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中国2098》科幻系列作品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就是:虽然稚嫩,却已破土

所谓稚嫩,是说这些作品虽然已经在奋力地追求自己的独立性,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那些外国先辈的影响,能看到很多发达国家艺术作品的影子。除了叙事上的独特性,在艺术风格上面,其实更多是继承,而不是开拓。这种艺术风格并不完全符合叙事的着力点。比如说有不少人诟病的:虽然把叙事放在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和随之而来的大工业的美感,但这种精神最终的目的还是人民的美好生活,而这种艺术风格所描绘的人民生活却并不令人神往。所以说叙事风格和艺术风格并不完全匹配。

所谓破土,是说新的叙事风格正在形成,正在得到承认。一种文化的兴盛,往往会带来新的叙事风格,而新的叙事风格会带来新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这个链条里最末端的部分。我们以前的艺术作品,要么并没有蕴含叙事,要么就是蕴含着外来的成熟的叙事风格(比如苏式宣传海报),要么就是毫无艺术风格可言。我们文化中自己的叙事风格还没有形成,也没有得到艺术家的认可。我们的叙事风格先是跟着苏式的风格跑,然后又跟着欧美的风格跑。

但是最近这两年,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一种中国独有的,与苏联、欧美日都不同的叙事风格在逐渐觉醒。先有《流浪地球》电影版,后有《中国2098》,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乃至于广泛的认可。它们的叙事仍然是粗糙的,甚至于是笨拙的,就好像是还在学步的孩子,不停地犯下各种低级错误。但是它们的叙事仍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艺术家们仍然在寻找能够与这种叙事风格匹配的艺术形式。《中国2098》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它显然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形态,但它的出现——这个事件本身——所带有的意义就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价值。而民众的追捧,也意味着,大众对新的叙事已经有所期待。你会感觉到有一种东西正在汇集,民众其实正在等待着艺术家将他们难以总结、难以具象化的心绪变成电影、画作。

所以,虽然稚嫩,却已破土。我们可以预期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入到新的旅程之中。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这不是基于21世纪科技展望的科幻作品,而是工业党+夸张式苏联风情作品。说实话,2098年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可能是画中这个样子; 这就好比四万年后人类文明也不可能是战锤40k这种太空歌剧作品所描绘的一样。

都2098年了,工地上的机械竟然还是如此地笨重、脏兮兮、缺乏美感; 人类的建筑物竟然还是已经被当代都市规划界和建筑界批倒批臭的巨大化赫鲁晓夫火柴盒,而且还是屏风楼。还是建议作者多关注一下当代的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行业动态吧; 另外也可以参考一下游戏「纪元2205」里的未来工业长什么样。

画中也没有任何繁华的都会商业街、生态友好技术、简约和流线型设计、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可能出于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各种原因,画师本人有意避免这些要素的出现,但它们对于科幻作品来说是技术上和逻辑上必要的。千万不要告诉我,2098年的时候国民享受不到这些东西233。

另外,也能看出画师通过作品表达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情调」。譬如说,象征个体价值的符号在对庞大的混凝土、机器和标语的刻意强调的对比下显得十分微不足道; 有答主提到的推着婴儿车的夫妇,无疑是最好的佐证。此外,「海平面上升50米」这种科学上极为离谱的设定,其实扮演了一种鞭策人类的灾难的虚构角色,而这种灾难--至少在画师看来--只有当人类诉诸凸显集体主义和工业党符号的remedies时才能被克服。也就是说,正如通过火狱的惩罚威吓异教徒悔改一样,画师在通过虚构的宏大灾难,向受众传达宏大叙事的必要性。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流浪地球爱好者、中国2098的爱好者和轻视个体价值者可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不管是夸还是骂,都在纠结于“前三十年”的风格,但其实这风格是有前三十年的情节的小盆友硬套与前三十年精神不相符的西方蒸汽朋克风格的结果。

