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网上流传的 35 岁很多人会失业,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存在的? 第2页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和你说一些现实故事,IT圈子里的。

最近我所管理的数据中心需要进行年中的设备维护,

因为公司管理规定的原因,到访者需要把个人身份信息填写录入才能进入。

来进行服务器、网络设备维护的现场工程师,清一色是81年前的。

也就是至少都是39岁,甚至45岁的。

你看他们的谈吐,他们的技术能力,他们的工作态度,根本不像是中年男人的样子。

更像一个丰富经验、工作态度良好、尽心尽责的工程师,只是岁数大了些。

然后,我所管理的数据中心需要进行设备新增,更让我惊掉下巴的来了。

上架服务器、上架存储的工程师,清一色是98年以后的,最小的是02年的。

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工作起来毫不含糊,只是专业工作和他们稚嫩的脸庞不太匹配罢了。


我陷入了沉思,什么情况,中间那茬儿人呢?

按我的理解,也就是81年~97年的那茬人,是社会中坚力量,是我身边的同事,是我身边的同学。

其实都在工作,可能只是因为幸存者偏差,让我们看不到他们罢了。

其实每个岗位都会失业,只是说失业了以后,你会继续到另一个岗位工作。

每个职位都有生命周期,如:安装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写方案的工程师->岁数大了去做设备维护吧。


社会分工,继续分工下去罢了。

体育运动员会退役,去做教练或者助教。

程序员会掉头发,去做经理或者去送外卖。

美术设计会变买办,去做接单牵线而不做设计。


大家的焦虑,是你没法保持持续旺盛的收入水平

社会分工讲求效率,你也可以理解为内卷导致。

没法人人都做总监,也没法人人都做专家。

总要有人在职场生命周期里退场,否则新一批的年轻人怎么办?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职场中年危机这件事始终存在。但是为什么这两年会被反复提起?大概是因为三个原因:

  1. 劳动合同法;
  2. 经济增速放缓;
  3. 部分行业特性

我收集了过往的不少案例,整理了一些我对35岁职场人职业发展路上遇到的困难,顺带提出我自己个人的一些解决方案,全文8000字+,可以先收藏。

希望大家不仅仅看社会原因或者企业原因,也能读一读我给出的三个案例和解决方案:

  • 姚琼-女性35+职场人;
  • 张川-男性40+职场人;
  • 知乎案例

看看是否能帮到你。

劳动合同法是35岁危机的起源

我也和很多朋友聊过,大家都会有感受到瓶颈的时候。

有些人发生在30岁,有些人能延迟到40岁。

为什么网上的标准都是35岁呢?35岁的起源哪里?

我们来看一眼百度指数:

关键词 「中年危机」,本身的讨论量级从2012年开始都不高。

到了2017年过完年,这个关键词的热度很快翻倍,接着在2017年年底和2018年初达到巅峰。等这个话题恢复平缓的时候,你会发现热度已经比2016年翻了一番。

为什么呢?是2017年大批中年人开始上网了?还是大量中年人遭遇危机了?

我在人力资源公司多年,一直关注热点话题。

回顾2017年,当年的职场人的确遭遇了中年危机,尤其是接近35岁的职场人。

原因和35岁并没有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在2008年1月1日发生的一件历史性事件:

新版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了

新版劳动合同法对职场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至今来看,新劳动法颁布以来,劳动者在仲裁和打官司中的胜率要远高于企业的胜率。

不少企业则视劳动法为洪水猛兽。

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

为公司服务满10年的员工,有权要求签署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来,按照劳动法想要裁掉员工就很难,如果想要裁掉签了无固定的员工,难上加难。

所以,以某民族企业为首的大中型民企们,开始裁撤在公司即将满 10 年的员工。具体可以参考某为辞职门:

恰好,2008年大学毕业,进入大中型民企的优秀学子们,在2017年差不多也在33-35岁。

很多35岁的职场人会自我检讨:我有哪里做得不如年轻人。

但讲句公道话,最初淘汰35岁的人,不是因为岁数,而是为了规避法律。


经济发展变慢,蛋糕不够分了

回头看2000-2015年,其实也有「中年危机」,最典型的案例是:

