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邀请,然后多图预警
坐落于日本南九州熊本县府的熊本城是和的关西的大坂城,爱知县的名古屋城并称的天下三名城,旅游胜地。为何称为三名城,据说是江户中期的著名学者荻生徂徠「鈐録外書」中把加藤清正,藤堂高虎两位筑城名家所作日本名城优选三座,由此生名。
不过进入近代以后,熊本人又取谓“不敗不落之要塞”骄矜瀛洲,由因 1877年明治西南战争中,维新元勋,旧萨摩藩士族领袖西乡隆盛所率领的13000叛军围攻熊本镇台所在地的熊本城,当时守城方约4000余人,主将是土佐藩出身的官军司令谷干城少将,但副将阵容豪华无比:樺山資紀中佐(后海軍大臣 軍令部長),児玉源太郎少佐(後陸軍大臣 参謀総長)、川上操六少佐(後参謀総長)。在围城之前的外围扫讨战中萨军一度杀得官军丢盔弃甲,步兵第十四连队长,日后赫赫有名的乃木希典少佐甚至把连队军旗都给丢了。不过从2月21日夜中萨军强袭本城开始,至4月23日解围,整整53天没有被攻入城门一次,至此声名大噪。但这还没完……
因为围困熊本消耗了萨军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被驰援而来的官军切断了退路,导致萨军不得不全线溃败,9月24日西乡隆盛退守鹿儿岛府边鄙——城山从最盛时2万4千兵马只剩下270名士卒,世传在决死介错前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おいどんは官軍に負けたとじゃなか。清正公に負けたとでごわす」
“我(西乡)不是败给了官军而是败给了清正公。”
借南洲翁这句临终遗言,熊本城终于名扬日本。
1877年、法国报刊「Le Monde illustré」想象素描画——【西郷隆盛とその幹部たち】(西乡隆盛和他的干部们),实际上明治10年萨军的服装除了和官军的帽檐不一样,秉承戊辰战争时装束,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并没复古到战国时期甲胄。
(上图为战争时萨军服装,下图为明治政府的官军服)
法国人原意只是想表现两方实力悬殊,但误导了西方世界。不过这幅画很有名,阿汤哥名作《最后的武士》就是借鉴这副画。
除了这幅画谬错,其实还有别的。比如就如刚才所说的“我(西乡)不是败给了官军而是败给了清正公。”这句临终悔恨,实际上可不是西乡隆盛说的,他是95年后的1972年在「毎日新聞」朝刊上连载的长篇历史小说『翔ぶが如く』《宛如飞翔》出现,作者司马辽太郎。
至于熊本城53天没能攻下,这倒并不全然是加藤清正的功劳,萨军内部不协调才是最大原因。
围城前两日,即2月19日中午11点40分左右熊本城内其实发生一场火灾,西风正烈,除了城内宇土橹,其他诸如天守阁,本丸御殿,楼橹尽皆烧毁,临城坪井,反畑诸町民宿三千轩也尽付炬火中。因为时机的蹊跷,不但官方一直没有给出正式理由,连日后这些官军大物也都缄口如瓶,在日本史场合这一直是场谜之大火。当时新闻侧给出的理由有二,一为萨军或奸细放火,二为官军自烧。萨军放火这是当时典型栽赃嫁祸,因为火是由内向外延烧的。战后熊本人佐々友房『戦包日記』的回忆录中所载,大火之时,城内官军泰然自若,宛如平常。如果奸细所为,早就乱套了。二为官军自烧,战时8月出版的回目体叙事纪实『西南戦争記事』中第九回「谷少将遠慮を計りて熊本城を固守す」(谷少将远虑之计熊本城固若金汤)中司令谷干城接到军部电讯指令:
「堅く其進撃を制し,只賊兵をして東肥後を出しめざるを注意せよ」
(坚守并其出击,止贼兵由你处向东肥进出)
但谷干城仅余寡兵三千,面对数万叛军,作战目的多样,这样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和参謀児玉源太郎合议来个坚壁清野,放弃在外围城町的市街战,全军后撤至城内,放火烧町,固守待援。这是现在写入熊本城官方网站的内容介绍。
( 『西南戦争記事』插画 ——熊本城炎上)
当然还有在大正昭和年间传的沸沸扬扬的第三种说法,就是官军预撤,临走暴行。这是萨军参战者龙口队小队长中津大四郎生前日记被后代披露,意思就是熊本城内官军,本意是想撤守逃窜,于是白天放火,晚上趁机开溜。但是发现萨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没有成功,只能继续固守。这个说法伊出,便流布甚广,因为言官必反的大众思潮下,这些大物又不作声,必有隐情。撤守是违了军规,放火是擅自行为,为了仕途前程考虑,这些当事人肯定是要嘴巴闭紧的。
但是不管真相假象与否,反正一场大火,当时的熊本城防御其实已经削弱不少,但萨军为何还是打不进去呢?
