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没有对错,只有立场”这一观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xiao-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森科直呼内行


user avatar   anastasius.sim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作为网民,至少能区分辩论中的攻击和防守行为,以免吵个架都自欺欺人感觉自己赢了。至少知道那些故意谬论,以免被人忽悠了还在叫好。

争论中往往存在立论攻击逃避,很多所谓的“故意谬论”会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其实早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在辩论中发现了,很多的故意谬论


逃避行为几乎属于承认自己对该议题的失败,事实上更常用的逃避行为是采用“不相干谬论”的攻击,攻击其他点,来转换议题。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当然可以解释得很深,对错判断背后的东西。但辩论种说这句话,意思就是,在价值判断这方面,我输了,但我不想承认,我想掀桌。这是一个逃避行为。

比如“不辩经”,这就是典型逃避行为,表达自己拒绝对话。

比如“海量专家比你懂,比我懂”,这也是典型逃避行为,以双方不具备相应知识为由拒绝对话。有说这属于自知之明,可笑,‘’我不懂‘’是自知之明,而‘‘我不懂,你不懂’’是拖人下水,是没有论据的情况下,判断出了‘’你不懂‘’。在有论据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我不懂‘’这点,直接用论据指出‘‘你不懂’’,不香吗?海量专的比较,恰恰不是自知之明,而是‘’我不管你懂不懂,我也挑不出来你懂不懂,但我这边自然有人比你懂‘’的流氓逻辑。就像《武林外传》的那句‘我背后有人’。事实上,根本没有专家给他站队,也不知道这些专家什么态度与分歧,也不明白专家与他们讨论点的联系与区别。

其实对方使用逃避行为了,基本可以直接结束对话了。你不是无理取闹,对方还要用这句话来表达拒绝对话的态度。辩论谁曲谁直已经很明确了。


立论,对于干货输出的大部分答主不是问题,毕竟传授知识情况下,辩论依赖于论据。但对于硝烟弥漫,时常暴论,缺乏依据的饭圈大V们,立论其实很困难。非常喜欢抬杠的普通人,明智点的,都只做攻击,不做立论,可以使得辩论中,对方没有反驳点,处于无法攻击的地步。在立论中用故意谬论,在热度回答中就很必要了。

比如“入了关就有大豪斯”,这是立论,属于“乞求谬论”,用一个并不清晰,双方不认可的假设性条件来建立A,B的逻辑关系,然而,由于A的不清晰,这种逻辑关系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说有说无,都是随心。

比如“少数民族不汉化,就是肥皂命运”,这也是立论,属于“归纳谬论”,除了纳粹德国,大部分国家的少数民族都没有这种命运,归纳谬论其实同样需要论据的支持。

乞求谬论归纳谬论,水平低劣,一戳就破,在输出知识的回答的立论中,往往采取“压制证据谬论”,刻意采摘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发现难度更高一些。其实很多人,都会使用这招来进行立论。对乞求谬论归纳谬论热衷的人,被翻暴论太正常了。


攻击行为,当然是杠精最多的地方,也是谬论非常多的地方。

比如“扣帽子”,这是攻击行为,人身攻击往往涉及“联想谬论”,我觉得英文更合适,Poisoning the well,这是一个对井投毒,井里的东西当然不可相信,借此建立错误联系。

比如“人民群众喜欢发泄情绪,你算老几”,这是攻击行为,属于“共同信念谬论”,这个内部蕴含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同,是难以证实或证伪的。

比如“蛋糕没多大,不做大,分了也没用”,这是攻击行为,这是典型的“或非谬论”,因为实际情况,是不可能非A即B的。

比如“你们要分蛋糕,分完了经济活力就下降了”,这是攻击行为,这是典型的“滑坡谬论”,因为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到达这种程度的。

比如,“鲍育明性侵幼童,他是美国国籍,中兴事件后他是中兴董事,所以鲍是美国派来的太上皇”,这是攻击行为,属于“事后谬论”,把两件时间相近事情,无端建立联系。事实上鲍恰恰是中兴事件,对抗美国的律师。