你升职受阻,同僚升上去了,自己不得不向以前的同辈汇报,心态上接受不了。新上司感觉你资格太老,不好管理,心态也不好,恨不得把你挤走。

但是在21世纪的前十年,职场人不怕。

外企待不下去了?去民企,还能像技术扶贫一样吃一波红利。

大公司待不下去了?去中小公司,外企500强各个在中国有分舵,总有机会的。

而且不断有中心公司和民营企业崛起,这些企业都需要人才,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职场中年危机不是内部解决的,而是通过跳槽缓解了。

回到2020年,

人才供给:随着2004年第一批高校扩招的80后学生毕业进入职场 ,这波在高校扩招的余量人才,到今天,都是我这个岁数,33-37岁。

人才需求:经济增速放缓了,全球化趋势受到SB抵制,外企开始收缩,民企除了个别巨头,都停止招人。

30+的人才供给足够了,但是,原来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逻辑变了。企业对30+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30+人才的供给。


部分行业特性,行业走下坡路,职场人就遭殃

2020年,接到最多的咨询是「我被裁了/找不到工作」,我该怎么办?

其中有需要负担房贷和家人生活的父亲,也有本想照顾父母却被父母塞钱的单身族,还有孩子上幼儿园需要复出开始工作的宝妈们。

有工程师,有外企营销专家 ,有人力资源同仁。

我能给的帮助是很有限的。我只能尽力安慰每个来咨询的同龄人:

的确不容易,这不是你的错,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改观。

但是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在下滑曲线上,加上遭遇疫情。是不是过段时间会有改观,我也没底。

看不到未来的最典型案例,大约是2017年中兴的那位欧先生。

2017年12月10日,中兴的一位研发负责人欧先生,从公司楼顶一跃而下,舍下家中的老人、妻儿,结束了42岁的生命。

他的太太是这样描述的:“接到电话,说我老公跳楼了,我急忙打车赶到现场,看见我家老公瘫倒在中兴研发大楼办公楼的台阶上。周边到处都是血,我瞬间瘫坐在地上。”

这位总监自杀的原因,是公司准备裁掉他。

他跳楼当天上午接到公司电话,让他去一趟。具体内情不得而知,但3个小时后,他就从大楼一跃而下。

这位欧先生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本科、硕士就读于重点大学,先后在华为、中兴工作。

作为一个70后,他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农村进入一线城市,有了自己的妻子孩子,买了房,还不止一套,在一家一流企业担任高管职位,是同事眼中的好领导、家人眼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

他的前半生,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如果不是这场悲剧,他可能和千千万万个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成就的男人一样,过着小康的幸福生活。

但随着坠楼的那声巨响,一切化为乌有。

这件事情爆发出来后,很多人斥责企业无良,冷血,资本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还有一种说法,要提升自我能力,不断学习,不被社会淘汰,这个说法在这个案例里却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位总监,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在华为工作了8年,在中兴工作了6年,你说他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故步自封,我是不相信的。

雷军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一句经典:“站在风口,猪都能飞”。

但这句经典漏了重要的前一半,人不要和趋势为敌

这也是这些年职场人最喜欢念叨的一句话:

选择比努力重要。

那两年整个通讯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好。

欧先生的太太,在之后的控诉信里写了自己安慰老公的话,她是这么说的:

你这么优秀,南开的硕士,华为做了八年,中兴做了六年,完全可以再换一个更好的。

欧先生听完沉默了,我能理解他,深知行业情况的他,绝不会很乐观的认为,可以轻松“再换一个更好的”。

当时的行业情况是怎样的:

2015年底,诺基亚宣布正式完成收购阿尔卡特-朗讯100%的股权交易, 诺基亚在2007年与西门子通信合并、2011年收购摩托罗拉无线之后又实现了对第三家电信业巨头公司的命运终结。在整体通讯行业走弱的情况下,合并就意味着减员。

2016年3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兴通讯实施出口限制措施。一年后中兴宣布同意支付8.92亿美元的罚金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接着到了2018年,中兴再次被抓到把柄,又被封杀。收入下滑又被罚款,中兴的日子也难过,裁员是正常之举。

2016年7月25日,因为业绩不佳,执掌爱立信六年之久的卫翰思(Hans Vestberg)卸任公司总裁兼CEO和董事会成员职务。爱立信换帅后,接着就是裁员新闻,中国是裁员重灾区。

在通信四巨头华为、中兴、诺基亚和爱立信中,华为算是做得最出色的,即使如此,华为的通讯运营商业务,连续四年增长放缓,2017年的涨幅只有4.7%。

通讯业务进入寒冬,利润很薄,养的人很贵,企业能怎样?