这种后灾难的蒸汽朋克,在它的西方起源地就是为了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套路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灾难(比如核危机),为了应对这场灾难,人类发展出了一种异常拧巴的、蒸汽机驱动的反乌托邦世界。

中国人因为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堂课,导致后来补课时发展出一种工业崇拜,于是把西方人批判的蒸汽朋克当作一种特来劲的圣物来欣赏,也就是多铆蒸刚…

结果到了这套图的创作者这儿,直接把后灾难的社会主义理想国当作蒸汽朋克反乌托邦来渲染了,于是精神内核就不对头了:为了彰显战天斗地的社会主义精神,特地设定出一个大灾难让大家去斗… 给所有人一个住鸽子笼的未来,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解放战争时期的政委,给战士们讲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种对“我们的”(而非仅仅“我的”)子孙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种最质朴的初心,而不是在“献了青春献子孙后,在扭曲的钢铁巨兽阴影下,住灯光昏暗的鸽子笼。


还有一个黑点在《海殇》

《河殇》那一套,本质上是“士”高高在上,以上帝视角俯视“庶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正当化自己的特权。只是他们过去用“美教化,移风俗”的名义,现在用“改造国民性”或者其他什么名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人民就算被诱使误导,做了一些支持帝国主义的事情,也不至于被一个类似《河殇》的《海殇》之流的作品侮辱。

这个卫面的CPUSA搞出一个《海殇》来,是不是下一步就要用官倒、物价闯关、三提五统来对付红脖子和Amigo啦?


user avatar   mei-you-ren-24-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有些回答对这系列作品的评价有点奇怪,甚至有点暴打稻草人的意思。例如批判它宣扬“极权工业利维坦”,然而整部作品只有美国那一幕体现了政治对抗,且毫无重工业要素。至于其他,至多也就是人和巨型机械、巨型建筑站在一块,主题是大工业机器改造自然。如果仅凭构图+事物+色调就钦定是宣传“极权工业利维坦”,那会产生一些很搞笑的结论。例如:

渺小毫无个性的人类、远方的巨舰、铺天盖地的航空器、蓝灰色的压抑色调。要素齐全,然而这幅图拍的是诺曼底登陆。此处不妨论证一下这幅图是怎样体现盟军是“极权工业利维坦”的,或者论证一下导演摄影师选用这种镜头,说明他们是对盟军明褒暗贬的德三阴阳人?

我觉得看到一些要素,就给人钦点政治取向、政治期望,是件挺无稽的事。坦白的说我对这系列画只觉得构思很强,说不上喜欢,然而把他硬点成苏联至上主义重工业宣传画余孽、极权工业利维坦先驱则明显莫名其妙了。阿西莫夫在银河帝国里把未来的纽约描述为在钢罩下不见天日的高科技铁盒,他也是在宣传苏联吗?克拉克在《天堂的喷泉》直接想象出漂浮在赤道的巨型空间电梯,请问这能否表示他在描绘极权工业利维坦对地球人类的重压?对巨型技术造物的构想原本就是科幻创作中的一环,强行将其同未来的政治远景相联系,未免迹近于附会,这和“好莱坞电影里的亚洲人,只要眼眶间距超过5厘米,就是白皮请高级脸恶心东亚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user avatar   ChuyeKar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几天前这个系列第一次出现,就把图收了。

第一反应是很被amused,感到了这一套图的某些价值,

但是后味上总带点儿什么奇怪的感觉,所以谈不上无保留的喜欢,而且对它感情复杂。


首先呢,对作者想表现的观念我没什么评价—而且作者表达他的观念再清晰不过,这一点上,我还颇为欣赏这种直率,它内容里明白表达的也是种2010年代末的时代精神。


之后就是来自个人体验的厥词了。

我看到了的画幅里的主体,都是巨大的造物,看到了造物们稳定,穿刺,林立,悬挂,完成着各种构图,对抗着干燥的空气,划破沙尘对面的云朵—一面写一面想,也许个人对这组图的复杂感情就来自这里了吧。这种场景的「虽然缩小但是3D实景版」从小就充斥在我的生活里,而自己曾经总是无言的造物之间独力和干燥的空气对抗的那一个,所以触动自己的只有那些能共情的,比如画幅里的人,或者是能冀望的,比如云朵和作为背景的自然。