以上就是故意谬论的主要类型,感谢某些提供的素材。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完美的印证了一句名言——

当事实对你有利时,就强调事实,当法律对你有利时,就强调法律,当法律和事实都无利时,就拍桌子把水搅浑。

所以当有人跟你说什么「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时,他自己也知道讲对错他不占理。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我想用一个和其他的回答都不一样的视角来回应这种说法。就是人类作为一种物种,是天生就会讲究对错的。只谈主观的立场,没有客观的是非对错意识的,那是黑猩猩。

当代的许多道德自然主义的研究试图说明,存在一些可能天生存在于人类基因里的道德意识与能力,从而使得人类是唯一一个具有道德感的物种,与其他动物相区别。一个老虎咬死了人我们不会怪罪于老虎,但是要是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其行为进行惩罚,原因就在于老虎没有道德感,但是人有。然而“人是唯一具有道德感的物种”这一命题一直存在两种极端化的回应首先便是以《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为代表的一些进化论支持者认为,人的道德感只是以基因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的产物而已。其本质与自然界的群居动物之间的合作互助的“利他行为”一样,都只是基因为了自己延续的“自私”行为而已。而另外一种回应便是传统的伦理学家们的观点,即道德感与人的动物性或者生物本能完全无关,它完全只是人的纯粹理性以及后天教化产生的。针对以上两种极端观点,在21世纪兴起的道德自然主义企图用大量的实验依据证明:1. 人类的一些具有道德意义的天性与其他群居动物的合作互助行为有本质不同。2. 这些天性的存在同样证明了人的道德感有其生物本能作为基础。


为了证明以上两点,道德自然主义者做了大量成年黑猩猩与三岁之前的儿童的行为对比实验。之所以将成年黑猩猩和三岁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首先,黑猩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并且成年黑猩猩一般的智力水平为3-6岁正常人类儿童,即普遍智力水平是高于三岁前的人类儿童的。另外,三岁前的儿童普遍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全,且基本没受过后天教育的影响,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类最为原始的生物本能。而通过这一系列对比实验,我们发现了人类儿童可以完成一系列智力水平高于他们的成年黑猩猩所无法完成的道德行为,由此大大增加了人类拥有一些天生的道德意识与是非对错观能力的可信度。


一,合作后的分配行为
虽然为了某个特定目标合作是黑猩猩与儿童都会有的行为模式,然而一组实验似乎说明黑猩猩几乎没有分享合作成果的意识,如Melis(2006)所设计的实验中,如果在同时一块只有两个黑猩猩合力才能拉动的大木板两段都放有食物时,两只黑猩猩会合作拉动木板并各自享有各自那一端的食物,然而,当把食物集中放在木板中间的时候,黑猩猩在拉完木板之后便会产生争夺,胜利的一方会占有所有食物。而当Warneken(2011)对三岁以下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时,所有儿童组的儿童都无例外的选择分享放在木板中间的食物。这似乎表明,与黑猩猩不同,人类儿童似乎拥有参与合作之后应该公平享有合作成果的道德意识。

二,合作中的集体意识
即使黑猩猩与人类儿童都能拥有合作行为,但是在黑猩猩那,一个关于集体的“我们”的意识是缺失的。黑猩猩的合作依然是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与角色的合作,但人类儿童则不同。如Fletcher(2012)的一项实验表明,当我们训练黑猩猩与我们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个游戏之中扮演一个特定角色之后(比如让黑猩猩给我们积木,我们来搭),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角色与它的角色互换的话,黑猩猩是不会从事我们之前所从事的活动的,于是又要重新训练。但是在三岁人类儿童那,角色互换不会带来任何行动上的不成功。这种合作中的角色可互换性似乎说明,人类与黑猩猩不一样,在合作之中人类能抛开自己特定的立场与角色,以一个更加全体的眼光看待整个合作行动,因此拥有天生的集体意识。