自然是裁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0多年前,通讯行业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当时在华为中兴工作的年轻人,凭借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上升,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拿到了第一桶金。

但10年后,行业瓶颈来临,你没有离开这个行业,那就难免要跟着这个行业一起挨饿受冻。

同样的案例是百度,2011年百度的市值力压腾讯和阿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之最。

但随着搜索广告的市场份额,被信息流广告、电商广告、视频广告、社交广告……逐步蚕食,今天的百度面临巨大的危机。

10年前百度出来的人,互联网公司抢着要,今天,你从百度出来加入BAT另外两家,可能得要降薪 。


35+岁困局可能的解决方案:打造第二曲线

年近35岁的人有什么让企业担心的地方吗?

有。大约是两点,一是经验上涨的瓶颈,二是精力的严重下滑。

1-经验上涨放缓:

上班久了大家都会发现,一份工作最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点,往往是入职第1年,你不断提升岗位技能,不断了解行业趋势。

从第2年开始,你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能够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量。

到了第3年,原先需要干一天的活,你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能在提升的大约只有沟通、组织能力这样的软技能和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

但到了第4-5年,你突发开始警觉:我是不是进入舒适区了?自己的能力真的比那些刚做一年的新人优秀4-5倍吗?

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薪水依然水涨船高的情况下。

而那些在舒适区太久,缺乏警觉的职场人,可能依然工作10年之后,真实的工作经验只有2-3年,其他的时候只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虚荣型指数(Vanity Metrics)

举个例子,你的公众号有10万粉丝,是不是好事?

是好事,但是这些粉丝都活跃吗?

如果企业以粉丝数为衡量标准评估一次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营销团队为了补足老板的预期去买了一堆假粉丝。

再举个栗子,我之前拜访过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他们app的日活跃用户量(DAU)极高,但是日使用时长非常短。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App每天搞现金奖励,大家都来领个奖励就跑了。

我们的工作经验也是如此。

只用「n年财务工作经验」,「n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来评估一个人,是完全不够的。

你每年做了什么项目,取得了什么成绩,收获了什么技能,同样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在这n年里,你到底成长了多少?

2-精力下滑

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的上升,我们的精力以及对于工作的投入度都会下降。

以上海为例,2018年上海的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30.6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28.81岁。2019年上海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推迟到30.29岁。

也就是说,在30岁结婚,31岁生孩子之前,我们对于生活的牵挂是有限的,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中。

刚毕业那会儿,一夜不睡,第二天补一觉就满血复活了。

到了35岁,你再试试,身体分分钟教你做人。

不仅如此,我们有了家庭、孩子,老人逐渐需要我们照顾。我们就越发不可能在工作上全情投入了。

画一个简单的图,大概是这样:

  • 经验的增长曲线逐渐平缓,进入舒适区;
  • 精力因为身体和家庭下滑得愈发剧烈;
  • 薪资按照市场水平稳步增加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经验相对丰富,精力最旺盛,同时薪资相对合理的黄金年龄大约是工作后的5-8年,28-32岁之间,各行业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来说出入不大。

这三个核心因素中,精力的下滑是可以延缓的吗?

可以,我见过自律的小伙伴保持运动健身,提升身体素质;我也见过职业女性为了不影响职业发展选择晚点生育,甚至冻卵代孕。

但是,说到底精力的下滑曲线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相比20岁更有活力,这不科学。

薪资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降薪都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能降薪。

毕竟是脑力劳动者,又不是以搬砖数量算工钱。凭啥我们赚得和应届毕业生一样多?

