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作文,这是报菜名

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士蟆!烩腰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鲶鱼、锅烧鲤鱼、锅烧鲶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儿、麻酥油卷儿、卤煮寒鸦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熘鱼骨、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儿、烩白蘑、烩全饤儿、烩鸽子蛋、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开耳、炒田鸡,还有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炒飞禽、炸什件儿、清蒸江瑶柱、糖熘芡实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糟鸭、糟蟹、糟鱼、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焖鸡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烩茭白,茄干晒炉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还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苜蓿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汆丸子!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烤肉、大肉、白肉、酱豆腐肉!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酱豆腐肘子、扒肘子!炖羊肉、烧羊肉、烤羊肉、煨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汆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把哲学家的名字和名言像贯口一样报出来,这和报菜名有什么区别?

话又说回来,报菜名大体上还算言之有物,听众如果认真一个个地去听去读,大抵能听出这是个什么菜,主料是什么,怎么做法,怎么吃法。

这位考生的哲学家版报菜名则不然,你听完了他报的菜名,都不清楚到底这道菜怎么吃。

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到底指向什么?作者引用这一句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到底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那和本文主旨又有何关联?

作者没有展开说透,甚至没有展开说,也不屑于说,只顾自顾自地继续报菜名。

菜名报完,生僻字没有绊倒他的嘴,从外文翻译而成的拗口格言也没能难住他,看客们半懂不懂地便以为高深,满堂喝起彩来。剧院里一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搜了一下这位阅卷组组长的资料。

陈建新,1954年生,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副教授。也就是说,这人已经退休了,并且是以副教授身份退休的。

虽然不能说教授就一定比副教授的水平高,但一个50年代的人还有博士学历,最后却是以副教授身份退休的,这水平真的堪忧啊。

浙江这是已经没有教授可用了吗?


user avatar   yvis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的第一版最初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冰镐(ID: ice_axe)从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中哲学引述的问题说开去 本文为该文的修订版。


出于哲学专业背景,我也想对今年浙江高考这篇满分作文说两句。我不希望当前舆论的讨论对作者本人造成过分的压力。这篇文章的初衷,仅仅是对“该文文字晦涩,但表达学术化,引证准确,论证严谨,思想深刻”这类意见的反驳。文章的主要动机,则是对和作者类似的高中生以及哲学爱好者朋友们的担心。

本文将首先从哲学专业角度,辨析这篇作文中的引述有哪些问题。实际上,作文对总共五位哲学家的引述,和点评意见相反,很难说有哪一处是准确和恰当的。本文还将讨论:这些问题可能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哲学学术写作本就该如此“晦涩”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文得到满分,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阐述。


浙江高考原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满分作文原文及点评



1. 作文引述中的问题


我想首先从哲学专业角度,指出这篇作文引述中的问题。

我所看到的评论者(包括担任点评专家的教授)多为文学专业或职业背景,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指出了这篇文章文字晦涩的缺点。但他们同时也赞扬其中的引述恰当准确,论证简洁严谨,或用点评专家的话说——“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思想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

我想强调,本文的出发点仅仅是反驳这类评语,而非苛求作为高中生的作者本人。说到底,如果这篇作文没有被阅卷组评为满分,被作为范文展览,这篇文章只是高中生一次无伤大雅的不成功尝试。阅卷组和点评专家应是以文学专业背景为主,不擅长辨别其他专业的知识,这也可以理解。但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轻率地对本文除“文字晦涩”之外的内容给予全盘肯定,是不负责任的。

作文共引述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尼采、米沃什、维特根斯坦共七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思想或论述。因为方向原因,我并不了解麦金太尔(当代伦理学家),但对我读过并有基本了解的那些经典名家的观点,我认为这篇文章在表述或理解上都有问题。希望辨析它们的原意,对一般读者也有帮助。


作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海德格尔批判现代社会,且并非第一人。他怎么会成为他批判的对象的发端(“嚆矢”)?


