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好啊,这是要开美国行政法辩经大会,能发不少期刊文章了。
懂王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提出要征收的,看这个名字,就像是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决定关税,本身没毛病,虽然传统上征税的权力居于国会,但过去几十年间,国会已经通过一系列立法把关税问题授权给了行政部门处理。问题在于,行政机关的决定也不能瞎拍脑袋,按照《行政程序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法院是可以审查行政机关的决策,并宣告违法的行政决策无效的。
对中国特定商品征收 25% 关税,这个决策就很有问题。
按照特斯拉代理律师的说法,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决策中没有给利益相关方提供足够的机会发表评论、没有充分考虑作出决策所必须的因素、没有为决策提供足够的事实依据。从目前的新闻报道来看,参与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其他企业,也采取了类似的立场,剑指税收相关决策制定过程的程序合法性。
法院在面临这类起诉时,主要有几类不同的审查标准,在不同审查标准下,法院对行政机构所给予的遵从(deference)程度不同。
可以看到,如果引发争议的完全是法律问题,关乎行政机构如何理解法律,那么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决策可谓「看都不看」;如果引发争议的是事实问题,那么法院对行政机构的遵从程度就会提高。例如,如果行政决定经过了正式的听证程序,那么法院会看是否存在合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行政决策;如果是通过相对非正式的方式作出的决定,那么法院会主要关注这一决定是否是「武断或任意」的( arbitrary or capricious)。
理论上,起诉美国政府的公司还可能要求法院签发临时禁制令,暂停就特定商品征税。就在今年,就有这样的例子: Invenergy Renewables LLC v. United States 案中,一家新能源公司就成功率获得了法院签发的禁制令,暂缓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所征收的关税。
美国是如何作出对华加征关税决定的,涉及的商品类型如何选出,依据是什么,说真的,光看各类新闻报道和公开资料,还真搞不清楚。中国想了三天三夜没想明白的事情,让美国的企业家们自己去逼宫问个清楚,也挺好,说不定还能产生一些行政法经典判例,给权力的笼子加个防撬锁。
要是资本的力量都能用在像是这样的地方,那多好啊==
如果你看过特朗普如何把赌场经营破产就会发现,这个“商业天才”所谓的“交易的艺术”其实就是赖账,组建新公司发垃圾债券来还债,讹诈股东……
至于后来被特朗普冠名的一堆商品,从特朗普矿泉水到特朗普大学其实至少有一半都不成功。
看特朗普在商业上的起起落落,其实可以这么来形容。他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智慧,一直都在经济周期里面打转转。也即是说,他就好比乘着浪的一艘大船。浪起的时候跟着飞,浪落的时候因为船够大而没有沉。
迄今为止特朗普的税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当然如果特朗普真的像他所说的那么商业奇才,相信他会是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税表曝出来大肆炫耀。
知道了特朗普在商业上的表现就很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刻的状态。首先,早年特朗普破产时跟银行讨价还价的筹码就是一句话“大而不能倒”。其次特朗普应对破产危机的方法就是发放垃圾债券。
反应到今天的美国政府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翻版。大而不能倒,疯狂发债印钱。
那么不难想象,特朗普接下来要做的也一样。那就是想办法接着发债来给这些企业发钱以偿还自己错误的“欠债”。反正钱不是他特朗普的,这个时候给你们这些企业发钱换来的是对我特朗普的支持。至于这种妥协会不会威胁特朗普的声誉,被人指责贸易战不对?这个大概率不会发生,反正贸易战的协议已经签了不是?
总之,特朗普不是彭佩奥也不是班农。反华是为了选票。他并不在乎是真的让中国受伤,还是装模作样让中国受伤。只要国内的红脖子愿意为他投票即可。
至于美国利益,美国信誉,美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都要靠边站。
没啥实质性影响,不过是政治上互相呕气而已。其实英国佬也不是真要收留港独们,就凭一万港币一张的申请表,从中就看得出:英国所谓的“收政治难民”不过是一场作秀而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们国内那些无脑支持自由人权的票仓们一个交代,傻子才会真无偿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表现,以及我国政府做出的不同反应来看:英国更像是口头反华,但身体很诚实;土澳就是真一根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比如在华为上,英国就是反反复复,至今都没把话说死。在香港问题上,也只是头口声援,没一分钱和一个特工的出钱出力。更没有像土澳那样傻不拉几的在世卫带头要调查中国新冠疫情,反而与中国一起力挺世卫的权威。而且在汇丰事件后,伦敦金融城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展开各项与中国金融合作业务。总之,英国就是各种摇摆,看着反华气势很高的样子,但最后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以英国的外交能力,是不会出懂王式的失心疯与土澳般的无脑跟。我认为中英之间以后还会嘴炮不断,但最后该怎么做买卖还会怎么做买卖。毕竟英国是个信封“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远利益”的势利眼,和谁过不去都不会和钱过不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