在作者的意图里面自然作为对照物和背景版的作用再明显不过,我也带着尊重放过不深究了;但是有主动意义的人的形象的缺乏,就让人感到冷漠和伤感了。



在旧有“战天斗地”的图像里,人类,浓眉大眼的大姑娘小伙子,总是要出现在构图的主要位置,操控战斗的进程的。这个主题不适合做那样的人物处理,但是现在彻底被动化的寥寥几个路人,却是可能违背了作者本意的。

比如吧,我个人现在也是一个能极大改变社会公共卫生状况,和现在危害最严重的流行传染病做斗争的项目的设计人员之一,项目处理的样本每天十万计,几百上千的设备列成阵列,想描绘它,要搞宏大叙事,那是完全没问题的。可是我不能想象阵列运行的画面里只有排线,屏幕和光点,而没有穿梭的实验室人员,推着高高叠起带着样本的手推车穿过气闸,没有他们在仪器间奔走的样子。

说个贡献要大得多大家也熟悉的,火神山的骄傲,不在于挖土机横陈,在于人嘛。

就算2098年自动化有了重大进展,观看者也不会关注那些造物并且共情的,连我这么个恋物的人也得承认这一点。



我也画画,也知道画人难,但是人可以画剪影,画背影,远景也能有,只要有心让他们出现,不是问题,要想让他们积极和环境产生互动,也不是问题。

比如吧,那么高密度的超级住宅区,或许至少可以有一个小小的轻轨站台做剪影,站长和他的忙碌的机器人们,候车乘客们的小小的烟火气,主席那句话可不是讲给婴儿车和寂寞的。

还有大建设大生产,作者想画,那个时代的画作,类似构图的全是例子。

至少不能让老七的寥寥数语成为仅有的人类存在。


作为温和的结语:要谈建设,可缺不了大脑和那双手啊。


user avatar   zhang-chen-yin-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搬运一下这个系列的后续几幅作品:

我认为,这些作品通过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元素与重工业风格相融合,歌颂了以工业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远景。作者通过作品中的宣传标语传达了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特色契合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而使作品收到了好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主义确实意味着人类充分地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然而,社会主义更多地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类社会,着眼于解答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因此,作者可以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在近百年前,有人曾对未来社会中的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设想:

人将抱定目的要掌握自己的情感,把本能提高到意识的高度,使它透明化,将意志的导线拉向潜在与隐秘之处,从而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创造一个较高的社会生物类型,也可以这样说,创造一个超人。
…………
人将无可比拟地更有力,更聪慧,更机敏;他的身体将更协调,其动作将更有节奏,其声音也将更有音乐感。生活方式将具有富于变动的戏剧性。普通人也将达到亚里士多德、歌德、马克思的水平。在这一山脉上将耸起众多新的高峰。

user avatar   guan-cha-zhe-wang-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基建朋克,有内味儿了

《中国2098》系列作品构建了一个“本世纪60年代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上涨”背景下的世界,塑造了一位在低轨道空间站“黄河站”工作的“老七”为主角展开叙事。

在这个构想宏大的未来世界里,中国联同东北亚国家共建了合围东海和日本海的大堤,之后又从堤中抽水灌进黄土高原,改善了西北生态;同时又在东海和日本海填海造地,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

观察者网找到了这位年轻画手,他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范文南(wb@铁憨憨nangesfg)。他毕业后在字节跳动工作。