作文

“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祓魅”指什么?猜测此处应为“祛魅”的误写。韦伯所说的“祛魅”意为现代科学知识使世界去神秘化,而宗教的影响力下降的过程。[1]作文中说对个人的“过往”“祛魅”,有滥用术语之嫌。


作文

“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尼采的“骆驼、狮子和孩子”的寓言,见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第一节“精神三变”,用精神变为骆驼,再变为狮子,最后变为孩子,比喻了精神从承担重负,到拒绝重负,要求自由,最后肯定自我意志,创造新价值的过程。[2]作文强调要“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恰恰和尼采的本意相违背。

另一方面,对“永恒回归”(或“永远重复”),早期学者认为这是尼采对宇宙或命运的形而上学观点,现在学界的看法将它理解为一个思想实验(即一个引人思考的假设),用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好。[3]“永恒回归”在《快乐的科学》第四卷第341节中的表述比较清晰:如果你的生活会以同样的内容永远轮回,你会是什么反应?你会崩溃,还是生活中有哪一个时刻,会让你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欣喜若狂——“是的,我愿意再过无限多次”?[4]

现在可以回过头看,作文中说尼采认为做“骆驼”是“永恒回归”的“成立条件”,这是怎么把二者关联到一起的呢?如果“永恒回归”在尼采看来是一种宇宙或命运事实,它是如何以精神的变化阶段为转移的?如果“永恒回归”只是一个假设,谈何“成立条件”呢?


作文

“……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先……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凡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是《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句。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问题皆是因对语言的错误理解而产生。《逻辑哲学论》对哲学做出“诊断”,为语言划定界限,认为不反映事实的语言是无意义的。诸如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这些学科所讨论的对象,甚至包括这本书本身对语言边界本身的讨论,都在事实之外。这些超出语言界限的话题,就是“不可说的”,人们讨论它们是不合法的,因此“必须保持沉默”。[5]

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的这番论述并不涉及行动和实践问题。作文在倒数第二段想要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但引用维特根斯坦这句话既不必要,也无关联。

(老实说,我想必也在高中某篇作文中随手引用过维特根斯坦这句名言,仅仅因为看过别人引用,觉得这句话很酷。我倒是大致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也从未亲自读过维特根斯坦,为了凑字数也并不关心使用是否恰当。看到作者同样随手引用这句话,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句话可能是哲学史上最有魅力,目前也最被滥用的句子之一。)


2. 作文引述中的问题(续),及推测成因


由上可见,作者对其所引述的内容,只有一些粗浅和带有偏差的印象。我猜测作者可能是读了一些批判现代性的专著,以及对作文中涉及的各思想家分别的二手文献,作者的行文习惯可以由一些翻译得比较粗糙的引进书的翻译腔来解释。知乎网友@山羊月 的发现佐证了我的猜测,而且还要让人失望一些:文中的两处对不同思想家海德格尔和麦金太尔的原文引用,均出自同一本中文专著——陈嘉映2015年的伦理学著作《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顺着山羊月的发现,我翻阅了这本书,并和作文进行了对比。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作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陈嘉映

“我们所了解的各种实践传统是在轴心时代一一形成的。这些传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统之内不断产生对传统的批判与反抗,也不断出现传统的重新建构。而我们时代的情况则不同——据麦金太尔,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实践传统都在衰落乃至瓦解之中。这在某种意义上无疑是真的。海德格尔爱说重话,在他看来,所有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第四章第10节)[6]


可见,作文引号引用的内容,部分为陈嘉映的重述,并非海德格尔的原话。而作文作者则将其当成海德格尔的话了。


陈嘉映

"本章从目的—手段起论,但本章很多阐论得益于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本书的行文是通俗版的,此外,在很多地方与麦金太尔的看法有别;这里不是在专题讨论麦金太尔,不一一注明哪些内容来自他,哪些地方与他不同。"(第四章尾注)[6]


如陈嘉映所说,《何为良好生活》一书有许多借鉴和讨论麦金太尔观点的部分,但并不完全与麦金太尔看法一致,且不一致部分并未专门说明。这可以解释,作文作者为何会引用到伦理学专业方向以外人士较为陌生的这位当代伦理学家,而理解为何和原意有偏差。


作文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


陈嘉映

“你有自己的人生旨趣,这不是说,你作为一个个人原子发展出你的人生旨趣,你的所有生活旨趣都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发展起来的;实际上,脱离了社会,你一开始就无法确定你是谁,‘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的共同体的故事之中’。”(第六章第8节)[6]