“不是萨军太无能,而是官军太狡猾!”
首先萨军的弹药武器装备补给都是非常匮乏的,炮少弹绝,虽然鹿儿岛兵工厂有当时世界陆军主力装备——后装定膛枪施耐德步枪弹丸生产设备,明治5年大阪兵工厂竣工前为其日本独占。但开战前一刻被政府军秘密运往大阪,所以萨军是有枪无弹,只能用戊辰戦争中老式的前装施条銃,除了枪支,火炮方面也被搬得差不多了,不能搬走的都被扔进海里。2月16日萨军大雪中从鹿儿岛誓师北上,万人部旅,辎重100车都不到,负责装备的萨藩藩士桂久武忧心忡忡朝西乡诉苦,西乡只是安慰他,只要拿下长崎,这日本最大的外浦,洋人手上有的是枪炮。
当然弹药匮乏不止是在萨军这侧,官军这侧也是捉襟见肘,特别是新式后装枪。为此西乡从道问满清政府借了十万发施耐德步枪子弹,这是真有其事,中侧的《李鸿章文集》与日本『陸軍省大日記』可互为印证。下面是两军开战实力对比图,以下你就可以看出凭借这等火力,萨军强袭攻城并不实际。
萨军也不是傻子,21日夜强袭失败后,内部意见分为两种,一,绕过熊本,主力北上,偷夺小仓。二,在此长围,伺机攻取。第一种因官军有所发觉,当夜便夭折。第二种,也不能说他就错,因为熊本是南九州联结北九州的第一要冲,不拿下,后路与补给都要受到掣肘。而且当初西乡隆盛萨党军团大义名分是[西郷政府尋問使節護衛],并非武力夺国,只想拿下九州各重镇,震动朝野,影响各地士族反乱。熊本是先锋战也是必须拿下的。
但2月24日第三次强袭失败后,便开始长围之策,自此两军进入对峙时期,萨军也没有主动进攻熊本城,二者在熊本城周边接地交火,形势越拖越对官军有利, 3月15日,官軍警视厅编组的拔刀队突破萨军横平山一线,熊本围城与野战的萨军联系被切断,实际上被反包围的反倒是自己。顺带一提的是横平山之战实际是当时和后世西南战争描绘最为精彩的一役,不但因为两军从前到后基本上是白刃相向,最重要的是戊辰仇恨的续篇——会津VS萨摩,日本武士最后的古风绝响,驱狼吞虎,两败俱伤的结果,是山县有朋笑到了最后。
所以言归正传,严格意义来说熊本攻城时间不过3天3夜,重炮都没几响,近现代场合这么点数据很难验证熊本城是否真的是传说中的“不敗不落”。
但是,笔者只说的是近现代,加藤清正筑城是1591年,1600年完成,冷兵器为主流的时代。西南战争是1877年,二者隔了277年,他不可能按照近现代要求修筑防御体系,所以还是要按照古代标准评比,下来就是重点了,解剖这座号称“不败不落”熊本城:
先上一幅熊本城官方网站上江户时期的模型复原图,给一个直观印象:
然后是CG复原图:
先简单介绍一下熊本城。熊本城是由旧有的战国时代隈本城与千叶城改修而来,其主体建于标高50米丘陵的茶臼山丘陵。1600年完成之后,占地98公顷,四郭总长5.3公里,大小天守5座,城门29座,橹62座。加藤清正由旧有「隈本」改「熊本」,幕末細川家臣八木田政名的『新撰事蹟通考』里是如此解释的:
【一筆申触候熊本之文字之事今度御城出來ニ付御改候
而熊本ト御書被成候間此以後其旨可被心得候此段御
領之中不洩様可被申触侯恐々謹言
慶長十二年〇月七日 加藤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
按ニ俗諺ニ隈ノ字阝ハ阜ナリ阜ハ盛也大也畏ハ怯
也怖也驚也トモ(ノモ)註シ大ニ怯ルヽト云ヲ忌テ猛獣ノ熊ノ字ニ改ト云】
古文翻译过来便是,“隈”字本是“阝”和“畏”二字组成。“阝”又 与“阜”(fù)字通假通音,“阜”古意为山,变意为大,盛,广。与畏和在一起有大畏大怖大惊之意。加藤清正武门出身,不喜此词,又为避讳此意,须猛兽镇之,故选择熊字,于是从隈本改为现在的熊本,这也是现在日本熊本县的来历。至于「隈本」和九州古来武门栋梁菊池家有关,但这不在本问题中。