范文南表示,作品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愚公移山”的启发。面对历史上的无数危机,“愚公移山”这种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前进,那么在未来,拥有先进技术和组织能力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不论未来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何种形式,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面对巨大危机时最后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这样一套农耕文明传统文化辅以现代重工业的“基建狂魔”大餐,令网友们过足了瘾。截至目前,在某社交平台话题#中国2098#的阅读量已逼近一亿,@观察者网 的相关推文也获得1.6万次转发。

还有网友将该系列中涉及美国的图片单独拉出来发到了外国的社交媒体上。截至发稿,图片在推特已有1272的转发和1万的点赞数。

如果说此前的“战狼画手”@乌合麒麟 是以紧贴时政的叙事,为我们剖析了中国人的“牛鬼蛇神”,那么范文南这次便是以浪漫主义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观察者网对范文南进行了专访,不过在此之前,请大家先细细品味下这套《中国2098》(全部图片均已获授权,文末附有作者本人标注的彩蛋):

以下为采访内容:

观察者网:你好,《中国2098》系列图片展示了一套令人惊奇的宏大世界观,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一体系的?

范文南:《中国2098》更像是给自己想做的视觉风格套上一个合适的故事,大概就是微博上说的“人民朋克”或是“大基建朋克”。

大三刷B站的时候,看到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视频,觉得比很多外国科幻还要科幻,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视觉叙事,(流浪地球当时未上映)于是想尝试一下。

就是那种场景里要有许多中国元素,真正当代中国的元素,比如沾灰的绿布和脚手架,工地的水泥搅拌机,“拆”字涂鸦,天桥上挂的塑料布标语牌等等,(略显刻板的中国元素即方孔钱、斗拱、庙、尺度夸张的飞檐,浮夸的金龙等,对我来说反而很陌生)它们有权利和科幻结合起来,而不是一提到科幻就是透明显示屏,飞车,英文广告牌,英文配音,机器人造反之类的。

到了今年1月初,央美毕业设计开题,第一次汇报完大纲之后被老师组通过了,于是就开始推进整个工作。

观察者网:你在构思这套有“当代中国元素”的科幻世界时,那些设备和场景的灵感又是从何而来,你有经常去工地吗?

范文南:我们画画的都有外出拍素材的习惯,虽然进不了工地,但现在手机的变焦功能完全可以在很远的距离拍到清晰的脚手架和起重机的细节,平时出门看见了合适的就随手拍。

我很喜欢风和雨水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的痕迹,南方水的痕迹偏多,北方风的痕迹偏多,有时在北京趁着堵车,我就用手机拍立交桥的水泥护栏,特别有质感。这些材质会被直接用到我的画里。

然后现代的巨型集装箱船、矿砂船还有油轮,我认为是特别有工业美学的,我在B站关注了中国船舶的账号,他们造船的视频给我很多灵感,当然也可以直接去搜索这些船舶的高清图片,还有中国在南海的挖泥船也是很值得参考的。

观察者网:那你又是如何最终敲定去画在“东海大堤”、“东水西引”这样超级工程呢?

范文南:具体的项目选择方面,通过对中国还未开始的超级工程进行调研,我发现这些工程项目都非常严谨,已经有很多专家论证过,还有些造成了激烈的争论,画起来怕会束手束脚,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于是决定,不要过于纠结和陷入一些政府已经立项或陷入停顿的巨大项目的可视化,也就是30年之内会建成和完工的工程,不要去考虑或者默认其已经完成。

回到背景设定中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里面最好画的是沿海“新长城”,首先它体量大,符合“大基建”主题;其次,它能体现中国人民和政府面对未来环境挑战时克服困难的决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它受到海平面上涨的前提条件而存在——科幻和现实结合最恰当。

网络上流传的种种中国未完成的“超级工程”中,它是不存在的,就是因为海平面变化的前提条件不存在,而其他的超级工程,比如藏水入疆、墨脱水电站已经存在大量论文和正反两方专家的辩论,不好画;或者是像烟大通道,技术上不存在问题,20年内完工,画出来缺乏概念艺术的预见性,所以“东海大堤”这个完全架空的东西,反而可以成为那些繁多的、论证过的、将要进行的超级工程的一个象征和“化身”。