看起来只能在经验上下功夫。

推荐一本书,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

虽然这本书分享的是企业发展中的规律,但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书中有一句话:

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这句话是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的初衷,也大概体现了很多企业家的焦虑心态。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需要改变;发现问题时,虽然看到了前行的路径,但已经无力可续,下坡路已经铺在脚下。

职场人也有第二曲线。

在我看来,只有通过第二曲线,继续提升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摆脱35岁发展瓶颈。

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1.第二曲线建立在坚实的第一曲线上

没有坚实的第一曲线,本职工作做得稀烂,想指望通过第二曲线翻盘,不太现实。

第二曲线应该是在第一曲线上的再一次跳跃。

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HR,你的第二曲线大概率不是去朋友圈卖面膜。但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那么周末给人拍婚礼照片,也不会是你的第二曲线。

很多人把副业当成第二曲线,这是错的。

只有当副业和你的主业形成1+1>2的合力时,这才可以称之为第二曲线。

举个我们人力资源圈的例子,如果你今天在百度上搜索「姚琼」,那么百度会联想到一个人力资源圈非常熟悉的词汇:OKR。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这套目标管理系统因为谷歌的推崇而走红,在如今诸如字节跳动、知乎这样主流互联网公司,OKR都是企业衡量员工产出的重要指标。

姚琼老师最初在微软、爱立信等外企,做培训起家。和我的不少朋友和粉丝一样,都是人力资源从业者。

但是在她看到OKR相关的书籍进入中国市场后,她发现了机会。主动联系出版社要求成为OKR书籍的译者,并逐渐开始出版自己关于OKR的文章,最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OKR培训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她的第一曲线是培训师,她的第二曲线是 OKR。

借助她作为优秀培训师的基础,她敏锐的感觉到了 OKR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大量学习 OKR 相关知识,成为OKR培训领域的先驱,吃到了一波红利 。

我还有一位朋友魏老师 @老仙奶我写出bug 也是如此,他最早是一名优秀的前端工程师,在多个大厂工作过,后来做了管理岗,就早早感受到了程序员内卷的风险,作为一个大龄管理岗的程序员,需要有大量的协调工作,代码肯定不如年轻人熟。

但他早早两手准备,一手干工作 ,另一手在培训机构做老师,现在辞职在家,既不用像前同事那样加班996,做老师的薪资收入也不低。隔三差五,在知乎写个回答,在B站发个视频,玩得特别开心。

2.要具备观察趋势的习惯和预判趋势的能力

回到10年前,势头最强劲的互联网公司是哪一家呢?

正是「宏颜获水」的百度。

当年,百度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百度的发展非常好,高收入高股权,年薪百万的总监一大堆。

但在接下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逐渐放慢了脚步。爱奇艺和作业帮,算是百度为数不多的成绩。其他投资诸如91无线、百度外卖、糯米网、去哪儿网都不算成功。

但因为在搜索广告的一家独大,百度人的薪资福利依然很高,离开的动力很小。

到了2016年,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百度的品牌严重下滑。而同时百度最引以为傲的搜索广告业绩也逐渐被淘宝京东的电商广告,头条系的信息流广告,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百度人感到了压力,开始考虑离开百度,却发现过了最佳时机。

2016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很少了。

2010-2015年之间那些蓬勃发展的初创公司要么成长成新的TMD巨头,要么不死不活挣扎求生。

我见过一些百度人留在公司,看着老同事们纷纷敲钟羡慕不已,却无法离开;也看过一些百度人,实在熬不下去选择离开,却因为走得太晚,结果把前程砸在了一些不靠谱的初创公司手里。

但是有一位百度人,因为他精确的预判,在其他同事还挣扎考虑是否离开的时候,他通过单纯的跳槽涨薪拿期权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且在纳斯达克和香港各敲了一次钟。

张川老师,互联网圈的传奇人物。

离开百度时,他还只是一个副总监,之后他先后陪伴58同城和美团上市,如今是美团点评的高级副总裁。

你去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对趋势的预判简直是精妙。

2011年,这一年百度的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战胜腾讯(374亿),和阿里(110亿)登上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一的宝座。

借助公司的势能,百度人也备受市场重视,张川老师得到了58同城的机会,在百度的最高点套现逃离。

2013年,58同城赴美上市;2014年在得到腾讯注资后,2015年,58收购主要竞争对手赶集网,三大招聘网站之一中华英才网,以及房产中介平台安居客,打造了自己的分类信息帝国。

