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产品本地化,应该不奇怪吧?
漢字不是表音文字,无法通过本身的结构判断读音,字形也没有规律.....
对于非汉藏语系的语言,使用漢字如果不进行改进,就很难融入当地语言。
而且你也没申请专利,人家怎么改好像也不需要征求同意吧(ー_ー)
就用很多人熟悉的例子来说:
九年义务教育包括英语,但80%的学生写英语作文还是「中式英语」,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去凑句子的。正版的英国人来了是100%看不懂的。
这也是修改文字语言的典型案例。
英语姑且是表音的,但因为音标问题还是这么多人不会。漢字干脆就是二维码,如果没有长期沉浸类似语言环境,其实很难理解单个漢字的意思。
他们就是把漢字当注音符号了。
熟练掌握漢字,在当时难度较高。
所以很多人玩起了拆字、标音的套路:
拆字,就是把一个字的不同部分拆开,你未必懂整个字,但是能懂偏旁部首的词源涵义,拿来直接表意。
假设,「農」就能给你拆成河曲与时辰的两个意思(只是比喻)。
标音,要把读音类似但含义不同的字套在一个词上,此时字本身只是表示读音,完全与字的含义本身无关。
比如,「塁」只是表「类」,用的是它的发音,不管字意。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名人显摆....把字给写错了,后来直接将错就错,于是就变成了约定成俗的「通用正字」。
这边完全没有的「漢字」,有些可能最初就是错字流传下来的,反正漢字完全没有正确写法,不然那么多书法体.....
漢字本来就标准不定,大家都认就是正确的,又怎么会「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