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康熙文化水准到底如何?尤其是汉文化素养? 第1页

  

user avatar   da-yin-yin-yu-z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庸有个很有名的观念,“明帝少英主,清朝无昏君”,对爱新觉罗氏皇室评价极高。而康熙帝,在清朝12位皇帝中,无论是哪一方面,又都是名列前茅的。

康熙帝玄烨,论文化水准之高,在我们一般印象中,中国历代帝王中似都算屈指可数的。这位天赋异禀的官二代,不仅顶级高富帅,还雄才大略。他“文治武功”两大方面,都搞得太出色,近乎完美。他的拥趸,不分满汉,都是自干粉,最爱送他“千古一帝,旷世未有”8字短评。

这些年来,清宫戏霸屏,康熙帝成为网红,几乎每集都背着手踱步一副霸道总裁样,观众却始终如饮醇缪不反感,也是因有此群众基础在。


从史料看,康熙从8岁登基,到68岁突发疾病死去,61年中几乎马不停蹄干各种大事。


康熙在当代如此受欢迎,与作家余秋雨、二月河、金庸的推波助澜有关

他大概是最会操心的一个中国皇帝了,几乎日日夜夜操劳国政,一辈子就没消停过,允称“劳模”。他擒鳌拜、他平三藩、他治河运、他收台湾、他征葛尔丹、他与俄国划界、他改革弊政、他生了55个娃......这些业绩,3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光彩夺目。

是的,就连文化素养,康熙帝都宛如大师级别,有汉学家称他是“最博学中国皇帝”。在现有记录中,他古今贯通、中西并蓄,广泛涉猎数学、西医、化学、天文、地理、数学、音乐、测量、制炮术等等高深学问,简直天雷滚滚。而且,其汉文化素养也是一代学霸,能诗会画、出口成章、精通多门外语,由大清内务府刊刻的汉文集《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4集176卷,俨然其实力证明。



这样的康熙,简直就是汉武帝+达芬奇+钱钟书+饶宗颐的综合体呀,天纵奇才到令人害怕。但是,如此超逸绝尘的“康熙”,却也让我屡犯嘀咕:完美到如此地步,到底有无美化甚至是掺假的成分?因为,有些事仅据常情常理就能有所领悟的:康熙帝再天纵圣神,也非三头六臂,也得吃喝拉撒睡,一天也是24小时,如何能做到日夜操劳国事的同时,精通世间几乎所有学问?

过去,一位史学前辈下断语:“康熙是一位特别好名的伪君子,不如其子真性情远甚”,细想是有道理的。这就是说,治国有道且博古通今,可能是康熙刻意打造的“人设”。而他也有能力设置这样一种自我形象,并载入史册。


焦晃版,公认最好“康熙”


从现存一些靠谱材料看,康熙在西学方面涉猎甚广、兴趣最浓,大体是可以确认的。至于造诣如何,确实无法证实。

清初,依然有很多传教士入华,以传学之名曲线传教,亲近过康熙也留下记录。法国传教士让-弗朗索瓦·热尔比永(汉名张诚),他的那本《张诚日记》曾很清楚写到,康熙很喜欢数学、化学等学科。该日记1690年5月3日条,说康熙“每次上课,几乎没有一回不称赞欧洲科学的”。这是很吊诡的事情:康熙帝热忱拥抱“赛先生”,竟要比鲁迅胡适们早200多年。



据《清代西人见闻录》材料,康熙对西方传教士恩宠有加,上谕直接视为“家里人”。他让这些人领俸禄、受爵位,待遇甚至更优过朝廷大臣。他出巡时,基本都要带上传教士,陪伴左右。1682年,他到东北巡视,还有过一个有趣之事:归途中,大河水位上涨,无法徒步过岸,而此时只有一条小船。康熙只唤南怀仁一快过河,连其岳父佟国维都丢下不理,可见天恩殊绝。南怀仁那也是感激涕零,说皇帝待他们,“如同密友一般,盼我不离开他身边”。

康熙这种表现,细究起来也挺正常。一者,他生长深宫,受管甚严,生活枯燥,且8岁丧父,10岁丧母,频遭人伦不幸,既受伤又孤寂的心灵得不到抚慰,青少年时代传教士们给过他莫大慰藉。比如汤若望就是伴随着他长大的“忘年交”,他亲近西学很顺理成章;其二,康熙一生都很实用主义,他接触西学不是纯“玩票”,意在有益与国政。尤其是经历过“扬汤之争”等事件后,他确信西学在一些实务上更靠谱。



还有一点,其亲身经历,也易让他对西学抱有更深好感。比如他小时得了天花,差点没命,是汤若望救了他;1693年即康熙三十二年,他身患疟疾,当时国内中医措手无策,而传教士洪若翰等只进了几片“金鸡纳霜”(奎宁)就让他痊愈了;后来他患心悸与唇瘤等,也是传教士罗德先等给治好的。此后的他,还很努力自学西医,曾专门请白晋等传教士进宫,讲解人体解剖学。

