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乾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第1页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意见是不要过分高估乾隆帝,他本人的知识结构并没有超越他所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纵然清高宗可能比一些东欧闭塞地区中小贵族更早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全部情况,但是清高宗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完全是东方式的。

清高宗虽然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不到一年,就通过传教士了解到了法国大革命的详细情况,但是清高宗对此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是100%东方式的:

他下旨让全国督抚排查反动会道门。

同样,因为清高宗的知识结构完全是东方式的,所以也没必要苛责他没能带领中国追上工业革命。

事实上已故人民大学教授高王凌老师的说法,清高宗和传统清政府官员他们的理念是东方式的,是“我如何可以养活更多的民众”,即使这种忧心是牧场主对牲口的关心。

别说清高宗,同治年间有英国商人给李鸿章演示蒸汽设备如何在码头轻松的解决大体积货物,并且表示这一台蒸汽设备比几十名码头苦力更好用时,李鸿章这个洋务派领袖的第一反应是:

若用这台机器取代几十名码头苦力,那几十名码头苦力干嘛去?


先声明一点,关闭评论不是我干的。

有朋友想让我讲讲清高宗是如何变成一个“政治怪物”的,我稍微讲讲我的理解:

我个人觉得乾隆帝很像电影《教父》里的麦克,有资质,但是变成政治怪物也是时事所逼。

乾隆帝继位之初,一改雍正朝紧张空气,对宗室、对满汉大臣都相当宽容,和亲王弘昼甚至可以当着乾隆帝的面殴打乾隆帝的亲信,一等公纳亲(在大小金川讳败为胜欺骗乾隆帝,最终被赐死)

结果乾隆帝的“宽容”换来的是乾隆四年“弘皙逆案”以及乾隆十六年“孙嘉淦伪奏折案”。

关于乾隆四年“弘皙逆案”的论文有很多,我个人倾向于这并不是乾隆帝制造的冤案,只是弘皙的下人检举,乾隆帝派人查一下究竟怎么回事。

一查居然发现弘皙没事在王府天天请算命先生算准葛尔什么时候打进北京、乾隆帝能活多久、他弘皙还有没有希望“升迁”。

站在弘皙的立场,弘皙这么做当然可以理解,毕竟他爹当了30多年太子。

但是站在乾隆帝立场,他觉得自己宽待宗室、对宗室宽容,结果被他善待的宗室天天盼着他早点死,准葛尔早点打进北京城,乾隆帝肯定有一种受背叛的被伤害感。

“弘皙逆案”关键不在于弘皙是否真的想谋反,而是以弘皙为首的宗室私下对乾隆帝的看法伤害了内心极其骄傲自负的乾隆帝。

所以我们看到从乾隆四年开始,乾隆帝对宗室管理非常严格,甚至是严苛;这种严苛都影响到乾隆帝对待他自己的子女。

乾隆十六年孙嘉淦伪奏折案给予乾隆帝的打击特别像《教父2》里麦克知道自己哥哥弗雷德勾结外人杀他时,麦克内心受到的伤害。

乾隆十六年孙嘉淦伪奏折案爆发前,乾隆帝对文字狱的态度是反感的,他登基之初听从山东道御史曹一士“请宽妖言禁诬告折”的建议,批准刑部的方案: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审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如果承审的法官率行比附成狱的,以“故入人罪”论。

当时所有人都高兴万分,纷纷上表称颂乾隆“上下无隐情”、“为政以宽缓”,并大施感情代理权编造民谣:“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

然而乾隆十六年孙嘉淦伪奏折案改变了这一切。

至少乾隆十五年开始,一份假托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的奏稿在社会上流传着。

奏稿指斥乾隆帝南巡扰民及金川用兵,直书“五不可解十大过 ”,并遍劾满朝权贵。

这份伪奏折基本上就是在指责乾隆帝贪财好色、好大喜功、乱杀忠臣良将(张广泗)、挥霍无度等等。

乾隆十六年七月。云贵总督硕色密奏此事后,乾隆帝下令追查,结果在全国十七个内地行省中都发现了伪稿的踪迹,牵连者竟达千人以上。甚至不少满人都私下阅读收藏这份“围奏折”。

在《清史纪史本末》对这个案件也有记载。“伪嘉淦谏止南巡,疏累万言,指斥乘舆,遍劾阁臣鄂尔泰,张廷玉等,传播远近。……此案文武吏牵连获罪者几及千人,蔓延至于七八省,而嘉淦自是亦不自安,未几以忧卒”。

孙嘉淦伪奏折案对于乾隆帝本人来说,最大的伤害是深深伤害了乾隆帝的自尊心,而且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许多满人早就看过、议论过这封伪奏折,居然一年后才被人检举。

以乾隆帝的骄傲和自负,他当然是气得发疯,但是因为他执政前十六年的宽松,山东巡抚和御史居然接连上奏折表示“查的差不多就行了,没多大事”。

满汉大臣对皇帝被污蔑、被羞辱表现的很无动于衷,这同样让乾隆帝感到很受伤。

乾隆帝难免有一种“我爹把你们当狗,你们俯首帖耳;我把你们当人,你们蹬鼻子上脸。”想法,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牵连上千人,但最终实际处死的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卢鲁生,这当然不能让乾隆帝满意,他有一种“法律不能解决的,我来解决”冲动,于是他重新捡起了他祖父、父亲运用很熟练的武器“文字狱”。

事实上乾隆朝第一起文字狱乾隆二十年“胡中藻案”早在乾隆十八年孙嘉淦伪奏折案结案前两个月就已经在乾隆帝脑海里酝酿了。

他认为“孙嘉淦伪奏折案”幕后黑手是鄂尔泰家族以及朝堂上鄂尔泰政治势力。

为什么是胡中藻?因为胡中藻自称自己是鄂尔泰第一门生,还曾在广西、云贵任职,被乾隆帝认为是幕后黑手。

胡中藻案的结果是胡中藻被杀、鄂尔泰侄子鄂昌自尽、鄂尔泰长子鄂荣安由文职改武职,最终死在西北前线,鄂尔泰排位从贤良祠移出。

胡中藻案虽然是“文字狱”模式,但是乾隆帝绝不是因为胡中藻的诗词生气,而是已经决定要打击鄂尔泰家族势力,把胡中藻当作突破口,这才在胡中藻诗词中找把柄;想象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年这一年半左右时间,乾隆帝工作之余,还要坚持翻阅胡中藻的诗集,从里面找“证据”,乾隆帝这种耐心,真让人不寒而栗。

乾隆帝制造冤案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胡中藻写“反诗”证明他丧心病狂,毫无人性;

然后,和这样丧心病狂、毫无人性的罪人是好友的满人,江西巡抚鄂昌自然罪加一等,大概原理就是二鬼子比鬼子更可恶,赐自尽。

最后,丧心病狂毫无人性的胡中藻是鄂尔泰的“第一学生”,二鬼子满奸鄂昌是鄂尔泰的侄子,那么就可以证明鄂尔泰是两面人、是国妖,撤出贤良祠也就顺理成章了。

乾隆帝是通过“孙嘉淦伪奏折案”顺利蜕变成政治怪物的,就像麦克通过处决弗雷德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唐”一样。


我觉得乾隆帝是“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某种意义上朱元璋才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精神上的父亲。

明太祖和清高宗,这两位皇帝才是“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的代表性人物。

关于乾隆帝具有强大自制力(587全年无休工作坚持到70岁)、学术能力(乾隆帝儒学造诣绝对清帝第一,称得上大儒)、优秀的智力(精通五门语言)等等等大家可以去看下面这个回答,作者说的比我详细:

我主要是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乾隆帝是“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之前我看《清高宗实录》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时,有一个特别大的困惑:

为什么所有大臣都在试图欺骗乾隆帝?

