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第5页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广大群众根本看不懂这篇范文究竟在咧掰什么,下面就由我来弄出一份相对通俗易懂的翻译版:


生活在树上

原著:浙江一考生

翻译:山东一二毴


海瑞惊叫起来,他嚷道:“传统完了!”

人们起初并不这样,只不过不知道为何就成了这样。我并不认为在我们有限的未来里,情况会一直如此。我想,老卡所说的“离别的人总会相聚”,要胜过过早地离去。

人们骨子里总想超脱传统的束缚,不是在远方,就是在在远方的路上。但假使沉溺于这种简单的思维,成天介想着对传统不假思索地批判,乃至于走向虚无,就很值得人们警惕了。一个人总是逾矩,不能证明他很高深。纵然他的出行很有计划,也不耽误他在巨浪滔天的时候,想要寻找一个避风的港湾。

麦铁杖曾经说过,“我跑得快是因为我腿长我的故事就是这样始终代表着我而且也只有我造就了那样的故事故事能体现我的生活态度。”说得真好啊!人是社会动物,想要有所作为就不能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社会和家庭之所以被人捏造成一个浅薄的符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阅历。缺乏阅历的偏见,危害要远远大于因情绪而产生的偏见。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塑造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是不可或缺的。而我们的根本就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角色有自己的认知。

树先生为姑娘写诗,预言村里即将断水,算出黄道吉日,却算不出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太朴实了。如果我们对韦皇后庸俗的实用主义抽丝剥茧,又对不断自大的自我进行矫作修饰,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不合适。

没错儿,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审视自我,看起来确实有点过时。但我们应该摒弃的不是批判本身,而是批判的随意,以及其反智倾向。孔子说,多识草木鱼虫之名,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粲说,人生各有志。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思,写了迎合民众恶趣味的小说,把他十六年底层生活的思索降低了格调时,我们没资格批评他。

理论不如实践,理论上差异大,但实践也没好到哪里去。比方说,我们一步一步往上爬,直至拥有了权力,究竟算实现了目标,还是没实现目标?我们塑造生活,生活也塑造我们。人既不能否认原生家庭和原生社会的影响,也不能否认自己很傻很天真,还是得多做,少说。做了再说,不能说了再做。放飞思想吧!去体验贾平凹《废都》里“此处省略三百字”的真谛!去体验莫言《天堂蒜薹之歌》里无法言说的真相和委屈!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人的超脱,刚直,却又不故意表现自己吸风饮露的高洁。这便是老卡所说的理想生活:生活在树上——始终脚踩大地——就可以升上天空。


user avatar   zhizhiwuwumini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释义均来自百度

嚆矢【hāo shǐ】: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

滥觞【làn shāng】: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

张本【zhāng běn】: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起源于;开始;原由;依据。

肯綮【kěn 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祓除【fú chú】:除灾去邪之祭;清除;消除;使纯洁。

孜孜矻矻【zī zī ku ku】:勤勉不懈的样子。

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洵【xún】:诚实、实在。

玉墀【yù chí】: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

婞直【xìng zhí】:倔强;刚直。


学习了很多新的词汇,感恩!在以后我孜孜矻矻地写回答时会多多使用、练习,争取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就滥觞于本篇为嚆矢吧!


user avatar   Konstantinov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在QQ空间看到过讽刺本地某高中范文的一篇推送。

“反观当下,西西弗斯异化为了作文中的发语词,人们张口便扣工具理性的宏大帽子,语言遭到解构,概念反噬思想,我们呼唤标准现代汉语的重生与归位,我们亟需重构中文的神话图腾。”

附: XX高中作文大辞典
异化
建构/解构
图腾
荒诞
共同体
牢笼
西西弗斯
碎片化
消费
诗意地栖居(高频)
月亮与六便士


这篇文章毫无疑问是一篇容易得到高分的高考作文,通过对于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语句的堆砌让阅卷老师感觉不明觉厉,再加上不错的结构,得到高分也是正常的。

遗憾的是,虽然这位同学也许确实读了很多哲学与社会学相关的书,甚至能引用一位英国的欧陆哲学家的话,可以说前途无限。但是这篇文章却依旧没能脱出高考作文的窠臼:论证并不有力(碍于篇幅,这是必然的)。

