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理解,中国汉语传统音乐在今天可以听到的,大概可以分为五类。
平民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雅乐,宗教音乐,民族音乐。
这五者是相互联系但是又相互区别的。
从乐器来讲,锣鼓,唢呐,胡琴,八角鼓,三弦儿这类的就比较接近平民音乐。
往往用于婚丧喜庆,红白喜事,或者说戏曲伴奏,街头乞讨亦或者劳动人民的歌舞娱乐,助兴而已。在音响水平比较差的时代,想让半个村的人都能听到,他们就往往以声音大著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嘛,京胡唢呐的高亢真的已经到了刺耳的程度,但是《百鸟朝凤》《夜深沉》也很好听。
这方面大概就是你题干里提到的嘈杂之音,他本身就是俗的,就是来源于俗的,俗人,俗世,俗事。
现代城市人想要欣赏他们,你必须要有情怀或者相关的生活体验。
你可以试试干一整天重体力活,然后休息时候悠闲的躺着,你可能会发现不堪入耳的嘈杂之音,也挺好的;
或者参加一场农村的婚礼,体验一下“喜气洋洋”的鞭炮和唢呐。
而文人音乐大概就是古琴,古筝,琵琶(大多是独奏)这类的,大多数古代那些文人雅士(地主阶级官僚或者文人),或者至少粗通文墨之人的作品。或是他们寓情山水的伴奏,或是他们游戏人间的艳曲,流传至今的比如《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春江花月夜》,这类的。这种往往强调一个“雅”字。因为文人雅士的小聚或者游戏山水往往只需要满足三五成群的人能听到即可,所以不必刺耳高亢,三五知己能懂就够了。而宋元明清以来,市民阶层的出现,又使得平民音乐和文人音乐有所结合,产生了类似《彩云追月》这类广东音乐,《姑苏行》这样的江南丝竹。
宫廷雅乐,也就是包括用于各种宫廷仪式,祭祀的所谓雅乐,其实宫廷里也有文人音乐和平民音乐,因为雅乐实在是太过于“雅”,一般人很难从中听出什么好听,悦耳的感觉,所以皇帝真的想听曲子放松放松,也不会让人奏雅乐的,那个都只是用于正式仪式而已。。。
远古的咱们不提,因为基本已经失传了,目前所谓“雅乐”我只听过天坛神乐署的中和韶乐,也就是清代雅乐。还有控弦司,礼乐嘉谟他们复原的明代雅乐。
有几个典型特点
一,庄严肃穆但是绝对不能说有多好听。
二,有词,有音,有舞,三者配合。乐器出来一个音的同时,合唱一个字,同时舞者做出一个动作。
三编制宏大,按照中土原声乐器的八音分类
有金属的编钟,
石头的编磬,
竹子的笛,篪
匏类的笙,
土烧的埙或者缶,
木头的柷(读作祝),敔(读作雨),
丝线的古琴,古筝,瑟
皮革的鼓。
以麾为指挥棒。
这就是您孜孜以求的雅乐在中国的现状,您可以上网搜搜相关音频视频(中和韶乐或者礼乐嘉谟),看看是不是“好听”。
宗教音乐则可以看做宫廷雅乐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体,因为佛道两教的存活主要还是靠皇家和老百姓布施,而演奏的场景也是以皇家典礼或者民间白事,法会为主。这方面,以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为代表,qq音乐有相关专辑,您可以自行欣赏。
最后,提到了民族音乐。此处民族音乐指的是,近代以来以西方的方法,用中国民族的东西(唱法,乐器,五声调式,内涵等)去做的音乐,比如各种二胡狂想曲,兵马俑交响曲,瑶族舞曲,北京喜讯到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