三,对于搭档福祉的关心,
虽然同情心(sympathy)广泛存在于高等哺乳动物之中,然而以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为代表,它们的同情同伴的行为仅仅局限于不存在直接利益冲突不需要消耗极大精力的个别情况之下。而在合作之中,比如黑猩猩群共同捕猎猴子的情形下,至今没有任何报告能显示出黑猩猩在共同捕猎时会互相帮助(Melis and Tomassello 2013)。于此相反,幼龄儿童对于同伴的关心与帮助的范围要广泛地多,比如14个月大的儿童就能在实验中帮助他并不认识的成年人完成开门,搬书,跑去拿成年人想要的东西等对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十分困难的任务(Tomasello 2006)。同时,这种帮助甚至是不需要任何外在鼓励的,比如2岁儿童并不会在有妈妈的陪同下就会去完成更多的帮助他人的任务,甚至是一些根本不会引起被帮助者注意的帮助任务儿童完成的也不会比其他情况更差(Warneken 2013)。

四,行为的自我约束
人和黑猩猩一样,都会主动选择那些更加有力,更加具有合作精神的搭档,但与此同时,和黑猩猩不同,人类知道当自己评估搭档的同时,搭档也会评估他自己,因此人有主动约束个人行为符合集体要求的意识。比如Engekmann(2012)的实验中显示出,当一个儿童被要求照看另一个虚构出来的孩子放在桌子的物品时(“这些东西是属于另外一个小朋友的,他暂时不在,帮个忙保管一下哦”),观察人员发现,当受试儿童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时,不出意料,他会偷桌子上的物品,但是当房间里还有另外一个同龄人看的时候,受试儿童还会主动往桌子上添加物品。但是同样的实验在黑猩猩那结果却是,不管现场有没有另外一个黑猩猩在看,受试黑猩猩都会拿桌上的物品。这似乎说明,儿童在出于集体之中的时候似乎存在自我约束行为的意向。

五,对于“搭便车”者的排斥与惩罚
道德意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惩罚。而这类行为也仅仅存在于人类之中。比如Boesch(1994)的野外观察就发现,在黑猩猩捕猎猴子的活动中,即使是全程没有出力追捕的黑猩猩最后也能得到相当一部分猴子肉。同样的结论在Melis(2013)的实验中也能得出,在实验中,模拟“捕捉者”的黑猩猩们在合作完成了一项任务后获得的食物也会给全程没有参与的“搭便车”黑猩猩分享食物,而且“搭便车”黑猩猩得到的量与“捕捉者”黑猩猩的量没有差别。但是,在人类儿童那,扮演“捕捉者”的儿童们存在明显的排斥“搭便车”儿童的行为,“捕捉者”儿童享有的成果量也明显更多。(Melis 2013)

以上只是道德自然主义者做的各类实验的一小部分,但从这些实验结果中我们发现,对比人类最近的近亲黑猩猩,3岁以下的人类儿童拥有一系列高度道德化的行为倾向,比如公平分配成果,共同活动中的“我们”的集体意识,对于他人福祉的广泛地关心与帮助,集体之中的自我行为的约束以及对于“不劳而获”的排斥等等。与此相反,虽然黑猩猩同样有极高程度的智能水准,但是他们的智力全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仅仅关心自身得失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基于受试儿童的年龄之小不足以说明这些行为都是教育和理性思维的结果,道德自然主义者们相信,人类是拥有一些天生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能力的,而这些意识与能力可能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之中已经成为“智人”这一物种的生物本能了。

基于以上证据,个人对于“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的看法的反驳如下:黑猩猩才只讲立场,人类会区分对错。当然,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也不是说支持“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的人都是黑猩猩。事实上,对于这一观点的支持就已经足以证明人类是讲究对错的。因为支持“没有对错,只有立场”这一观点的人,不也是由于“这个观点是对的,其他观点是错的”这样的原因所以才支持的吗。所以归根结底,咱们还是一种必须区分对错的生物嘛。


参考文献:
Boesch, C. (1994). Cooperative hunting in wild chimpanzees. Animal Behaviour, 48(3), 653–667.