这种欺骗不分满汉的。

读《清高宗实录》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就是我发现乾隆朝几乎所有官员,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生活信条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让我特别不能理解。

有些大臣可以说明知道被乾隆帝揭穿谎言的后果会非常严重,甚至比死还严重,但是绝大多数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第一选择是欺骗皇帝。

乾隆帝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测谎师,每天的工作就是拆穿自己臣子给自己撒的谎。

有的时候我甚至认为乾隆帝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来的冷酷残忍和他一直饱受大臣们欺骗有很大关系,这种充满谎言,洪洞县内无好人的环境别说乾隆帝,就是我们普通人生活几十年也会性格大变,对人不再有信任。

乾隆朝的大臣们撒谎到什么程度?

以我之前回答的清缅战争为例,最初乾隆帝不知道是缅甸国入侵云南,还以为是境外强盗入境作案,所以他让云南巡抚刘藻处理,刘藻和云南绿营被缅甸军打的落花流水。

刘藻的第一选择不是老老实实说实话,而是天天谎报战功欺骗乾隆帝;他的谎言最终被乾隆帝直接戳穿:

“焉有马上用藤牌的道理?”(藤牌很大的盾,不可能在骑兵作战中使用)

直到乾隆帝把刘藻调出云南,缅甸入侵的情况才真正被乾隆帝掌握。

另一个例子是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帝先后派庆复、纳亲作为前敌总指挥,这两都是满人,庆复是兵部尚书,纳亲更是他的心腹,但是这两位满人大臣在前线失利时,第一选择也是对皇帝撒谎;哪怕他们明知道乾隆帝刻薄寡恩,谎言被戳穿就会死。

最后一个例子更绝。

乾隆帝第二次征缅,派的是自己正皇后富察氏哥哥的儿子明瑞,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很喜欢自己的去世的正皇后,爱屋及乌,也很喜欢明瑞。

他本意是派明瑞去前线立功,他以为缅甸很好打。

结果明瑞断后战死了,乾隆帝心痛欲狂。把率先丢下明瑞大部队撤退的副将凌迟处死,他的父兄都被乾隆帝抓起来砍头。

但是,真正害死明瑞的凶手,在明瑞求援时拒不援助的云南巡抚鄂宁通过谎言欺骗乾隆帝,乾隆帝居然相信了鄂宁谎言,还升了鄂宁的官,让他接替明瑞担任云贵总督。

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鄂宁是雍正朝政坛大鳄鄂尔泰第三子,他的两个哥哥和堂哥都因为乾隆帝忌惮鄂尔泰家族影响力而死,大哥二哥是被乾隆帝强行文职改武职,死在了西北;堂哥鄂昌牵扯到文字狱被自尽。

这种家族被猜忌情况下,正常人肯定都选择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但是鄂宁居然就敢选择不救援明瑞,事后欺骗乾隆帝。

但是精明的乾隆帝很快就发觉事情不对,鄂宁先被从云贵总督贬为福建巡抚,又从福建巡抚贬为蓝翎侍卫,史书上记载鄂宁在被贬为蓝翎侍卫后很快病死,我个人觉得不排除被吓死,或者为了害怕乾隆帝继续追究,被病死的可能。

这种例子在《清高宗实录》里比比皆是。

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

后来我看了作者哥们儿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写的监狱小说《四面墙》,我才恍然大悟。

“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最顶峰时,君臣关系已经异化为牢头狱霸管理监狱犯人的模式。

宣传中的君臣相、君臣互信根本不存在,真实君臣关系就是牢头和犯人的关系。

用《四面墙》里台词说:

你们骂大哥们是傻13,你以为大哥们不知道?他们心里清楚的很,可是人家不在乎;傻13怎么了?你再怎么骂傻13,不还是要被傻13管?不还是要对着傻13点头哈腰。

大哥们才不在乎你心里怎么骂他,人家只要能管着你,整天牛13灿烂就行。

只有“牢头狱霸和犯人”的关系模式才能解释为什么乾隆帝为什么看上去像一个超人。

因为只有超人才能管得好这帮大臣们,就和只有在社会人才能在监狱里做牢头狱霸是一个道理。

在“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情况下,要做一个“好皇帝”就必须是一个超人,各种意义上的超人。

从这个角度说,明清那么多皇帝里就明太祖和清高宗合格,甚至清高宗比明太祖更合格;因为在“绝情弃爱”上明太祖还是讲点父子亲情,清高宗甚至连父子亲情都很淡漠。

他就像一台莫得感情的机器,只要越过红线就会被他无情打击。

他骂死了自己皇长子,老年对皇长孙有一点点愧疚之情,所以对皇长孙比较宠爱,可是当皇长孙违规接触外臣,乾隆帝就毫不留情的对皇长孙进行处罚,剥夺了他的王位,造成皇长孙惊吓过度而死。

康熙帝、雍正帝再怎么残酷,内心总有一点点柔软的地方,总有几个大臣能说说心里话。比如雍正帝在怡亲王、鄂尔泰、李卫等亲信面前就表现的像一个正常人。

但是乾隆帝没有这样的亲信,即使是和珅也只是被乾隆帝当做工具人。

所以他是“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才会出现的怪物。

一个具有超凡自制力、智力、学术能力、武力、熟悉政务、深谙人性,内心冷酷无情,几乎没有人类正常情感的纯粹的政治怪物。


user avatar   wei-cle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倘若把一个帝国比作一个生物体,在乾隆以前,就是生物体的末梢神经逐渐退化,失去自我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中枢神经尤其是大脑逐渐接管整个身体控制权的过程。

等到了乾隆时期,这个生物体终于进化成了它最为完美的终极形态——乾隆就是这个生物体唯一的大脑,除乾隆以外的身体组织全体禁言,只保留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大脑成了操控整个身体的唯一中枢,指哪儿打哪儿,各部位没有反抗的权利。

好处是,大脑(乾隆)得以随心所欲的充分调动他所能掌握全部战争潜力,通过武力把整个生物体吃到从诞生以来最为肥美的状态。

坏处是,一旦脑死亡,而乾隆的继承者又没有乾隆的能力,再肥美的身躯,失去了大脑的指挥,也只是会慢慢烂掉,亦或者像植物人般任人宰割,直到下一个能操控整个身体的大脑出现。


user avatar   li-xiang-13-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专制独裁的顶峰。


1. 凡是反对乾隆的,都被文字狱杀了。

2. 亲自研究新疆、西藏的宗教和地理,远程指挥。

3. 最高统治者的脸第一次出现在佛像上。【更正:应该是首次出现在佛像唐卡上面。佛像唐卡是藏传佛教的画像,与中原地区的佛教是独立开的。在乾隆之前,皇权从来没有实现对西藏的专制统治。】