这段文字很绕,但作者竟然几乎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只少了一个“的”),让人佩服。

这段话出自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After Virtue : A Study of Moral Theory)一书。陈嘉映引用这本书时,脚注有时直接指向英文原版,有时指向宋继杰译出的中译本。这段引文的脚注指向中译本。但对同一段文字,中译本是这样译的:


麦金太尔(宋继杰译)

“因为我的生活的故事始终穿插在我从其中获得我的身份的那些共同体的故事中。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个过去;而试图用个人主义的模式将我自身和这个历史切断,也就是要扭曲我现在的各种关系。”(第280页)[7]


可见,作文作者能够把陈嘉映译出的一句几乎完全背下,但并没有顺着去看汉语翻译的全书,不免可惜。

我阅读了原书本章,并对麦金太尔进行了初步了解,尝试将原文大意转述如下。

麦金太尔是当代伦理学界研究美德伦理学的领军人物。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应该从这个行为是否体现了这个人的美德来判断,比如是勇敢还是怯懦。

麦金太尔在本章处理的问题是:当代伦理学在试图延续美德伦理学时,应该如何重建一个人生活的统一性。美德伦理学强调,美德是人这一统一整体具有的品格。(其对立面是伦理学中的另外两支主流:后果论着眼于这个行为的后果是否好,而义务论着眼于这个行为是否合乎义务或规范。)麦金太尔指出,现代文化否定了一个人生活的统一性——现代社会将人分为许多部分和片段;分析哲学将人作原子化理解,把人的行为简单地抽离出来分析;而萨特的存在主义模式中,个人和其各种角色相分离。

面对这些挑战,麦金太尔提出,人生的统一性,在于这个人的生活叙事的统一性;而善,就是去追求这种统一性的完满。麦金太尔比喻道,一个人就像舞台上的一个角色,既是其演员也是其作者。而一个完整的故事,要从社会、历史、传统讲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读角色行为的意义。

这将导致一个推论:每个人的角色所要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会因其在社会、历史、传统中的位置不同而具有特殊性。现代个人主义却认为,人是自己选择成为的存在,相信历史对于自身而言是偶然的。麦金泰尔举例说,一些当代美国人认为自己无需对深受奴隶制所害的美国黑人负责,否认那段历史和当下的自己有关。作文引用的句子即接在这一系列例子之后,意在反驳这类观点,主张一个人的身份寓于历史之中,不可割裂。[7]

总之,麦金太尔反对的是将人的生活整体割裂的思潮。可见,这句引文的本义,也和作文“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期望时,应该顾及家庭的预期和社会赋予的角色”的中心思想存在出入。麦金太尔探讨的是道德判断的标准问题,而作文题目问的个人期望与家庭、社会期望的分歧焦点,不必然涉及道德问题。

如前面陈嘉映原注所说的,陈嘉映的著述是受麦金太尔启发,观点不尽一致,而不一致之处并未特别标出。而作文作者又一次只看引文,产生了过度的联想。其实作者还不如直接说自己的想法来自陈嘉映,好过走捷径声称来自麦金太尔等被转引的哲学家。

好在,作文中对其他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引述,我认为应该并不来源于陈嘉映的同一本书,而来源于作者读到的其他东西。至少,作者对不同来源的素材进行了融合和加工。

到此为止,作文引用的五位哲学家的原意都得到了辨析,可以看出作文的每一次引述都存在误用。实际上,面对题目问“个人对未来的选择中,如何将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社会角色相平衡”时,完全没必要急于搬出现代性批判等一系列宏大叙事来壮声势。把海德格尔论哲学面对技术,韦伯论宗教面对科学,麦金太尔论伦理学面对现代社会,直接套在几乎是在问“你想做流浪歌手,而你父母要你考公务员,你该怎么办”的题目上,大而无当。而维特根斯坦论元语言学,则和题目完全没有关系了。尼采颂扬自我意志,要求摆脱重负,肯定自我,发明价值,和题目倒最有关联,可作文的主旨却又和尼采恰恰相反。