Engelmann, J. M., Herrmann, E., & Tomasello, M. (2012). Five-year olds, but not chimpanzees, attempt to manage their reputations. PLoS ONE 7(10): e48433.

Fletcher, G., Warneken, F., & Tomasello, M. (2012).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nd chimpanze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27(2), 136–153.

Melis, A. P., Altricher, K., Tomasello, M. (2013).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llaborators and free-riders by 3-year-ol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4(2), 364–370.

Melis, A. P., Hare, B., & Tomasello, M. (2009). Chimpanzees coordinate in a negotiation game.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0(6), 381–392.

Melis, A. P., & Tomasello, M. (2013). Chimpanzees’ strategic helping in a collaborative task. Biology Letters, 9: 20130009.

Melis, A. P., Hare, B., & Tomasello, M. (2006b). Engineering cooperation in chimpanzees: tolerance constraints on cooperation. Animal Behaviour, 72(2), 275–286

Tomasello, M. (2006). Conventions are shared (commentary on Millikan, Language: A biological model). Philosophy of Mind Review. (online)

Warneken, F., Lohse, K., Melis, A. P., & Tomasello, M. (2011). Young children share the spoils after collabor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2) 267–273.

Warneken, F., & Tomasello, M. (2013). The emergence of contingent reciprocity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6(2), 338–350.


user avatar   zhu-shu-shu-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看立场,没有是非,是错的。但是反过来,只有是非,没有立场,同样也是错的


其实很多言论都是有它的适用范围的,超出了适用范围谈某句话是否有瑕疵,很多话都经不起这样推敲。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说“不要听陌生人的经验,要自己感悟人生道理”


这句话并不是错的,有些人生道理确实是需要自己感悟的。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放大镜下知乎提问“如何看待不要听陌生人的经验,要自己感悟人生道理?”这句话,就会发现有很多瑕疵


比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就是听取别人意见经验的好处


语境往往很重要,具体是什么事也很重要,很多话放在放大镜下就失去了原有的适用范围了。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自己卖了总不会是对的吧?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但问题是立场本身就有对错。

对于立场问题一个经典的描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表明了立场的界限,超出这一界限的立场就是错的,对于以上标准还可以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作为补充。


user avatar   rocw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圈子,无是非”的翻版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世界上当然是既有对错也有立场的,之所以要把立场跟对错对立起来无非是为有些人做了错的事辩解罢了。

对错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你怎么辩解,决定对错的那些观念都已经成了本能,比如不想死、不想挨打、不想挨饿、不想失去自由,从这些最基本的本能出发基于同理心人也会倾向于不杀人、不抢夺别人、不强迫别人、或者大部分宗教都强调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爱邻如己”这些。无论你怎么说这些东西来自宗教,可你就算把宗教禁止了,这些观念还在。

但有些时候人就是想违背这些道德,就是想杀人、想剥夺别人、甚至想强迫别人。他们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的,但管不住自己、或者别无选择,那怎么办呢?只好拿立场给自己辩解。“我杀他因为他是犹太人!”“我杀他因为他非我族类!”“我抢他的东西因为他剥削我!”“我xx她因为她是资产阶级!”“我敲他的闷棍因为他们xx人都比我富!”

为什么他们这么作行得通呢?因为观念这个东西即使是多数人基于本能的选择,它也是一种选择。是选择就有立场,有立场的东西当然看起来和只有立场的东西差不多。于是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相似性来否定普遍存在的道德、法律、宗教信仰和他们利己的疯狂之间存在什么差别。

有趣的是他们这种小市民的嘴脸甚至可以借此被抹上一层马克思主义的色彩。我们知道布朗基首先指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点,指出不但国家、政治、宗教带有阶级性,甚至连文化、审美、伦理都带有阶级性。从这个理论出发,一切伦理、道德和文化都是带有阶级性也就是立场的。那某些人就可以依据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自己践踏道德、伦理、审美说成是反抗剥削阶级甚至带有革命性了。