而这缺点却让阅卷老师的评语显得十分的讽刺与滑稽,本文作为高考作文自然出彩,可却远远没有“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

而且可以遇见,这篇范文横空出世后,将会大量蹩脚的模仿者来玩这种,用这篇文章类似的语言,“能指的游戏”。最后就是大量词汇的滥用。

我想起我高中时的一件事。当时有一次考试,一篇阅读理解是熊培云的《第六种自由》,讲的是索尔仁尼琴提出的“无知的自由”。后来有一次作文是类似的题目,我拿到学校的范文后大跌眼镜,其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写对了索公的名字。

他们写的分别是:

索尔仁琴尼

索尔尼琴仁

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


user avatar   mi-mi-59-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给这篇文章打高分的几位阅卷老师可能是这种心理:

其实我也不太了解海德格尔们到底有什么哲学思想有什么主要著作,但是要是我给这文章打分低了不就显得我很没有水平吗。

最逗的还是那个批语,说这篇作文“没有多余的废话”。我看完以后感觉这文章满篇都是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废话,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表达啥,言之无物。


user avatar   xinhuogongk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王从小被爸爸逼着读书,读了很多,但小王都不大懂。爸爸说,没事,你背会记住就行。

快要高考了,小王作文一直很烂,不知道怎么办。

爸爸给他找来在北大读金融的表哥,传授经验。

表哥说:“我明天要去LA,和大摩的ED谈一个AI的PE项目。这句话你听得懂吗?”

小王心里说:“ED不就是阳痿吗?”但嘴巴上说:“完全不知道你特么在说什么,但感觉挺高大上的。”

表哥说:“这就对了。”

小王明白了什么,爸爸又给他找来市委研究室的笔杆子老李。

老李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切实借鉴资本主义世界的治理教训,秉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光辉。这句话你看得懂吗?”

小王说:“好像看懂一点,但到底说的是啥,我还是不明白。”

老李说:“这就对了。”

小王悟了。

浙江高考作文题,小王把爸爸逼他看的,他自己背诵的那些外国人名和词句,全都一股脑往上搬。写完后,扫了一眼,发现连自己都看不懂。

他很满意。

作文《生活在树上》被扫描进了阅卷电脑里。

阅卷老师小周看到了这篇作文,乍一看,卧槽,看不懂。再看一遍,还是看不懂。小周心想,这特么啥玩意,应该是零分。

但一想:“作文上的这些东西,看上去挺高大上的。我打零分,组长问我为什么打零分。如果我说看不懂,岂不是显得自己很没文化?现在考生也不容易,给个平均分吧。”

小周大笔一挥,39分。

阅卷老师老吴看到这篇作文,扫了一遍,没看懂。老吴又看了一遍,卧槽,还是看不懂。

老吴心想:“这特么什么玩意?真想打零分。但我好歹当了十几年的语文阅卷老师,还是省里的一级语文教师,居然看不懂?打零分不妥,别说打零分,就是打30分,和别人相差分数过大,也得被组长询问原因。其他人为了省事、不返工,肯定打的是平均分。组长问原因,难道我说看不懂?那岂不是很掉价?”

老吴正想打个38分,回头一想:“不对,如果我也打38分,如何体现出我一级语文教师的与众不同呢?打38分,岂不是说明我和其他傻逼一样,看不懂这篇文章的妙处?”

老吴决定了,打55分。

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老吴很满意。

两个阅卷老师分差太大,作文被传送到了阅卷组长那里去。

阅卷组长扫了一遍,卧槽,居然看不懂。阅卷组长赶紧向四周看了看,发现没有人在注意自己的窘态,心里稍安。

组长又细致读了一遍,发现还是看不懂,心理开始犯难了。想了想,先不发表个人看法,先问问两个阅卷老师。

小周说:“这篇作文体现了这名考生哲学理论水平很高,知识很渊博,对人生的理解很有高度。但遗憾是逻辑性不佳,契合主题不明显。所以,我打了39分。”

老吴眼睛一转,说:“小周就是年轻啊,这位考生不但哲学理论水平很高,知识渊博,其实作文中,每个哲人说的话,都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论证逻辑链条。虽然考生没有明确点生活在树上的主题,但都紧紧围绕人生的意义来谈,非常契合作文主旨。”

老吴又说:“对于哲学,我还是有些研究的。小周年轻,这里面很多哲理的深刻含义,可能还未体会啊。”小周脸红了红,但无法反驳。

特么的,连看都看不懂,反驳个屁。

组长问:“老吴你的评价很高嘛,那为啥不打满分呢?”