2016年年底,又在58同城最全盛的时候,川哥翻身辞职,放弃了大批股票,去了美团,成为了王兴的左膀右臂。

2018年,美团上市。

职场人到了30+岁,职业规划就不再应该遵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缘态度。

好的机会是很稀缺的。为什么给你

在中国互联网圈,川哥这样优秀的人才,不说上千,几百个总是有的,但是能像他这样早早规划好一切,在机会来临时敢于放弃现有的收益,去争取潜在未来的成功机会的,少之又少。

3.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再说回我自己。

2016年年初,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公司福利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并没有专业领域的同仁回答,于是我自作主张写了几千字。

写完我就忘了,隔两天发现已有上千赞同,我的很多同事都开始在朋友圈转发我写的回答。

之后的故事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了,我开始在知乎创作,写成了知乎的KOL,写成了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甚至得到了创业项目的机会。

我的第一曲线是做了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

我的第二曲线,可以说是知乎。

通过知乎,我打造了自己人力资源专家的角色,但是讲道理,别说全国,全上海,就在Mercer的办公室里,比我懂人力资源的同事们就有几百个。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来分享,没有人知道他们有那么优秀。

而我在之后的时间里,得到过出版社的垂青,得到过樊登读书和得到的合作机会,成为了领英、36氪、第一财经以及南都周刊的特邀职场专家作家。

这些都起源于我在知乎的创作

对于小伙伴来说,你不见得要和我一样在知乎写成一个KOL。

你可以从朋友圈开始,也可以从某些垂直专业论坛开始,比如领英脉脉。

如果你是一个保险专家,定期分享一些保险领域的政策和保险产品的点评,如果你是一个健身达人,可以定期分享你的健身心得和技巧;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也可以分享一些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业的方法。

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先给自己贴上标签。

这样,未来朋友们有符合你标签的机会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你,而不是别人。

这种个人品牌,无论对我们求职还是创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分享一个彩蛋:

2018年年底,互联网寒冬,我的创业项目黄了。

我也面临失业的挑战。

一位字节跳动的HR朋友,帮我把简历递到了字节跳动的HRSAAS团队。但对方不要我。

给的说法是:

履历不错,但是岁数太大了。头条不要35岁以上的人。

今年年初,我的一位老同学入职字节跳动,担任管理岗位。

她和我同龄,今年37岁。

不是说好的,不招聘35岁以上的人吗?

字节跳动这样的企业,对35岁职场人的态度也在调整。

当互联网公司狂奔的时候,我们35+岁的人是很难一起狂奔的,有家有口,精力不足。但当互联网公司开始降速的时候,他们逐渐发现35+岁以上的职场人有独特的价值。

那些优秀的35+员工可能不能996大小周,但是他们混迹职场多年,懂得如何去团结队伍,懂得如何通过共赢的方式去谈判资源,他们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对于逐渐降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35+岁的人才同样重要。

企业意识到它们无法,也不应该再以诸如「劝退35岁以上P7」的一刀切的模式去粗暴的定义35岁+的人才。

这对我们这些35岁以上的职场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码了8000字,我想告诉小伙伴们的是,焦虑不解决问题,怨天尤人也不解决问题。

发现我们独特的价值,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发现并把握住属于我们的机会,35+岁的职场人,同样可以发光发热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知乎live: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能力和贡献角度,35岁的不一定弱。

即使是码农,35岁写程序的水平一般来说也更高一些。

如果严格一周40小时,比效率和贡献,搬砖35岁也不差。

35岁的问题,是有老婆孩子了,父母年龄逐渐大了,精力有限了,拼加班拼时间不一定行了。

除非是销售这种KPI一眼可见的活。很多职位,老板看贡献就是你拼体力时间。

35岁以上竞争力就弱了。

另外,工作时间长了以后,不容易忽悠了。画饼让你干,你不一定听话了。得拿出蛋糕才行。

而且给你的工资低,你也不愿意了,你得养家,还房贷,交孩子的培训班钱。养你的成本太高。

企业竞争角度,可替代的就都替代,不可替代的才高薪留着。

至于就业机会,50岁之前不是问题。

现在普工都招到45岁了,低技能要求的只要能干是没有年龄上限的。

只是收入低了和辛苦程度高了。

另外,干的年头多,一般有点积蓄投资。

你年轻时候房子便宜,买几套房子,让年轻人给你交房租也是不错的。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乐观的年龄数据了。