4. 极度敛财又疯狂砸钱,包括不限于水利、赈灾。

5. 自身知识量极高,掌握汉满蒙藏文,把所有臣子都视为废物,贬低各教派。

6. 冠冕堂皇的言辞和实际行动区分得很开,手段极狠辣。


user avatar   ma-lan-hua-94-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统治术方面的天才。知道对付不同宗教背景的民族应该实施不同的统治术。乾隆对他认为”朴直、纯洁、忠诚”的满洲人(萨满教世界)那是绝对自家人,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实行”八旗制”;各地设”旗城”,旗城里有各个民族皈依“满洲利益“的精英。实行严格军事化管理;对蒙古人(同样是萨满背景、后又有黄教背景),那也是自家兄弟,实行”盟旗制”。那是七大姑八大姨的血缘亲戚。上战场,是过命的战友!平常,满蒙频繁通婚,互相早已是血浓于水。蒙古人在清末,甚至认为满洲皇帝就是自家人;对藏人(藏传佛教世界),乾隆皈依藏传佛教。与藏人信仰一体。以德怀柔。必要时武力威压。实行”驻藏大臣”+”金瓶挚签”制度。并且,乾隆皇帝深谙藏语,能藏语对话,藏文也写的熟练,能以藏文写关于藏传佛教的深义论文,还特意写了一篇《喇嘛说》,对在外出征大小金川的满蒙八旗将领,现场讲课、科普;对回族(伊斯兰世界),乾隆是先征服,再笼络,但总体上,仍然是武力威压。在与回部战争中,并没有完全强硬统治仍然是采取自治。联合一些亲清的伯克,对西域实行代理统治。”伯克制”。一直到清末,回族的马家军,依然听从,为清朝攻击革命会党。即使到了民国,西北回部的马家军,仍然对清朝有天然的亲近感,仇视南京国民政府;对汉族(儒教世界),实行“分而治之“、”皇帝专制”。首先,区分汉人威三部分。一是已经高度满洲化的辽东汉人。这部分人与满洲人一样尚武,质直朴实。与满洲人也多有通婚。归为自己人;一是受满洲影响,但仍归属明国核心区的华北汉人。这部分人尚武,自古受满洲影响较大。属于“可被教育好的子民“。因此归为次一级的绿营。属于战斗力稍逊,但勇武精神可嘉,忠诚度待为考量;第三部分是“南方汉人“。以江浙闽粤这些传统“百越之地“为首。属于“很难教育好“,实行高压统治。第四部分,云贵川汉人,虽然地理属南但文化属北。适当使用;第五部分,属于西北汉人(陕甘新),战斗力强忠诚度高,作为优质兵员地,后期绿营核心力量使用。地位高于华北汉人;对江南汉人乾隆犯过难。因为,乾隆发现,对他们是无法以德怀柔,你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想着造反,作皇帝。于是乾隆深入研究,发现,造反的主要是失意文人。所以乾隆对失意文人最集中的江南,实行绝对高压统治。


乾隆,他绝对不是对所有地区都采用一种或”宽大”或”严厉”的统治术。而是因地制宜,有松有紧。他拥有多重政治身份。他是”八旗军事贵族”的元首,蒙古各部的”天可汗”,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中亚伊斯兰体系的”苏丹”,汉人的”皇帝”。

而对占汉族99%的底层老百姓,乾隆一个劲地怀柔,五次普免天下钱粮,给汉族底层各种免税,压制江南地主对百姓的压迫,亲自制订盐政政策,调低盐价,让老百姓生计获得明显改善。同时,以文字狱严厉压制江南地主,限制他们压迫江南底层老百姓,你敢有怨言?你敢出版反动书籍,煽动造反?乾隆皇帝就飞速来摘你头。在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咸丰,一直延续乾隆的政策,所以获得了江南底层民众的广大支持,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现象。江南底层百姓,对乾隆是赞赏有加,交口称赞。而江南文人,甚至恨不得骂出乾隆八辈祖宗。而康雍乾,是几乎不用江南人主持实务的,顶多给个”南书房”行走的闲职;而且,正因为乾隆”联合江南底层,压制江南地主,镇压江南失意文人,大力赈灾”的政策,才使得后期以反清为主的”起义”,多是会党假借宗教名义所为,而没有历朝历代农民因为吃不饱饭起义的。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同盟会,本质上仍然是会党,而不是农民起义。尤其是同盟会,参加者,多是江南(主要是浙江)地主或失意文人后代,他们要的,不是吃饱饭,而是夺权,所以,清末的同盟会,打的从来不是”吃饱饭,不纳粮”的传统农民起义军口号,而且类似明末士大夫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这些口号,与底层老百姓是没关系的。所以,这些”民族主义者”,掀起的革命大多失败。徐锡麟在安徽刺杀恩铭,当地百姓义愤填膺,帮助官军,全城围堵,搜捕徐锡麟,何也?因为在安徽老百姓眼里,满人恩铭,在这里修铁路,建学校,救济贫困,亲临赈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官”。而革命党的”驱逐鞑虏”口号,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一分钱关系。正因为清朝这种”跨级联合底层百姓,一同制压江南地主、失意文人”政策,才导致了清末清室没有像明末朱姓皇室那样遭遇底层百姓报复,安然退位;而清朝终其一国,善待武人,给武官以历史最高地位,重视军人待遇,抚恤退伍军人,所以,即使是反清的北洋六镇,也没人提过”清算清室”、”屠戮清室”的目标,甚至,这些清末的军人,还保留自己的小心思:”如果干不好,再把天下还给清室”,所以,清室得以体面退位。北洋出身的军官,多对清室优礼有加,”北洋三杰”的两杰,王士珍(”北洋之龙”)与冯国璋(”北洋之狗”),都很忠于清室。张勋复辟时,王士珍亲自打电话,在他的斡旋下,17省取消独立,反归清室。只有与南方会党有联系的段祺瑞,起兵反清,要不是因为张勋太贪心,一个人把所有大头衔都顶了,拒绝王士珍”封张作霖为东三省总督,封冯国璋为直隶总督,再号召他们进京勤王,天下可定!”的建议,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还真难说。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张勋复辟,底层老百姓以乡绅为依托,很多上表支持,尤其以西北、东北,为多。北京更是全城悬挂龙旗。而一大票中立知识分子,如胡适等人,并不反对清朝复辟,甚至还写文章,暗戳戳地表态支持;只有同盟会系的革命既得利益者,如章太炎等,发文痛骂。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值得玩味的情景。这也再次印证乾隆对汉地统治政策的收效。

清代的这种”保持皇帝素质,压制中间地主,讨好下层百姓”的政策,才是清末,清室得以体面退位,甚至张勋复辟获得广泛同情,以至于在清朝结束很久后的民间,康雍乾,及其清室一大批后期皇帝,都没有在民间获得恶名的原因,甚至连溥仪回东北复辟满洲国,也在底层得到一些民众同情。对底层百姓友好,对军人优待,是清代统治最成功的因素,而这一切,一定程度上,是乾隆打下的底子,定下的基调

乾隆最聪明的地方,在于看清楚了当一个皇帝,节俭、善良、施仁政,都不是什么美德。只有保持强大的军队,保持着对被统治者的绝对军事优势,让最多的人团结在自己身旁,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

所以,后面的慈禧,都是以乾隆为榜样。溥仪也非常崇拜乾隆,就连写字,都模仿乾隆


纠正几个针对乾隆的谣言:

1,闭关锁国:事实上,乾隆非但不闭关锁国,还开放了几个口岸,尤其是在广州十三行,实施正规化运营。收入翻n倍,还赢得众多外商之称赞。有人问:为什么不多开几个?因为,当时乾隆已经觉察到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别忘了,欧洲对全世界殖民地地侵略,都是从登岸通商开始的。登岸通商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你不行,结果就是大规模侵略,比如:印第安;但当时西方还没有与清国直接开战,而乾隆,也只是在征讨廓尔喀的过程中,发现其背后有英国的影子。所以,为了控制这种未知,乾隆缩减为”一口通商”,站在国家利益上,这是完全正确的