3. 作文可能的写作策略


通过引述的内容常常与中心无关的现象,我猜测作者建立了一个“作文引述蓄水池”,每次写作文,一定要从中抽选。这篇作文产生于“过量抽选”——把大量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引述都生拉硬拽过来,自然过犹不及。特别是感觉题目和自己读过的某材料主题相近,自以为“押中了题”,不假思索地把记得的东西一股脑地丢上去,是最容易造成偏题的。

不过,这种备考方法本身并不是丢人的事,甚至是我也用过,且我认为很好的策略。我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本“名家散文集”,后来它成为我高三晚自习上可以以“准备作文”为名堂堂正正看的闲书。名家的文章本身就写得有趣,且朗朗上口,只要像平常阅读一样随手画画,看几遍自然会留下印象。每次写作文,我都可以从这些文章抽出两句用上。

我买的散文集相比起来虽然不够“高大上”,但好在收录的都是原始文献——每一篇文章都是短而完整的。因此我能对作者的中心思想有所把握,而不会断章取义。如果要谈一位作者,既没有读过原始文献,读的甚至也不是专门研究该思想家的二手文献,而是第三个人个人专著中的转述和提及,这就不好了。

当然,一个高中生要是直接去读哲学原著,也很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还是我中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布置暑假作业,要求每名同学自选一本哲学相关书籍,在开学考试的附加题中复述,老师会请哲学专业人士来阅卷。我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看“生活中的哲理”,便径自去图书大厦拿了黑格尔的《小逻辑》(说来好笑,因为它名字里有个“小”字,我以为可以看得比较快)。我看得极其认真,把书写满了笔记,可惜——没看完。回校考试时,我胸有成竹,结果分数让我大跌眼镜,羞愧不已。现在回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一头扎进文本,并没有辅以导论或其他二手文献,对黑格尔的整体思想和定位、论述目的并不清楚,急于把文本往我所知和我所关心的问题域和阵营上套。后来我见到过许多“民哲”,实际上就是源于以这种不完整的阅读方式,令人遗憾。

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全面的哲学教育资源和相应的指导。(事实是,阶层分化对中学生课外知识的影响巨大,哲学知识也不例外。)总体来说,要求一个高中生准确理解思想家的观点,是过分苛求。独自摸索的人,只能逮着什么看什么,在产生误解、偏见或片面的模仿时,没人能及时纠正。这篇作文在哲学事实方面有不少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值得争论的是将它评为满分是否合适。


4. 哲学写作的要点


那么,关于大多数人都在批评的行文方面呢?这篇作文被阅卷组评为表达“学术化”,那么是不是“哲学学术文章”就是这副样子?

我在英国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天,新生欢迎会上,老师就说:“要像海明威一样写作。”大家都听说过海明威的思想:“站着写,坐着改。”在我就读的英国学校,论文没有字数下限,相反有字数上限——学生必须锻炼一种能力,能在一定的篇幅里控制结构,简要论证,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

当今学术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使自己的想法能够被其他学术工作者接受,并使其他学术工作者都够对其进行讨论或反驳,来修正或完善这一想法。学术共同体之内的成员应该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一个哲学学术工作者在写作论文时,应该以“对哲学有总体了解,但对作者的专业方向并不了解”的读者为目标受众,而在面对更广泛的人群写作时,应该以“有足够理性”“受过基本教育”的读者为目标受众。因此,清楚明白是哲学学术论文写作的必备要素。作为作者,在一篇论文引起读者的困惑时,不要说“是你没看懂”,而要说“是我没说明白”。

另一方面,我们相信哲学不是信口开河,而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项追求真理,可以被推进的事业。因此,哲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必须准确。哲学这门学科的工具是概念,方法是论证,对这二者绝不可马虎。在每一次课堂、研讨会、报告会等任何场合,演讲者都必然会被听众要求澄清他文章中的概念,必然要花时间解释两个概念的区别,或者说明两个概念在这里是换用的。一些哲学专业人士对本篇高考作文的看似严厉的诘难,其实是这种学术环境下最一般的反应——“你说……是什么意思?”