为什么我说乐观呢?因为35岁实际上是专业技术岗位失业的年龄,而不是所有人的平均值。对于那些没什么专业技术性可言的岗位来说,这个年龄会大大提前,30-32岁通常就是个坎了。而且非专业技术岗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业。

而且更悲催的还在后面,为了方便叙述,专业技术岗35岁、非专业技术30-32岁统一用35岁失业这个说法:

为什么说35岁失业那么吓人呢?因为这个年龄,人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老,精力、学习能力都开始下降,对于新生事物的掌握和反应落后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这其实不仅仅是失业,而是一种新旧更迭,实质上是一种淘汰,尽快这种淘汰充满了资本家的阴谋和资本的臭气。 这才是35岁失业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失业那么简单,而是淘汰。

而35岁失业最大的危机是,再次择业非常困难,这个年龄失业,公司更喜欢年轻的劳动力,而你失业就证明,对同类型公司来说你掌握的所有的技能并非不可替代的。对于非专业技术岗位来说更惨,因为你的工作本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年轻人比你更有精力思路更新更好使,是更优质的韭菜。

也就是说,这个失业,通常宣告了你不可能去更好的公司,而只能屈尊去更小的公司,待遇什么的可能会下降。而35岁大家都知道的,是一个生活开支逐渐增大的年龄,所谓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迫于生活的压力你也不可能用过多的时间用于找工作,而是先去一家公司再说,而这一去,其实就是个坑,因为你的简历的那个中出现了一个不完美的低谷值,在以后很多企业会怀疑你得能力而不录用你。

其实说真的,码农这些专业技术岗位真的算好的了,一则码农多少都能攒点钱。二则码农通常消费习惯要比那些非专业技术小白领好很多,通常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点钱全变成包了。三则码农有专业技术一技之长。四则码农已经意识到失业危机了,证明码农及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智商还是思路都是非常清晰的,这对于抗击规避风险都很有意义。

最可怜的还是那些非专业技术小白领,因为行业的一时兴盛收入高一些就以为是自己了不起有能力不可或缺,混到30多岁失业了,又觉得只是自己倒霉而已,“坚持一下”就一切都好起来啦。殊不知自己根本没有专业技能,而自己面对的又是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要比专业技术人员可悲多了。

我是分割线———

另一篇答案被莫名其妙删除了,和这个答案是一个答案拆出来回答的两个问题,被删掉一个回答就有歧义了。

另一个回答的核心意思是:用人单位只要35岁以下的,那35岁以上的人都干嘛去了?当然是绝大多数都在工作岗位上啊…

这一个回答只讨论那些被失业的,不讨论绝大多数,毕竟绝大多数都在工作岗位上


user avatar   luo-yi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知乎热榜的编辑多少岁了,把这个问题放到热榜第三,隐隐感觉有点反抗的意味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35岁左右,是人生的大分流,不是一句失业不失业能够概括的,当然,极端状况会是失业,也算不得多么严重的危言耸听,而且的的确确是真实存在。

35岁,作为男人而言是个黄金年代,智识体能经验均处于完美的成熟状态,可以说在现代社会,这就是一个人的巅峰时期。

可堪大用的少数人,这时无论如何也要起飞了,国家机关的处级干部,各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医院的主治医师,学校里的班主任,军队里的校级军官,运动队里的少帅,整个社会的顶梁柱部位到处充斥了这样的中坚力量。女孩子们心目中的霸道总裁,迷人大叔,少妇们眼里的打桩机万人迷,老婆安稳可靠的枕边人,老人满心安慰的毕生成就,就是这样的佼佼者。

但就像一个班级学霸罕有一二,学渣遍地游走一样,在丛林的中下部,他们是艰难的那群人。业务上心得不多,骄气日增。管理体系里用场不大,效能有限,有的人短短七八年已经成长为合格的滚刀肉了,构成了坚实的沉淀成本。

这时领导无心变革的机构,他们会成批地谈笑风生,恣意妄为,但往往会把机构拖到山穷水尽之日而玉石俱焚。大多数商业机构与进取的行政里,此刻早已在盘算如何处置这批不折不扣的冗员了,于是各种巧立名目的人事花招悉数登场。什么人力咨询啦、部门结构调整啦、事业部制试点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无一不是指向这批35岁左右的多余之人,目标与结果都是请他们离开,起码离开重要岗位。

于是,著名的城市传说“35岁之殇”就流传于各国之间了。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阵子有个老朋友业务不顺,把房子提前还贷用于贷款,支撑公司。

劝了,没劝住。

可能对于他来说,保住这个“自己的”公司是未来生活最好的选择吧?