但我要说这两种行为本质上都是诡辩,你堆再多的形式逻辑或者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没有用。因为每个人都有立场,并不等于每个人的立场都是利己的。就像屠格涅夫的《罗亭》里那位“个人主义者”说的这个世界上存在几种人。

“自己想活,也让别人活的人“

“自己不想活,但让别人活的人“

“自己不想活,也不让别人活的人“

这三种都跟我们这些左翼哲学家没什么关系,他们是最厉害的第四种“自己想活,但不让别人活的人!”这种因为自己只重视自己的立场,所以因为每个人都有立场就把它们混为一谈。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立场不一定是纯然利己的。就好像不能杀人、不能偷盗、不能抢劫。在社会主义大白天,我挥霍无度或者赌博破产,最终身无分文,我可能选择去跳楼,或者趁还有钱的时候买点毒药自我了断,我不会去杀人抢劫,因为我咎由自取。这时候我的立场就是遵循了社会的普遍观念而不是纯然利己的。因为如果我只以自己为尺度,我应该趁着自己体力还好去偷盗抢掠,甚至趁着自己还没破产之前尽可能的坑蒙拐骗。等我靠这个发了财然后再去发表一番基于形式逻辑的高论,甚至背几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我就成了左翼思想家了!

但这真的左么?这种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左翼话术真的是马克思主义么?错了,它无非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和“准资本家”甚至“键盘资本家”,准备为了利润和好处践踏一切道德和法律的时候给自己找的借口。只不过我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比欧洲晚两百年,所以这些市侩可以拿马克思给自己背书了而已。

马克思认为人人都有立场,但无产阶级基于自己的立场应该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去支持一个帝国主义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列宁在这一点都没有犯错误,他在《提纲》里说帝国主义战争不管谁先开第一枪都没有正义性可言,列宁不是护国派。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绝对没有吗”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那你这句话是对是错?”


我可以这么说。这句话,在它被使用的大部分场合下是对的。但是同时也是虚伪的。

因为这句话预设了一个“绝对客观”“绝对中立”“超越阶级”“没有立场”的视角。

考虑到这句话不会用在科学和数学问题里。而社会和政治行为里,所有对绝对中立的宣称都是虚伪的。

考虑以下场景:

当我们在为英雄的贡献和牺牲的动容时候,有人说英雄“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他想表达什么?

我们在愤怒于敌人的残忍的时候,有人说对方“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他想表达什么?

当有人在你背后捅了你一刀,对你举着刀,一边后退的时候,他会说什么?「我是叛徒,我忏悔」还是「对不起,但是我有我的立场」?

事实上,这句话基本上不会用来称赞岳飞。而只是会拿来消解英雄,或者为秦桧开脱。

不会用来缅怀烈士,倒是会用来为昭和招魂。



宣称这句话的人。口头标榜的是“超越立场的绝对客观”。身体却很诚实的选择了立场站定。

事实上,这句标榜“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的话,就是在宣称“我和你对立”或者“我准备背叛立场”

但是他们甚至不敢宣称对立,他们只敢假装中立。

虚伪又怯懦。


这不是什么超越立场的中立,而是一份假装很委婉的对立宣言。




        

相关话题

  有五六千万资产真的够不上中产阶级吗? 
  真的有天生性格凉薄冷漠的人吗? 
  男人维护女权是一种什么心理? 
  2036 年养老金或耗尽,十四五延迟退休将「小幅逐步调整」,你怎么看? 
  北京预收房租不得超过 3 个月租金,有哪些好处? 
  如何评价b站up主未明子对分析哲学中“小将”成分的批评? 
  如何评价「呼格案」专案组组长冯志明因为贪污受贿一审获刑18年? 
  警方发现在青海失联女大学生遗骸,发生了什么? 
  永不停止的让渡是否自然而然的通过赋予永久的使用权导致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暂定)? 
  英国研究发现「戴口罩使人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蓝色医疗口罩 」,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 

前一个讨论
奥克人是什么民族,怎么现在不提了?
下一个讨论
陈红在《大明宫词》中几乎全程面无表情,为什么比起现在的演技差美女,她的太平公主备受赞扬?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