“东海大堤”在中国沿海,有沿海就要有内陆,即还要有另一个“化身”,它可以作为中国大基建在内陆的代表;上文中藏水入疆、墨脱水电站等就是想找到一个内陆的“代表”,但它们已经证明不太合适(主要就是和“东海大堤”相比它们太为人熟知、太“真实”);而比较浪漫的方案是“黄土高原变绿洲”或“新疆盆地变成湖”,如果是前者,可以做一个乌托邦化的黄土高原——绿水青山加高科技,这样做可以尝试打破这几年概念美术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刻板印象——重庆加“赛博朋克”(我很喜欢重庆,但美术人有义务探索新的风格);如果说“新长城”是中国沿海大城市未来的新纽带,那么“科幻梁家河”就是中国内陆小城镇在未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下呈现的新气象。

观察者网:你在《中国2098》这套图里提到了是受“愚公精神”的启发,这有什么具体缘由么?你的作品对中华民族的战天斗地精神情有独钟,你是如何理解的?

范文南:我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愚公移山”是每个国人潜意识里的东西,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徐悲鸿的经典之一就是“愚公移山”,而且也确实和我要表达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可以增加代入感,在毕设汇报中让老师感到熟悉。

第二,这其实是一个烟雾弹,我表面上说愚公移山民族精神(确实如此),但实际你看到《海殇》出现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别的东西,我曾经自己想,这实际上就是八个志愿军,但只有一个装了真的炸药包,只要这一个带“真的炸药包”的战士到了碉堡门口,就OK了;但目前来看,情况没有这么悲观。

我的导师特别喜欢我的设定,但在今年2月份(观察者网注:国内新冠疫情在2月初达到高峰),他多次劝我换题材,怕我受到伤害——被某些人认为是“歌功颂德”扣帽子,在我认为没关系后就一直支持我,我很感激。

《海殇》在3月底完成,4月初中期汇报的时候被上面的导师组吐槽是“幻想”,我也没说什么,但到了6月份又有同学说“你这个应景”,这大概还是要感谢特朗普吧。

最后答辩时出于稳妥起见,我只在这幅画前停留了几秒钟,反而在文艺座谈会的截图部分讲得长一些,为了用最安全和礼貌的方法委婉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就算有老师有想法他们也不能再多说什么——毕竟文艺座谈会段落的截图已经讲得比我还清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张图就基本不可能在答辩中被某些老师的话术带歪然后扣帽子被恶心。

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我爱央美,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我上文提到的那种,而且这种问题也并不单单存在于央美一所高校。“爱国和社会主义是原罪”这种观点在中国也存在几十年了,但是上述观点的信徒在几十年间的经历就好像纳粹入侵苏联,在攻入莫斯科郊区后再也无法前进,之后便节节败退——随着“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和“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如今愈发可以感受到这场战争正在进入尾声: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理性讨论中国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和10多年前改旗易帜、破罐破摔的舆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从过去“中国和社会主义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到如今“在被解构的一地鸡毛的信仰废墟上,我们要重构自己的宏大叙事,重构中国道路的远大前程。”

说到战天斗地,其实这70年来就没停过,真停下来就亡国了;过去“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机器”相对落后,现在“人”依然充满干劲,但“机器”也越来越强;所以战天斗地的场面更加斗志昂扬;多说几句,中国工地上特有的标语和小彩旗让这种氛围变得更强,这个视觉符号我特别喜欢。

最后喊出我们的口号:一定要大力发展工业文化!

观察者网:《海殇》确实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图,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张“炸药包”的?是受时事影响吗?