35岁的人们,比20~25岁的人们多了什么?

在某些情况下,多了这些东西:

1,对工作中工艺流程的熟练度和专业认知;

2,行业人脉,行业业绩,建立了围绕自己的有价值的社交网络;

3,敏锐的跟踪和学习新技术,成为行业年轻人的指导者和管理者;

4,有一定的积蓄可以理财和投资;

5,成为在组织中可以被信赖的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

6,了解社会的复杂和多变,并在其中保持谨慎和进取。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1,只了解庞大产业链中自己从事的这一小块业务;

2,建立了一个有固定人员的酒肉朋友圈子,或者抱团的工作小团伙;

3,工作太累,家里事儿太多,守着原来的技术和能力,没时间学习和研究;

4,房贷进行中,车贷进行中,上有老下有小,积蓄没有,负债不少;

5,看到有能力的年轻人就害怕,经常明里暗里打压,怕被替代;

6,常常自我安慰,一直保持现状挺好的。

在第二类情况下,是否失业的主动权成为了奢望,薛定谔的运气变成了主流。

行业好,自然继续干着,高薪高职位。

行业不好,先被裁掉的就是这批看上去资深,但用上去其实没有太大增值的“老人”。

资本逻辑,所有的劳动者都会有一个投入产出的“资本增值率”,工资高了,价值上不去,“资本增值率”下来了,价值也就下来了,失业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

要避免这个态势,要么不要跟资本玩,去做公务员事业国企岗位。

要么,当第一种情况下的人。

没有伞,下着雨也得努力奔跑。


user avatar   yang-xu-64-6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我是漫画爱好者,所以我希望用一部日本漫画来进行回答。

虽然是日本漫画,但是漫画中的内容与我们现在所正在经历的极为相似。

1994年,日本在经历了1992年股灾和地产业崩盘的第2年,漫画家谷口治郎和剧本作者久住昌之合作了一部反映经济危机中老百姓生活面面观的纪实漫画,这就是后来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介绍各地美食的《孤独的美食家》。

其实这漫画的标题就已经非常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意义,就在身为中产阶级的井之头五郎在各地品尝美食的同时,而他身边有很多人都在为温饱和生活而发愁,他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才显得“孤独”。

不要嫌我啰嗦,且听娓娓道来。

------------冷漠的分割线-------------------

地上乱丢着很多垃圾,甚至有人直接睡在地上,你以为这是哪里?这就是日本的首都东京都的北区隅田川,经济萧条,街上都是找体力活短工的人。

是不是和你印象里的日本不一样?

幸亏这是日本人画的日本,否则真的会被说成是日本黑啊。

日本的服务态度世界第一?对吧。

一个老头在一家店吃饭,因为不满而喊道“再也不来这里吃了!”,老板先是回复他日本的国骂“八嘎!”然后直接上演全武行,老头被打的连连道歉。

为什么老板这样?因为经济不好啊,不能生活的话,每个人戾气都会很重,暴力是不可避免的。

东京,这里什么吃的最受欢迎呢?

白饭和肉汤,为什么?

便宜啊!

不仅便宜,而且料足。

吃不饱怎么办?

北京人喝汤叫溜缝儿,就是你吃饱了,用这个填满缝隙。

东京,经济危机的时候,用这个来填满肚子。

肉汤和咸菜,很受欢迎,肉汤腻啊,全是大油,咸菜解腻啊。

说到这,大家知道老北京的炸咯吱吗?

民国时候非常流行,炸咯吱就是油炸淀粉,另一个名字也叫“穷人乐”,这个又便宜又管饱。炸咯吱就着蒜汁吃,和上图这个肉汤配咸菜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的人没有工作啊,没有收入啊,怎么办呢?