老吴顿时觉得不妙,急中生智道:“从哲学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作文引用的很多哲人和哲理,并非最佳选择,还有完善的空间。”

老吴对自己的机智很满意。

小周和老吴看着组长,眼睛里充满着闪烁的目光。

组长明白,这不是在请自己定夺,而是想看看自己这个组长,有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对这篇文章进行专业的点评。

组长微微一笑,心里道:“跟我比,你们还嫩了点。”

组长缓缓说道:“这篇作文比你们想的要好得多,文中提到的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等人,都是在人生哲理方面有大成的哲学家。这篇作文,深刻反映了考生的哲学深邃思想,深刻体会。简直不像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学生的作文,像是一个对人生有深刻思考的老哲学家的体会。他能够迅速抓住如此多知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实属不易啊。逻辑上讲,他没有说一句废话,紧紧围绕作文中心主旨,都是探讨人生意义,每一段,每一句之间,逻辑承接很严密。至于老吴说的,还有完善空间,我想,虽然确实有完善空间,对一些哲学家思想的理解还比较机械和稚嫩,但比起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超越了。”

组长一锤定音:“满分作文。”

小周和老吴离开组长办公室,小周问老吴:“老吴,组长见识就是高啊,不亏是大学教授。”

老吴撇了小周一样,没说话。心里想:“都特么装逼,故作什么深沉?”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对外发布后,引发网络热议。

各路大学的哲学家,文学家,知名文化人士,纷纷对该作文进行专业、深入的点评。指出这篇作文中,何处有何妙处,哪一个词句的典故和来源为何处,哪一句哲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深刻的思想。

各种赞誉之声,不绝于网络。

突然有一个叫体制老司机的网友,在知乎上说:

“作文的本质是什么?是传递思想和信息。这特么写的是什么?看都看不懂。看不懂,还如何传递思想和信息?这特么还是满分作文?简直是中国教育的耻辱。零分。”

各路专家学者纷纷出来表示反对,斥斥责老司机不学无术。

《皇帝的新装外传》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体制老司机微信:xinhuolsj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肉体之躯,完美模仿出了AI之呈现,堪称扎克伯格在世,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之套娃,人体赛博化的先驱。

区区八百字,却传递了无限接近于零的内容实质,对信息爆炸的后现代社会,进行了颇为戏谑的嘲讽,真乃神来之笔,颇有少将当年的风骨。

又以此行,引阅卷人入瓮,贻笑大方,堪称小型魔幻现实,行为艺术之佳品。

祝愿他有光明的未来。

(顺便再次呼吁,为了高考的公平性,将作文替换成逻辑立论和驳论,或说明文,而不是现如今的文学 + 思想写作。以及,说过无数遍的话: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最好的教导,就是甭tmd跟学生谈什么思想,更别去试图评判学生的思想 — 这纯粹是个有关资格和能力的,颇为明显和直白的问题,同时也正是高考作文不适合继续延续当下考核形式的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应考文,给个高分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考生至少证明了自己的词汇量,并且把这些东西捏在一起了。

但是把这当范文宣传就比较搞笑了。这范文,你是希望学生们照着学?

把这个当范文,这老师是不是韩柳元白都白读了?或者读到六朝就提前毕业了。

别的不说,仅仅从技术上说这就是在给明年的阅卷找麻烦。

明年作文肯定出现大规模出现各种“高级”词汇。

这不是写个小短文的英文考试,鼓励学生突破那些课堂上学的比较浅显的形容词。文章短、非母语、英语,即便用词再生僻,查起来工作量也有限。

中文?嘿嘿!