范文南:首先这些场景全部在疫情暴发前就有规划了。

最早《海殇》的构图是一艘建造到一半废弃的美国航母被拖船拖着穿过对马海峡,而海峡上正在建设对马大桥,作为东北亚铁路的一部分;以此来致敬“瓦良格”号过博斯普鲁斯大桥;但后来我觉得这样不行:美国人想办法拆了苏联航母,却没有战胜俄罗斯人的民族精神,还让人怀恨在心;而我要杀人诛心,所以《海殇》就出来了。

我说的杀人诛心的心,是美国资本家和他们扶持的一整套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并不是普通美国人民;这就是为什么把地方选择在华尔街纽交所门口,还要把它变成博物馆。

对于美国这种军事强国,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我选择了用前者去对付它。

观察者网:我们注意到你有说@乌合麒麟 在你创作最困难时激励了你,可否透露一下这段往事?

范文南:那段时间我在绘画技术上遇到一些问题,也不确定画这种题材能不能让我顺利毕业,有些迷茫(和外部关系不大,每件事情做到一半都会产生这种情绪吧)然后“乌合大大事件”让我发现原来我不是孤军奋战哈哈,而且乌合画得太快了,又快又准又好,我就觉得自己太废柴了,不能这样子,于是就渐渐打起精神,解决技术问题,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

观察者网:最后想了解一下,你在@观察者网 微博留言里提到,自己曾受观察者网的启发,能否介绍下?

范文南:最早接触观察者,是2015年在B站,那时观网的内容挺简单,还有很多军事视频;然后就是思政课老师向我安利了张维为,与此同时我在观网APP的时评版块看到他的文章,于是就看了,深受启发,张老师的文章适合入门,各个方面都会讲到但又不会太复杂。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看那些更加专业向硬核的学者,比如文扬老师的广土巨族系列,罗思义老师的经济数据分析,后来还有温铁军老师、陈平老师、范勇鹏老师、沈逸老师等等等等真的太多了,一时说不上来了哈哈哈哈,当然还有你们自己的邀请码大全哈哈哈哈,他们给我的帮助很大。对还有金政委,这个不能落下。

以下为范文南本人对图片的详解和公开彩蛋:

详解图片为《厦门:东海大堤南方起点》,东海大堤场景中的标语解释:

大量的标语用以解释设施功能、场景地点、正在进行的事项等(福建、升降船坞、战列舰建造任务等):


此时的中国用的当然是北斗系统(BDS):

“拆”字涂鸦:受海水上涨被迫废弃的建筑残骸,为军舰安全会被逐步拆毁。

左侧标语中先出现了“人民”,即一切存在的基础。

“人民”后方是场景主体,即“船坞”、“建造任务”和下面的“听党指挥”,象征工业体系,人民军队和党的领导,三者与人民紧密联系。

主体后方的大堤上写着“把第一岛链建成和谐新家园”,意味着安全的地缘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和第一张太空俯瞰相呼应(第一岛链已经变成大堤的一部分),此标语和前景中的“人民 工业体系 党 军队”呈因果关系——强大的实力造就第一岛链的和谐。

最远景是某种正在建造的新型立体城市,它和大堤建在一起,上面写有标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语上方是党徽——这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此标语被放在最远处,意思是没有前景和中景里“人民 工业体系 党 军队”构建的国家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空中楼阁。

右侧中景建筑上的“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 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其放置原理和上一段相同。

军舰和建筑与工程船的关系:图中3艘军舰,一艘在建造,两艘在停泊,工程船从近景和远景对军舰进行了“包围”,且军舰处于大堤和船坞的保护之中,意思是工业体系是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撑,而军事力量对工业体系的保护是无形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正是因为这里有人民军队的军舰,所以大堤和新建的城市才不会变成帝国主义的战场。