熊本城是典型的战国后期流行的平山城。所谓平山城,顾名思义就是修筑于丘陵,坂坡上的日式城堡。姫路城、仙台城、熊本城都属于此类型。这一类型城堡有两个最基本要素,一城堡主体带建于丘陵,城墙即曲輪活用山体本身,二来附近地带必须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河川或海川。这两点都是军事为主要目的,来张简易构造图:
借山造城是日本城堡最大的特点,他省却了大量的工时与人力,却巧妙的把一座山丘自然之力通过人工手段整体发挥出来。比如到日本旅游,去过大阪与神户的人一般都会参观大阪城与姬路城,也都会惊叹巨大的日本城垣的?但这些城垣是如何修造的,很多战国史迷都不一定会知道。
(此为姬路城本丸西侧角橹石垣,不算楼橹垂直地面标高22.4米,右侧那个24.5米。作为比较,中国紫荆城午门,不算门楼9米多一点。算上是35.5米。自己比较一下。)
这面石垣只是日本城堡的平均高度,最高的还是香川县丸亀城,分三层,平均20米,总高60米,如图所示你可以看到城垣的布置明显是按照丘体分段进行营造的。
这些石垣是如何修造的呢?它不同与我国大陆城墙内外砖砌,而是一种三合圶土墙。什么意思呢?look,看看它的里面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这是2010年大分县黑田家中津城二之丸石垣修复时基方开挖的平断面图。靠最外侧一面是很多人从外部看到的不规则方角石,学名大的为“积石”,填充积石缝隙的叫“间石”,再里一侧这些碎石叫“飼石”,起到排水作用,最中间混在土里叫“栗石”,覆盖表面叫“盛土”。别看如此复杂,但修筑时其实很方便,以丘坂为原物进行丈量和设计,开挖打圶,然后埋填碎石,最后稍微复杂的是外立面积石堆垒,借山丘之力很容易便把城墙最主要的高与厚完成了。当然细分技术的话还有很多,其历史源脉就不一一介绍了。
好了下面正式说下熊本城的防御构造,首先看看它的外侧川堀城防:
河川走向与城郭旧址均复原了1630年改道之前,可以明显看出,熊本城除了正北方留出一块空地,其他三面皆被河川包围,形成天然的第一道城防屏障。而它的北城郭其实原茶臼山丘陵背面,地面落差近38米,也就是说敌军在这里整备,发起攻击其实是要仰攻的。这是设置的第一个陷阱。
郭墙上的“枡形”
看见如下图标示出的红色外郭没有,这些叫“枡塀”,类似于大陆的人可行走的城墙,干什么用的呢?
在看下面一副看见“枡形”没有,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虎口”,相当于大陆的瓮城,作用也差不多。
敌人进来后,是这幅画面:
所不同的是熊本城的枡形一共有72处,而且以点连线,以下图再例,敌人如果从外门进攻西出丸,要途径五个枡形,这样就形成了连锁防御:
如果要攻进本丸,敌军攻击路线是要这样的,和塔防类游戏一样,人要崩溃的:
下来就是介绍著名的“清正流石垣” ——武者返し,直译为“武士回去吧!”,但个人觉得翻译成“武士,你就别瞎费工夫了”
啥意思呢?再来几张图你就明白了。
攻击城墙方法第一个自然是架梯:
但是架好梯子后是这样的:
士兵爬上去作战,是这样效果:
也就是说清正的石垣要比一般石垣更倾斜15°,形成一个勾配,梯子上端的着力点高度被压低,够不到石垣上方。有人说那我梯子造长些没用吗?