2,关于英国马戛尔尼的访问

有人认为,这个是乾隆封闭、自大的象征。也反应了清朝思想观念落后于西方。可以告诉你,这是扯淡。首先,马嘎尔尼是要求清朝在浙江、澳门,割让两块地方,给西方客商永久居住。换哪个主权国家能答应?另外,马嘎尔尼,在乾隆皇帝拒绝他前,说的可都是赞美清国体制,和乾隆皇帝的好话。

事实上,清朝开始高规格待遇接待他们的时候,马某对清朝是赞不绝口。怎么说的,我们来看看,网上有些人只是出于一些目的,断章取义,是不可取的。

据马戛尔尼第一次提及当天住处的安排:“我们所住的地方是城郊的一座庙宇,地方很大,有好几个院子和广阔的厅房。我们在这里暂住,觉得很是舒适,每日所供给的物品,和船上一样,凡有所需,只要略一开口就咄嗟立办。

”大清过官员礼服端庄华丽,同时依季节而变化,冬季御寒,夏季御暑,极为完备,而且等级森严,为欧洲诸国所不及。”

写到了直隶省的清河镇:“吾侪自馆舍出发,行四英里半出北京城,又行五英里至清河。稍息,进早食。清河乃一小镇,有城墙卫之,自清河前行,一路景色绝佳,道路亦平坦极利行车。而人民勤俭、诚实之状复与英国人民相若。吾行至此,恍如置身于英国疆土之中,不禁感想系之矣。”马戞尔尼明显是在说清国人与英国人一样很有素质。

《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杭州的描述:“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就是说杭州城的富裕超出马戛尔尼的想象。

对扬州的描述:“至扬州,其地商业堪盛,吾等本拟在此略作休止。兹以松大人已改换计划,拟抵杭州后始命停船,故此间并未耽搁,扬州名胜之区仅在吾眼帘中一闪而过也。”扬州在马戛尔尼的描述中商业繁荣,人民富裕。

对江西赣州府的简述:“夜抵赣州,乃一头等城邑,有城垣围之。”马戛尔尼称赣州为头等城邑,即误以为是江西省会。但赣州并不是省会,只是江西的一个府级城市。一个普通的府级城市被马戛尔尼误当作省会。也能从中看出大清帝国的府级城市在英国人眼中是富裕的地方,而中华帝国当时的府级城市有200多个。

马戛尔尼亲口转述一位常驻中国的英国神父劳克斯的言论:“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唯残害婴儿一事,吾西人以为极背天理,华人则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以为怪。”什么意思呢?神父的意思即是说:我们以前啊。读了中国的历史,现在又亲眼看到来佐证,中国社会似乎还没有什么显著地缺点。

马戛尔尼对于中国工业的描述:“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在马戛尔尼看来,乾隆末年,中国的自然科学,是和欧洲互有长短的,化学和医学落后于西方,但也有多种中国工业“远出吾欧人之上”。认为中国的中医学比起西医来很幼稚。

而在广州上船时,两广总督前来送行,广东绿营水师官兵在水师船舰上持枪站立,使团们看到总督的车轿前行进著一个中队的骑兵,威武严整。 水师船舰近百艘排列有序,“六千余名士兵举起他们的火绳枪,不惜浪费他们的火药,向我们鸣枪致意。”最后他们感叹道:“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途经杭州城时,驻防的八旗官兵列队相迎,书中记载满城的(实际上清朝官方说法是”皇城”)八旗军队盔甲鲜明,城池的大炮虽然数量不多,但有的吨位极大。

马嘎尔尼眼中,清国人民的劳动状态,是欢欣的,而不是困苦的。

《1793 年乾隆英使觐见记》:“人人多筋骨坚壮,饶有气力,虽作事之时,歌唱呼唤,殊扰人耳,而秩序井然不紊,又能各尽其力,无贪懒嬉戏者,洵足多也。”

《1793 年乾隆英使觐见记》:“臂力和其活泼之精神,合力舁之,自船至栈,直行不息,而观其神情又异常欣喜,初不若有人驱之迫之者。此或中国政体之完备,及人民天赋之独厚使然,非他国所能及也。”

《1793 年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国人民极有礼法,虽人众拥挤而秩序 井然,不与他国人众拥挤时不规则之状况相似。”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国人的认真、沉着和稳重,我们已看到令人信服的证明。”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苏州城内外无数居民都衣着更好,看上去都更满足和愉快,胜过我们在其他地方所见。他们几乎都穿丝着绸。”

《俄国使团使清笔记(1692-1695)》:“(北京)市民的房子漂亮而轩敞,达官贵人们的私邸装饰华丽,牌楼富丽堂皇,到处高耸着美丽的寺庙和塔。”

《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北京)主要的街道都铺着花岗石。街上挖有水井,街道两旁都挖有很深的水沟,通到湖或小河里。下雨时,大街小巷的雨水都从水沟里排走了,所以街上没有泥泞。从住宅区到街上也都有排水管道。”

《1720年兹迈罗夫使团使清报告》:“清国女子除了长得美还有许多良好品德,她们很干净,穿着得体。她们的眼睛是黑的,很小,以至笑起来时就几乎看不见了。她们的头发乌黑发亮,巧妙地打一个发结盘在头顶上,并装饰着她们自己制作的花朵,看上去非常合适。”

接待像马戛尔尼使团这样庞大的外交使团,在清方可能还是首次,故清朝方面安排了严密的保安措施,以防不测。

使团与中方互换礼品后,清朝认为英国使团的任务已告结束,马嘎尔尼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求扩大通商等六项要求,被乾隆敕谕一一驳回,随即清朝方面委婉地通知英国使团尽速离京。

乾隆当时已经82岁高龄,在使团离京后,乾隆连发谕旨,反复叮嘱手下官员要严防英国人报复:“今悉英吉利居西洋各国之首”,“较为强悍”,虽贡使眼见“天朝法制森严,万方率服”,然而“不可不留心筹计,预为之防”。乾隆提出的“预为之防”的对策,概括起来,一是略施恩惠(不撕破脸),二是展示武力(让你知道我不好对付),第三招是釜底抽薪(缩减通商港口,把”开放”处于可控)。

在清朝拒绝马嘎尔尼要求前,清朝”法制完备,体制精巧、细密、完善,能在短时间内组织人力、物力,取得任何他们想要的成就。”,乾隆在马嘎尔尼的眼中是”一位仁慈而伟大的君主,他保护他帝国中最卑微的人”。和珅和大人是”很有风度的政治家,十足的优秀官僚”。在清朝拒绝了马某类似南京条约的核心条件后,马某马上态度十万八千里。评价中国”是一搜破烂的旗舰”,清军”大刀长矛”,人民”困顿不堪”,洋人评价中国人其实有个很无耻的标准就是对他们有好处,有利的人或事物。他们是不吝美词的。就像后来的李鸿章,同样国内基本评价负面,在洋人嘴里成了“东方卑斯麦”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嘎尔尼的访问前后期,为什么乾隆皇帝态度转变这么快?其中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与其文武群臣展示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乾隆皇帝惊讶地看到了英国的势力范围正遍布全球,并正借助通商在全世界的疯狂扩张。而马嘎尔尼谈及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时,态度傲慢,让82岁的乾隆皇帝顿时感到威胁。

在通商、割地等类似《南京条约》的要求北拒绝后,马嘎尔尼迅速对清朝评价转为负面。因为他感觉对国家没法交待。如果清国真像他说的那样不堪,那英国怎么还是在乾隆死后四十年后才发动战争,还差一点打不起来?清朝这么菜,你大英帝国怎么不早下手?事实上,乾隆与英国人接触不是第一次,早在清尼战争,乾隆令福康安翻越喜马拉雅山打尼泊尔廓尔喀精兵时,就发现了廓尔喀背后有英国影子,而且乾隆帝还发现廓尔喀人用的英制火枪不错,特意命令皇宫制造局仿制1000把,装备他的禁军