公开一下彩蛋,关于建筑和船只编号的意义:表达对学校和室友的思念

洞库B-118:央美设计楼地下教室B-118,是英语考试,专业必修课和设计学院开会的常用场所

清海213:央美设计楼教务办公室213,选课申请重修补休课程核查学分的圣地,和工程船要干的事情有相似之处

升降船坞411:我的宿舍门牌号,船坞里有一艘没有完工的军舰,在这里有一层“划水”的含义——和室友们4年间划水摸鱼度过的时光

军舰612:央美设计楼原教务办公室612

军舰620:央美设计楼一个可以通宵肝作业的地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专访《中国2098》:对美国这种军事强国,我选择批判的武器


user avatar   zhou-ming-5-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赛博朋克的意指非常明确,就是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对科技发展是否真的有益于人类的怀疑,知乎上已经总结得很好,就是“高科技,低生活”,没有人愿意真的生活在赛博朋克世界里。

换句话说外国人弄这个就是自黑,就是反主流意识形态。

而这位作者能够把这种艺术形式转变为宏大的主旋律正面宣传(起码让不少人这么觉得),其他方面暂且不论,创意是很足的。


又看了几遍,单从画作上看,几幅画里看上去最宜居的是作者号称要批判的美国。

啊这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一片赞许,我也很喜欢,但是我不得不煞风景,说一点风凉话。

思想或者说主义是手段,目标是人们更好的生活,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这一组作品过度强调了机器。最终的目标,人民,却是缺位的。

以下是四幅主要描绘基建的作品。




作品非常好,雄伟壮观,可是空无一人,谁来欣赏呢?

这和流浪地球美术风格表面相似,但是其实是有区别的。流浪地球的重工业风格和现实世界有着很好的衔接。科幻的行星发动机很有未来感,而比较常见的运输车看起来就很朴实。观众就会觉得这的确是科幻,也的确是近未来,没有到人看不懂的地步。

而这一系列表现基建的作品,风格是上个世纪的工业风格,除了超乎寻常的体量确实没见过之外,并无太多的“近未来”感。

(流浪地球的风格明显更现代一些)

另外,黄土高原那一幅,灰暗的金属建筑加上凌乱伸出的吊机有一种破旧的工厂的感觉。“知青井新村”?我不认为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含义,但是它的确引起了遐想。


(有那味儿了)

(也有那味儿了)

(我无意冒犯,但我真的联想到了这一幅)

再说说其它的。


这两幅作品是及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但是如此的意识形态符号宣传从来不是中国的主流,上图中巨幅的上个世纪风格的宣传画,搭配荒凉的背景。前方推着婴儿车的夫妇们蜷缩在脚下模糊了面孔(来自其他知乎网友的答案)。

下图更加激进。巨大的国旗覆盖建筑外立面的做法,美国没有过,中国没有过,哪怕苏联都没有过。然而这却是一个国家的典型意向。

(感谢 @皮皮仙Z 提醒,大幅国旗覆盖外立面是美国常见情形。作品是写实的。我孤陋寡闻了。特此改正。不过这也引出另一个有趣的情况:如果美国都出现了海殇思想自我否定的话,这种高度特色的国旗挂法应该也作为“海洋余孽”一并废除的吧 )


(希望这不会给我带来麻烦)

左下角海殇的问题其他答案已经提到了,我们衰弱的时候西方人诱导出河殇来让我们否定自己的历史,国家乃至人种。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样学样。要反对就反对所有,不能只反对针对自己的。

总体说,这些作品的出现非常重要。图画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能够给予希望,激发斗志,促进团结,增强信心。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一系列作品的审美存在重大问题。我觉得对这些作品的宣传应当谨慎,如果随随便便就把它们捧上神坛,未来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对这一系列作品的作者我想说,非常感谢您创作了这些作品并与大家分享,同时您可以考虑一下我提出的上述问题。


user avatar   NLSZ-an-ha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从色调和构图上看出不对劲,总觉得这没有描绘幸福。有点像反乌托邦式的美国灾难。

你说的太对了,就是这个调调。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用来“宣传”的,而是一种“告知”,作者的所有细节都在告诉那些“被告知者”,对你会不会感到幸福,没有兴趣,你被告知的事情是:

  1. 市面上的同类画作中的欧美元素,现在被替换了。
  2. 该作品不以你们某些人避之不及的中国元素为耻。
  3. 该作品不以基建朋克表现出来的集体力量和个人渺小为耻,也绝不避讳。
  4. 阅读细节,阅读彩蛋,这些细节反而是市面上流行的西方文化不敢提起的,反乌托邦喜欢提集体个人二元对立,敢提岛链吗?敢提河殇现象吗?