以上说到清晰和准确两点,此外还有论证的融贯性,观点的创造性等。哈佛写作项目的哲学写作指南("A Guide to Philosophical Writing",链接见参考文献)给出了更全面和详细的建议,这个小册子在本科期间曾给过我很大启发。比如说,从没有一个老师专门告诉我写作学术论文要友善,不要恶意(nasty)。从那以后,我才特别注意。初读哲学经典,常常会被一些作者恃才傲物,或者猛烈抨击,或者尖酸讽刺的话语所吸引,觉得这是哲学家的“常态”,同时觉得很“拽”,想要效仿。而哈佛哲学写作指南写道:“不要为你认为思想正确的自己人小圈子写作。”[8]是啊,一位学术工作者必须记得,任何其他学术工作者都有可能在看自己的文章,而自己和他们是平等的。进一步说,学术论文如此,其他体裁的写作难道就不是这样?所以,对写作的训练也是对做人的训练。


哈佛写作项目哲学写作指南


哈佛写作项目哲学写作指南对用词的建议:低调常用,而非夸张生僻;特定具体,而非概括抽象;避免术语,必须用时要解释[8]


这里又要说到一个问题:一部作品在哲学史上成为经典,并不意味着它的方方面面都值得肯定和效仿。和语调带有恶意的问题类似,有人会问:“我读到的哲学经典,语言就是这么晦涩,比如尼采或维特根斯坦的文章。那我的文章为什么不行?”

这些哲学经典的写作风格,显然各有其时代原因。另外,也有个人原因。我把尼采和维特根斯坦的写作风格看作他们心智运作的特殊方式:尼采的精神状况,学界认为最有可能是因为梅毒感染,或其他脑部疾病;维特根斯坦的五名兄弟有两名早年自杀,而他本人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很担心发疯。他们是哲学家中的极端和特殊例子,正因其传奇性,才会为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部哲学作品获得巨大的影响力,还有政治时局的因素,例如希特勒对尼采思想的宣称,海德格尔对纳粹的投靠等。(当然,这些作品本身也必须得有哲学上至少是历史上的价值,否则终将被时代的大浪淘沙所遗忘。)

再者,不能否认晦涩的语言对于某些哲学家是一种有意的策略,关乎权力结构。刚上大一的时候,我有一位网友就抱怨道:“哲学家故意把文章写得晦涩,好让人看不懂,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样想过的人绝不在少数,对吗?赫拉克利特笔下充满谜语,晦涩程度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数一数二。实际上,研究者称,他故意这样写作,以防被大众轻视。不过我认为,这不是今天相信学术共同体内部平等,学术成果应为大众所享的人应有的做法。


5. 应试作文下的表演型学生


从学术写作的目的是“交流”来看,高考作文会以这种方式呈现,并不是个谜。因为应试教育之下,作文从来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表演。

一名学生,从幼儿园或小学第一次上语文课开始,写作文的目的就从来不是为了沟通。作文的读者和评审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老师的评分决定了这篇文章有多少价值,以及其他学生应该如何接受这篇文章。而老师的评价标准,必须以考试纲要为旨归。标准化考试又必须对得分点做出规定。结果,写作文的保守策略和考试的普遍策略一样,成了连接得分点的游戏。我想这是考过试的人人所皆知的。

而当考生数量巨大时,在此之上,总有部分学生尝试剑走偏锋,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其中一个最浅显的方法是一位老师曾传授给我们的窍门——“用蓝色墨水写作文,阅卷老师看了一天黑压压的字,看到一篇蓝色试卷,肯定会觉得神清气爽。”不过在机器阅卷的时代,蓝色墨水因为扫描不清,不好用了。文言作文,“学术化”作文,本质上都属于这类策略的进阶版。在当时的我周围,“好学生”颇为享受能各显神通,逃出考试辅导所教的八股文结构的“特权”。但是,形式再怎么“叛逆”,写作文是表演的本质没有改变。年级里印发范文的场面,仿佛是个人开了马戏团,邀请大家前来观赏作者如何完成基本动作和和高难度动作。

表演型写作塑造了表演型的性格,作文高分是表演型性格的饲料。我从前就是高分作文的行家。当时的我当然并不认为高分作文就是好文章,但却觉得自己的表演功夫了得,归根结底还是说明自己聪明。由于最硬的评价结果终究还属作文的得分,只要分数依旧高,作文依旧是范文,我就可以继续感觉良好。这就是为什么给出不恰当的高分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写作上本该用言之有物获得的赞美,用技巧就可以获得,而学识上本应由踏实求知来充实的自尊,用一知半解就能满足。原本语文老师不过是肯定学生议论文写作本身的技巧,无法评价学生对论述对象的理解,但学生却可能会以为自己在后一方面也十足深刻了。