他对西方科学、文化很赞赏,多数因此。他也的确勤奋学习过天文、数学、西乐、制药等,是有材料可查的。他对西学,实有一种自幼而来的亲近感,与强烈的致用心态。当然,前提是不能干犯他的权威丝毫。当有人告密汤若望有不轨之心时,他不念一点旧情,当场就判凌迟,显露刻薄寡恩的冷酷一面。

北京最古老教堂.由汤若望于1650年建造

更为严重的事件,发生在1705年:当时的教皇发昏,发令禁止中国教民祀孔祭祖,康熙帝立马驱除所有传教士,宣布决裂。内循环式的“闭关锁国”,直接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


康熙帝的“西学”,确实有两把刷子,至少可碾压彼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但他汉文化水准,到底如何呢?这个才是真正的迷案。



在大清公开的官方文献中,康熙帝于汉文化,那也是全能型的顶级高手。1670年,年尚17岁的康熙,接受大臣熊赐履建议,重开经筵日讲传统,请大儒们开讲儒学与正史,系统接受汉文化培育。此后的他,博极群书、学识渊博,不仅娴熟儒家典籍,还精晓音律、诗词、书法等高深学问。

这个官方塑造下的“康熙”,精研儒学、深通数算、娴熟理学,设博学鸿儒科,开馆纂修《明史》,襄赞编撰《全唐诗》、《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书法手到擒来,诗词出口成章,名胜到处留墨宝,简直生而知之,无所不能。



但问题的蹊跷在于,在民国后才重见天日的“清廷档案”中,康熙帝又近乎“汉文化低能儿”一枚。话说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大清皇家禁地首次面向国内学者开放。清廷大量讳莫如深的原始档案,及与官方“史实”有出入甚至绝然相反的记录,得以披露。这其中,就有关于康熙汉文化水准的信息。

1929年前后,亦即康熙逝世后207年,大学者陈寅恪曾深入故宫,耙梳这批档案。他惊奇发现,有太多康熙帝的“黑材料”。其中一点,是康熙帝的汉文化素养,完全与大清官方所宣扬的“主流意见”凿枘不合。据其学生艾天秩说,陈寅恪曾认真对他们说过,那批档案中,有大量康熙帝亲笔所写汉文批示与条子等,一翻就有种受骗的感觉。



他说,这些康熙亲笔,字如虫子爬不堪入目,句则大多不通,错别字连篇,压根不可能出自一位有高度汉文化素养的人手笔



所以,陈寅恪推断出这样一个“真相”:康熙应该是很重视汉文化,可他自身汉文化修养却尚属初级阶段,比起孙子乾隆帝还是差太远了。



那么,现存记载中,康熙那些“天纵神圣,日新德学”表现,该如何解释呢?陈先生解读是,康熙一生写诗繁多、赠送臣下题字、名迹御笔什么的是不少,有的表现还很优秀,那是因为有御用文人代笔。甚至,大清宫内专门豢养着一批有文化的“高级太监”,形影不离专项处理此事。(见艾天秩《他对知识分子有深切的理解——忆先师陈寅恪》一文)

说白了,康熙为了打造自身“天子圣明”形象,苦心孤诣地造假。陈先生这一说法,看似极端,其实证之历史,也是代常不乏的,并非特例。比如,我们知道,乾隆的诗文,就有大量沈德潜代笔;即便是到了现当代,此事亦非鲜见。陈布雷捉刀过多少文告、演讲辞?连后来的胡先生,不也是嚷着要“著作权”吗?这其实可说是常态,只是康熙帝格外“过分”罢了。



从这点看,过去胡适说,“一切学说均为假定,所有帝王史都属制造”,是有道理的。当代中国人似有“嗜清癖”,对于大清帝王总是滥加吹捧。可是我们别忘了,我们所谈论的对象,从来都不是什么纯学者,而是一个“君权神授”、始终处心积虑想要自我神圣化的帝王。

总之,我们能看到的,大体是人家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一切无非权力屏蔽下的产物而已。而后世人们,更不该选择性忘掉,这位银幕上风度翩翩的圣君,更是一位“错一字杀你全家”的主。分明忘却来时路,而君知否?


风声雨声彩虹屁声中,还有无数凄惨的杀伐之声,飘荡于历史偏僻处,同时血落如雨。




  

相关话题

  为什么郭德纲很喜欢用古汉语? 
  为何康熙在打赢沙俄的情况下还签订了这样的《尼布楚条约》? 
  为什么建国初期各种破四旧,反传统文化,批判孔子等等,几十年过后,现在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了? 
  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无法关门诛杀曹操? 
  中国古典文化会不会出现爆发性地复兴? 
  你感觉印度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韩寒访问台湾后写的《太平洋的风》这篇文章及其主要观点? 
  为什么知乎一部分人喜欢黑俄罗斯? 
  如何评价清朝与俄罗斯关于北亚的争夺,假如你是康熙,你会将北亚拱手让人吗? 
  日本果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社会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李嘉诚旗下企业和记黄埔因捂地、捂盘不良行为,被成都禁止新增融资、贷款?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朗道场论的GR部分的内容?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