在打发了马嘎尔尼使团后,乾隆认为清、英,开战不可避免,马上调集全国军队,沿边、沿岸各省,全面进入战备。在北京,乾隆还披挂上皇帝铠甲,对在京八旗、绿营,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

马嘎尔尼甚至说清军都是大刀长矛,但我们看看《乾隆大阅图》 这热兵器的装备率。


3,乾隆傲慢,但他并不无知。而且他的傲慢不得不说是有本钱的。乾隆本身天资聪颖,又从小学习努力刻苦,遍览群书,又不读死书,重视实际运用;他会满、藏、蒙、汉、回等多种语言,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满文档案,这为今天”新清史”运动,奠定了最大基础。避免了蒙古因为缺乏蒙文史料,只能用汉语史籍、任汉族史学家随意解释的尴尬境地;在藏文应用方面,乾隆不仅能与达赖喇嘛,以藏语直接沟通,还能手写藏文,与西藏活佛、达赖,直接写信;甚至,对藏传佛教有很深研究,能够亲自写成关于西藏宗教、地理、人文的小册子,给前线高级军官当参考;到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与蒙古各部会盟时,乾隆用蒙语;与西北伯克们会话时,乾隆又用维吾尔语;下江南时,乾隆一路军事演习,威慑江南地主,同时以汉语,与归顺他的江南文人作诗唱和;与文人骚客之间互相说完场面话,乾隆还亲自制定盐政政策,洞悉其中奥妙,巧妙地填补政策漏洞。乾隆的微操,实际上让江南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盐商还是世家。同时,他减少了中间环节产生买办的可能,调低江南盐价,让老百姓都能吃得起食盐。同时,他亲自在浙江钱塘江,督修河工,晚上住在堤坝上,自己绘制图纸,望着江水,殚精竭虑

4,文字狱。乾隆只是在学孔子、朱元璋,以文字杀人,以文字铲除政敌,乾隆朝,140多起”文字狱”,全部是针对江南士绅,乾隆的”文字狱”,从来没有打击科学技术的传播。事实上,乾隆一朝的科学技术书籍并不少,随便网上百度一下,就可得知。而且,乾隆用”文字狱”手段搞钱的时候,都在一个有趣的时间点,就是要么正在对外发动战争,要么哪个地方正在闹灾,”文字狱”成了乾隆搞钱的手段。乾隆在对外打仗,还是赈灾上,都极为大方。国库一直维持这相当的白银储备(约7000万两)。乾隆花钱如海,但同样搞钱无数。他在对外战争时,为打一个大小金川,能砸上亿两白银,还能在此同时,为河南花去7000万两的赈灾款,同时用”议罪银”为自己捞到享受的小金库,再给全国3亿老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 。文治武功,个人享受,民间名声,乾隆三者全得。”连年出师,而民户殷富”,不动摇国力,既不像汉武帝那样,打到全国”户口减半”,”民生凋敝” 也没有像唐太宗,坐视藩镇坐大。历史上,能达到这点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诸葛亮。乾隆牢牢把钱与枪,还有笔杆子(意识形态领域)握在自己手里。他与江南文人互相唱和的诗很烂,但那是手段,告诉你:”我与你们不是外人”,但同时也敲打你:”你们写的东西,我看得懂,别想蒙我!”乾隆给自己最爱的富察皇后写得诗句就很好,因为那才是他难得的真感情。

5,至于乾隆”十全武功”,自古无论东西方君主,都以开拓疆域为最大功劳,这个不值得诟病,乾隆时期,仅仅以极少兵力,常常是5万人,就打下了600万平方公里国土,中亚、西藏、外蒙古,全部团结在乾隆的帝国之下。

6,乾隆朝”满洲本位”政策的加强

有人说,乾隆排斥汉人,这是清朝有(或者乾隆朝加剧)民族矛盾的”铁证”。

我倒认为未必。实际上,乾隆是一个尚武的皇帝,他认为在战争中,是最检验人的。可是很不巧,在乾隆征伐准噶尔、大小金川战争中,汉人绿营在前线表现极差,甚至”一触即溃”,乾隆不仅大跌眼镜,而且大为恼火。要知道乾隆奉行”精兵政策”,他的手法是最大限度压缩战斗员,组成一支极精的队伍,然后给与这支精兵超高待遇。而绿营的表现,让乾隆大失所望。于是,乾隆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方面把黑龙江的八旗,万里调到前线,穿插在绿营中间,起到支撑的骨架作用。一方面,根据战场表现,或奖励、或撤销。最终,乾隆定型了帝国打武装力量的框架,即”东北八旗-西北绿营”,乾隆认为,这是最具战斗力的组合。

要研究清朝皇室统治政策。一定要看乾隆朝。康雍乾,长达130年的”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而且一贯到底,没有冷场。乾隆是康雍的最终完成形态。

但乾隆之后,再也没有像乾隆这么能搞钱的皇帝,再也没有像乾隆这样一个对皇帝这个职业看得”透透的”皇帝。咸丰有那个资质,但没有那个寿禄。慈禧最像乾隆,但慈禧也畏惧人言,没有乾隆那种”你们都是垃圾,要治理天下,还得朕来!”那种舍我其谁的英气。而且乾隆处处维护”满洲八旗”这个基本盘。慈禧却贸然向八国宣战,打光了清室最后的基本盘---”武卫军”。而且,北京在遭受八国联军进城侵略时,数百家最核心清朝满、蒙、汉大臣,要么举家自尽,要么带着家丁在街头与八国联军巷战战死。直接导致了1900年后,满洲人才呈现巨大人才断层。而八旗兵在二鸦、一鸦,镇捻,太平天国运动、夺取新疆,历次的战斗中,遭受巨大损失。再加上满城城破后近几100%的自杀率,导致旗人人口,在200年间增长十分缓慢。所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大清”的满语,意为”战士之国”,过于好战,导致他最后的基本盘,损失殆尽。在满洲基本盘损失殆尽以后,即使载沣”仁爱宽厚”,各内阁成员都是留过洋的”开明的洋务派”,再进步,你没有支撑你的基本盘。你也没用,你最后的结果,只能退位。

7,有人说,乾隆阻碍了中国进步

这个显而易见是错的。要知道清代皇室,从顺治开始就非常亲近西方,顺治甚至认了个西方传教士作”玛法”。康熙与法国路易十四(大名鼎鼎地”太阳王”),那可都是”神交已久”的笔友,还是数学票友。西方人对于康熙的热衷科学,可是”倍感亲切”,”耳熟能详”,而且有油画(下图)。康熙出版过自己的数学著作《数理精蕴》。一直到乾隆,也没有阻止过科学在民间的普及、传播,因为传播科学,对清朝统治,并没有什么威胁。:不仅没有威胁,而且掌握掌握科学的多一个,写反诗,天天琢磨着当皇帝的,就少一个。但当时在人口最多的汉地,恰恰是重儒学,轻科学。读《四书五经》,里面有”黄金屋,颜如玉”。研究数学有什么用

事实,乾隆有一个习惯,他对外发动一次战争,都要分析对方的热兵器,在征讨准噶尔时,就仿制了俄国的火枪,征讨廓尔喀时,又仿制了英制的火枪,乾隆接受西方信息,大概在一星期内。他头脑清醒得很,并不闭塞。事实上,清朝除了”一鸦”,在其他时刻武器并不落后西方,满洲人作为渔猎民族,对武器、军事方面的异动,特别敏感。正因为如此,满人大臣文祥,才在1865年上折,要求”洋务运动”,并且由满人恭亲王奕忻主持,主导了”洋务运动”,并且提拔了沈桂芬、张之洞等洋务名臣。我认为,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没有像隔壁印度一样,沦为殖民地。清朝还是世界上第一个重视马克沁,第一个仿制成功,第一个装备部队的国家。