表演型写作轻易获得高分,带来的是对写作的虚无感和对学科的轻视。高中写议论文时,我可以从“素材蓄水池”中抽选两三条点缀在开头结尾,但要是逼我再多引、滥引,我就会立刻变得愤怒、痛苦和自暴自弃。大学刚进哲学系的第一学期,申请一项学生创新科研基金时,我为了引起注意,认为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模仿糟糕的论文行文,滥用术语,丢上我并未实际读过的名人名字。我写那份申请材料时极其颓废,以至于怀疑,难道这个领域就是这样夸夸其谈,并没有真才实学?

这种表演型性格,也可以说是十多年应试教育培养出的生存策略吧。但人一旦升入大学,就必须把这一切马上丢掉。所幸后来有一些专门的学术方法和写作训练课,有耐心、仔细、负责的老师,让我确立了对坏文章和好文章的辨别能力,写作时心里有数,读到好文章时也更能领会乐趣。

因此,当我看到浙江这篇满分作文,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虽然连我当年也不曾见过如此极端齐备的例子)。我关心的是——作者是在自满地“本色出演”,还是在痛苦地被迫表演?如果是前者,高考作文满分如此的高度肯定,会让作者如何认识自己的水平?(而对目前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作者又会如何面对,能否看清从教育,到性格,到学术环境的症结所在,还是只是全面感受到对个人的攻击?)这种表演习惯,是作者进入高等教育能及时摆脱的吗,还是会成为求学和学术道路上的陷阱?

我能理解,长辈着眼于年轻人的潜力,适当忽略年轻人的缺陷,打分会把优点放大一倍,把缺点缩小一半。给这篇作文满分,是寄希望于把学生送入一流学府,寄希望于会有水平高、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培养和纠偏。但恩师终究是可遇不可求。年轻人自己必须明白,一时的考官都只是过客,无法对自己的长期发展负责,不可轻信评价,反而误了自己。借满分作文事件的机会,一个惯于表演的年轻人,必须看清自己,不可沉浸于虚荣,与浮夸之人为伍,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老师、期刊、项目。且不谈学术伦理,这是对个人心灵的一种毒害——它会让人被虚无感包围。而皇帝的新衣是终究会被戳破的,到那时,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又将怎么面对呢?

就像本文前面所说的,学写作,就是学做人。如果这篇文章能使任何朋友看到自己,或者引以为戒,也就不算是白费工夫了。


参考文献

[1] Weber M. Science as a Vocation[A]. Gerth H H, Mills C W.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2] Nietzsche F. Thus Spoke Zarathustra[M]. Kaufmann W, 译. New York: Viking, 1954.

[3] Anderson R L. Friedrich Nietzsche[EB/OL]. Zalta E 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7 Edition) [DB/OL]. (2017-6-21) [2020-8-6] plato.stanford.edu/arch.

[4] Nietzsche F. The Gay Science[M]. Kaufmann W, 译. New York: Vintage, 1974.

[5] 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 Pears D F, McGuinness B F, 译.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61.

[6] 陈嘉映.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7] 麦金太尔. 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 宋继杰,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8] Havard Writing Project. A Guide to Philosophical Writing[EB/OL]. [2020-8-6]. projects.iq.harvard.edu.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很多人的观点不同,我猜想写出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个爱读书的学生。只不过缺乏写作经验,更缺乏足够的引导,所以还停留在模仿和堆砌好词好句的阶段。海德格尔这个名字有点烂大街,但是甭管怎么知道的,能够写得出麦金泰尔四个字的高中生是真的不多。所以我个人还是诚挚祝福那位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中,多多阅读,努力精进。到了大四写毕业论文时,要是能够写出篇好论文来阐释“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也算是一桩美谈。

