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部分作曲家写一部交响乐需要花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架子不好搭,前人把路都堵死了;主旋律太难了,不小心写得心满意足的段子,闺女说,这是抄的《假如爱有天意》,我去;各种起承转合,承上启下,复奏变奏,想起来了搞一段,想起来了搞一段。各种嫌弃作曲软件,手写又挑稿纸,还挑铅笔,冬天手冷,夏天蚊子,总之,好难哦。


user avatar   eSoundKevinH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传统作曲范畴,大家都是在纸上写谱子,然后用自己最熟悉或精通的乐器,来验证音高与时值上的听感,随后进行完善或修改。如果这个作曲家很有钱或者很有权势,那么他的效率会高很多,很可能一个手写初稿,交给助理之后没多久就可以变成完整的总谱,并直接交给乐团内部验证听感。

即使借助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即时反馈,也一样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完成一部交响巨制。

首先需要作曲家本人确定所有的音符,可能会先写一个钢琴缩谱,并且确定配器和全部的乐器法记号以及全部的表情记号,他的助理(同时可能是谱务)要负责总谱数字化录入和编辑(可能还要做MIDI听一下)然后输打印出总谱。

在这期间,如果作曲家的作品是委约创作的话,还需要开好几次会,来确定这个作品的气质。这事儿自古以来就有,听起来很玄学很不爽,但是金主就是会提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反馈。很可能,金主提前几年就向你邀约,为某个大型活动或者某种主题写作一部大型交响乐,所以作曲家并不会像那些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制作人一样随手就搞出来了,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方向,还要结合委约命题本身和金主们的喜好,才能真正的落笔开始创作进程。

所以即使放在现在来看,传统作曲的前提下,你要写作一部交响巨制,在有金主的前提下,都至少是按着三五年这么走的。

一部交响巨制,首先是恢宏兼顾细腻,一个作曲家要达到在一部大型作品里自如控制作品的气场,怎么着也需要至少二十来年的功底,即使祖师爷赏饭吃到撑,强如莫扎特、贝多芬、西贝柳斯、马勒这样的青史留名的作曲家,也都得有个十几年的功底才能真正发力。发力了之后,必有功名利禄和爱恨情仇的困扰,早点想开,也得好几年,晚点想开可能也就活不长了。

所以你看,你需要在人生头三十年就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作曲家,然后就有各种委约找到你,什么都要写,可能要写各类乐器独奏小品和练习曲,可能要写各类大小型独奏与协奏曲,可能要写歌剧或者歌曲,可能要策划表演和指挥,可能要教课,可能要应酬。这些事儿,在你的作曲家生涯开始后占个二十来年很正常,到你五十岁了,终于可以平衡自我追求和金主需求的时候,你还能有多大力气写出一部惊世骇俗流芳百世的交响巨制嘛?

当一个作曲家,目标是写作一部类似于贝九德九马六等等这样的交响巨制的时候,他要做的可就不是写作这么简单,而是研究、写作、革新、开宗立派这样综合的事情。

所以跟大多数学科一样,我们要先爬山巨人的肩膀才能真正的瞭望,可是强如古典主义三杰,他们也是先爬上了巨人们的肩膀,然而那时候的巨人就如此难爬了……

现在,巨人们已经形成了叠罗汉的状态,你说,爬的能快多少?

题外话尾声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代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可以让效率提升上百倍,甚至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替代大部分底层工作。提升是有的,人工智能也是很强的,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依旧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情绪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在近未来,绝无可能替代艺术工作者的原因。

人工智能在音乐方面的强大,是在于生产,而不是解决需求。它可以通过每天学习十万首以上的谱例和音色控制,来自我完善,来计算音乐的写作方式甚至创新写作,但是,它无法识别情绪,当需要筛选一个作品是否对人起效果的时候,还是只能人来做,也许遥远的未来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时候人们可能也有新的艺术追求了吧。

大概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liu-yu-96-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强调一下,写交响曲本身是一件很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大到有点承受不了的程度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写个交响曲需要给自己选个创作语言风格,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个其实就很坑了,因为选择的余地比较多,而且在这个阶段作曲家可能想法很多,做筛选可能就需要不少时间,这项工作做完可能还一个音没写呢已经过去很久了。

再就是无论现代作曲还是以前的作曲家,创作时间都有限,因为创作本身赚不到钱,所以大家都得上课,演奏,指挥养活自己和家人,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时间再创作。对于莫扎特那个时代写个交响曲的工作量(单纯写音符的工作量)就比现在少很多,现代使用的乐器多,音符多,无论用软件还是手写,光写出来时间也不少,更不要说还得修改调整了。

最后,为什么很多很厉害的作曲家也创作得很艰难呢?很简单,因为他们要求高,很多人觉得他们追求完美,这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相写得与众不同,也就是说如果现在面前有一万种解决办法,他非要找到第一万零一种办法,更好的办法去写。很多我们现代人看着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东西,其实仔细想想都是不得了的东西,就比如贝五交响曲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连接的那个段落,光看手稿影印件就能看出上面起码有两三种不同写法,当然,我是分析不出来之前的想法,因为太乱了,其实从c小调到C大调的过渡其实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只不过贝多芬不想让这个过程真的那么简单,他选择了一个简单但是又很特别的手法,所以作曲家对于这种情况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找最好的写作办法。那么到了现代,作曲家面临的处境就更糟糕了,因为前人留下的手段太多了,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太狭窄了,如果想有一定的标新立异,那真的得想破脑子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代作曲家作品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

至于创作十几年的作品,这种可能性大概率是作曲家写了一点觉得没思路就停下来了,等自己积累一段时间以后再拿出来继续写。


user avatar   gao-xiang-30-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代一个光棍作曲家的日常

早上7点起床洗漱

7点半做早饭吃早饭

8点出门买菜

8点45到家,开始摘菜洗菜切菜淘米

9点45休息一会冥想一下,顺带看看新闻(不小心玩了会游戏)

11点半准备坐下来准备作曲,发现肚子饿了,重新回厨房做中饭。

12点半吃完中饭打扫厨房油渍

1点半眯一会

3点起床冥想一会,顺带看会新闻(不小心玩了会游戏)

4点半痛心疾首,强迫写了几小节,思想各种不集中。

5点半肚子饿了,去厨房热中午剩下的饭菜。

6点吃完饭,顺便煲剧,剧真好看,一下刷了两三集。

8点洗完碗,罪孽深重的回到五线谱前,发现下午写的跟屎一样,陷入冥想,顺便看会新闻(一不小心玩了一大把游戏)。

11点半有些困了,发现已经坐五线谱前3个半小时,一个音也没动,恍然大悟,今天状态不对,早点休息,明天早上一鼓作气写完!

这一天天过去,两种结局:

1,作品永久黄了

2,被交稿前几天狂抽烟喝浓茶不睡不吃不喝不拉不撒的赶完作品




  

相关话题

  如何逼自己喜欢上歌剧,交响乐这类高雅艺术? 
  有哪些好的意大利非歌剧古典音乐作品? 
  请问「钢琴热」在中国还能持续多久? 
  如果把全部经典的交响曲听一遍需要多少时间? 
  电脑编曲,电音和交响乐哪个更难? 
  长期听古典音乐会让大脑更聪明吗? 
  在交响乐团演奏时吹唢呐会发生什么? 
  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和副指挥都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我们要弹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 
  一直习惯听古典音乐的人听到流行音乐是什么感觉,会喜欢听吗? 

前一个讨论
最近看了许多共济会的阴谋论被吓到了怎么办挥之不去呀?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的后代?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