我们再看隔壁的”小中华”朝鲜,清国都搞”改革开放”了,朝鲜却还在搞”天朝自闭”,最后,完全被日本吞并,直接变成敌国领土,连殖民地都没当成,要知道,当时的朝鲜就是保留明体制


8,乾隆”扼杀了汉人所有的创造力”。”不允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存在,甚至不允许一点点可能动摇他统治的因素存在”。

这是扯,首先,我不认为一个被儒家《四书五经》捆绑了几千年 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人生正途的汉文化。在面对西方科学巨大冲击下,能自生出多大”创造力”。事实上,汉族王朝最大的缺点,恰恰是儒家的”等级制度”,以及坐井观天的”华夷之辩”。直到明末,在广大南北方,仍然有大量被打为贱籍的汉族,而打他们为贱籍的,恰恰是他们的同胞。贱籍是世代奴隶,没有人权,也没有科举权,他们永世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明末那么多汉族倒戈投向清国,甚至像孔有德、尚可喜这些全家都被满洲人杀了的明军武将,都一路为清朝尽忠。你看韩国电影《南汉山城》就能知道答案,在明末体制下,武将无法翻身,底层贱籍无法翻身,就像《南汉山城》中那个朝鲜翻译一样,当韩国大臣质问他”你难道不是朝鲜人?为什么要替夷狄卖命?你不觉得羞耻吗”?朝鲜翻译先微微点头致意,然后不卑不亢地说道:”大人,我在朝鲜是奴隶,因为我的母亲是奴隶,所以,我就得世世代代作奴隶。这样的祖国,与我何干,我爱她何益?”清朝当政,废除宋、明两代贱籍,对摄取人才的考试,清国制定了极为严格、公平的考试制度,让寒门、底层,有了最好的的晋升渠道,清朝再也没有出现钱谦益那种花钱买状元,试卷藏暗语情况。甚至在雍正朝,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喜中状元一甲第三名,张廷玉还要上表,说我家世受皇恩,已经很满足,哪有在皇榜上也为”天下寒士之先”的道理。雍正非常高兴,改为”二甲第一”,并且夸张廷玉”深识国体”。其实清朝皇帝很明白,在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让底层看到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被宋、明歧视的贱籍,我解放。被明末东林党垄断的仕途,我打击江南士绅,给天下寒门让出来。不仅让出来,而且我满洲人也不跟你们抢。”旗不点元”。明朝虽然分南北榜,但是仍然是”南6北4”不公平地录取。清朝改为一律平等。而且,为了打击东林党,清朝规定:祭孔、祭天 只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生员。

清朝一改宋、明”重文轻武”,对武官考试极为重视。尤其是乾隆朝,所有的国家最高荣誉,几乎全部给予武官。紫禁城骑马、紫缰,图形紫光阁,赏穿黄马褂,武举殿试,皇帝亲临考场。军人在清朝,待遇优渥,而且有顶级学历可以奋斗(武英殿大学士),还能”以武兼文”,进入军机处,正经地”出将入相”。只要你在前线有军功,基本等同于”清国VIP”,和珅牛不牛?乾隆皇帝宠臣,会五国语言,外交部长,兼管六部中之”四”,文官中,位极人臣,结果他碰到阿桂,照样得礼让三分,他的地位甚至不如他弟弟和琳,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弟弟是军官。

再说,”华夷之辩”,现在有人拿这个当标榜正统的理论依据,还沾沾自喜。其实,”华夷之辩”是最愚昧的。本质上是自我封闭,拒绝开放。清朝统治者是满洲人,森林的渔猎民族,他们没有这个文化,所以就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蒙、藏、回、汉,甚至西方,等各种文化,因为懂得多,所以清朝统治者才能看得更远,站得更高。乾隆就是这样一位”登峰造极”皇帝。他看什么东西有用,就直接拿来。很多人说清朝是”封建王朝”,其实是错的,清朝既不”封”,也不”建”,清朝亲王,连封地都没有,怎么能叫”封”?全国一体,各省设”流官”,没有国界,怎么是”建”?清朝准确说,应该是一个帝国。

乾隆后期,清后期的”衰败”,与乾隆没有关系。实在饿满洲人把东亚能学的东西,都学了,但是碰上自有人类,史上最大的外挂”大英”,清朝这个”常胜将军”(大清的国号,就是”常胜将军”),第一次打了败仗。迅速开始改革,最早的”西化”奏折,居然是满洲人文祥上的,主导”西化”的,是满人恭亲王奕忻,这足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放,正因为如此,”挨打了就要学”,清国才没有在大变局中,像邻国印度那样沦为殖民地,艰难保持了独立,甚至还在1906年,被德、美,视为”新列强”,打算与清国结成三国同盟,一起对付正如日中天的”大英”。但慈禧可不糊涂,要求”要结盟可以,但必须拉英国进群”。与满洲人的”挨打知道痛”相比,你再看看坚守明朝体制的朝鲜,仍然信”华夷之辩”,其结果,就是连作殖民地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吞并,沦为日本领土。所以,你要说”明朝活到1800,能开启工业革命”,我是不信的

事实上,有清一朝,废除贱籍,颁布《离人法》,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火耗归公,整修典籍,都是创造性的,拖着这个中国在往前走。其中,很多政策,几千年来,汉族王朝都没有达成,满洲人做到了。对军人的优待,对底层的重视,对掌握舆论,世家门阀的打压,不正是特朗普今天在美国正在做的?而乾隆,无疑是把这一切作到”登峰造极”的王者。所以,易中天、光哥,骂他我一点不奇怪

9,关于乾隆的”下江南”,有说他下江南 游山玩水,挥霍无度。那么,果真如此?当然不是。首先,乾隆”下江南”,不是去玩的。”下江南”与”上塞北”,都是一次政治活动。”上塞北”,是为了巩固与蒙古的联盟,乾隆的统治术,就在于”因地制宜”,蒙古人”忠纯直朴”,向往自由,那就散养,清帝平常不管,你们自己内部的问题,自己解决,清帝只一年会盟一次。会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重申盟好,二是作为”裁决人”解决蒙古各部直接的矛盾。要注意的是,会盟地点,不是蒙古草原,而是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采用的方式,是清帝与蒙古各部亲王,在一起同吃、同住,还要围猎。过程中,清帝全程蒙语。其中,围猎是重要一环。一起打猎,相当于一起上战场,一起流汗,一起分战利品。这是尚武的民族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不要以为打猎是玩去的,围猎中,一是示蒙古以清帝”不忘本”,二是蒙古各部,也要看看这个”皇上”,合不合格,什么样子?够不够格当他们的领导?所以,康熙会盟时,一天射数百猎物,不用说什么话,这比写100篇牛皮文章,都管用。你强大,蒙古亲王们更高兴,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领导人保护他们,他们的女儿,嫁给的是一个强者;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跟清朝一个模式的,就是唐太宗。唐太宗首先是突厥的盟主,再是汉人(中原人)的皇帝;乾隆首先是满蒙盟主,再是中原的皇帝;乾隆是一个2.0版的汉武帝,是一个大号的”唐太宗”。顺便一提,唐太宗与突厥会盟,说的是突厥语。他与突厥可汗”隔津对语”,是不需要翻译的。他给自己”昭陵六骏”起名,都是用突厥语起的。有人说,你是不是太抬举乾隆,他怎么能与唐太宗相比?事实上,他们俩不是甚至不是能不能”能不能相比”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是一类。我不认为唐是一个汉族帝国,清与唐一样,只是一个异族入主中原的帝国。因为老百姓在感情上,实在是太不想承认这个皇帝是”异族”,于是,就给他们俩”去了胡籍”,”入了汉籍”。乾隆在民间传说中,就在浙江多了个妈,估计是浙江人知道乾隆穿皮草,就把这个妈认在海宁陈家