答题的学生是个值得鼓励的好学生,但是阅卷的老师却是必须批评的坏老师。虽然这个地图炮很不礼貌,而且有大范围误伤,但我一直觉得中学语文老师是最典型的没有受过扎实的大学文科教育、既不懂文科学习方法也缺乏人文社科常识,却偏偏特别喜欢标榜自己独立思考、展示自己有良好品味的群体。所以孤立的好词好句、格言警句、人生智慧特别受到推崇,但这种风气和正规的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不仅完全脱节,而且背道而驰。

各位如果去搜索一下高中语文课外推荐书目,就会翻来覆去看到余秋雨、周国平、龙应台、房龙、挪威的森林、麦田的守望者、狼图腾、百年孤独、瓦尔登湖、傅雷家书、飞鸟集等作者和作品。我不是说其中每本书都不好,但是各种高度雷同书单多年来循循相因,凑在一起就是附庸风雅、毫无阅读品味。刻薄点说,老师自己都未必看完《苏菲的世界》,要是冒出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引用海德格尔,岂不是惊为天人。

最后真的想要了解麦金泰尔那句话的人,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书: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这篇作文的核心观点借鉴了一本书,陈嘉映老师2015年的伦理学著作,《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这篇作文中的两处引用,都可以在这本著作中找到。

首先是作文开篇对海德格尔话的引用:

陈老师的原著中,对这句话的引用如下:

可以看出,这句话真正的引用部分只有『都已经瓦解完了』,前面所有实践传统的部分是陈老师根据原文解释的,因此没有加上引号,而且陈老师自己已经做了一个前置的解读,即这是『说重话』,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引用实际上并不准确,海德格尔的原话中,没有『一切实践传统』这个部分。

陈老师这句话是在解读传统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他自己都有意控制论述的尺度,『都已经瓦解了』这个描述肯定是相对偏激的,由这句话作为题眼来展开论述,且有引用不当之嫌疑,我认为不太合适,因为作文中对传统的论述还是基于个体的追求和社会的期待,而原话中的传统意义则广泛得多,涉及教育,语言,乃至文明的构成等等多方面。

再下面是作文对于麦金太尔话的引用:

陈老师原著中,对这句话的引用如下:

陈老师原话中是借助这句话谈一下个人旨趣的形成与塑造,作文原文中借着这句话论述人的社会性对个人追求超越性的约束,某种意义上也是得当的,我个人认为并无不妥。

接下来还有一处疑问,即对韦伯『祛魅』这个概念的引用,作文中对这个概念的引用不是『祛魅』,而是一个非常少见的词,『祓魅』。

这个引用是否准确呢?实际上,在知网中以主题,关键词和篇名搜索祓魅这个词,基本上找不到任何文献。只有全文搜索才能找到两篇,都和韦伯无关。

那么这个词到底出自哪里呢?根据搜索,这个词作为一个学术词汇仅仅搜索到一本书,还不是原词:

这本书是个译著,词汇的原文是:Exorcism。根据知网,这个词常见的学术翻译显然也不是祓魅,而是驱魔。

根据上面的分析,作文将韦伯『祛魅』概念说成是『祓魅』,显然不是基于任何学术论著或者传统,而是一个生僻的自造词,从未出现在正式的学术刊物中。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出现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想掉书袋,因为祓的涵义里也有祛除的意思,生硬翻译也说得过去;原因之二可能是写作时想不起来祛魅这个词的原文,因此杜撰一个差不多的词来解释。

整体而言,个人认为这名考生的作文的确有其出彩之处,但也有不容忽视的一些缺陷:引用不规范,生造专有学术名词。这些缺陷其实指向的是考生的一个态度,学术上这种态度显然可以说是不严谨的,但作为考生而言,这方面还可以继续打磨,毕竟还没有正式开始学术旅途。在这个基础上,个人认为给予55分是较为合适的,39分可能略低,满分则是不合适的。


user avatar   asuka20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者想表达的: 海龟在爬

作者写出来的: 在维度为 [1]的欧氏空间中,一个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亚纲龟鳖目曲颈龟亚目下的由Linnaeus在1758年正式命名,英文名Green Turtle, 韩语名字为거북이,法语名字为Les tortues de mer,汉语名字为海龟的动物在通过不间断的消耗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ATP)进行空间位置转移