这时候橹上面的“狭間与石落”发挥作用了,特别是石落,其实落下的倒不一定是石头,战国时代大多数是火油,这种带弧度的石垣就起到了顺流而不坡溅的实战效用。
而且这张图片不仔细,换一张,
这些倒刺叫鉄串忍返,沿着城橹枡塀连片安设,由这梯攀爬上去头顶就会遇到这些棘手的东西;
最后是熊本城外郭由東平御櫓至西馬具櫓的长塀,242米长,连塀带垣12.5米高,是日本现存最长的城塀了。
至于其他内部的,实在繁琐,不一一介绍了。城内遍植银杏树相传皆为加藤清正时代,实际是后来接班的细川忠兴种植,当然也不可能是为了吃银杏备战,而是风景修饰。据说细川忠兴希望这里能够一直和平下去,等到银杏长到天守阁那么高时方起战乱,果然260余年后,明治西南役爆发。
最后这座熊本城的建设思想是根据韩国南端的蔚山倭城而来的。在1597年末开始庆长之役里,加藤清正在此和明军楊鎬 麻貴,两度交手,双方打得相当惨烈。明主攻日主守,明军第一次碰到这种日本的城防体系,极度不适应,死伤颇重。
万历援朝战争中,李舜臣的党友朝鲜领相柳承龙作为朝鲜四道都体察使的他在其著书《惩毖录》里就把在蔚山之战亲见所记载下来:
“二十九日余自庆州往见经理提督,望贼壘甚静瑕,寂无人声。城上不设女墙,环四面为长廊,守兵悉在城内,外兵若至城下,则铳丸乱发如雨,每日交锋,天兵与我军死城下成積。”
同样《西厓集》里亦有对日本山城防御总结:
“倭非徒善野戰。尤善於守城。其築城也重重疊疊。一重雖不守。而又有一重。城內多委巷曲逕。使人不知 所之。左右鑿穴。安大小砲。與中原及我國城制絶異。故攻之極難”
稍末提一下加藤清正,很多人定位印象把他归于武将类别,实际上丰臣秀吉一直拿他当文官培养的,他能从「賤ヶ岳の七本槍」的3000石一路青云至北肥后近20万石高大名,可不是靠的打仗,而是精明的理财能力。小牧,四国,九州征伐他其实都是被安排后备辅助工作的。1585年他转任和泉国藏入地代官,在外贸和治水方面干得相当不错,这是他日后秀吉为什么派发他去当时对外交往活跃的肥后地区。在肥后,清正甚至敢启用一票明人作为他的行政班底。不过他打仗确实也有一套,朝鲜两役使他武功之名达至最盛,掩盖了他优秀的文治面。
再次声明,我不是明黑也不是日吹,只是喜欢考据罢了。
最上两张图:
熊本女优桥本爱,前两年《海女》大热时偶饭她,偶也是看她面上才仔细回复题主的,记得点赞哦。不过现在发福严重,成了记得点赞哦。不过现在发福严重,成了くまモン
··················································································································································································································································
追加:
这两天熊本地震,在知乎搜索熊本为关键词的一些朋友都跑我这,就加一些熊本城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情况。
此次7.3级地震是日本九州地震观测史以来最大级。总得来说此次地震,熊本城受损情况不大,天守阁,楼橹都基本完好,受主要冲击的是昭和37年1962年修复的东十八间橹与北十八间橹,饭田丸五间橹。近代以前的不动如山。下面列出此次受震害损比较图:
(1):本丸石垣
(2): 戌亥櫓(2003年再建)
(3):飯田丸五階櫓(2005年再建)
(4): 北十八間櫓、東十八間櫓、五間櫓(1965年修复完成)
(5):数寄屋丸二階御広間(1989年再建)
(6): 西大手門(2003年再建)
(7): 小天守下石門
(8): 備前堀長塀
最后是此次震灾基本不受结构性破坏的大天守与宇土橹,大天守上三阶是1963左右修复,但中下部保持了400年前原样,天守阁只是瓦片晃落,外相难看些,内部并不受影响,比门楼和内殿瘫倒的阿苏神社好多了。最令专家感到惊讶的是宇土橹是从始至终没有受到破坏的,堪称不动之橹。
(城垣破坏裸露,也可以有幸看见其内部组成结构,一说里面主那些砂石才是抗震的核心,我也不太懂,望建筑专家指正)
对比阿苏神社门楼塌倒,熊本城可谓屹立不倒。这两天日本网友也在热议,为何近世所筑的建筑反倒比昭和时代老建筑可靠?其主要倾向于建造者加藤清正远见的功劳,认为受庆长大地震京都伏见城倒塌影响,清正格外重视城池的防震机能。日本的穴太众城垣技术研究者粟田純司则认为这主要得意于穴太众城垣比普通城砖砌墙具有更良好的吸收并释放地震带来的破环,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最后还是要祈福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