与对蒙古人的散养不同。乾隆对汉人,就更多是”管得细、管得宽”;尤其对南方汉人,更是”高压”。乾隆信奉”北人怀德而不畏威,南人畏威而不怀德”,那么怎么能对南人”高压”呢?,对,就是”下江南”。听起来,好像是玩的,但其实,”下江南”是一次对江南士绅,展示绝对”武力压制”的军事演习。是不是很惊喜?很意外?乾隆下江南,阵仗可谓非常大,文武百官,后宫嫔妃,带上自己的老妈。沿途,水陆军队护送。与电视剧里乾隆游山玩水、住官驿、泡妞不同,真正的”下江南”,乾隆全程是住在军营的,而且沿途戒严。只在特定的时候,开放民众参观。那么,在非特定时候,或者非特定地区如果你再去参观呢?对不起,全部射杀!展示绝对的军事实力,是为了告诉江南士绅:”我足够强大,你们可以依靠”,也是告诉他们”不听我话,你们将是什么下场”。乾隆六”下江南”,总计花费3000万两白银,平均一次500万,其实,并不算多。他更多是给江南老百姓撒钱、消灾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乾隆6次下江南,前后给江南各地底层百姓免税56次,合计1.2亿两白银。二是修河工,治理钱塘江 这个前面提到,不表。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目的,就是考察官员,推行盐政;考察世家,压大扶小。康雍乾散帝,大多对江南人没有好感,认为江南人”浇漓”,就是滑头、善伪装。所以,康雍乾的词典里,”汉军习气”,是绝对贬义。比”汉军习气”更贬义的,就是”下江”,”浙江习气”,什么是”浙江习气”,就是”科场之风”、”党同伐异”。清朝统治者对明末教训非常重视,对”屁股指挥脑袋”的”科场”、”结党”之风,特别警惕。尤其对当年东林党完全把握朝政,给江南各种免税,給北方摊”三饷”,引发李自成、张献忠揭竿,特别引为教训。而乾隆眼中,”浇璃”的江南人,极易产生”买办”,”见利妄为”,”有家无国”;你能想像在清朝,雍正乾隆对一个浙江人的最高评价,居然是”你真不像个浙江人、”无浙江习气”?那么,乾隆怎么考察官员?主要是考察1、在编的公务员,有没有反清的”宣传材料”;2、官员有没有与在地的门阀勾结;对前者,通过”风闻奏事”,接受”告密”,细心观察。对在编江南公务员的个人著作,全面进行”新闻审查”,发现有反清内容,就地查办;对后者,乾隆会让你身败名裂。同时,打压那个大门阀,扶持一些”小门阀”,乾隆亲自制定的盐政政策,是一大经典案例,乾隆自己居然把江南盐政研究得明明白白,并且找到政策里的”后门”,把江南盐商喜欢钻的”后门”,变成了自己的搞钱工具。利用这个后门,乾隆把江南世家,门阀的命运牢牢攥在手中。在乾隆的操作下,大门阀害怕丧失优势地位,便会主动倒向乾隆,小门阀看到上升机会,自然又会讨好乾隆。两头的钱,乾隆都收,同时,让江南再也无法出现”一家独大”的大族,,再也无法形成明末那样的朝中有”东林党”,在野有”江南复社”,东林党掌握政策制定权,复社掌控社会舆论引导,崇祯帝被架空,成了木偶的可怕局面。乾隆,这一手,可以说玩得相当漂亮,既立了威,又赚了名,还挣得盆满钵满。江南百姓交口称赞、夹道欢迎,江南士绅曲意逢迎(当然不少是违心),跪着把银两送上;连兢兢业业为雍正工作40年,没有犯过一次错误的张廷玉,乾隆都能给这个官场”老油条”玩得生不如死,整治这些江南士绅,简直不在话下。

10,戴梓被康熙流放,足以证明满清不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这是谣言。首先,康熙发展火器,主要是靠南怀仁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不是靠戴梓。而且戴梓被流放,不是因为他研究科学技术,而是因为他犯了江南士绅的大忌,喜欢充”公知”,断章取义,挑引公众情绪,写公众号口水文章。还与明末遗老(不少逃亡日本)遗少颇有来往。这属于”黑五类”主动干预政治。还”联络境外反动势力”。挨整太正常。而且康熙帝给留了情面,流放盛京(沈阳),这是清朝陪都,第二首都,不算委屈他。清朝有一个”潜规则”,皇帝想格外开恩,让他活的,就流放东北,那是清帝老家,不算害你。而且流放东北的,当地官员,一般都对你客客气气,隔三差五,还请你吃顿饭;皇帝想让他死的,就流放江南,江南官员严密监视,绝对整得你生不如死。

那么,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戴梓这个人,老家杭州的,是江南士大夫出身,这在清朝“政治生态”中属于先天带”污点”。而且这个戴梓,颇有明末江南士绅”公知”遗风,喜欢自己写书发泄。风格大概类似于今天的自媒体公众号,断章取义,煽动情绪,引流,非常擅长。

众所周知,明末,江南士绅、地主既得利益代言人,东林党,把持朝政。给与江南士绅,地主,手工业主,各种免税。到了大清,这些特权没了,康熙要重新向江南征税。这时候江南士绅、地主不淡定了,写公众号”带节奏”,戴梓,就是其中一员

戴梓对大清新颁惠民政策,往往轻描淡写。康熙给底层老百姓减压,逼江南地主交税。因此有了”江南案”,”奏销案”,”哭庙案”,本质上江南地主、士绅在明末特权消失以后的集体抗税。江南地主、士绅与儒家是捆绑的,因为按儒家规矩,读书人是不交税的。而这些读书人,作了官,就置办地产,成了地主。同时,利用在位优势,操纵公权力,根据自身利益,为自己量身制定政策,导致江南穷苦的底层农民,土地被大量兼并。只能依附到这些退休官员手下,作佃户,实际上,就成了永世不得翻身的农奴,而这些江南士绅,成了庄园奴隶主;更可怕是,这些江南官员,退休以后,就成了乡绅。不仅因为有知识,垄断了学界,教育界,而且把握社会舆论,引导民意干预朝政。

戴梓家就是这个出身。他家本身是江南地主,动了他家的利益,他自然要跳出来。因此他在《猛虎行》一书中,大批康熙向江南收税,是”苛政猛于虎”。

还有,就是特意恶心康熙: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乱正在激战,此时葡萄牙国王阿方索(清廷史料写作”阿丰肃“)送来一头狮子,被清廷视为国势强大的证明从而大肆宣传。但戴梓却在《西洋贡狮歌》中吐槽清廷上下的虚荣浮夸,并暗示朝廷对吴三桂这些猛将的凉薄寡恩,才是大乱的根源:“狮能杀兽不杀贼,大官养给夫何益。请将猛将作狮珍,四海烽烟自宁谧”。