其中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能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从而保证了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分子简式A-P~P~P,式中的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英文的triple的开头字母T),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普通的磷酸键,“~”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称为高能磷酸键(能量大于29.32kJ/mol的磷酸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它有2个高能磷酸键,1个普通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呼吸作用之外,在进行光合作用时,ADP合成ATP还利用了光能。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离A(腺苷)最远的“~”(高能磷酸键)断裂,ATP水解成ADP+Pi(游离磷酸基团)+能量。ATP分子水解时,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参考

  1. ^ 该式子的值等于三

user avatar   jiang-hu-chuan-ke-zhu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分割线内不准答题 ============

Updated in 2020/09/12

评论区有大佬的视频版强势登场了 欢迎前往观赏~(作者: @吃风筝的人

updated in 2020/08/10

没想到这个写着玩鬼畜回答居然有这么多赞了。。。感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

看评论里好多小伙伴想三连。。。想必都是哔站大佬,趁机偷偷推一下我的小破站账号,萌新求关注~以后不定期更新

感谢!鞠躬!干杯!

============ 正文分割线 =============

德国哲学家,总共有五位,朕不得不引用四位;现代文学家,朕不得不引用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旨意深远,哪个不是佶屈聱牙。他们被玩坏了,朕的心要碎了。监考老师把语文试卷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满分,朕是痛心疾首,朕是愧对国家,愧对康德,愧对黑格尔,朕恨不得自己引用了自己!

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坐在批阅组,你们,就那么明白吗?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朕更不明白。朕劝你们一句,把书架上的西哲史拿出来晒一晒,研究研究!

朕刚上学的时候,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屈原,朕背熟了屈原,鲁迅又成了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这高考作文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就在这祛魅和赋魅,就在这嚆矢与张本,就在这不知所云的德语文献翻译腔之中!

咱们这里写一篇,明年高考的考生就会写一片!你们要是全这么写了,各大媒体就会揭竿而起,让我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咸亨酒店的孔乙己,被吊起来打了才几年呐?忘啦?那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还在语文课本中,死死地盯着你们呢!

朕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总想和大伙说些什么。可这话总得有个头啊,想来想去,只有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说说容易,身体力行又何其难呀!

这四个字,朕是从心里刨出来的,从无数次考试和作文中挖出来的。

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

都给朕看半个时辰!


user avatar   richard-x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 考 作 文 必 读 书 目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调查。

这种堆砌晦涩名词的文章,有几个特点

1:可识别性强,几个关键词,海德格尔,斯瓦夫米沃什这些偏僻人名同时出现,即使是几十万考生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起到类似哈希表的效果。

2:阅卷老师难以理解,这样大概率打出争议卷,把作文交给阅卷组长手中决定分数。需要收买的人少(收买阅卷组长即可,普通的文章需要收买所有阅卷老师难以实现),且由于文章生涩难懂,最后打多少分的解释权完全在阅卷组长,打多少分都是合理的。

3:普适性强,看似冷门晦涩,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换任意标题都是同样的冷门晦涩,因此无论作文题目是什么,这篇文章都能凑上去成立。


我盲猜考生可能和阅卷组长有关系。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官宣,OVER。

皇帝果然光着屁股,不知道之前纷纷拥有特异视觉的聪明人何以自解(☝`˘ω˘)☝

————————原答———————











                          

相关话题

  高中语文老师如何评价 2013 年高考各省语文作文题目? 
  关于「子非鱼」,庄子诡辩了吗? 
  跟女生接吻与读懂康德,哪种体验更爽?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满分作文: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满分作文到底是尊重个性化,还是鼓励诘屈聱牙? 
  如何理解杨朱? 
  如何评价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中「国家、法律、金钱等概念都是人类虚构的」这一观点? 
  多努力才能够考上985高校? 
  如何看待苟晶在7月3日晚间的直播中做出的回应:就算我夸大其词,你们又有什么损失呢?我又没请你们来? 
  其实我不太明白 高考成绩是不是真的决定我的一生? 
  《语言的魅力》中出现的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是谁? 

前一个讨论
律师很忙吗?为什么很多律师都说没时间做自媒体?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陕西两智残人结婚登记遭拒,民政局称「女方无法表明结婚意愿」?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