。哪怕是贝多芬,也不会完全脱离功能和声,只有在别的部分下功夫。
所以大体上,在那个时代如果不依靠乐器作曲,是有迹可循的,有绝对音感,又有内心的和声听觉,又了解每个乐器的声音,是可以实现直接在纸上写作的。
像我们听到的天才莫扎特,虽然传说有夸张的部分,但想必也是听觉极为优秀,又恰好有旋律的灵感,二者结合,脑子里想的比弹的都快,那当然也不需要钢琴了。
以前的作曲家大抵如此,自幼学琴,听觉良好,自然而然就会有旋律浮现,然后把它发展,配上和声,优化织体,结构全曲,一首曲子就诞生了。而有经验的作曲家,下笔前这些就都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了。
到后来,题主举到的瓦格纳的时代,如果他不去尝试,不创造理论,不去弹和听,他可以创造出“特里斯坦和弦”吗?会引发调性危机吗?如果不去尝试,他也不会成为瓦格纳。
所以随着调性的渐渐崩坏,作曲家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创造作品。
在音乐上,很大一方面就是在破坏传统的调性和声,在其他方面,也和各种科学技术,宗教宫廷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变化所挂钩。
所以,大体方向可以想象,发展可以想象,想要的恢弘或者静谧的效果可以想象。但是你要创造新的音响效果,要创造新的和声,要打破人的听觉习惯,那光靠脑子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靠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试验,最终选定自己要的效果,成就一个名作。
再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你别告诉我他是纯靠内心听觉和想象写出《春之祭》的…
虽然在现代技法有只以谱面为准,毫不顾忌音响效果,更重视理论的作曲家。他们可以不依靠乐器作曲,或者说就算依靠乐器作曲也和想象中没有太大区别,因为要表达的东西已经不完全是听觉的享受了。
可能一份乐谱就像一纸论文,一份漂亮的乐谱就足够了,里面有新意,有以前的人们没用过的东西,那就是厉害。但是在他们的作品里,你换几个音高会改变谱面的意义,音响效果却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如果不用太过考虑听觉,那还听乐器的声音干什么。
所以回到问题,就不能一概而论。
厉害的作曲家,不是都不用乐器作曲的。
但是,他们总会用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的作品变的优秀。
作曲家内心听觉再强大也需要有一定的工具的。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肯定都是在钢琴边上写作品的。就连拉威尔给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配器也是在钢琴上弹了很多遍的。
至于推荐看书的。可以打听打听,哪个作曲家是靠看理论作曲的,打听出来了就知道,看书写作品的都是末流作曲家。这就跟看兵书打仗一样扯。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内心听觉强大也只是纯粹的意识,万一那个音跑调了,内心听觉未必能反应过来。这就跟做设计,再牛逼,也不能拿着脑袋里的图纸去个人指导工程。还是得落到纸上,看到模型了才行。音乐也一样,内心听到的,写出来,未必和实物是一样的。瓦格纳就发现过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听起来跟想的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海顿当年自己有一个乐团随时可以调遣,然后把写的东西实践一下,听听效果。所以海顿的很多交响乐作品写的非常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