总之,戴梓这些文章,是典型的”屁股指挥脑子”,没有明显的逻辑,为了反对而反对。总之,你向我江南征税,我就找准一切机会,跟你唱反调。而且,大家注意看这个题材,《西洋贡诗歌》,这是写好了打算流入社会,进行传播传唱,煽动反清情绪,这基本属于”颠覆政权罪”,明着与现政权唱反调

在戴梓诗集《耕烟草堂诗钞》,里面更是描写康熙治下,”一片昏暗萧瑟”。

南怀仁上奏,揭发戴梓”私通东洋”。

这种罪名看似荒谬绝伦。但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当时日本虽然在闭关锁国,素不与外界交往,但是却在实际上收留不少明遗民,包括改名张振甫的定王朱慈炯。而戴梓少年时就曾经和明遗民中的领袖人物比如钱牧斋有来往,乃翁戴苍不仅和明遗民往来甚密,而且和远在日本,辅佐定王的两位谋主隐元隆琦、独耀性日师徒也能扯上些关系。于是康熙帝就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下旨将戴梓流放沈阳。

结果是,戴梓到了沈阳后虽然煎熬,但言行不改,依旧写诗作文指点江山。所以也就无法得到康熙帝的宽恕。在经历了三十一年的流放生涯之后,年逾古稀的戴梓终于得到了新帝的赦免,但此时的戴梓却已经习惯了在关外的生活,继续留在这里。并在四年之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11,楼下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农民起义”?怎么是”宗教会党”?

事实上,”太平天国”不是什么农民起义。洪秀全本身是”失意文人”,他组建”拜上帝教”不是李自成那种”吃不饱饭”的流民组织,而是宗教


最后我想用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的一段话来收尾,与君共勉。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唯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一点:乾隆是一个实际上文化水平低下,特别是文艺鉴赏能力低下,而自己却没有自知之明,占有欲却强到变态的人!

他几万首歪诗、农家乐审美的定制瓷器也就罢了。特别是,他有一项最令人不齿的恶习---在古书画上乱涂乱画最让人恶心。他前后有上千个图章,最夸张的比如“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堪称极为恶臭不堪,像砖头一样大,边框厚得有手指宽,与印章美学完全背道而驰,除了突出占有外毫无意义。

被乾隆“厚爱”的珍贵书画,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涂成一身牛皮癣,能让人看出密集恐惧症来。

而最惨的代表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乾隆盖了一百多个图章,中国画的留白是灵魂之一,顶级画家留白的布局甚至比着墨更为重要,但是乾隆对此事是完全不在乎的,留白处变成了他的地盘,密密麻麻全写满了,还不够,那就连山上都写了字!乾隆要么完全不懂艺术,要么就完全不尊重艺术。

什么叫破坏文物?这就是破坏文物!

你说这样的人算“有文化”?


user avatar   sometimes-naive-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享一则小故事。


这则故事出自《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讲乾隆八年,朝廷考选御史,乾隆帝号召出“时务策”,即鼓励大臣们针对时弊畅所欲言,提出对策。即使是这么钩直饵咸,朝中还真有一位上了钩的“大鱼”——杭世骏(1695-1773)。

故事的前半段讲杭世骏直言不讳,朝廷用人不该先入为主,不该太计较地域和民族出身。他认为天下满洲人少、汉人多,而各地总督却没有一个汉人;江浙人才辈出,但在政府中多年没有人升调。他认为不论满汉、不论地域,机会应该是平等的。《清代名人轶事》中还记载了他说:“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

乾隆帝龙颜大怒,后半段则是他的反驳,反咬一口杭世骏才是分别满汉的罪魁,即便如此,江浙出身的官僚仍然占据了朝中的多数,皇帝这么做不过是为了一视同仁。但重点不在于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之争,而在于杭世骏直接触动了“满汉畛域”这个最忌讳的问题。皇帝认为杭世骏是在制造满汉之间的矛盾,认为杭世骏是在借机鄙视满人,因此他痛批这是“怀私妄奏”,杭世骏因此获罪,送交刑部。本来是要当堂判死,刑部侍郎以“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为由保下了杭世骏的性命,最终以“溺职”例被罢免。

《清代名人轶事》道出了这则故事的结尾。乾隆帝临幸杭州,这对君臣居然再度相见,当然不排除这是出于皇帝心里的忌惮,想要看看杭世骏是否安分守己,当看到他只是在开旧货摊时,皇帝哈哈大笑,写下“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大字以示羞辱他甚至还不放心再巡杭州,眼见着迎驾的杭世骏,居然还在说:“杭世骏尚未死么?”杭世骏回家之后当天就死了,不知是因羞辱愤懑而死、还是惊惧而死、还是被皇帝赐死,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他们越是迫切要你说话,你越是该缄口不语。保持沉默的自由,有时更难为可贵。

原文奉上:杭世骏策称。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省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有意见畛域等语。国家选举人才,量能器使,随时制宜。自古立贤无方,乃帝王用人之要道。满汉远迩,皆朕臣工联为一体,朕从无歧视。若如杭世骏之论,必分别满洲汉人,又于汉人之中,分别江浙边省。此乃设意见分畛域之甚者,何所见之悖谬至此。况以现在而论,汉大学士三缺,江南居其一,浙江居其二。汉尚书六缺,江南居其三。侍郎内之江浙人,则无部无之。此又岂朕存畛域之见,偏用江浙之人乎?至于用人之际,南人多而间用北人,北人多而又间用南人。督抚之中,有时满多于汉,或有时汉又多于满。惟其才,不惟其地。亦因其地,复量其才,此中裁成进退,权衡皆出自朕心,即左右大臣,亦不得参预,况微末无知之小臣乎?且国家教养百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杭世骏独非本朝臣子乎?而怀挟私心。敢于轻视若此,若稍知忠爱之义者,必不肯出此也。杭世骏、著交部严察议奏。寻议、杭世骏怀私妄奏。依溺职例革职。从之。——《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乾隆癸未,杭大宗以翰林保举御史,例试保和殿,下笔为五千言,其一条云:“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是日旨交刑部,部议拟死。上博询廷臣,侍郎亲保奏曰:“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上意解,赦归里,原疏留禁中。当日不发钞,又不自存集中。越七十年,大宗外孙之孙丁大,抱大宗手墨三十余纸,鬻于京师市,有茧纸淡墨一纸,半乃此疏也,大略引孟轲齐宣王问答语,用己意反复说之。此稿流落琉璃厂肆间。乙酉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另见,问:“汝何以为活?”对曰:“臣世骏开旧货摊。”上曰:“何为开旧货摊?”对曰:“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上大笑,手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大字赐之。癸巳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大宗自丙戌迄庚寅,主讲扬州安定课院,索诸生肄“四通”。杜氏《通典》、马氏《文献通考》、郑氏《通志》世称三通,大宗加司马光《通鉴》云。——《清代名人轶事》


user avatar   wei-yun-dong-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user avatar   zhang-cc-8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相关话题

  为什么同是在华夏大地上存在的历史国家,就因为不是汉族建立的,有些人就不承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朝代? 
  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罪人是石敬瑭吗? 
  为什么台湾议员总“打架”? 
  中国历史只有4000年左右为何学界要虚化成5000年? 
  激进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危害有多大?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客观看待清朝? 
  何以这两年产生了「民国热」?民国果真有那么好?以及为什么是「民国」? 
  如果一名成年人穿越回盛汉,盛唐或盛明,那他需要多久可以重建现代科技? 
  欧美人制作的东亚题材游戏中,最神似的是哪一个,最不像的又是哪一款? 
  古代武科举是怎么选拔的? 

前一个讨论
铁路部门为什么不提升普速列车车厢舒适度?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更喜欢在超炮里的炮姐?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