这怕不是约定门生吧?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废话不多说,先直接提炼《生活在树上》的核心内容:

  • 我们应该反思传统,追求自由。但不能过度批判,走向虚无主义。人要达成自我期望,不能脱离社会家庭。人与社会脱节,是因缺乏阅历而形成的偏见所造成。从生活意义和自我期望的角度来说,社会与家庭是无比重要的。如果过度追求自我,和现实脱节,反而会失去自我。我们需要批判传统,但不能反智。如果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失去传统中好的一环,自我也将不复存在。虽然传统会影响干扰我们的选择,但完全与现实脱节的理想却难免会失真。不妨理智地追求自我,并报以沉默。所以,我们最理想的选择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看完这一段文字,是不是很好理解,作者具体在表达什么了?

接下来,我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把它还原成较为正常的一篇文章:

  • 海德格尔说: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现代社会正是以此为嚆矢。本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求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那样的生活,也好过过早地振翮。
经过这样的梳理,哪怕不懂名人名言,也知道作者表达对传统的反思,追求自由。
  •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地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我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只钟情于别处的芬芳。当这种“对超越性追求”的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人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成为越矩行为的张本。反之,纵然我们有翔实的蓝图,已在浪潮之巅时,也难免不能自持地立下“沉锚”。
表达,对传统进行反思时,也不能过渡批判,走向虚无主义。最后两句,用比喻强调折中思想。
  •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 ” 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欲上青云,需要无时无刻凭风借力。但社会与家庭却是薄脊的,被暂时把握成了一个客体。一定程度上,这是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以支撑自己的认知。这种因缺乏体验而形成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人要达成自我期望,不能脱离社会家庭。人与社会脱节,是因缺乏阅历而形成的偏见。
  •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人的自我期望,本就是人与家庭、社会对接时塑型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我们被塑性的底料,是对不同角色、不同生活方式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借韦伯之言,对过往"祓魅” 之后又对不断膨胀“赋魅”,将会丢失对外界的预期,同时也未尝不是丢了自我。
进一步强调,社会和家庭,对生活意义、自我期望的重要性。过度追求自我,也会失去自我。
  •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偏狭或过时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是批判或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三境界”中,在成为“狮子”,乃至于“孩子”之前,如果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这个寻求过程将“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有资格斥之为媚俗。
批判传统但不能反智,用尼采暗喻失去传统的一环,追求的自我也不复存在。
  •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在理念上所区分,在实践场域中形成的分野,却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却在途中妥协,反而成功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对自我的影响,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传统环境会影响干扰我们,但纯粹而自我的理想也难免失真,不妨理智而沉默地追求自我。
  •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的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由于本文内容的行文特点,是反直观思维的。有着汉语母语强化训练的读者,反而更不容易看懂这一篇文章。

阅卷老师看到这一篇文章时,同样也会产生这样的陌生感。

首先对于“嚆矢”“肯綮”等,较为生僻词汇的颇准确运用,以及名人名言没有出现明显翻车的现象。当阅卷老师进行查证之后,反而因为前后的反差,对文本形成了好感。

破译过程中,阅卷老师付出了辛劳和汗水。

人的大脑其实是被奖惩机制所控制,阅卷老师破译试卷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当破译完成卷子之后,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形成愉悦感,成就感。

正是因为这种机制,会让人对“努力过”的东西,更加的珍惜,也同时认为它更具有价值。

很明显,这篇文章的陌生化语言、名人名言引用,以及特殊的比喻,让阅卷人忽视了原文本的其它缺点,不排除有刻意忽视的可能性。

每个人的阅读审美趣味是不同的。

就向六朝人追求文字旖旎华丽一样,判高分的教授,也可能正好有这样的阅读趣味。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因素。

汉语言相关的教授,平时做着大量考究性的工作。

他们在对此篇作文进行考究的时候,获得的乐趣,可能比普通人想象的高出很多。

但这篇文章,放在普通人眼里,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少部分喜欢追求文字陌生化,以及单纯喜欢哲理短句的读者,可能会惊为天人(例如B站)。这也并不是说,B站读者的文化水平怎么样,其实是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趣味。