我最欣赏的是,恰恰是他这种疑似反乌托邦的笔触,要的就是这种气魄。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将足够年代感的中国元素绘入其中,要来一个刘慈欣式的文化颠覆。那么自然框架也要超越。西方人讲究的是一个个人自由大于威权统治,处处都要在意不要把人在集体力量下显得太渺小。

为什么要赋予个体天然的正义?个体的权利自然要重视。但在文艺作品中这种天然的、先验的、非得人权高于主权的艺术表达,是不是充满了一股腥臭的“和平演变”味?

我他妈今天就是集体大于个体了,怎么着吧,就算我不一定认同这个集体大于个体,但我今天就是要给你那种先验的不由分说的反乌托邦表现手法先来那么一巴掌,不为别的,就为听响。

你如果是个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在反讽的殇派,那么细节会一点一点告诉你,这不是反讽,这不是友军,当你再思考潮流元素一个一个被中国元素替换的时候,你会感觉有什么以前站着很稳的大陆被人一条条的抽走。而且这些被替换上来的中国元素,绝不是那种迪士尼的中国古装电影动画片那样对中国元素一厢情愿的理解。再往下思考,当你发现这种充满集体主义色彩的“基建朋克”的宏大构图确实是出自一种中国人的得意时,并且也确实完全没有考虑欧美国家那种个体自由追求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你会发现你简直里外不是人了。

就是这种拒绝站在别人框架思考的感觉,才是这些画最让我推崇的部分。

我知道它会因此很招黑,但根本无所谓,作者又不是罗永浩,画画又不是来交朋友的。

就是要让你们知道。

比起上帝,我们更崇尚科技,比起个体,我们更崇尚集体。这就是我们的特征,哪怕是我和作者都不认同科技和集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人认同,而作者负责将它描绘出来,而你眼前呈现的就是现实情况,这些中国元素就是历史记忆,没什么可避讳的。包括那个并不全然代表着光彩过去的“拆”字,这没什么的,它再暗淡,也是发生过的事实,用这样的元素来描绘中国人的愿景,总比欧美元素和西方自由主义框架要更贴近真实。

这种文化潮流的替代感,如时代的战车从某些壬的脸上碾压,要的就是让你发现自己学了那么多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和审美瞬间崩塌的不适,要的就让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基准的审美者感到错愕,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我们不是来宣传,只是来告知。

你爱听不听,爱看不看。


PS:最好技巧更西方一些,元素中式一些,这类作品越多越好,把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摘掉把术单独拿出来。这倒不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告诉更多的人“我们可以这么做”、“我们可以把外来技术工具化”“把外来艺术去意识形态化”。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从20世纪末本就开始了,但我们确实有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现代化就等于西化。学好了“术”,然后慢慢拆解吧。




     

相关话题

  如何反驳「《星际穿越》毫无逻辑是烂片」的观点?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什么黑科技? 
  学绘画对于将来有用吗? 
  《三体》到底有多惊艳? 
  如果死了之后你发现自己是地球online这个游戏的作者,你会做什么? 
  科技股为什么都选择去美国上市? 
  如果外国人都变女人了会怎样?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物有没有称得上是国士无双? 
  如果未来机器最终取代人工劳动,仰仗人力资源的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 
  怎样的手机壁纸会显得逼格很高? 

前一个讨论
特朗普执政四年,制造业回流美国了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拜登称「一旦当选,便将停止与中国的贸易战」?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