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们尝试用各种极简的模型去理解奔跑这件事。尽管在简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严重的“失真”。对于奔跑这件事真的非常感兴趣,也没有好好想过其中的原理。所以,一方面,我尽量回答题主的问题,另一方面去探索如何跑得快的技巧。
把奔跑者视为质点,质点在水平线上做周期性的抛物运动。
忽略它在竖直方向的运动,
如上示意图,“ ”表示奔跑者在空中滞留的阶段,此时当低速时阻力较小;“ ”表示奔跑者落地,分为两个阶段: 为减速阶段, 为加速阶段。
人奔跑减速过程非常类似于打水漂:
两腿交替的时间越久,人的速度就越慢。有效冲量累积的效率高是一方面,阻力 作用时间越久,人的动量消耗越多,紧接着再“白手起家”……
虽然腾空时间太久也不利于加速(一方面是影响有效冲量累积的效率,另一方面后面补充),但对于行走而言是人突破性地“飞跃”:飞跃本身就需要人提供巨大的动能,其次飞跃的滞空时间为腿部肌肉蓄力提供充足的时间。脚落地的瞬间,由于躯体继续向前的惯性,使得阻力阶段 迅速转换为加速阶段 ……这样一通操作下来, 阶段的时间挤压到最小。
下文也有对于减小 阶段阻力的讨论。
我们先研究一个基本模型。
模型 1
如图,我们将人抽象为球杆模型。其中上球承担着球杆模型大部分质量 ,下球只占据小部分质量 ,轻杆质量忽略不计。下球在当前时刻瞬时受力平衡,则当摩擦力已达到最值时:
若我们令 得,
令
于是我们得出了摩擦因子 在自重 的作用下,允许倾斜的角度的范围。如果上球给墙一个壁咚(靠着光滑的墙),倾角是 ,则该模型刚好受力平衡。
我们发现 与对地面的压力无关,只与摩擦因子 有关。摩擦力虽然限制了加速的倾斜 角度的下限,但与 的大小无关。所以奔跑者只要维持身体倾角在 ,就可以获得加速度最大的水平分量。
阻力影响有多大?
由动量定理,假设阻力每次作用时间为 ; ,将 代入下式得
这个影响对于正常人来说还是挺大的阻力,不过对于题主所说的小说主角而言……
模型 2
此模型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可以把膝盖视为某种特殊的弹簧装置。在模型 1 中,若球杆模型(杆长为 )有向左的初速度 ,由于受到 的阻力,球杆竖立起来,即 从 增长至 ,在这个过程中考虑能量守恒:
所以,当人的脚掌接触地面的刹那,膝盖弯曲,此时既可以蓄力,又减小身体的势能,从而减少动能的损失。
阶段
当弹簧释放能量时,人获得一个斜向上的加速度,此时人在腾空阶段做斜抛运动。题主提问人的腿部肌肉力量输出的环节就是此处。
借用模型 2 分析如上情形,设弹簧提供的弹力为 ,于是有如下力学方程:
能量守恒:
其中 表示弹性势能, 表示膝盖弯曲造成的高度差以及奔跑者跃起的高度之和。
令 ,则
我们会发现, 全部转化为 的机械能。但是我们希望动能可以分配的能量可以更多一点,于是奔跑者需要尽量减少竖直方向的能量损失。
比如猎豹等善于奔跑的动物,身姿往往很低,四肢跨度很大,身体像水平的弹簧,不断产生纵波,巨大的能量都在水平的方向释放,于是获得了异常的动能。
回到主题,如果将腿部肌肉做功视为弹簧能量释放:
为弹性系数; 为弹簧伸长的位移,类比为膝盖伸直所增加的长度; 为肌肉的平均力量输出,在题主的问题中可以认为 ,于是奔跑者每次可以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如果考虑我们在模型 1 中的动能的损失
好意思叫损失吗???所以这部分能量忽略不计了……
(这里假设 ,我自己做高抬腿大概是 左右,博尔特肯定超过这个数值; 是题主的假设)
在 中忽略 ,于是有
上面方程的含义是:每一次脚蹬地面,释放的有用功皆是 ,全部转化为动能。使用叠项相消法(假设 ):
于是得到两个重要的公式:
这个速度方向很可能并不是水平方向,但是由于人在奔跑时的重心波动十分微小,所以可以视为水平分量的速度的近似值。
若将 代入 计算得:只需 4 步奔跑者的速度就达到要求!
结论:人跑步第 n 步的速度与腿部肌肉输出的力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图片来源:中科院物理所:你知道为了测博尔特的速度,我们有多努力嘛?)
我们利用该数据估计一下博尔特的腿部力量 。下面是他的数据:
代入公式得:
另外我们看得出博尔特瞬时速度-时间曲线是一个上凸曲线,这很符合公式 预言的平方根函数的特点。这与我们通常将其视为匀加速过程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