有的人,有着大量的阅读经验,但还是喜欢摘抄名人名言。

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愿意提炼文章核心内容,而不会单独去注意句子。

而对于那部分,喜欢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读者,这篇文章无异于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敌人。

由于和利益无关,难以猝读,他们也很难有去考据的兴趣。

即便去看了别人的考据内容,也是不可能形成大脑内的奖励机制。

除了能觉得这篇文章,也就那么回事儿意外,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的。

单纯就中心思想来说,无论是其他答主所谓的空洞无物,还是确有一些道理,都是他们的观点。

把这篇作文的遮羞布拿去后,诸位也应该有了自己的判断。

但从我来看,作者的文本的主要思想,其实是典型的高考套路思想。在高考范文中,这样的思维逻辑极其的常见。这样的思想,也通常较受阅卷老师欢迎。

对于高考作文,倒也没有必要从成年社会的角度,去批判他空洞无物。

不过,他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作者在使用名人名言,以及特殊行文结构时,因为语言的疏离,造成行文散漫,循环说明论证的情况。不过,在使用不同名言或比喻时,让这种循环论证又变得陌生化了起来。

从文本来说,《生活在树上》晦涩难读的根本,在于缺少过渡词汇、甚至缺少主语,语句还故弄玄虚地颠倒。

当然,刻意省去逗号连成长句,也作者制胜的法宝。

中国自古有一句成语,叫做曲高和寡。

但曲高,往往是因为门槛高,而不是普通人真的不能够“合”曲的精神。

例如钱钟书的《管锥编》,如果有人翻译成白话文,并且梳理清楚。让普通读者来看,就会发现里面有特别多古人的段子,而且十分有趣。自然而然,就对那一篇产生了阅读趣味。但如果让普通读者去看原文本,大部分都如同爵蜡。

但真的如同《管锥编》一样,真正高的曲,哪怕俗化,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价值。

例如,一些普通人并不太喜欢的古琴曲,如果改变一种形式,用古筝弹出来,这些人很有可能立马就能get到它的美感了。

但这篇《生活在树上》呢?

如果把门槛降下来之后,它瞬间就变得普通而套路了。


人们在追求愉悦的过程时,总容易忽视结果的反馈。

例如,玩游戏通常自嗨的人,技术往往不咋地。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没有人可以给一个白话文版本的?




我大概是太老了,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育是怎么教的了……

反正我们小时候是要学鲁迅、冰心、老舍什么的……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文章就跟获奖广告一样,看上去高上大,但是华而不实。

文章这东西其主要功能就是与他人沟通思想。通篇晦涩难懂的用词有多少人能明白什么意思的?大家看都看不明白,还如何沟通?

这种文章不应该鼓励。都按这个路子学,中国语文就废了。

恐怕等毕业了当公务员给领导写材料都写不好。到时候还得重新学如何写人能看懂的文章。

写文章最基本的技巧:能一个字说明白的,绝对不要两个字。能用简单的词汇说明白的,绝对不要用晦涩的词汇。可要可不要的词汇,坚决不要。

文章跟机械一样,越简单、越直接,效率就越高,效果就越好。

话说回来,也不是说这种文章毫无用处,像这个高考啊、评奖啊,这些故作高深的文章确实比实用文章更能唬人。




                          

相关话题

  蒋介石为什么喜欢微操? 
  儒家主张的“积极入世”和“息讼、无讼、息事宁人”的态度不矛盾吗? 
  高考北京卷真的简单吗,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高考北京卷简单? 
  如何评价部分网友对衡中张锡峰的种种恶意? 
  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想读马克思的著作,本人大二药学生,有推荐的书籍或者阅读顺序吗? 
  什么是休谟问题? 
  如何看待「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刚刚又经历了高三的月考,考完心态直接崩了,哭过之后还是很绝望,觉得自己撑不下了,怎么办? 
  数学是人类独有的吗? 

前一个讨论
律师很忙吗?为什么很多律师都说没时间做自媒体?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陕西两智残人结婚登记遭拒,民政局称「女方无法表明结婚意愿」?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