有工作的就会帮衬一下好友,打包个肉汤白米饭之类的一起吃,从上图这位安先生的胡子也可以看出生活积攒的压力吧?

这一话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每次只是填饱肚子,就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井之头是个中产,但是他为什么不结婚呢?

因为不敢结婚。结婚的话,生活压力会变大。

井之头到底多有钱?漫画里没有具体交代,不过他有两辆车,一辆沃尔沃,一辆宝马。

日本人比较喜欢吃寿司。

下午4点多5点的样子,店里面什么客人最多?

是大妈。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时间,丈夫们都在工作,或者在找工作,亦或是在公园消磨时光,假装找工作。

而大妈基本都是家庭主妇,日本的家庭主妇拥有一家的财政收入,是当之无愧的一家之主。

即使是这样的大妈们也会在打折时来这里吃寿司。

5点前打折,4点多不到5点,过来吃打折寿司,店家也聪明,这个时间就是给主妇们预备的,不会被丈夫发现偷食。

在这一话中的结尾,井之头的内心是这样的:一家人吃晚饭,丈夫说,没事吗?你吃的这么少?这个丈夫一定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吃了一顿美味了吧。

讽刺吗?

夫妻本是同龄鸟啊。

东京都北区的赤羽,大家因为无所事事。

很多人早上9点多起来就去小酒馆喝酒度日的人大有人在。

群马县高崎市的一家烤面馆。

但是,其实,这里已经不卖炒面了,只有单调的烤馒头片。

难以掩盖内心的失望,但是既然坐下来,也只好吃了再走。

现在只卖烤馒头的原因是,老头的老伴身体不好,没人帮忙,自己忙不过来。

烤馒头,支撑着一家老两口的全部生活花销,他们的孩子呢?

不得而知。

这一话的结尾,井之头五郎,提前预测了5年后,孤苦无依的老人,寂寞的身影。

经济萧条,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餐饮业。

空无一人的烤肉店,只有井之头一个人在吃奢侈的烤肉。

漫画中不少地方都是井之头一个人在吃。

神奈川江之岛。

漫画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中国留学生,小吴,在一家饭馆打工。

老板总是找茬儿。

并不是小吴做的不好,而是老板就是欺负你个老外+生瓜蛋子。

老板越骂越上头,动嘴已经满足不了老板了,干脆动手!

井之头看不过去了,和老板扭打在一起,井之头可是练家子啊。

但是没想到,小吴,倒做起好人来了。

这里没有展开,其实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过一场自发的美国公司只用美国人运动。

日本也是一样,经济危机时,外国人还能找到工作的地方,已经是捡到金子了。

老板的脾气虽然不好,但这里是可以让你生存下来的地方。

到底是该低头隐忍还是由着性子?

我想,小吴并没有井之头的那种资本。

对吧。

有一次,井之头路过东京的银座,想吃经常去吃的那家盖饭。

早就倒闭了!找不到啦!

---------------------分割线------------------------

漫画看完了,是不是有点郁闷?

漫画里的井之头和周围的人形成某种对比,你到底是想过自己的想要的生活?还是过一种自己无法把控的生活?我想这个才是重点,失业反而是次要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tian-sheng-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修改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真的。

早做打算,多练点技能,少刷点知乎(douyin)。




              

相关话题

  程序员35岁失业,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建议学计算机? 
  明明失业了却还要瞒着家人天天装作上班的样子,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职场上,是不是35岁过后就很难再有竞争力了? 
  2020年失业是一种什么体验? 
  疫情当下数以万计的人失业或者面临失业,经济来源怎么办? 
  雷军35岁的时候怎么没有被互联网公司优化掉? 
  刚刚办完婚礼,老公失业了,两个人第一次直面生活的残忍,面对一个月四千五的房贷,该如何继续? 
  2021 年失业的人真的很多吗?他们都去哪里了? 
  大家好,请叫我失业姐,你们真的觉得这世界所有问题都有答案,都能被解决吗??其实,? 
  2022年3月爆发的上海疫情,让你的生活有压力吗? 

前一个讨论
有人说俄军在乌克兰使用的装备陈旧,我觉得是一种清理苏联时期武器库存的战略,这样的想法对吗?
下一个讨论
最近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医)之后,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自信,怎么办?





© 2024-09-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