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美国朋友的感觉很对,汉字部件的演进、替换都是成体系出现的。所以「舞」也有对应的简体字形。(感觉没有强烈简繁对立意识的外国朋友更能看透汉字的本质。)
因为这个特性,文字学研究者往往可以根据某字演进的现象归纳出其他含有该部件的字也应具有同样的平行演进趋势。
例如笔者前几日的回答里(
请问图片中的第一个是什么字?【神】 - 趙瑾昀的回答),就利用了「宣」字在诅楚文中既有的繁体形态归纳出《古文尚书》「神」右侧所从应是繁体「旬」。
回到正题。「舞」字有简体字形。
※瑾昀按:此处的「简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是单就异体字间字形简单、繁复与否而言,与大陆现行规范字政策中的「简化字」概念异名异实。
故而从文字学上的简繁体来说,「強」(台湾标准字)是「强」(大陆规范字)的简体,「锨」(大陆规范字)是「杴」(台湾标准字)的繁体。
※ ※ ※ ※ ※ ※
我们先从「無」、「舞」的渊源讲起。
「無」是「舞」的初文,像人执牛尾一类的饰物跳舞的样子,《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摻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讲的就是「無/舞」的构意。
(「無」商代金文,见乍册般甗)
在古文字构形中,古文字凡从人形之字,往往于字下方增益脚趾之「止」(「止」倒置即为「夊」)以为繁文,此乃古文发展之规律。
这类字如
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也提到了这种现象:
據此,在「無」形基础上增益双脚「舛」形成的「舞」字,本为「無」字配套的繁体字形。後因「無」叚借用于「有無」之「無」,于是其繁体字形「舞」承接「無」本来表示「跳舞」的记词职能。自此两字字义有了分工,不再是单纯字形上的简繁关系,此谓「分化字」。
瑾昀按:「舛」像双脚之形,即正反两「夊」,亦即「夊」+「㐄」(「韋」底部所从)。
(「舞」西周早期金文,见郾矦舞铜泡,也是「舞」(作为繁体字形)最早的字例。)
至于「無」到今文字的演进以及「无」的来源,请参考
@小隐的
读作「wú」、表示「没有」的字为什么要写成「無」,「无」字不是挺好的吗? - 小隐的回答,本文不再赘述。
※ ※ ※ ※ ※ ※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再看看「舞」字配套的简体字形——「⿱无舛」(
U+23133)。
《宋元以來俗字譜》:
瑾昀按:「旡」形为「无」形之讹。
《佛教難字字典》:
日本《倭楷正訛》:
可见与「无」对应的「舞」的简体字形「⿱无舛」(
U+23133)的确是存在的。
这一写法在近古俗本中十分常见(见上图《宋元以來俗字譜》引诸多书籍),但并未被大陆「简化字」吸收,所以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知名度就很低了。
这也可以体现「简化字」与「简体字」的区别,此处再重申一遍:
简化字:现当代汉字规范术语,特指新中国《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与「繁体字②」对立。
简体字:① 文字学术语,指异体字中字形较为简单的形体。 ② 近现代汉字改革术语,特指民国政府于1935年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上面的「简体字」,与「正体字」对立。
繁体字:① 文字学术语,指异体字中字形较为繁复的形体。 ② 现当代汉字规范术语,特指《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繁体字」,与「简化字」对立。
其中「繁体字①」的英文为 Complex Form,「繁体字②」的英文为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一般笔者在分析历代汉字构形时所言的「简体字」、「繁体字」,均是文字学中的概念,与近现代文字政策所重新诠释的实体无关。
一言以蔽之,「舞」本是「無」的繁体,後分化用来承担「跳舞」的义项;「⿱无舛」(
U+23133)是「舞」的简体字,但不是「舞」的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