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翁同龢?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就甲午翁李之争来说,要求开战的不止翁同龢一人,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也要求李鸿章增兵,牙山叶志超部也要求李鸿章迅速增兵,李鸿章自己的重要幕僚盛宣怀、周馥也主战,以避免日本悍然开战自己寡不敌众,并且光绪、慈禧一力主战,翁同龢作为中枢重臣来说只提出“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以整顿朝鲜附属国内政的名义平息事端,“不为失礼”,意思是照顾到日本与列强情绪,因为日本以平定朝鲜纷乱为名义,那么翁同龢就认为清兵先期入朝平定事端,不得罪日方、也让日本失去发难的理由,并不是一些煽动性文章中说翁同龢是个无脑清流,不顾事实情况一力主战。

直到北洋出兵开战时,翁同龢在日记里写“必当宣战及布告各国”,但他仍然到了庆亲王府上时没有说出开战之语,于是又有人说他实际上虽然没跳,但当时他独对光绪,谁知道说了什么?光绪主战肯定是他施加的影响,但当时慈禧也一力主战、慷慨激昂。


翁同龢有“借此机会整顿北洋”之语,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这是翁同龢挟私构陷李鸿章,实际上北洋在当时确实无法指挥、显得乱象频出,先是黄海海战发生后李鸿章伪造捷报,声称牙山大战日本死亡上千我军仅死伤百余,后来北洋又电报朝廷称牙山军队第二次大捷、杀敌两千余。

在庆亲王与翁同龢等高层的脑海里,此时清日在朝鲜是清兵势如破竹,非但平壤没有丢失,反而杀敌三千余人,两次大捷,卫、左等军抵达义州,牙军抵达汉城,形势一片大好。

因此翁同龢开始主战,并且斗志昂扬起来,很是激愤,到了七月初十刘葆桢找翁同龢谈话时,翁同龢才知道叶军已经全军覆没,天津北洋总部早已知道,却不电奏朝廷。

在此之前,袁世凯认为朝鲜已经纷乱不可控制,要求回国以免被日军逮捕受辱,李鸿章却在当时希望列强调停,因此不愿袁世凯回京告诉朝廷朝鲜已经大乱。在李鸿章的欺瞒下,北京朝廷再次做出误判,导致许多人空争和战却错过了避免战争的最佳机会,坐视李鸿章把朝鲜问题闹大。

可以说整个甲午战争时期,北洋都以各种电报奏折蒙骗帝后,最终自己又满盘皆输,这样的局势下找不到怪罪的人,就去怪罪翁同龢没有给够钱,怪清流主战,继而通过种种文笔渲染,把翁同龢形容为脑子简单、不顾现状空谈气节的腐儒,也算是可笑了。清流若是能挟持中枢、命令北洋,李鸿章后来种种行迹又为何没能被清流影响呢??


只谈翁同龢其人的话,性格正直,没有结党营私,杨乃武案也是他一手捅给同治最终昭雪,得罪了不少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声誉斐然,但没有沽名钓誉,与李鸿章有私怨,但与地摊文所说的正好相反,李鸿章为了这点私怨报复翁同龢损坏国家大事的例子太多,翁同龢以私害公的事情则很少。翁同龢始终实权较少,又心思不活络,只知道埋头办事,被有地方实权的李鸿章多次玩弄于股掌之间。

比如胶州湾事件时,李鸿章为了使翁同龢不能成事,竟然代俄国索求胶澳,声称俄国即将插手,哄骗翁同龢让他等待俄国调停,提供种种假情报,最终使翁对德交涉失败,翁同龢承担误国罪名,中国也因此被俄英等国开始了瓜分的狂潮。

旅大谈判时,李鸿章再次独揽与俄国使节交流之事,排斥翁同龢干预,后来中枢大臣商讨时,李鸿章慷慨激烈称绝不同意租界,但称没有办法应对,计划坐视双方谈判破裂(徐中约《中近代史》语李鸿章与张殷恒此时已经收受俄国贿赂),李表示无奈,则翁同龢认为事情真的无可转圜,便也跟着做收尾的工作,但当时日本就旅大问题表态,派人来总署问明情况,是一个大好的“以夷制夷”机会,被错过了。


user avatar   xiao-wu-zhu-bu-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node.js在双十一中的表现足够亮眼,对国内node.js的发展会有何影响?


  

相关话题

  秦始皇本意倾向把皇位传给谁? 
  同为被叩开国门,为什么鸦片战争后满清依旧死气沉沉,相反13年后黑船事件,日本立刻涌现大量优秀青年? 
  如何看待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拆除南北战争时期南军将领罗伯特·李的雕像? 
  有哪些推翻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考古发现? 
  东汉末期的冀州刺史为何人? 
  2011年提问:当前外国的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 
  中国为什么自己造不出圆珠笔? 
  黄巢、张献忠等人对百姓大肆屠杀,为什么还会有人忠于他们? 
  宗人府和内务府都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林丹汗不愿意和大明一起对抗满清?
下一个讨论
如果元朝像几大汗国那样伊斯兰化(或被它们吞并),中国的历史会如何发展?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