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不是自己擅长的专业或领域却要信口雌黄、指手画脚,制造恐慌情绪,带歪舆论节奏,给国家决策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当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一句“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的话,在海外引起掀然大波,一个香港著名文人就撰文对陈毅元帅的言论提出尖锐的批评,原文如下:
“中央一位负责首长居然说到“即使中国人民全部无裤,也要自拥核子武器”,这句话在我们听来,实在是不胜愤慨。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实说,那绝不是好政府。我们只希望,这只是陈毅一时愤激之言,未必是中共的政策。 不知陈毅是否了解,一个人民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出来,这个国家也是决计不会强盛的,而这个政府是一定不会稳固的。中共制造原子弹,不知是什么用处?能去轰炸美国吗?能去轰炸苏联吗?当这些光屁股的人民造起反的时候,能用原子弹将他们一一炸死吗?当英法联军攻打苏伊士运河时,英国早已拥有核子武器,但苏联一声恫吓,说要以飞弹轰炸伦敦,英国只好乖乖地收兵。中国再努力十年,也决计赶不上英国在攻打苏伊士运河时的核子成就,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这段言辞表面上看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慷慨激昂的建言,是对当时中国中央政策一个重大决策的质疑。其实很多观点都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存在大量的常识性的错误。
首先,中国为什么要造原子弹?
很简单,造原子弹不是去炸美苏,而是为了打破别人的核讹诈,为了给中国人民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这层意思在电影《横空出世》中,李雪健扮演的军官就讲得非常清楚:
其次,陈毅元帅说的“当了裤子也要造原子弹”,只是一个比喻,就像我们经常说“这个目标我们用牙齿啃也要啃下来”。事实上当时中国造原子弹的花费与国民经济相比并不大——1964年中国GDP大致在1500亿左右,造原子弹每年只投入2—3亿元。
最重要的是,这位文人不清楚,有些时候军工与民生并非是对立的两个领域。比如,高能炸药与合成氨技术就在科技树的同一条分枝上!知道合成氨技术是干什么的吗?是生产化肥的。
化肥工厂一个是需要合成氨技术,一个是需要合金钢技术(化肥生产中产生的高温高压对设备材料要求很高)——前者与原子弹在科学树的一条分枝上,后者呢?与核潜艇的要求基本一致——你能造出核潜艇,就能造出化肥厂的设备!
1964年我们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然后就掌握了合成氨技术,1970年我们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我们又掌握了合成金的技术,然后就是我们大规模建设化肥厂——化肥产量开始飙升,1965年中国化肥产量不过区区173万吨,1970年过后就开始迅猛飙升——到了1979年就达到1068万吨,几乎增长了十倍!化肥产量飙升带来的就是粮食产量飙升。
历年化肥产量
历年粮食产量
为什么80年代后中国人突然就能吃饱肚子?仅仅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吗?没有上千万吨化肥产量为后盾,你就是神仙也变不出让十亿国人吃饱肚子的粮食!
所以,当时搞原子弹不但是为了打破别人的核讹诈,而且也是改善民生——呃,可能有人拿北韩来抬杠了,请注意化肥生产的两个条件,北韩就算是搞出原子弹,没有合金工业,也建不了化肥厂!直到现在影响北韩农业产量最大的因素就是缺乏化肥!
最搞笑的是,还预言“中国再努力十年,也决计赶不上英国在攻打苏伊士运河时的核子成就”!这个就不用驳斥了吧?
还有一点也很无知——“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这位作家永远也不知道核弹小型化是多大的技术难题,直到今天除了5常外,能够实现核弹小型化的一个巴掌都没有!而且他也不会知道,核弹小型化才有实战的价值(才能上核潜艇,才能上洲际导弹)——才能建立真正全球化核威慑!
你看看,一个文人仅仅是因为无知,发表一番言论却能因为他个人的影响力造成很坏的影响,除了添乱还能有啥积极作用?
这个香港文人叫查良庸,笔名金庸。他的这篇文章发表于明报,题目就是《要裤子不要原子弹》——这个标题就很有公知风格,普通人很容易就被带歪了节奏。
金庸显示已经去世,现在我来挖这样的“黑历史”好像很不厚道。其实,我的本意是对事不对人,我个人也是金老的粉丝,他的武侠小说对我的青春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述这段历史我只是想讲一个观点——即使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他对于其他领域同样是无知的——说实话,金老这番言论对于国家战略的理解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经常会问我——为什么你容不得公知对于国家公共政策的批评?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难道不对吗?
现在我就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当然可以对国家公共决策进行批评——前提是你得懂。
不是你的专业就不要信口雌黄指手画脚,这不叫“不同的批评的声音”,这是制造恐慌情绪,是带歪舆论节奏,给国家决策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看看我们一票公知都干了些什么?
律师在指点经济政策,文科生在批评理工科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在教训管理层怎么执政,个个自我感学良好,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智力不如班长,自恃却超过省长。
说实话,任何社会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公平,但是中国社会却是能做到相对公平的。如果是体制内,你是市长,认为你有省长的才华,还有可能是怀才不遇;如果你就是一个普通人——现行政策无论再烂,都一定比你自己想出来的“高明主意”好一万倍!
你是律师,可以去谈国家法制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你是教师,可以去谈教育改革的不足与建议;
你是医生,可以去谈医改的问题与建议;
……
跨界可不可以呢?
可以!前提是你得对你发言的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互联网时代,咨询这么发达,动动手指维基百度知乎一下,基本可以对某个领域的基本常识了解得七七八八,这样你的言论才可能基本靠谱,对不对?
可是现在网络上都充斥着什么言论呢?
不谈喷子杠精,前段时间,一票著名的“经济学家”跑到日本转一圈回来,就大肆吹嘘日本到处都是“百年小店”,这体现了日本人真正的“工匠精神”,然后就骂一通中国人怎么怎么浮躁劣根性等等。
这番言论让我很不理解。
一个小店做了几十年上百年还不发展,还只是一个“小店”,而且这种情况还很普遍——这说明什么?“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狗屁!那只能说明日本经济几十年都没发展!在中国,几十年做一个小店的,我只看见那种偏僻的村庄,人员流动性基本为0,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陶华碧,以前也是开一个“小店”,如果她去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就没有风靡全球的“老干妈”;
李红,过去也是开一个小餐馆,如果也去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就没有强势崛起的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
推而广之,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不正是从一个“小店”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吗?
一个破“小店”搞了几十年还是一个破“小店”,能解决多少就业?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最多能养活一家人吃喝拉撒而已!这只能说明日本社会陷入严重的阶层固化。这也能成为中国某些公知吹嘘的对象?这也能成为中国商业未来发展的榜样?
现在“批评”的舆论中,真正靠谱有真知灼见的凤毛麟角,更多的就是这些脑袋进水的言论,更有甚者,还有人故意带节奏,用片面的信息误导公众的认识。
深度文章会第一时间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欢迎大家订阅。 原文链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